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图拉镇:属于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2010年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正式成立,距皮山县城434公里,农村主体居民在柯尔克孜族的色日克克尔村,镇所在的三十里营房是多民族人员边防、工作和生活区。
镇政府设在新藏公路(西线)即219国道364公里处的三十里营房,国(边)境线长28公里,东到康西瓦。海拔3700米,属高原边境镇,拥有行政面积8250平方公里,以三十里营房为中心,划定城镇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
赛图拉镇重点是包括三十里营房和康西瓦,它们是规划建设的 和田“三纵”的两个南部终点:三十里营房—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桑株乡—皮山县城;康西瓦—喀拉喀什河—乌鲁瓦提—和田县城—墨玉县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赛图拉镇
- 行政区类别:乡科级(镇)
- 所属地区:中国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
- 下辖地区: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神仙湾哨所、色日克克尔村等
- 政府驻地:三十里营房
- 电话区号:0903
- 邮政区码:845150
- 地理位置:塔里木盆地西南
- 面积:8250平方公里
- 气候条件:高寒荒漠性气候
- 着名景点:赛图拉哨所遗址、康西瓦烈士陵园
- 车牌代码:新R
- 公路:新藏公路西线即219国道
建制沿革
传说
“赛图拉”为维吾尔语,意为“殉教者”,其名源于在赛图拉哨所附近一座山顶平台的一座古墓,古墓埋葬着一位宗教人士,他以生命殉道, 故有此名。
清朝
赛图拉是丝绸之路的南方交通线,可直达印度,晚清时是中国通往国外最靠近边境的居民区,左宗棠在1875~1877年平定新疆后,接到南疆军民报警,云英军侵略中国,进入中国内地并占据赛图拉等,就特别组织了清军敢死队前往边境赛图拉处,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艰难来到了如今的赛图拉,赶走了英国殖民军,并迅速与当时民众联手,拉土运石,建立了军事哨卡,这里成了当时政府最高海拔驻兵点,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崑仑山的守防任务,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赛图拉、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设卡。组建了赛图拉哨所,并以赛图拉为大本营,分设许多分卡,官兵开始巡视南北长达八百里的边境线。
详细图:多个下属级地名

民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根据地区自治和建设运动方针,赛图拉设治局,成立边卡队,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边卡部队是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以上各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负责800里边防。

新中国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特务连进驻赛图拉,解放后,驻军把赛图拉哨所向东移动了三十里,原来的赛图拉哨所废弃,移动后的哨所地点为三十里营房。
2010年,以三十里营房为基础,5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正式成立赛图拉镇;镇政府设在新藏线219国道364公里处,国(边)境线长2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由军事营区发展起来的边境小镇。
行政区划
皮山县柯尔克孜族为主的赛图拉镇及康克尔柯尔克孜民族乡乌拉其村包括了皮山县的南半部,与印度拉达克最北端邻接。

赛图拉镇位于皮山县南部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南方,地处喀喇崑仑山中部,三十里营房以北到康西瓦之间的喀拉喀什河河岸,属高原边境镇,拥有行政面积8250平方公里,以三十里营房为中心,划定城镇区域面积4平方公里,距皮山县城434公里,西接喀什地区叶城县,西南与印度国拉达克地区的最北端接壤,东南与和田县毗邻。属高原边境镇,是新疆通往西藏的主要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是通往边界线的重要咽喉要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理环境
地貌
海拔4500米以上,系高山峻岭,终年积雪,分布着巨大冰川;3500——4500米之间有乾旱草原植被,呈带状分布在融雪浸润的山坡和河谷。

气候
海拔3700米,属高寒气候,终年积雪。年平均气温-6℃,1月份平均气温-11.3℃,7月份平均气温9.8℃,极端最高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31℃。年降雨量36.6毫米,大风日数123.5天。而紫外线强度高。
自然资源
赛图拉镇矿产资源丰富,赛图拉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玉石矿、铜矿、铁矿、锡矿等。主要有玉矿、铜矿、铁矿、锡矿等17个矿点,玉矿主要分布于新藏国道线379、381、385公里处等一带;铁矿、锡矿等主要分布于喀喇崑仑山脉周围。
人口民族
赛图拉镇是2010年从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析出,农村主体居民在柯尔克孜族的色日克克尔村,村中心距离三十里营房28公里,镇所在的三十里营房是多民族人员边防、工作和生活区,知名要地康西瓦、神仙湾哨所等是边防人员工作区。

