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範大学(Gann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赣南师大”,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是一所省属本科师範院校,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是一所特色鲜明、前景良好的区域性优秀师範大学”。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範专科学校。1959年改为赣南师範学院,招收了本科生。1964年恢复为赣南师範专科学校。此后校名多次更改。1984年恢复为赣南师範学院,升格为省属本科师範院校。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赣南师範大学。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建有黄金校区、章贡校区、白塔校区(大学科技园)3个校区,占地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9亿余元,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学校设有15个教学学院、1所独立学院、1所附属中学、1所附属国小,学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一流专业4个)、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8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0余人,博士教师3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
2017年11月,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84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 - 主管部门:江西省
- 学校官网:http://www.gnnu.cn
- 中文名:赣南师範大学
- 外文名: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 简称:赣师大、赣南师大
- 创办时间:1958年
- 类别:公立大学
- 类型:师範类院校
- 属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 -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孙弘安
校长:范小林 - 本科专业:72个
- 博士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 - 院系设定:文学院、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等15个教学学院
- 校训:崇德、尚学、求实、创新
- 校庆日:11月1日
-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师院南路(341000)
- 院校代码:10418
- 主要奖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截至2016年4月)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截至2016年4月)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1项(截至2016年4月)
2014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201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 学校荣誉:全国文明校园
历史沿革
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範专科学校建校,校址位于赣州市红旗大道。1959年7月,赣州体育专科学校併入。1960年(《赣州地区志》记载为1960年,但学校官网显示为1959年5月),学校改为赣南师範学院。
1962年,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学校停止招收新生,只负责培训中学教师。1964年,学校恢复招生,并恢复赣南师範专科学校的校名,被列入全国高等师範院校半工(农)半读试点单位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赣州师专一度被撤销(此为《赣州地区志》记载,学校官网显示赣州师专一直办到了1969年11月校名再次变更)。1969年,学校改为赣州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随后改为赣州专区“五·七”教育学校(学校官网显示具体时间为1969年11月)、赣南教育学校(学校官网显示具体时间为1972年1月)。1974年6月,恢复赣南师範专科学校。
1984年4月,恢复为赣南师範学院。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全国文明校园—赣南师大

2016年3月,教育部发函同意学校更名为赣南师範大学。
2017年11月10日,赣南师範大学成立红色文化学院。成立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红色文化学院院务委员会,并新增命名了第四批红色班级3个。
2017年11月,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办学条件
截至2019年4月,学校设有15个教学学院、1所独立学院、1所附属中学、1所附属国小,有涵盖10个学科门类的7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一流专业4个)、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8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4月,学校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脐橙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红色文华学院,共有72个本科专业。
赣南师大校园鸟瞰图

赣南师範大学文学院(School of Literature):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产业管理
赣南师範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新闻学、教育技术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
赣南师範大学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行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
赣南师範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赣南师範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School of Marxism):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政治教育研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
赣南师範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历史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赣南师範大学外国语学院(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英语、日语
赣南师範大学教育科学学院(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套用心理学、教育学、学前教育、国小教育
赣南师範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数学与套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网路工程、软体工程
赣南师範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
赣南师範大学化学化工学院(School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化学、套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
赣南师範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脐橙学院(Institute of Navel Orange/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生物科学、园艺
赣南师範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
赣南师範大学音乐学院(School of Music):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赣南师範大学美术学院(School of Fine Arts):美术学、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服装表演与设计)、动画
赣南师範大学体育学院(School of Sports):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表演(体育表演)
赣南师範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是学校执行涉外政策、协调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又作为教学学院,承担学校来华留学生及涉外项目学生的招生、培养和管理。
赣南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办学单位。
赣南师範大学红色文化学院:2017年11月10日,赣南师範大学成立红色文化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0余人,博士教师300余人。
教师中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画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20余人。
学校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等荣誉。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4月,学校专业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学校设有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8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有1个省一流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1个省高校高水平学科)。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
社会学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化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
江西省示範性硕士点:
社会学、化学
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
园艺学(培育学科)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心理学、中国史、化学工程与技术、美术学、新闻传播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园艺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农业工程)、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翻译硕士、旅游管理硕士
在2017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以下成绩: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一级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位次百分位 |
---|---|---|---|---|---|
01 | 赣南师範大学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C | 50%~60% |
02 | 赣南师範大学 | 0401 | 教育学 | C | 50%~60% |
03 | 赣南师範大学 | 0303 | 社会学 | C- | 60%~70% |
参考资料:
教学建设
- 教学成就
截至2019年4月,学校荣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各1项)和2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批2个国家特色专业、2门国家精品课程、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建有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範基地,2门研究生课程入选国家级案例库,成为赣南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中心、研究谘询中心和改革发展服务中心,形成了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赣南师大田径场

