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国民革命忠烈祠

(2020-01-02 12:37:00) 百科
国民革命忠烈祠

国民革命忠烈祠

国民革命忠烈祠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圆山的一座忠烈祠,建于1969年,隶属于“国防部”后备司令部,兼任首都忠烈祠之功能。

主建筑型式仿北京故宫太和殿,落成启用时由蒋中正亲题为国民革命忠烈祠、在一般民众之间则习称台北忠烈祠、圆山忠烈祠或大直忠烈祠,是台湾地区崇祀国殇位阶最高的场所,也是国际人士来台访问时,向殉难英烈致敬的代表场所。

入祀烈士经国防部造册报请总统明令行之。该祠奉祀殉职官兵共39万余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国民革命忠烈祠
  • 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
  • 建于:1969年
  • 隶属于:“国防部”后备司令部

建筑历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在首都、地方上为忠臣烈士设祠奉祀的习惯,如各种忠烈祠、昭忠祠、忠烈庙、褒忠祠等等。儒家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越南皆有此传统。
抗战前,国民政府即逐渐细化关于忠烈祠的法规条文,着手在全国推广建设忠烈祠,但因陷入与日本强敌的全面战争,苦苦支撑,财力不敷于建设忠烈祠。
1941年3月,内政部礼俗司提出了建立“首都忠烈祠”的计画,準备就公共祠庙改建,并于同年7月7日举办公祭。但计画过于急迫,蒋介石指示“暂从缓议”。第二年,两次拟建计画纷纷作废,前一次因为通货膨胀导致预算不够,后一次由于在关岳庙基础上改建而遭到道教界的反对。道众在上书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的书函中,批评这是“岂不是新鬼大,故鬼小乎?不啻追崇现代之忠烈,而反亵渎前代之忠烈也。”
战后还都南京的国民政府,面对内战和经济崩溃,仍然手头拮据,建造“首都忠烈祠”计画再遭拖延。抗战后地方上依靠自己筹资建立起了1000座左右的忠烈祠,但规模小,且基本上是改建旧有祠庙,十分简陋、寒酸。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时期举办的最后一次首都春祭,借南京灵谷寺正气堂举行。
1969年前后也是台湾的忠烈祠建设高峰期,这与始于1966年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有关,中国古典建筑式样的忠烈祠和孔庙大兴土木。同时,虽然日本时期遗留下来的县级以上神社早被改成地方忠烈祠,但1970年代为了消除殖民痕迹,大行拆毁旧建筑,以极富中国传统色彩的建筑物代替。
1969年竣工的圆山忠烈祠,正式名称是“国民革命忠烈祠”。它成为祭祀国殇的最高级别场所,圆了国府建设“首都忠烈祠”的夙愿。
其原址为台湾日治时期的“台湾护国神社”、奉祀日本靖国神社内之台湾籍阵亡将士。后来因蒋中正认为原建筑之简陋、有失庄严、不足以祭祀国民革命英烈,乃拟令由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将军主持重建,1967年12月11日开工改建,由何应钦上将担任改建委员会主任委员,1969年3月24日完工,期间,蒋介石“在原设计图样中指示甚多,并在兴建中莅临工地20余次,每次莅临必详询施工情形。并于1969年3月25日落成启用,并依《国民革命忠烈祠入祀办法》设定、管理,1969年由行政院制颁、1999年修订的行政命令《忠烈祠祀办法》第八条明订“中央政府所在地之首都,建立首都忠烈祠,并得特準建立专祠专坊或专碑。”,同办法第二十四条并规定“各地忠烈祠应于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及九月三日,依公祭礼节举行公祭,首都忠烈祠,由总统主祭”,典礼相当隆重且庄严。
2009年和2011年清明节时,马英九曾在圆山忠烈祠亲自主持过遥祭黄帝陵。这项礼制始于1951年,1935年便形成祭扫黄帝墓惯例,迁台后代以忠烈祠替代,并改由省政府主持,后升格为“内政部”主办。“总统”亲临主祭,却是60年来第一次。国民党发言人宣称此举是表达政府对慎终追远传统文化重视,绿营却批评如潮。

