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长期消耗,使得世界各国民生凋敝、百废待举,有金元王国之称的美国虽独立支撑,但是到了1929年10月,美国的证券市场终因世界经济萧条,而发生空前巨变,股价下跌、物价下降、失业骤增,由金融的恐慌,到1930年终于引发出世界经济的大恐慌。这一个局面,很快的就波及到与美国贸易关係较密切的国家,如阿根廷、巴西、澳洲等国,使其国际收支恶化与黄金外流的情况相当严重,因而在1930年初,便相继宣布放弃金本位。1931年9月,英国也因黄金储备减少,不得不放弃金本位,1933年4月,美国跟进,1936年10月法国也放弃,使得所谓“金本位制度”终于成为历史名词。代之而起是一种不兑换的纸币,或称管理的纸本位制度。
早期的纸本位制,尚有黄金为之準备。各国所发行的通货,均与黄金有一法定兑换比例,依此比例来作为各国货币换算的基础,但无论如何,任何人均不得以所持有的银行券,去要求兑换黄金,换句话说,纸币本身已不具备任何内在价值,其接受性完全依赖于人民对货币的信心,甚至可以说是对该国政府的信心。
到了近代,纸本位制已形成管理货币,纸币已不再与黄金有任何牵连,只要纸币的发行量,能适应人民生活交易上的需要,则纸币的价值便能维持,这种纸本位制就可存在下去。现在所有世界各国的纸币或铸币,在本质上都是“命令”货币,这种货币之所以是货币,因为政府命令它是货币,同时大家都接受它。
这种管理货币,在进行国际交易时,仍有一定之汇率。1974年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各国的货币须同与黄金有联繫的美元订立平价,而汇率则根据平价来换算。但1974年后,美元脱离黄金,这一平价制度便不再存在,各国之汇率只好依靠外汇市场的供需来决定。
在纸本位制度下,货币之供给弹性很大,当管理不善时,极易导致通货膨胀,且各国为发展其输出利益,也往往从事贬值竞赛,致使国际经济不安定。但这种制度却是目前适用的唯一方法,它的货币供给弹性大,可作为调节经济目标的手段,且不受黄金供给量的限制,可应付日益加距的贸易支付,是这种制度能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