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急性胃黏膜病

(2020-08-04 08:13:30) 百科

急性胃黏膜病

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是以胃黏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徵的病变,以急性黏膜糜烂病变为主者称急性糜烂性胃炎;以黏膜出血改变为主可称为急性出血性胃炎,发生于应激状态,以多发性溃疡为主者可称为应激性溃疡。本组病变虽然病因各异,但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均相似,故一併讨论。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20-30%。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药物 多种药物,常见的有非甾醇类抗炎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阿斯匹林在酸性环境中呈非离子型及相对脂溶性,能破坏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削弱黏膜屏障引起氢离子逆渗至黏膜内,引起炎症渗出、水肿、糜烂、出血或浅溃疡。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性溃疡”甚至穿孔,与胃酸、蛋白酶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减少,削弱黏膜屏障、抑制胃上皮细胞再生有关。其他药物如蛇根草製剂、洋地黄、抗菌素、钾盐、咖啡因等亦可引起本病。
二、酒精中毒 也是本病常见的原因。大量酗酒后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烂、出血。乙醇可溶解胃黏膜上皮脂蛋白层,或乙醇经过血流损害腺体的颈粘液细胞,使胃粘液减少,这些均可引起胃黏膜屏障的损害,导致氢离子逆渗引起炎症渗出、出血、溃疡,统称为应激性溃疡。在应激情况下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释放,胃分泌显着增多,胃粘液减少,粘液细胞DNA合成减少,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神经使黏膜血管痉挛,加之血容量不足,使胃黏膜血流量减少、缺氧、能量代谢受影响,病变处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等活性物质,使局部的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并进一步兴奋壁细胞H2受体大量分泌胃酸,导致胃黏膜糜烂,形成溃疡。

病理

病变主要侵及黏膜层,发生充血、多发性糜烂、点片状或线状出血及浅溃疡,侵及部分或全胃黏膜,严重者可累及十二指肠甚至食管。溃疡浅表、不侵犯黏膜肌层,仅有个别溃疡可较深,甚至穿孔,组织学表现黏膜上皮层脱落、灶性坏死,充血水肿、出血,不象消化性溃疡炎性细胞增多,及纤维组织增生。本病病变处血管常不形成血栓,故临床上出血多见。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是其最突出的症状,可表现为呕血或黑粪,其特点是:①有服用有关药物、酗酒或可导致应激状态的疾病史。②起病骤然,突然呕血、黑粪。可出现在应激性病变之后数小时或数日。③出血量多,可呈间歇性、反覆多次,常导致出血性休克。起病时也可伴上腹部不适,烧灼感、疼痛、噁心、呕吐及反酸等症状。

诊断

一、病史 有服药、酗酒或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一)病史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饮酒、严重创伤、严重感染之后上消化道出血,最可能是急性胃黏膜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可对出血量做出估计:成人每天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天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全身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脉搏细数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二、临床特徵 呕血或黑粪为主症状。
三、实验室检查 X线钡餐检查常阴性。急性(24-48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局限性或广泛性点片状出血,呈簇状分布,多发性糜烂、浅溃疡。好发于胃体底部,单纯累及胃窦者少见,病变常在48小时以后很快消失,不留疤痕。

治疗

一、胃黏膜是一层很薄的的黏膜组织,所以很容易受到损伤。尤其是长期受到胃酸及各种酶和细菌的作用,损伤程度就更加快,如果不及时修复会患胃黏膜损伤、严重胃溃疡、胃穿孔等等,及时补充胃黏膜蛋白是最有效地方法,据调查显示醇溶谷蛋白具有修复胃病,修复受损的胃黏膜,治理胃病方面显着,主要是糯米、玉米等植物中含有醇溶谷蛋白,或者从糯米中提取的醇溶谷蛋白类保健品等等。一般治疗 祛除病因,积极治疗引起应激状态的原发病,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
二、补充血容量 5%葡萄糖盐水静脉输入,必要时输血。
三、止血 口服止血药如白药、三七粉或经胃管吸出酸性胃液,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00ml冷盐水中。每2-4小时一次。亦可在胃镜下止血,喷酒止血药(如孟氏溶液、白药等)或电凝止血、雷射止血、微波止血。
四、抑制胃酸分泌 甲氰咪胍200mg,每日4次或每日800-1200mg分次静脉滴注, 呋喃硝胺150mg,每日2次或静脉滴注。
2009年出现有用胃善来治疗的,亦获得良好效果。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