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赣州城墙

(2020-01-22 13:47:53) 百科
赣州城墙

赣州城墙

赣州城墙位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主要建于宋、明两代,1987年12月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赣州城墙
  •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
  • 建于:南朝梁
  • 扩建:五代后梁

建筑特色

赣州城墙始建于南朝梁,北宋熙宁年间州守刘彝始用砖石修筑城墙,同时修筑城内排水沟福寿沟,以后历代都曾予以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测全长6900米,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门。1958年拆除百胜门经镇南门至西津门的南段城墙。现存沿江的东西两段和朝天门、西津门、涌金门、建春门以及炮城、马面、弩台等军事设施,全长3664米。城墙内部为夯土,外用砖石包砌,宽在6-8米之间,高约7米。1990年调查发现现存古城墙中有宋石墙25.25米,宋砖墙19.80米和养济院南宋砖墙基41米。

赣州古城範围

赣州现存古城範围3.05平方公里,呈近似三角形。城周7300多米,现存西津门至东河大桥(东门已拆毁)城墙3664米(全部滨临章江、贡江),南部城墙仅存拜将台(弩台)相连的一段52米。1990年10月新发现城东南赣州养济院一段41米(赣州技工学校建筑工地挖地基时暴露)。从东门经南门至西门3650米城墙于1958年开马路时拆毁(仅剩拜将台一段),沿这段城墙尚存护城河遗蹟。现存城墙高度一般为5—7米,最低在涌金门一带高4米,最高在西北一带高11米多(墙基高程在106米左右)。赣州城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段城墙至新北门,城墙高程相差或4米至5米(11米下降至6.40米)。从八境台至东河大桥段,为洪水经常浸淹区,大约2000米左右城墙保持在6—7米这个高度(墙基高程仅96—99米左右)。垛口完好的城墙有2420米(西津门至八境台段保存有460多米,八境台至东河大桥段保存1960多米),垛口失修段有1100多米。墙上警铺残存10个,马面1个,东北城上之八境台是几经修复的唯一城楼。炮城三座(西门炮城、八境台炮城和东门炮城,东门炮城残存半个)。墙基情况,根据1990年10月暴露的赣州养济院墙基和1991年6月四个探方调查资料,滨江墙基宽为6—7米左右。内夯土4.60—5.60米,夯土内外砌砖分别为1.40米。丘陵段城南墙基比滨江段宽,计8.80米,夯土7.05米,外砖墙和滨江段相同。一般外墙选料和砌筑均比内墙要求高,质量好。
城门
赣州城“有十三门”,解放后尚有七门。即东门(百胜门)、南门(镇南门)、西门(西津门)、北门(朝天门)、涌金门、建春门、小南门(兴贤门)。现存四门(西门、北门、建春、涌金),除朝天门(已塞)保留原貌外,其他三门也经过改建,已无城楼,西门还有炮城遗址,东门虽废,炮城尚有部分遗存。
子城
城区西北田螺岭东北,百家岭以北,八境台以西,赣州人称皇城,应为唐、五代、宋代赣州古城内之子城(含花园塘、东溪寺、射箭坪等地)。田螺岭和百家岭原来地势高阜。《嘉靖赣州府志》载,明洪武间田螺岭建岭北道署,后又改建都察院,好事者削而平之。今田螺岭仍海拔133米,比赣州一般地面高十余米。子城区经八、九百年的变迁,今射箭坪东北、东溪寺仍保存东、西宽40.30米,南北最长100米,北倚城墙呈三角形,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台地。这块台地和八境路的高程相差12米。射箭坪一带被挖作操场的部分有许多板瓦、筒瓦、瓦当、青瓷片、褐瓷片等遗物。已于1988年12月7日公布为“赣五中唐宋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田螺岭和百家岭之间、郁孤台东尚残存“皇城遗址”,《同治赣州府志》记载:“旧呼为王城,以卢光稠使宅中也,节使撤而州冶莅焉,宋太守赵汴,曾相继葺理。”又载:“……名台东北为王城,卢光稠僭似地,按光稠官司仅节镇,称王无考……其在隋大业间则有鄱阳林士宏据虔称南越王矣,王城之称其来已久而或者误皇为王。”“宋以后皆为府治,今为学使署,前有宣明楼,前志云楼踞瓮城上。”那幺,作为衙署区则是肯定的。瓮城即子城。辛弃疾淳熙二年作《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在郁孤台凭弔四十年前隆祐太后逃虔州所居行宫,就在这里。子城的门楼,嘉定十年知军留元刚改建军门楼,明洪武初改名宣明楼。我们调查了军门楼遗址的情况是:东墙长25.40米,残高4.25米;南墙是前门,右残存7.30米,残高4.39米,左残存8.20米,残高3.7米,全长44.15米;西墙残存5.94米,残高2.58米;北墙存右墙5.65米,残高2.80米,其余全圯。整个军门楼呈长方形,东西两侧都有台基(夯土墩),东墙台基宽9.10米,靠南墙还残存砖阶梯十级,宽1.13米。西墙台基宽3.6米,长仅2.04米,高仅2.58米。两边台基显然是子城城垣后被改葺军门楼所用。
护城河
《同治赣州府志》载,西门至南门“有濠计长五百五十二丈,阔十三丈,又自南门至百胜门计三百八十五丈。深五尺有奇,阔十四丈”,合计约3900米。《嘉靖赣州府志》记载则为“延袤十里有百武,广大有四丈”。1958年拆除城墙3650米左右,特别是改革十年中填濠建房,原来基本延续的护城壕塘被不断填塞,现南门至东门护城壕,除东桥路1号右一段长30米,花生坪米厂至东门壕桥尚存420米,西门至南门断断续续保留约1160米,宽20—60米不等。护城河深浅不一,养济院南护城壕被填时测得壕深3.30米至5.30米不等,壕塘底至城墙基高差10至12米,而此段城墙据查高约11至12米。
浮桥
赣州古城桥樑主要靠浮桥,明刑部右侍郎刘节《两关船桥记》载:“东河为舟则十其十,西河为舟则六其十;创作则八十有四,取其盈也;葺理则七十有六,仍其旧也。”浮桥每段用船三只,上架横樑,樑上铺木板,各段间用篾缆相连,民国期间东河浮桥长140丈,宽1丈1尺,船110只(民国二十一年情况),西河浮桥长70丈,宽1丈1尺,船55只(民国十四年镇守使杨池生、道尹薛雷委乡绅刘定全创办),南河浮桥长60余丈,宽1丈1尺,船57只(民国三十年蒋经国委办)。西河浮桥于1986年建成西门人行桥后被移走,南河浮桥于1991年南河大桥落成后拆除,东河浮桥仍和东河大桥(1965年建成)并存。
赣州古城墙铭文城砖数量众多。但由于城高寄生物多,特别是城内墙身被建筑物掩盖,已收集的铭文数量是极有限的。大多数铭文在墙上,砖的长宽厚数据不全,拓片也较困难。已知铭文砖148种,其中宋54,元2,明40,清42,民国2,未能确定时代8种。

