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2020-02-06 08:37:00) 百科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是由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全书共十三章,包括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和工程套用等内容,每章有例题和习题。

基本介绍

  • 书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 作者: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 ISBN:978-7-04-028406-5
  • 类别: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页数:598页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1-15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全书页数:730千字
  • 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是是根据学科的发展和教学需求,针对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由煤烟型污染转为机动车和煤烟複合型污染的特点,结合中国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借鉴中国国外大学相关课程教学的特点,对第二版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全书由郝吉明、马广大和王书肖担任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清华大学郝吉明(第二、六、九、十章),王书肖(第七、八章),傅立新(第十一章),贺克斌(第十二章);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广大与黄学敏(第一、三、四章),马广大(第五章)和张承中(第十三章)。

内容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大气扩散模式及套用、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颗粒物性质及测量技术,精简了除尘部分的内容,改写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一章;此外,还补充了气态污染物控制的工程案例,从整体上强化了清洁煤技术,精炼了最后两章内容。

教材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
第一节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大气的组成
一、吸收原理
二、大气污染
二、物理吸收传质计算
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三、化学吸收传质计算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四、吸收设备
一、大气污染物
第二节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发生量
一、吸附原理
三、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二、吸附剂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
三、吸附速率
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
二、对植物的伤害
第三节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三、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
一、催化原理与催化剂
四、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二、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四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三、SO2催化氧化动力学方程
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
四、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的设计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五节环境空气品质控制标準
第一节硫循环及硫排放
一、环境空气品质控制标準的种类和作用
第二节燃烧前燃料脱硫
二、环境空气品质标準
一、煤炭的固态加工
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準
二、煤炭的转化
四、大气污染物排放标準
三、重油脱硫
五、空气污染指数及报告
第三节流化床燃烧脱硫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一、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
二、流化床燃烧脱硫的化学过程
一、煤
三、流化床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石油
四、脱硫剂的再生
三、天然气
第四节高浓度二氧化硫尾气的回收与净化
四、非常规燃料
第五节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脱硫
第二节燃料燃烧过程
一、烟气脱硫方法概述
一、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二、石灰石/石灰法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二、燃料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三、喷雾乾燥法烟气脱硫技术
三、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四、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四、热化学关係式
五、海水烟气脱硫技术
第三节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六、湿式氨法烟气脱硫技术
一、烟气体积计算
七、乾法烟气脱硫技术
二、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八、烟气脱硫技术的综合比较
第四节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一、燃料中硫的氧化机理
第一节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
二、SO2和SO3之间的转化
第二节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第五节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一、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
一、碳粒子的生成
二、热力型NOx形成的动力学——泽利多维奇(Zeldovich)模型
二、燃煤烟尘的形成
三、瞬时NOx(promptNOx)的形成
第六节燃烧过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四、燃料型NOx(fuelNOx)的形成
一、有机污染物的形成
第三节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二、一氧化碳的形成
一、低NOx燃烧技术
三、汞的形成与排放
二、先进的低NOx燃烧器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节烟气脱硝技术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一、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脱硝
一、大气圈垂直结构
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
二、主要气象要素
三、吸收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
四、吸附法净化烟气中的NOx
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第五节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二、气温的垂直变化
一、电子束辐射法
三、大气稳定度
二、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四、逆温
三、乾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五、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係
第六节氮氧化物控制的经济评价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一、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第一节定义与排放源
二、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第二节蒸气压及蒸发
三、近地层中的风速廓线模式
一、蒸气压
四、地方性风场
二、挥发与溶解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三节VOCs污染预防
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高性能环保产品的替代
