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伏羲陵庙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初春时节,二月二庙会达30万人,历时一个月;农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陵祭祀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太昊伏羲陵庙会
- 地理位置:周口淮阳县
- 占地面积:875亩
- 开放时间:农曆二月二
- 持续时间:历时一个月
- 始建于:春秋
- 分类:民俗
- 类别:古建筑
发展历史
太昊伏羲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北 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
1997年6月2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参观太昊陵后,欣然题写“羲皇故都” 四个大字。
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庙南北长750米,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几十座建筑主要贯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轴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可从南面第一道门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号称 “十门相照”。
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在春秋时已有陵,汉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颁诏“禁民刍牧”。五代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户,诏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诏立陵庙,置守陵户五,春秋祀以太牢,御书祝版;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户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与庙祀。日见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至元末已蕩然无存。宋以前的建筑仅留下一块传为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巾书的墓碑。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淮阳太昊伏羲陵二月会起始,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礼记·月令篇》说:“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人把神话传说中的由群婚到对偶婚的第一夫妻——伏羲氏、女娲氏奉为神媒。伏羲、女娲兄妹相婚,抟土造人,繁衍人类,暴风雨来临,捏的泥人不及用手收,扫帚扫得缺胳膊少腿,出现了残废人,这可能是近亲相婚的弊端。聪慧盖世的氏族联盟首领伏羲,从此,开始以会的形式组织各部落男女相会成婚。会的标誌以石为记,(相似于显仁殿东北角的子孙窑),通过摸子孙窑,取得男女双方同意,然后以草遮面进行交配。别的见双方已有情人,不再相求。这基本和《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的记载相符。如今庙会上卖的泥泥垢中有一种“草帽老虎”,便是当时以草遮面的象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娶嫁之礼。规定结婚前必须经媒人说合,男人送给女子两张兽皮作为聘礼,然后才能结婚,改变了群婚乱配状态,开始有了家庭。这种制度推行后,原始乱配之风很大。孔子由卫至陈,陈侯起陵阳之台迎孔子。孔子在陈的游说,进一步转变了原始的群婚习俗,使二月会变成朝祖进香的性质,摸子孙窑也成了人们祈祷生儿育女的愿望。淮阳的二月陵会,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求神拜祖之风越来越大,香火愈演愈烈,人数越来越多。相反,宋国的桑林、楚国的云梦、齐国的社稷等的二月会,相继绝迹。
天神人化思想的传播,专制帝王常托神灵,自炫是应继大统的“真龙天子”。汉光武刘秀自称受人祖伏羲保护而得帝位。明太祖朱元璋亦说托伏羲佑助而得天下,自製祝文,亲临致祭。所以,这种“朝祖进香”的二月会隆重非常,蔚为大观。据《陈州太吴陵庙会概况》一书记载,仅明、清两代,朝廷先后派 52名大臣到太昊伏羲陵谒致祭,祭品达30多种,相当丰盛。会上,龙旗飞舞,旗桿如林,炮竹声声,香菸沖天,整个陵院,人山人海。几无立椎之地。 到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徐世昌等,亲制匾额,以示奉祀,二月陵会仍袭1月例。据民国23年(公元1934年),河南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淮阳省立师範学校联
太昊伏羲陵庙会
合调查记载:这年赶二月陵会的人数达200万人次以上,参加大会商业的各种摊铺共52项,1476家;义务游艺40班,如龙灯、高跷、狮子、驮歌等;营业游艺23班:如梆子戏、马戏团、电影等,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热闹非常。
如今的太昊伏羲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朝圣者已遍及全国各地。人数较多的地区西至京汉路,东至皖西,北至鲁西南,南至湖广。庙会期间,每天人流量达20多万人,高潮时达40多万人。由于人潮汹涌,会期又长达一个月,人们在朝祖进香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物资、文化交流。不少国际学者、友人也都在此期间来太昊陵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来太昊陵寻根问祖,并以到伏羲陵前谒祖朝拜为荣,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
景点特色
统天殿
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 间,呈曲尺状,前有迴廊、欞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
显仁殿
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庙会特色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更引人入胜。其中以杂耍。表演为最多,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太吴陵祭祖庙会。同时又是一个传统民间游艺的展示会。“与其他庙会相比,太吴陵庙会习俗中有两个十分独特的地方。一是有“担经挑”,也称“担花篮”的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庙会期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吴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经挑班子”。这些“经挑班子”在太吴陵前载歌载舞,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驻足观看。经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伴舞,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边舞边唱。舞者皆穿黑衣,黑大腰裤,扎裹腿,黑绣花鞋,头上裹长近1 米的黑纱包头,包头的下边缘留有长6 厘米的穗子。舞者大多是老年妇女。
担花篮舞源于何时不详,据说是从万古龙花会流传下来的原始祭祀舞蹈。万古龙花会也无确解。传说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这个花会可能与人祖有关。花篮舞传女不传男,主要是娱悦人祖奶女娲(太昊陵过去曾建有女娲祠)。“担花篮”舞到兴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身相碰,象徵伏羲女蜗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种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地方是庙会上有随处可见的“泥泥狗”。泥泥狗也称“太吴陵狗”、“陵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每年的太吴陵庙会上,都布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有斑鸠、蛇、蛙、独角兽、双头狗、人面猴、抱桃猴、草帽老虎、龟、燕等几十种之多。其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也有人认为这些泥玩具是伏羲女娲结婚以后“捏泥人”留下来的习俗。
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和待解的谜。
庙会起源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味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狮,分理海内;特别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观万物,创立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的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他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犹如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人祖、龙祖、中华共祖。
为纪念伏羲的功德,在太昊伏羲氏的长眠之地淮阳建有陵庙。据史书记载:淮阳春秋时已有伏羲陵墓,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唐太宗李世民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诏立陵庙,自此始有固定的供祭之日。至明清两代又屡加修葺扩建,太昊陵规模宏大,华彩璀璨,伟美壮观,朝祖庙会更加红火,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