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岗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西北部,属半山区,以村委会驻地黄岗得名。全村区域面积14357亩,其中:耕地面积749亩,山林面积13100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8407亩,杉木、毛竹、松木7500亩),茶园、果园458亩,水田50亩。辖5个自然村,325户1096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黄岗村
- 地点: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何家乡西北部
- 面积:14357亩
- 耕地面积:749亩
区位概况
全村现有劳动力612人,其中,外出务工332人,农林牧业188人,经商服务业92人。全村共有党员41人,村民代表28人。
历史沿革
明、清属定阳乡十三都光字庄,1929年后属定阳乡五保,解放初属琚家乡五村,1956年建黄冈高级社,1958年改为黄冈生产队,1961年改称黄冈大队,1983年改为黄冈村。
自然环境
黄岗村位于北纬28°51′,东经118°3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16.5℃—17.5℃,无霜期220—235天左右,年降水量1730—1830毫米。地貌特徵以丘陵、山地为主。
交通环境
黄岗村交通便利,距常山县城15公里,距杭金衢高速出口7公里,距320国道7公里,至205国道3公里,到黄衢南高速10公里。
经济概况
近年来,黄岗村以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黄冈山为核心,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促进全村经济快速发展。柑桔、胡柚、外出劳务、苗木种植、蚕桑、茶叶是全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经济总收入534万元,人均收入8990元。
旅游景观
黄岗村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黄冈山、江南千年古剎—万寿寺、乌鹰坞水库、黄岗瀑布、四贤祠、万寿塔、莲花洞等自然、人文景观。
国家级森林公园—黄冈山
黄冈山坐落于黄岗村西部,海拔713米。黄冈山的地层是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巨厚砂岩,黄冈山谷深林密,形成高山峻岭,是浙西怀玉山脉的组成部分。
黄冈山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最多在8月,最少在1月和12月。年降雨量平均1000毫米。黄冈山上植物、野生动物、中药材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风光迷人,山内有谷名“华佗坞”,相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在东吴行医时曾在此採过草药。入山口的乌鹰坞水库,有“高峡出平湖”之妙境。
黄冈村自去年被列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已完成道路硬化、亮化、洁化、村衣、消防水池建设等多项工作,创建工作仍在有序开展。此外,浙西地区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日前已落户我村,基地建设已于五月开工。黄冈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莅临参观指导、洽谈合作!
四贤祠
元朝廉访史也儿吉尼为纪念秦监御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唐桂州防御使鱼孟威“四贤”于元至正十五(1355)兴建。据元代黄裳《灵济庙记》记述:“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而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史李渤始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之。”
起源
四贤祠,原称灵济庙,位于桂林地区兴安县灵渠畔。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广西巡抚陈元龙曾重建“四贤祠”。后又倾圮。现存二层古式建筑,为1982年重建,还增置了游廊、东西门楼、小榭等,面积851平方米,祠院占地2500平方米,祠内塑“四贤”像以供人瞻仰。院内现存历代石碑26件,多为建祠记事碑,其中一碑半边平陷大树内,被誉为“树吞碑”奇观。
四贤祠的创建,人们竟不知起自何年何月,也不知创始者为何人,如今,我们只能从元人黄裳的《灵济庙记》碑文中知道一个大概: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岭南西道肃政访使也儿吉尼见灵渠陡溃渠涸,无法通航,便捐俸旅静江路判官王惟让领导修渠,可遇上秋雨连绵,奋锄难施,工程进展异常缓慢,祠后来他们偶然在“西山之地”发现了四贤旧祠,便前去祈祷求助,香未尽未化完,竟然“云日开朗”,民工们当即“手是便利,无有所苦”,于是渠堤很快修好。也儿吉尼为感激先贤之灵便在此首创了“灵济庙”!四贤,生为民,死爱民,是神话,亦是人们的愿望。黄裳这块古碑,表达了人们的心愿,恰好又是唯一的元碑,于是被誉为“四贤祠”,堪称碑林一绝!
无独有偶,清康熙皇帝的爱臣陈元龙在《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中也记载了类似的一则故事:说他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派黄之孝来兴安维修灵渠时,找不到补修天平的巨石,入山开採,不仅路远费时,而且花费不起,他请示陈元龙,陈元龙劝他“为民请民”,“须习诚志坚”,黄之孝便去四贤祠与龙王庙祷告,竟然当晚便梦身坠水中,有黑衣神救起。第二天早晨,他便在渠岸发现了黑石,接着找到了“如而磨者”的巨石数千块!很快便修好了天平和众多陡门。两侧碑记,我们与其将它当史禄来读,倒不如将它故事来看:事实未必可信,而心情却非常真实,它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与信奉,对为后人做过好事的四贤的永誌不忘。
陈元龙修渠完毕后,又重修了灵济庙一次,这也是继明朝家乐、万曆的第三次重修。之后,雍正、乾隆年间祠又进行过几次维修。光绪十四年重建后,恢复了“四贤祠”之名。除四贤居正殿外,还将宋人李师中、明人严震直、清人陈元龙、杨应琚等祀于东殿;也儿吉尼被尊为黑衣神,与水神神位专供于西殿。于是四贤祠便成了修渠有功人员的功德殿,祠中的碑刻,也成了一部灵渠修渠史!
解放后,祠又重修过,1985年重建时,更将原祠扩大了二倍,建筑面积大851.26平方米,祠院占地为1935平方米,院内新挖了鱼池、堆砌了假山、增设了碑廓,除保存了原来6块有关修渠的清碑外,又从县内其他地方移入了26块碑刻。其中有两块奇碑尤为人们重视,一是民国五年(1916年)兴安人为知县吕德慎玄的“浮加赋税,昌动累民”的劣政碑,因为它与祠内的四贤和其他碑刻形志强烈反差,给人印象特别深刻;还有一块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贤祠新装水神碑,竟被一棵有700余龄的大杨树横吞进去三分之一,这“古树吞碑”亦为祠院奇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