一、湍流概念简介
二、工艺改革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
三、蒸发散逸控制
第二节高斯扩散模式
第四节燃烧法控制VOCs污染
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一、VOCs燃烧转化原理及燃烧动力学
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二、燃烧工艺
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第五节吸收(洗涤)法控制VOCs污染
四、地面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一、吸收工艺及吸收剂
五、颗粒物扩散模式
二、吸收设备
第三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第六节冷凝法控制VOCs污染
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一、冷凝原理
二、扩散参数的确定
二、气态污染物的冷凝分离
第四节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三、VOCs的冷凝
一、封闭型扩散模式
四、冷凝类型和设备
二、熏烟型扩散模式
第七节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
第五节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一、吸附工艺
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二、吸附容量
二、山区扩散模式
三、多组分吸附
第六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四、活性炭的吸附热
一、箱式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五、沸石转轮吸附浓缩技术
二、多源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第八节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
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準的技术方法》
中排放总量限值的计算方法
一、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的原理
第七节烟囱高度的设计
二、生物法处理VOCs工艺
一、烟囱高度的计算
三、生物法工艺性能比较及其套用前景
二、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八节厂址选择
第一节机动化交通的环境影响
一、厂址选择中所需的气候资料
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
二、长期平均浓度的估算
二、交通源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三、厂址选择
第二节汽油车污染排放的形成与控制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一、汽油机的工作原理与污染来源
第一节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二、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一、颗粒的粒径
三、降低污染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二、粒径分布
四、汽油车尾气排放后处理技术
三、平均粒径
五、曲轴箱的污染物排放与控制
四、粒径分布函式
六、燃油蒸发排放控制
第二节粉尘的物理性质
七、汽油车排放污染控制的最新进展
一、粉尘的密度
第三节柴油发动机污染物的形成与控制
二、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一、四冲程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三、粉尘的比表面积
二、柴油机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四、粉尘的含水率
三、控制柴油机污染物排放的发动机技术
五、粉尘的润湿性
四、柴油车排气后处理技术
六、粉尘的荷电性和导电性
第四节新型动力车
七、粉尘的黏附性
一、电动汽车
八、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二、燃料电池汽车
第三节净化装置的性能
三、混合动力车
一、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
第五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措施
二、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一、城市交通的综合规划
第四节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二、城市交通规划方法
一、流体阻力
三、关键的战略措施
二、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
四、减少空气污染的交通管理措施
三、重力沉降
第十二章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四、离心沉降
第一节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
五、静电沉降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六、惯性沉降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大气成分
七、扩散沉降
三、应对措施与策略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二节臭氧层破坏问题
第一节机械除尘器
一、大气臭氧层的主要特徵和臭氧层破坏现象
一、重力沉降室
二、平流层臭氧形成及破坏机理
二、惯性除尘器
三、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三、旋风除尘器
四、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第二节电除尘器
五、制定臭氧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与策略
一、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第三节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二、电晕放电
一、酸雨问题
三、粒子荷电
二、致酸前体物
四、荷电粒子的运动和捕集
三、控制措施与策略
五、被捕集粉尘的清除
第四节大气棕色云
六、电除尘器的结构
第十三章净化系统的设计
七、粉尘电阻率
第一节净化系统的组成及设计的基本内容
八、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
一、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的组成
九、热端电除尘器
二、局部排气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袋式除尘器
第二节集气罩设计
一、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一、集气罩的基本形式
二、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二、集气罩性能参数及计算
三、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第三节管道系统设计
四、袋式除尘器的清灰
一、管道系统压力损失计算
五、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和套用
二、管道系统布置及部件
六、电袋除尘器
三、管道系统保温、防腐和防爆
第四节湿式除尘器
主要参考文献
一、概述
附录
二、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机理
附录一空气的物理参数(101325Pa)
三、喷雾塔洗涤器
附录二水的物理参数
四、旋风洗涤器
附录三《环境空气品质标準》规定的各项污染物
的浓度限值(摘自GB3095—1996)
五、文丘里洗涤器
附录四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準(摘自GB16297—1996)
第五节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附录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準(摘自GB13271—2001)
一、除尘器的合理选择
附录六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
二、除尘设备的发展
附录七几种粉尘的爆炸特性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教材特色

为便于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还附有例题和习题。

作者简介

郝吉明,1946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广大,1937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海伦市,1965年哈尔滨建筑大学研究生毕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书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所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