赣州古城墙铭文砖

宋代铭文砖数量多、种类多,铭文意义重大,文字精美。54种铭文砖中,窑务窑口窑户(作匠)砖27,纪年砖12,纪地(修城州县)砖14。宋砖厚重坚固,长方形,砖泥纯净灰蓝,火候高,质地精良。铭文多在一个侧壁,少数在一个横头。也有几种铭文砖的铭文,在一个侧壁一个横头或在两个侧壁分别打上不同印记。多为阳文,也有阴文的反字阳文,开创了各类铭文的体裁(纪年、纪人、纪地、纪窑)。字型多样,多数都有风采,各备一格。以楷书书为主,也有行书含隶意、篆意。“西窑务”、“西窑”、“第一务”、“第二务记”、“第三务”、“南门第二务”是最早一批铭文砖,笔划或粗放有力,或简疏似拙,注意布局,极富印章风格,可供鉴赏。“第二务记”、“第一务”极似不同意趣的两种美术字型。葫芦形“第二”印记也堪称佳作。写字作范的有文化人,艺术水平高者,也有一般手工匠人。如砖字有三种写法,又如赣作“章贡”,异体字简笔字和错字并存。宋纪年砖横长字大(年号乾支后还署修城官吏职衔),窑口砖字小,有长方形、椭园形、珐玛形和葫芦形等单线或双线框边,雅俗共赏。一般砖长33—40,宽13.3—24,厚7—10厘米。
仅发现“至正壬辰秋赣州路造”铭文砖,长40,宽23,厚9.5厘米,铭文相同字型不同者二种以上。长方形,质地精良。
铭文40种,长34—41.5,宽16—21,厚8—12厘米。现存明砖大的多,小的少。铭文有的多达55个字。长方形,质地好,但风化浸蚀严重,砖角都磨园了,因明砖多在贡江河边一带。字型多阴刻,字小,纪年砖多有长方形双线框,印模字迹较汪,文字不清楚,行距大小均不讲究。少数字型端正美观大方,如印刷字型和“二七年小甲徐系文”,有欣赏价值。由于铭文字多,含有大量信息。如府、县修城官吏和里甲管理头目,包括窑匠、人夫姓名全部列出。又如管城乡约、泥水匠姓名,修葺砖口数量等,对了解城市修建历史的许多情况有很高价值。
清铭文砖42种,除尚未发现顺治、康熙、雍正、宣统四朝铭文砖,其他六个皇帝都有铭文砖。其中道光11种,鹹丰17种。贡江河岸城墙大都经鹹丰朝修葺过。清砖小薄,一般长29—34,宽16—19.5,厚7—8.5厘米。多阴文,楷书,书写认真端正。嘉庆以后多窑户砖,其中鹹丰四年有知府、知县倡修铭文砖和碑。鹹丰四年也有一种侧壁、横头各印一条铭文的砖。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铭文砖有2种,均1915年大水后修葺砖,砖小薄,阴文,长34,宽17,厚8厘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