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 forest plantation 人工造林即通过人为方式在技术上要求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植树造林活动。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及时抚育间伐、防虫治病等生产环节,才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人工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中国木材 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人工造林
- 外文名: forest plantation
- 意义:缓解中国木材 供需矛盾主要途径
- 生产环节:良种壮苗、适地适树
活动简介
人工造林 forest plantation 人工造林即通过人为方式在技术上要求根据林木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植树造林活动。人工造林只有把握住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及时抚育间伐、防虫治 病等生产环节,才能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在无林地上建立新林的生产过程。常作为人工造林的同义语。无林地系指适宜造林的荒山、荒地、採伐迹地、火烧迹地、滩涂地、沙荒地和废矿基地等,一般统称宜林地。造林作业包括採种、育苗、栽植(或播种)及幼林抚育等,所形成的森林称人工林。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其优点是:森林成熟期缩短;立木分布均匀,有利于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选择目的树种,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据树种特性和营林目的形成单层或复层森林结构;便于集约经营,保持较高的森林生产率;经营管理方便,易于机械化作业。
人工林树种
桉树
桉树(Eucalyptusrobusta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孃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南方主要人工造林树种,由于种植过于单一,破坏水源和生态环境,部份地区已禁种或限制种植。
泓森槐
泓森槐,属蝶形花科刺槐属的落叶乔木,其花、树皮、树叶均有广泛用途。它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圆满,冠窄,托叶剌小而软,前2年有剌,3年以后剌基本脱落,叶色浓绿,花色白色,清香宜人,是一种市场潜力很大的速生丰产树种,其材质坚韧,耐腐蚀,可作为矿柱及建筑用材,也是製作家具、木地板的优质原材料。
泓森槐生长迅速,在满足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条件下,第一周年苗期可长高度4.5米以上,当年平茬苗高度达5米以上,三年年平均高生长量为2.8米,年平均地径生长量为3.52厘米。
目前泓森高科在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全国多省市及地区开展区域试验,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林木品种审定。
马尾松
马尾松(拉丁学名:PinusmassonianaLamb.)乔木,树干较直;外皮深红褐色微灰,纵裂,长方形剥落;内皮枣红色微黄。心边材稍明显。边材浅黄褐色,甚宽,常有青皮;心材深黄褐色微红。年轮极明显,极宽。木射浅细。树脂道大而多,横切面有明显油脂圈。材质硬度中等,纹理直或斜不匀,结构中至粗。乾燥时翘裂较严重。
马尾松分布极广,北自河南及山东南部,南至两广、湖南(慈利县)、台湾,东自沿海,西至四川中部及贵州,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一般在长江下游海拔600~700m以下,中游约1200m以上,上游约1500m以下均有分布。是中国南部主要材用树种。经济价值高。
杉树
杉树的树干纹理直,结构细緻,材质轻柔,耐腐防蛀,广泛用于建筑、桥樑、造船、家具等方面。原产北美的巨杉,俗称“世界爷”,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生物。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国家公园中的一株巨杉,高83米,树干直径10米,重约2800吨,相当于466只非洲象的总体重。它的树龄约为3500年。最高的巨杉树干达142米,中部径达12米。
主要特点
人工林的主要特点是:
①所用的种子、苗木或其他繁殖材料经 过人为选择和培育,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和种质,有较强的适应性。②树木个体密度适宜,在林地上分布均匀,避免了种内 竞争的消耗。
人工造林

③可以用较少的树木个体数量形成森林,群体结 构合理。
④生长整齐的树木个体有利于林木提前郁闭,并且郁闭后个体分化程度相对较少。
⑤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措施调控 人工林,以提高其生产力。(陈飞) rengong zoolin 人工造林(forest plantation)在无林地上,採用人工的方法利用苗木种子或营养器官(如枝、茎秆、根等)进行造林。 而在採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採用人工种植方法恢复森林时,则称为人工更新。人工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中国木材 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
人工造林(afforestation) (FRA 2000)有史以来无林地,或至少10年之内无林地造林。
人工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 (FRA 2000)曾有林地造林。
分类
人工造林按不同的经营目的和特点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及特种用途林5种。减少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儘量避免种类过分单一。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⑤合理密度。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⑥包括除草鬆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櫱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人工造林成果

