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鼻鱼(学名:Vitiaziella cubiceps)属鲸口鱼目大鼻鱼科狮鼻鱼属。大鼻鱼科鱼类共有4属,而我国仅有狮鼻鱼属,其中又仅有狮鼻鱼1种。分布于热带太平洋的深海区,我国为次要分布区,主要在南海深海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狮鼻鱼
- 拉丁学名:Vitiaziellacubiceps Rass, 1955
- 别称:方头狮鼻鱼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硬骨鱼纲
- 目:鲸口鱼目
- 科:大鼻鱼科
- 种:狮鼻鱼
- 分布区域:太平洋深海海域,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深海区
- 英文名:largenosefish
地理分布
大鼻鱼科鱼类共有4属,分别为:狮鼻鱼属(Vitiaziella)、鲸鼻鱼属(Cetomimoides)、大鼻鱼属(Megalomycter)和鳞大鼻鱼属(Ataxolepis),均为深海鱼类,分布于大西洋及太平洋热带海洋中。我国只有狮鼻鱼属有分布,且只有狮鼻鱼1种。
狮鼻鱼为深水型海洋鱼类,栖息水深在1500~6200米,分布于热带太平洋海域,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
形态特徵
体细,延长,不甚侧扁,后部呈圆筒形。头小,长方形,前方成截形,背部略隆起。吻高,前端圆钝,吻长大于眼径。眼小,圆形,表面被一层深色膜所遮盖;眼的周围具数个大孔。眼后结缔组织发达。眼间隔宽,具2条纵沟。口小,前端位;口裂略斜,末端不到眼前缘。鼻孔极大,呈漏斗形,嗅叶细片状。口缘具弱齿。无鳃耙,鳃丝髮达,形似菊花瓣。腹腔长而大,几乎占体的前大半部。尾柄短,高和长约相等。尾鳍后端呈圆形。
体柔软。在背鳍、臀鳍和尾鳍基底有镶嵌排列的小鳞片。身体其他地方无鳞。体侧后部具明显的肌肉节。具侧线。背鳍和臀鳍位于体后部,位置相对;其起点距吻端为具尾鳍基的3倍;其长小于头长。无脂鳍。胸鳍短小,位低,其长小于头长的1/2,。尾鳍圆形,尾鳍背、腹侧具副鳍条。
福马林液浸标本体呈黑褐色,头部色淡,透明,鳍无色。
保护等级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对狮鼻鱼的评估等级为:濒危(EN)。主要评估依据为:狮鼻鱼种群数量原本极为稀少,加上栖息环境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致使数量下降;根据估计,狮鼻鱼过去10年逐年减少,其减少原因可能还未终止,且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