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韭,是水韭科唯一生存的遗属,在我国分布极窄,为稀有植物,对研究蕨类植物系统演化及东亚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水韭
- 拉丁学名:Isotes Sinensis Palmer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亚门:水韭亚门
- 纲:水韭纲
- 目:水韭目
- 科:水韭科
- 属:水韭属
- 种:水韭
- 分布区域: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将有灭绝的危险。
形态特徵
水韭属( Isoetes L.) 根茎短,块状,不分枝,底部2-4浅裂;小型或中型蕨类,多为水生或沼地生。茎粗短,块状或伸长而分枝,具原生中柱,下部生根,有根托。叶螺旋状排呈丛生状,一型,狭长线形或钻形,基部扩大,腹面有叶舌;内部有分隔的气室及叶脉1条;叶内有1条维管束和4条纵向具横隔的通气道。孢子囊单生在叶基部腹面的穴内,椭圆形,外有盖膜覆盖,二型,大孢子囊生在外部的叶基,小孢子囊生在内部的叶基。孢子二型,大孢子球状四面形,小孢子肾状二面形。配子体有雌雄之分,退化;精子有多数鞭毛。。染色体基数x=11。

分布範围
约70种,世界广布,但多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沼泽湿地。中国现知5种。
水韭(Isoetes engelmanni)

生长环境
主要生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
物种分布
中国主要有:中华水韭、云贵水韭、高寒水韭、台湾水韭、东方水韭
中华水韭 Isotes Sinensis Palmer
又名华水韭,为水韭科多年生沼泽矮小草本植物。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略呈2~3瓣,具多数二叉分歧的根;向上丛生多数向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先端渐尖,基部广鞘状,膜质,黄白色,腹部凹入,上有三角形渐尖的叶舌,凹入处生孢子囊。孢子期为5月下旬至10月末。
分布于长江流域下游局部地区。主要生长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泥土上。喜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的气候;由于农田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变迁和水域消失,该种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上世纪20年代于南京玄武湖、明孝陵至前湖二地採得,标本藏于南京中山植物园标本室,50年代仅在安徽省当涂、休宁和浙江省佘杭等地採得。90年代之后在南京、当涂均无发现。2001年南京中山植物园从杭州引入栽培于蕨类植物区。由于本种植物的生境特殊,将有灭绝的危险。
中华水韭是水韭科中生存的孑遗种,在分类上被列为似蕨类,即小型蕨类,没有複杂的叶脉组织的种类,因此在系统演化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它又是一种沼泽指示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