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拉特兰条约

(2020-07-06 22:30:10) 百科
拉特兰条约

拉特兰条约

拉特兰条约》(义大利语:Patti Lateranensi),亦称《拉特朗条约》或《拉特朗协定》,是义大利王国与圣座为解决“罗马问题”而签订在1929年2月11日所订立的条约。此条约也被现今的义大利共和国接受。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拉特兰条约
  • 外文名:Patti Lateranensi
  • 签订日期:1929年2月11日
  • 地点:罗马拉特兰宫
  • 签约双方:义大利王国/圣座
  • 结果:双方和解,梵蒂冈城国成立

概述

《拉特兰条约》(义大利语:Patti Lateranensi),亦称《拉特朗条约》或《拉特朗协定》,是义大利王国与圣座为解决“罗马问题”而签订在1929年2月11日所订立的条约。此条约也被现今的义大利共和国接受。此条约包含三项档案:
拉特兰条约
承认圣座在梵蒂冈城的完整主权的政治条约,由此建立主权独立的国家。
规範天主教会与天主教信仰在义大利国家之地位的协约。
同意作为最终解决索赔圣座领土与财产损失的金融公约。

沿革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义大利王国乘拿破仑三世调回驻罗马的法国军队之机,出兵攻击了当时依附于法国的教皇国,占领了罗马城,时任教宗庇护九世被困于梵蒂冈,教皇国形同灭亡。面对这种情况,此后的历任教宗均不愿屈服,将自己的活动範围限缩于梵蒂冈宫,被称为“梵蒂冈之囚”。而圣座与义大利之间的对峙,就这样延续了49年之久。
《拉特兰条约》签署时确认梵蒂冈城国领土《拉特兰条约》签署时确认梵蒂冈城国领土
为解决此争端,自1926年起,当时已接掌义大利总理的贝尼托·墨索里尼代表义大利政府,与圣座代表、时任教廷国务卿伯多禄·加斯帕里(Pietro Gasparri)就解决罗马问题进行协商,最后达成三项协定,并于1929年2月11日在罗马拉特朗宫正式签署,成为该条约名称的缘由。拉特兰条约签订后,教皇国正式解体,由新建立的梵蒂冈城国取代,2月11日也成为梵蒂冈城国的建立纪念日。义大利改行共和后,1948年起施行的《义大利共和国宪法》对此条约予以承认。

内容

《拉特兰条约》申明圣座承认罗马作为义大利国家的首都;义大利政府承认圣座对梵蒂冈44公顷範围内的主权。条约规定圣座对梵蒂冈具有主权,其管辖的部分教堂具有治外法权和豁免权,但义大利境内所有的其他主教任命必须报义大利政府批准,而且必须具有义大利国籍,必须宣誓效忠国家。
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城国
1948年义大利共和国新宪法附入此条约,予以确认。此条约还附有一个45条的协定,规定天主教为义大利国教,罗马为天主教中心与朝觐地。义大利大主教、主教任命需义大利政府批准,大主教、主教须为义大利人,忠于义大利国家。义大利免除教士、修士服兵役与陪审义务。国家承认天主教结婚仪式合法,但应允许公民选择政府登记结婚。初级与中级学校开设宗教课,由教廷审定教师与教材。国家任用教士需教会批准。义大利政府于1978年取消天主教作为国教的地位,1984年与梵蒂冈教廷达成修改协定的协定,迄今此条约基本上仍有效。
由于拉特兰条约规定允许在初等和中等公立学校讲授宗教课,并规定主教对讲课的教师有任免权,国家不得任用被教会谴责的人担任这一职务。因此导致1952年在米兰、1953年在那不勒斯发生了“反新教”的骚乱事件。
2009年1月1日,梵蒂冈宣称“义大利的法律过于繁杂,而且欠缺稳定、时常和天主教教义相违背”,正式宣布以后不再自动採纳义大利议会通过的法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