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地处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四川,以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中药学师资为依託,于1959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中药学本科教育,开创并实践了新中国高等中药教育的沧桑巨变:1959年首创我国第一个中药学本科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 简称:药学院
- 创办时间:1959
- 所属地区:四川省成都
- 类别:公立大学
药学院简介
1978年招收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81年获得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第一家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1988年被批准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5年接纳国内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科研人员;
1996年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
2002年中药学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2年临床中药学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2004年中药材标準化实验室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

学院成就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类院(系)中,办学历史最久,办学层次最全,办学规模最大的药学院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点(1989年批准)
·接纳我国第一个中药科研博士后(1995),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986)
·国家批准的我国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授权点(1982),培养出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1986)
·国家批准的我国第一批中药学硕士授权点(1978),培养出我国第一批中药学硕士(1980)
国家批准的我国首创中药学本科专业(1959),培养出我国第一批中药专业本科毕业生(1963)
全国第一个国家医药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 基地中药学专业点(1996)
第一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药学科点(1993年批准),暨我省第一个药学类省级重点实验室(1996)
全国第一批开办的中药药理学本科专业(1991)
国内外收藏中药材品种最全的中药标本馆
承办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学术会:“95中国成都中药研究与套用国际学术会”(1995)
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中药複方药物的标準化研究:DCXW》
全国博士授权点最多的中药类学院之一
国家设立唯一的中药学特聘教授岗位(1998)
与成都恩威集团公司共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99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通过中药科研“中药製剂”三级实验室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通过中药科研“中药药理”
学院领导
副校长兼院长彭成
书记蒋通荣
副院长傅超美(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副院长邓赟
副院长吕光华
副院长裴瑾
副书记谌立巍
机构设定
临床中药系--临床中药研究所
中药药植鉴定系--中药品种质量资源研究所
中药化学系--中药化学研究所
中药药理系--中药药理研究所
中药炮製製剂系--中药炮製製剂研究
民族医药研究所
专业培养
人才培养——本科生培养
专业名称: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中药基础基地班)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方向:本专业将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以加强基础,拓展专业,发展个性,突出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较强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创造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能从事中药鉴定学、中药炮製学、中药製剂学、中药药理学基础研究和中医药教学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选拔攻读研究生。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製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药事管理学
就业方向:直升研究生、医药企业、药检部门、科研教学、医药管理部门等。
专业名称:中药学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药学专门人才。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中药品种质量评价控制,有效成分分析、中药炮製学、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与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药用植物血、中药鉴定学、中药炮製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药事管理学
就业方向:医药企业、药检部门、医药管理部门、医院、科研教学单位等
专业名称:製药工程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药学专门人才。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掌握药学及现代製药工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本专业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初步的製药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能从事製药工程、製药机械设计、药物製剂、质量控制等技术的高级複合型工程人才。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製剂设备与车间设计、化工设备与机械基础、药物合成反应、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就业方向:製药企业、医药机械製造、製药工程设计和教学科研单位等。
专业名称:药学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药学专门人才。要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医学——生物学——化学——管理学”的综合模式建立知识结构,着重夯实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实验技能,掌握药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从事药物製备、质量控制评价、药物有效性、安全性的评价及指导合理用药与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临床医学概论、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药事管理学
就业方向:药品生产、流通部门,药品检验、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等。
专业名称: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方向) 学制:四年 层次:本科
培养方向: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草药资源的理论研究、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指导中草药现代化生产的高级複合型人才。
毕业生要求掌握中草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调查分析中草药资源和中药材栽培生产、鉴定、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以及保护更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中草药资源调查、中草药原料的生产、加工、鉴定、中药新药开发和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开发的基本能力,能从事中草药资源调查、中草药栽培、中草药鉴定、中草药原料採购、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草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等方面工作。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中医药基础理论、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植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材GAP方法学、中药分析药理学、中药製剂学、药用植物遗传与育种、仪器分析、药事法规等。
就业方向:医药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中草药生产与加工企业等
本专业第一、二年在校本部就读,第三、四年在峨眉学院就读。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
近五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
2.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7项
3.国家“973”项目5项
4.国家“863”项目12项
5.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4项
6.教育部科研项目11项
7.其他部省级项目61项
8.国际合作项目12项
国家“973”项目——道地中药配伍调控药性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的研究
国家“863”项目——心达康软胶囊的新药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乌头类有毒中药的安全性研究 国家“863”项目——理中汤、四物汤及白芷等6味配方颗粒质量标準化研究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肝舒颗粒的二次开发研究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 ——参术胶囊治疗癌前病变的临床前示範性研究。
科研成果
中药学重点学科2001—2006年期间所获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一览表
获奖项目名称 | 负责人或主研 | 年份 | 获奖等级 |
《66味中药材质量标準规範化的研究》子专题《远志质量标準规範化研究》 | 万德光(子专题1)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66味中药材质量标準规範化的研究》子专题《石菖蒲质量标準规範化研究》 | 董小萍(子专题1) | 2001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肾阳虚的证候基因表达谱研究及数据挖掘 | 王米渠(1) | 2005 |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
优糖明中药複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 | 谢秀琼(3) | 2001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病证结合模型创製与中药複方有效部位创新中药寻找模式研究 | 彭 成(1) | 2006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川白芷的规範化种植研究 | 贾敏如(2) | 2006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远志质量标準规範化研究 | 万德光(1) | 2001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中药“经血归”颗粒剂治疗绝经后阴道衰萎症研究 | 王 建(2) | 2001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肾为先天之本行为遗传的基因表达研究 | 王米渠(1) | 2003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青黛炮製的规範化、标準化研究 | 杨 明(1) | 2006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石菖蒲质量标準的规範化研究 | 董小萍(1) | 2001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藏药翼首草YSC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 | 张 艺(1) | 2003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中药川芎GAP规範化研究 | 贾敏如(1) | 2004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乌梅质量标準研究 | 刘友平(1) | 2005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贯众饮片工艺及质量标準规範化研究 | 吴纯洁(1) | 2005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45Ca跨膜内流技术筛选视神经保护有效成分研究 | 张 艺(1) | 2006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地图信息
地址:柳台大道1166号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