建筑地位

圆山忠烈祠是台湾地区地位最高的“忠烈祠”。

建筑结构

国民革命忠烈祠迎面是由三个拱门组成的大牌坊,中间是蒋介石“敬题”的“忠烈祠”三个镏金大字,两侧匾额分别题写“成仁”、“取义”。牌坊背面,中间是“万古流芳”,两侧分别是“千秋”、“忠义”。
正殿当中是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匾额。拾阶而上,殿内正中摆放一张巨大的供桌,上供一个牌位“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供桌边的角落里存放“中华民族远祖黄帝之灵位”,到遥祭黄帝陵时才会置放于供桌之上。
两侧偏殿屋檐当中都挂着“烈士祠”的匾额。东侧为“文烈士”,西侧为“武烈士”。
国民革命忠烈祠分为大门牌楼、左右厢房、钟楼、鼓楼,进入大殿前的山门与四周长廊,大殿与大殿两侧的文、武烈士祠;所有建筑物都按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造,雄伟壮丽宏伟,每年春、秋均举行祭典,另有遥祭黄帝陵典礼。
大殿外有蒋介石1968年亲自题字“国民革命忠烈祠”,建筑型式为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大厅内的地面全为大理石,上面铺以红色地毯以示庄严肃穆,大殿供奉的对象以“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为主,平日置于正中央,左侧为“中华民族远祖黄帝之灵位”,右侧是“孙中山遗照”。

入祀烈士

按照1978年台湾“国防部”公布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入祀办法》,能入祀者除辛亥革命各次起义烈士外,还包含讨袁、护法、东征、北伐、“剿匪”、“讨逆”(处理“闽变”、“两广事变”)、抗战及“勘乱复国”等几个时期阵亡或殉职者,入祀烈士经“国防部”造册报请当局领导人核准,总计30多万人。宋教仁、廖仲恺、秋瑾、张辉瓒、张自忠、张灵甫、戴笠等,皆位列其中。
在基隆河畔的圆山忠烈祠,占地5公顷,内分文、武烈士祠。武烈士祠供奉东征、北伐、抗日等各时期牺牲的三军将士。将军级别的牺牲者,有单人牌位供奉;校尉级的是百人合用的牌位;士官、士兵则以集体名册藏置在箱子里,每箱1万人名单。现供奉武烈士共396622人。
文烈士祠里,领导人和具有特殊贡献者设个人牌位,余下设百人牌位,现供奉2536人。文武差别在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文职人员外,文烈士祠囊括了所有在黄埔建军之前不分文武的国民革命烈士。
逝者要入祀忠烈祠,须遵照两条法则进行申报。军人申请入祀的条件有三条,符合其一即可:一是作战时地,为争取胜利,冒险犯难,攻成身死者;二是作战时地,恪尽职责,慷慨成仁者;三是因执行特殊危险任务死亡,经“总统”明令褒扬者。
出于历史遗留问题,除了前者“国防部”根据“兵役法”颁发的行政命令外,还有“内政部”颁发的《忠烈祠祀办办法》。两部“办法”并不是很一致,导致入祀标準的用语不够精确,因此一直有呼吁统一起来的声音。
1978年,台湾“国防部”颁布《国民革命忠烈祠入祀办法》,同年收入了台湾在日治时期的起义成仁者名单,如最近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莫那鲁道、花岗一郎等。1988年,随着台湾所处环境的变化,“入祀办法”作了修改,警察、消防、公务员、教师忠烈殉职者也有了入祀的资格。
和平时代,阵亡军人的数量大大减少,军人入祀标準被放低,同时很多入祀者来自国民政府追溯历史时的补充。如2009年,圆山忠烈祠迎回了二战期间葬在巴布亚纽几内亚的烈士英魂。“中华民国国军于巴纽阵亡将士之灵位”之木质牌位在重重护送下,从桃园国际机场送入忠烈祠。入祀仪式非常隆重。

景点现状

圆山忠烈祠邻近圆山大饭店,祠内由三军仪队担任礼兵驻守,仪队交接仪式于每日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的整点执行,其中下午五点的仪式提早至下午四点四十分开始,操枪动作大约四十分钟;因为仪队交接仪式,使圆山忠烈祠成为台北市特别受到外国旅客造访的一处观光景点。
2014年8月24日台湾军方迎灵小组重返缅甸北部密支那主战场“招魂”,灵鹫山心道法师则邀请众多高僧于当地寺庙举行隆重的超渡仪式,合力诵经,以酬慰漂泊异域70载的忠魂。
2014年8月27日下午1时30分,台湾军方迎灵小组人员搭机返抵台湾,台军少将黄情捧英灵牌位入境,台军方象徵性地在入境证件查验台盖章,表示英灵入境,典礼庄严肃穆。
迎灵小组也安排仪仗队,以军礼迎接英灵,随后驱车前往位于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举行入祀典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