2011年时,全镇有常住农业人口84户333人,主要为柯尔克孜族、哈萨克等,有驻地部队6个(正团级)约2000余人,镇内有个体工商户35家300余人。
经济概况
2011年时,赛图拉镇主要以发展畜牧业主,在喀喇崑仑河沿途一带,截止目前,共有草场围栏620亩,饲草料种植面积8466亩,牲畜存栏达到7360头(只),人均纯收入达到2484元。
因为高原山区及人稀,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发展是主题,多年来进行了扶贫工作。
公路支线
《和田地区农村公路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和田“三纵”,基本是新藏线古道,终点在219国道。属于乡乡通、村村通规划。

三十里营房(和田地区皮山县赛图拉镇)—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桑株乡—皮山县城。2017年9月规划第一段为 三十里营房(塞图拉镇)--色日克克尔村通村油路:公路全长为47公里,2017年9月规划投资2800万元。
康西瓦—喀拉喀什河—乌鲁瓦提—和田市及墨玉县城,是G580(580国道)的一部分。规划工期是2017-2019年。
两个支线连线219国道与和田地区两个县,有利于提高新疆—西藏的交通活力。
社会事业
电力
2014年7月中旬,安徽援疆指挥部向皮山县赛图拉镇60户农牧民免费捐赠了60套价值6万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圆了60户农牧民用电心愿。

交通
2015年3月启动色日克克尔村委会道路建设,12月启动(赛图拉镇3553工程)办公生活用房、库房(地面及地下库),更新改造道路、管网、消防等附属工程,配套建设储加油设施建设。
风景名胜
赛图拉哨所遗址
1875~1877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后艰难来到了如今的赛图拉,赶走了英国殖民军,建立了军事哨卡。从此, 这里成了当时政府最高海拔驻兵点,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崑仑山的守防任务,清朝政府就在赛图拉、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设卡。组建了赛图拉哨所,并以赛图拉为大本营,分设许多分卡,官兵开始巡视南北长达八百里的边境线。赛图拉哨所三面环水,一面是高达十余米的断壁,设有四合院营房,一座警楼,楼是六边形,高达数米,平面面积约6~7平方米,墙壁上多处射击孔,位置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赛图拉设治局,成立边卡队,人数增至100人,在卡拉(胡鲁木山口)修筑堡垒。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1937年10月至1942年,边卡部队是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负责800里边防。在明立克下、阿吉栏乾、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据国军老兵说,民国时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粪火,那有什幺火炉子,哨所只有一个煤油灯,没有电,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时连这也吃不上。天冷时,哨所官兵都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天天盼着来个人说话,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
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特务连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师第十五团特务连进驻赛图拉,守防的国民党官兵以为国军换防的来了,哭喊着埋怨:三年了,怎幺才来?怎幺又换装了?据新疆建设兵团的有关史料记载:“1950年3月,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新中国成立后,赛图拉哨所被废弃,向边境线移动三十里,现在称之为三十里营房,亦是赛图拉镇的所在地。
康西瓦烈士陵园
康西瓦位于喀喇崑仑山腹地,距皮山县520公里、距赛图拉镇70公里、海拔4280米。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作战时为新疆、南疆两级军区前线指挥所。康西瓦烈士陵园就矗立在康西瓦前指对面的半山坡上。中印自卫反击作战以来,有100多位烈士长眠在这里,化作了共和国西部边关的巍巍山脉。

神仙湾哨卡
神仙湾是因哨所而命名的地形点。神仙湾哨所位于喀喇崑仑山脉中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赛图拉镇境内。这里的海拔高度为538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一代代神仙湾人在这里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谱写着一曲曲边防军人卫国戍边的讚歌。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神仙湾哨所“喀喇崑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