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历史学
国家“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历史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央苏区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範项目:协同创建“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着力打造区域基础教育“三个中心”
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数学与套用数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美术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行销、历史学、套用化学、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化学
江西省本科特色专业:美术学、体育教育、物理学、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套用数学
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数学建模教学团队、历史学专业教学团队、化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江西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体育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教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
江西省优质课程、精品课程:量子力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微分几何、田径、市场行销、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文学、无机化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数据结构、模拟电路、配器(管弦乐法)、光学、学校体育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等数学、中国文化史、微积分、大学英语、广告设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健美操、物理化学、文学概论、教育学
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地方高师院校实践取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团队式”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教师成就
学校坚持以教师教育特色促发展,着力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学校”协作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基础教育输送了5万余名师资,被誉为“赣南红土地上人民教师的摇篮”。在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依託各种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建有“江西省中国小校长(教师)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基地”、“赣州市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先后完成“国培计画”项目等30多批次万余人的培训任务。
- 荣誉获奖
2010年—2012年三年间,学校在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有4300余人次和团体获奖,其中,荣获全国研究生(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国家级竞赛一等奖180余人次。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範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模範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首批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学术研究
学校建有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3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中美柑橘黄龙病联合实验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在中央苏区史、客家文化、脐橙工程技术、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稀土镁合金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显着特色。
科研成果
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4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着名期刊上发表,2018年自然指数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在苏区与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脐橙工程技术、血吸虫病防治新技术、稀土镁合金功能材料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显着特色,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1个省一流学科和4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1个省高校高水平学科),是江西省“十三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建有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近20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中美柑橘黄龙病联合实验室、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基地名称 | 类别 | 批准时间 |
---|---|---|
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13 |
赣南师範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2013 |
赣南师範大学客家研究中心 |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2003 |
中央苏区研究中心 |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2007 |
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 | 2005 |
江西省高校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 2005 |
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 | 2007 |
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科技厅工程中心 | 2007 |
教育经济研究中心 |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2009 |
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 2013 |
序号 | 基地名称 | 依託单位 | 批准时间 | 机构类型 |
---|---|---|---|---|
1 | 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所 | 体育学院 | 2010 | 研究型 |
2 | 英美文学与外语教学研究所 | 外语学院 | 2010 | 研究型 |
3 | 新闻传播研究所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10 | 交流型 |
4 | 东南亚研究中心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09 | 研究型 |
5 | 书法研究所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09 | 交流型 |
6 | 文学评论研究中心 (原名:文学经典与文化认同研究中心)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09 | 研究型 |
7 | 美学与创作研究所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09 | 研究型 |
8 | 苏区文化艺术研究所 | 音乐学院 | 2009 | 研究型 |
9 | 江西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03 | 研究型 |
10 | 城市文化研究所(原名:周敦颐研究所)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01 | 研究型 |
11 | 套用法学研究中心 | 政治与法律学院 | 2005 | 研究型 |
12 | 蒋经国研究所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1992 | 交流型 |
13 |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 美术学院 | 2005 | 研究型 |
14 | 数学研究中心 |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 2005 | 研究型 |
15 | 边缘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商学院 | 2005 | 研究型 |
16 | 校园文化研究中心 | 教育科学学院 | 2003 | 研究型 |
17 | 旅游规划与产业发展研究所 (原名:旅游开发与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2006 | 研究型 |
18 | 光电子材料与材料研究所(原名:套用物理研究所) |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 1996 | 研究型 |
19 | 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原名:三垣市场研究所) | 商学院 | 1995 | 研究型 |
学术资源
学报期刊
《赣南师範大学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学校还创办了全国高校首个专门研究红色文化的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
赣南师大图书馆

馆藏资源
截至2017年6月,赣南师範大学图书馆和各教学学院资料室藏书为227.5万余册,另有电子图书120余万种,订阅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有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尔雅学术视频、SCIE、EI、CSCD、EBSCO以及客家文化资源库、中国地方志等电子资源36多个。其中,中文资料库27个,外文资料库5个,自建特色资料库4个。
校园文化
校徽
1、以“精气神”为主题设计校徽,与赣南师範大学整个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体系相一致。
2、木铎为中国古时宣布教令时用的大铃,《论语》中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以木铎为校徽主体形象,意指学校继承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教育传统,象徵学校是以培养师资为主的师範院校,这与学校育师为体的办学定位相一致。
校徽

3、三个木铎构成一个人字形,意指坚持以人为本,这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一致。
4、以蓝色为主色调,意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与学校坚持质量立校,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相一致。
5、“精气神”三字小篆变形,细长均匀的线条相互交织而有条不紊,并贯穿木铎,像脉络贯穿人体(三木铎构成人形),以此说明“精气神”文化已贯穿学校的方方面面,构成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赣南师範大学人的共同追求。
6、每个木铎外形以及下沿边线的结合均为人字,包含了“三人行,必有该师”和师大人同心协办共创伟业的内涵。
7、三个木铎和三朵祥云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天地人融为一体的中华传统哲学理念,并说明学校“人文、生态、科技”的和谐校园建设理念。
8、外圈标中英文校名“赣南师範大学”为通常做法,仍用毛体字显得雄壮大气,也显“精气神”。建校时间“1958”置于中央,正好被围于三个木铎之中,意指赣南师範大学的木铎金声发于1958年。
9、从构图上来看,外面的圆形构图和内部的三角形构图和而不同,相互协调,相得益彰,给人以圆融、稳定、和谐之美感。
校训
崇德、尚学、求实、创新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孙弘安
党委副书记、校长:范小林
党委副书记:胡龙华
党委委员、副校长:刘民、邱小云、吴剑波、吴磊、罗序中、郭新春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于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