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进商品溢余和短缺的核算企业购进商品验收入库时,如果发现实收数量与应收数量不符,则为商品溢余或短缺,实收数量大于应收数量为商品溢余,实收数量小于应收数量则为商品短缺。发生溢余或短缺时,验收人员(全库或实物负责人)应按实收数量填写“收货单”及“商品溢余(短缺)报告单”。对于商品的溢余或短缺,应及时,认真地查明其原因,妥善处理。造成商品溢余和短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供货单位送货或发货差错(多发或少发)、商品在运输途中因其自身性质发生的溢余或短缺以及途中损坏或丢失、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毁损等。对于购进商品发生的溢余或短缺,核算上一般应分为两个步骤处理。第一步,在查明其产生的原因之前,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街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予以反映:如果商品溢余,应按实收数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应收数贷记“商品採购”科目,溢余数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一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的贷方,如系售价核算,还应同时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如果是商品短缺,应按实收数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短缺数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按应收数贷记“商品採购”科目。第二步,待溢短缺的原因查明后,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经批准后,进行会计处理:属于应由供应单位、运输机构、保险公或其他过失人负责赔偿的损失,应借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一一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应将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属于无法收回的其他损失,报经批准后,列入“经营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