国内发展
中国的人工造林
中国林业,特别是人工造林,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做贡献巨大,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积极发展和严格保护森林,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中国人工造林每年以7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使中国人工林保存总面积达到8亿亩,人工林年均增量和保存总面积分别占世界的53.2%和40%,居世界第一。
全国森林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42亿亩增加到26.25亿亩,森林蓄积由90.28亿立方米增加到124.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8.21%。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81 年的10.1%提高到35.29%,人均公共绿地由3.45平方米增加到8.98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大力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林抚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为使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森林吸碳能力明显增强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公民持续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28年来参加义务植树人次达115.2亿,义务植树538.5亿株。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好的植树运动。中国实施了时间跨度最长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工程实施期长达73年。实施30年来,累计造林保存面积3.67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中国实施了投资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工程总投入累计将达到5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以来,完成退耕还林任务4.03亿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中国实施了覆盖範围最广的防沙治沙工程,工程覆盖了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使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实现了历史性逆转。中国实施了保护规模最大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实施以来,有效保护了15.6亿亩天然林,工程区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对全国森林资源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此外,中国大力开展了“创绿色家园 建富裕新村”、“创建森林城市”等“身边增绿”行动,推进了城乡绿化。
中国发展和保护森林,增加了森林资源,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了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点。1980—2005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控制毁林,净吸收和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累计51.1亿吨。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
在2007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承诺: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0%,并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路的重要倡议,得到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积极回响。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中国造林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预期达到20%,森林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公顷以上,森林碳汇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人工造林取得举世瞩目 的巨大成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2146余万公顷,蓄积 量41670万立方米。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首先是人工林生产力普遍偏低,全国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33.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的6%;其次是人工造林质量差,造得多,活得少,保存率不到30%。 提高人工造林技术,加强人工林的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建立高标準集约经营型的人工林生产基地则可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一般来说,只要经营管理得当,人工林有较高的生产力。
人工造林增长

中国人工造林面积全球第一
新华社天津2010年10月5日电(记者 周润健 刘元旭) 中国人工造林面积达62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2012年10月5日在天津进行的第四次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上介绍说,在巨观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最佳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
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植树造林等具体措施,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显着成果。
2006至2009年关停小火电6006万千瓦,淘汰炼铁落后产能8172万吨、炼钢落后产能6038万吨、水泥落
后产能2.14亿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
孙翠华进一步介绍说,通过实施节能减排,中国“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5.61%,累计
节能约4.9亿吨标準煤,相当于少排放约11亿吨二氧化碳;到2008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年利用
量约为2.5亿吨标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9%。农村居民有3050万户用上了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
氧化碳4900多万吨。
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容量跃居
世界第二;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2003年至2008年,全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
增11.23亿立方米,人工造林面积达62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6%,提前实
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主要原则
人工六大技术原则
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另一方面要求对造林树种对各种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选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的树种。
②良种壮苗。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
,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
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儘量
避免种类过分单一。
③细緻整地。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
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
④精心种植。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适宜的造林季节都直接关係到造林成活率。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
造林和分殖造林。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飞机播种造林。这些方法中以植苗造林採用较多。
⑤合理密度。造林时单位面积上的种植点数。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
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
⑥抚育保护。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和加速幼林郁闭而採取的各种技术措施,包
括除草鬆土、灌溉施肥和对幼树的管理,如平茬和除櫱以及防治病虫害等。
五项原则三个目标22项行动
2009年11月,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司长王祝雄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画》。《林业行
动计画》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三个阶段性目标,实施22项主要行动。
五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林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相结合,坚持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
量相结合,坚持增加碳汇和控制排放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减缓与适应相结合
。
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1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400万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森林
蓄积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全国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较大增长。二是到2020年,年均造林育林面积500万
公顷以上,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4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到2050年,比2020年净增森林面积47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森林碳汇
能力保持相对稳定。
22项主要行动:其中林业减缓气候变化的15项行动,包括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实施重点工程造
林,加快珍贵树种用材林培育,实施能源林培育和加工利用一体化项目,实施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扩
大封山育林面积,加强森林资源採伐管理,加强林地征占用管理,提高林业执法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防
控能力,提高森林病虫鼠兔危害的防控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材料,加强木材高效循环利用,开
展重要湿地的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开展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範。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包括
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力度,提高野生动物
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
保护区网路。
相关新闻
德国智库慕尼黑经济研究所2010年1月19日发表公报说,1990年至2005年间,全球森林总面积缩减3%,巴西、印度尼西亚和苏丹等国家砍伐森林状况严重,而中国的森林面积却在增加,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占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73%以上。 公报说,1990年至2005年间,全球森林总面积平均每天减少两万公顷。其中,巴西和苏丹两国每年砍伐森林的面积就占全球的47%,而印度尼西亚每年森林面积减少近2%。公报说,中国等国家则在提高森林覆盖面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2002年启动了10年植树造林计画。过去几年里,中国年均造林育林面积大约400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