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英文: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係数,以便能够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进行合理比较,这种理论汇率 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购买力平价指数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购买力平价
- 外文名: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简写:PPP
- 属性:等值係数
背景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幺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墨西哥人变穷了。如果以比索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幺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墨西哥人的生活质量的恶化。如果採用购买力平价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批评
批评者认为,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是错误的。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汇率表示你的本国货币刻在另一个国家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跟你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东西无关。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例子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这个指标由于《经济学人》杂誌的使用而闻名于世。《经济学人》杂誌将麦当劳的在各国的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幺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假如在这个例子中美元和英镑的汇率是1比1,那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后的真实汇率将会向购买力平价汇率靠拢。
经济学人杂誌(The Economist)所採用的麦香堡指数(Big Mac Index)即为1项简化的购买力平价指数,因其有相同之产品规格,按其在各地价格的不同,来约略衡量购买力真实之水平。但由于各国生活习惯及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不同,所消费的商品服务和消费数量亦不尽相同,如果仅以单一商品来衡量普遍的消费水平之情况,不免失之偏颇。
联合国近年不断努力透过区域整合之方式编制PPP,以作为各国币值换算之基準,而编制PPP之第一步,就是要订定1个产品规格详细描述之清单,各国依据清单所规範之详细规格查价,如此才能确保各国所查产品内涵一致。
缺陷
第一,从理论基础上看,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卡塞尔认为两国纸币的交换,决定于纸币的购买力,因为人们是根据纸币的购买力来评价纸币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事实上,纸币代表的价值不取决于纸币的购买力,相反,纸币的购买力取决于纸币代表的价值。
第二,它假设所有商品都是贸易商品,忽视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还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第四,它过分强调了物价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化也可以影响物价。
第五,它忽视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所产生的冲击。
第六,它只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传导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对比
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能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产出值,而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其它的指标,如住宅和校舍的质量、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的力度等等,很难测定,并且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反映出来。所以即使是用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要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生活质量的众多标準之一。
例如2002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000美元,购买力平价调整后是27000美元,美国是35000美元,调整后为36000美元。但是美国的犯罪率比日本高,贫困人口和地区比重比日本大,而日本的人均国土面积比美国小,国民享有的个人自由据称比不上美国。而且生活质量还依赖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最后,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