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孙良工

(2020-02-22 22:49:50) 百科
孙良工

孙良工

孙良工,湖南省隆回县人(1894年-1962年),曾在湖南省立第一师範任教,为毛泽东当时书法老师,师生感情甚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孙良工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出生地:湖南隆回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62
  • 职业:湖南省立第一师範任教、湖南师範学院中文系教授
  • 主要成就:参与编着《抗战史料丛书》
成都中央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后任湖南师範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良工与毛泽东的师生情缘:
毛泽东尊师的故事很多,但他与书法老师孙俍工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老先生,当年都在湖南省立第一师範任教,对毛泽东的成长影响较大,师生感情甚笃。毛泽东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拿着一书法作品专程去拜望孙俍工先生,并说,“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可见毛泽东尊师情深。今年清明节前后,笔者专程赴隆回去了孙俍工先生的故地孙家壠採访,听到了许多遗闻轶事,特记于后,以飨读者。
毛泽东带着书法作品专程去拜望书法老师孙俍工先生
毛泽东的书法胸纳万有,浑然天成,形成独具特色的“毛体”,为世人景仰。人们可知晓毛泽东能写出这一手好字,竟是得力于当年任教于湖南一师的孙俍工先生的悉心指教。几十年来,毛泽东不忘孙先生的教诲之恩。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接受蒋介石的邀请,飞到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正在重庆编着《抗战史料丛书》的孙俍工先生,从报纸上看到这一讯息时,心情激动不已,想藉机与分别20多年的毛润之面晤。
此时,毛泽东在与蒋介石激烈、複杂的谈判期间,却忙里抽空,专程去重庆郊区小龙坎大石坝一号的寓所,去拜望孙俍工先生。孙俍工突然见到毛泽东的到来,激动万分,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润之……主席。”毛泽东紧紧握住孙先生的手,呵呵大笑说:“孙先生,我们来重庆好几天了,今天才抽身前来拜望,抱歉之至!”随即从包里取出一个纸卷,递与孙先生说:
“这是俚词一首,自已涂鸦,送与先生。先生看看这字写得有无长进?在一师时,先生教给我的书法要领,二十多年来,一直不敢忘记呢。”
“太好了!”孙俍工双手接过纸卷说:“主席,你戎马倥偬,日理万机,还能忙里偷闲,不忘书法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呀!”
打开纸卷,孙俍工略一端祥,不禁忘情地诵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香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沁园春·雪》。
“好!好!仿古而不泥于古!尽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已意出之!非基础厚实者莫能如此。况您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树一格,真不简单!主席,您笔下自由了!”
毛泽东与孙俍工谈笑风生,从书法谈到文字,再谈到别后生活情况,又谈到当前国共合作形势,一叙两小时之久,毛泽东等方才辞去。
过了数日,毛泽东又在红岩村举行酒会,特发请柬,宴请了孙俍工先生。
那些日子,孙俍工先生往往长夜难眠。二十多年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
孙俍工在长沙湖南一师任教时,课讲得很好,旁徵博引,妙趣棋生,吸引了毛泽东等许多他班的学生也来旁听。一日,听完课后,毛泽东笑着对孙先生说:“您的课讲得真好,相识恨晚呀!从今天起,您讲课我都来听的。”旁边一位学生插言介绍道:“孙老师,这位便是我们的校友,现在附小任教的毛润之先生。”“欢迎!欢迎!”孙先生也笑了。
又一日,毛泽东去到孙先生的寓所说:“孙先生,我今日找您还有事呢!一是向您借书,二是向您请教书法艺术……”孙先生笑着把润之引进书房。房内有他写的两首论书诗:
一首是: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
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
二首是:独能画我脑中开,岂能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毛泽东看了频频点头。因又高兴地问:“也是行书?”
“是呀!”孙俍工反问道:“我看你写的也是行书?”
“正是。我觉得行书连笔带草,容易入门,就习行书了。我还想习草书呢。”
“你这看法可不一定对。其实,行书比楷书、隶书都难。”毛泽东听了微微一怔。又问:“这行书的格局可有不同?”“当然有呀。”孙先生指着自己的一幅行书说:“兼真者谓之真行”,“真行近于真而纵于真,如拙笔便是;你那字,依我看,却是‘草行’,带草之谓也。‘草行’要写得近于草而剑于草,才为上乘”。毛泽东听得瞪大眼睛。孙先生又说:“其实,不论真行,草行,都要做到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方能永存乎生意!”
毛泽东频频点头说:“这行书变化如此之多,但不知可有章法可循?”
“有呀!”孙俍工说着在案上铺开一张笺纸,取出一管狼毫,飞快地写道——
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乾湿远近
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俯仰起伏
孙俍工写到这里,说:“这就是二十八个字呀!”说着把这页笺纸递了过去。
毛泽东恭恭敬敬地把这“二十八字诀”接到手中,说:“与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先生,感谢您了。”
孙先生起身相送时,又亲切地拉着毛泽东的手说:“依我看,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力不足咧!润之,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幺能走和跑呢。”
毛泽东果然听从了孙俍工先生的劝告,临起楷书字贴来。从此,毛泽东前来和他研究书法的次数多了。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毛泽东的革命理想当然是谈得更多的话题。
此后,毛泽东除照旧去听孙先生的讲课外,还每每将所写的字送去请教。孙俍工看到毛泽东很快就写得一手出色的“行草”了,很是高兴,常向其他同事夸他说:“聪颖如毛润之,实为少见!闲来学书,一经点化,便能挥洒自如,笔底飘逸俊秀,且有他自己的风格了。”
孙先生忆往昔,心潮澎湃,看今朝,感慨万千,便铺开素笺,研墨挥毫,写了一首长歌标题为《喜毛润之兄过访》,又用行书细心写好,另附一信,约请主席吃饭。翌日,毛泽东的回信来了:
俍工兄:
惠我诗篇,感恩不尽,约吃家乡饭,更领盛情。你的好意,永远记在心里。事冗不克再晤领教,惟有俟之异日。
敬颂
道安!
毛泽东十月七日
就在毛泽东写信后的第三天,国民党政府被迫同中共签订了《双十协定》。之后,毛泽东匆匆飞返延安。孙俍工先生赶到机场送行。讵料二人机场一别,从此竟成永诀。孙俍工先生在重庆迎接了四川的解放。1950年携眷返回湖南,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毕生从事着述,达500多万字。1962年3月因心脏病逝世,享年68岁。
人物生平个人作品个人生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