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赖比瑞亚共和国

(2020-01-26 13:51:22) 百科
赖比瑞亚共和国(赖比瑞亚)

赖比瑞亚共和国

赖比瑞亚一般指本词条

赖比瑞亚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Liberia),简称赖比瑞亚。是非洲的一个国家,处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接狮子山,东邻象牙海岸,西南濒大西洋。

15世纪后西班牙殖民者相继侵入。19世纪初,在美国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的黑奴们获得了自由。1821年美国黑人在此建立移民区。1824年命名为赖比瑞亚。国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1838年成立赖比瑞亚联邦。1847年7月26日宣布独立,建立赖比瑞亚共和国。另一美国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併入赖比瑞亚。政府长期由美国黑人移民及其后裔执掌。1989年爆发内战,1996年实现停火。

赖比瑞亚是世界最不已开发国家之一,为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2%,全国可耕地380万公顷,已开发的不足13%,粮食不能自给。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赖比瑞亚共和国 
  • 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Liberia 
  • 简称:赖比瑞亚
  • 所属洲:非洲
  • 首都:蒙罗维亚 
  • 主要城市:布坎南、哈泊、罗伯茨港等
  • 国庆日:1847年7月26日 
  • 国歌:《万岁,赖比瑞亚!》
  • 国家代码:LBR
  • 官方语言:英语 
  • 货币:赖比瑞亚元、美元 
  • 时区:UTC+0
  •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 国家领袖:总统:乔治·维阿 
  • 人口数量:470万(2017年)
  • 人口密度:47.9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美国黑人后裔 
  • 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拜物教 
  • 国土面积:111370平方公里 
  • 水域率:13.514%
  • GDP总计:21.58亿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 人均GDP:456美元(2017年,国际汇率)
  • 国际电话区号:+231
  • 国际域名缩写:.lr
  •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 国花:黑胡椒
  • 人类发展指数:0.412,第175名,(低)2014年
  • 国家格言:“自由的爱把我们带到这里”
  • 最大城市:蒙罗维亚
  • 气候:热带季风性气候
  • 主要学府:赖比瑞亚大学、卡廷顿学院等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12世纪以前,这里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区,赖比瑞亚境内的居民,是12~16世纪从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先后迁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这里尚处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
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陆续到赖比瑞亚沿岸探险。诺曼人于1364~1367年来到这里。1461年,葡萄牙人佩德罗·辛特拉在大山角和梅苏拉多角建立据点,第2年到达帕尔马斯角。葡萄牙人垄断几内亚湾沿岸的贸易约一个世纪。当时赖比瑞亚沿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是象牙和马拉克塔胡椒,欧洲商人称马拉克塔胡椒为“天堂的穀子”,因此后来这一带被称为“穀物海岸”。16世纪以后,荷兰、英国和法国商人也相继到这里进行贸易活动。

美国殖民

美国废奴运动兴起之后,社会上出现大批自由黑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一些宗教慈善家、社会人士和国会议员等纷纷提出向外殖民、把自由黑人遣返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张。1816年12月28日,美国殖民协会成立。181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由美国殖民协会提出的一项关于遣返自由黑人到非洲建立殖民地的法案。1821年12月,由詹姆斯·门罗总统的私人代表E.艾尔斯和海军上尉R.F.斯托克顿等率领一批自由黑人到达穀物海岸的梅苏拉多角。当地的曼巴人和德伊人酋长在殖民者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出售”一块长130英里、宽40英里的滨海土地,1822年1月初,在梅苏拉多角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第一个美国黑人移民区。美国移民侵占穀物海岸之后,引起当地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

共和国建立

1824年2月,美国殖民协会依照拉丁文“Liber”(自由)一词,给这块殖民地正式命名为赖比瑞亚(Liberia);给梅苏拉多移民区取名为蒙罗维亚,以纪念门罗总统。美国各州的殖民协会,也陆续到赖比瑞亚沿岸建立移民区。1838年由蒙罗维亚、新乔治亚和布坎南等8个移民区合併组成赖比瑞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委任白人总督管辖。1841年9月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接任总督,他是第一位美国黑人总督。1845年赖比瑞亚发生英国商人拒交关税的事件,赖比瑞亚为维护其主权,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美国殖民协会因无法继续负担其殖民地的经费,不得不同意赖比瑞亚独立。1847年7月26日,赖比瑞亚联邦发表《独立宣言》,正式宣告独立,成立赖比瑞亚共和国。同时公布一部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赖比瑞亚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权体制和机构也都效仿美国。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被选为第一任总统。
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约瑟夫·詹金斯·罗伯茨

第一共和国

独立后,赖比瑞亚不断向腹地扩张。1857年2月马里兰移民区加入赖比瑞亚共和国。1878年真正独立党执政,政权长期为美裔赖比瑞亚人上层所掌握。美国在南北战争后一度放鬆了对赖比瑞亚的控制。1871年以后,赖比瑞亚曾几次被迫同英法殖民者签订边界条约,以至丧失其原有领土面积的40%左右。20世纪初,美国又不断地在赖比瑞亚加强其影响,逐渐排挤英国势力。1912年,赖比瑞亚为挽救其财政危机,被迫以关税和其他收入作抵押,向美、英、法、德等国的国际财团贷款,并由美国人担任海关总监兼财政顾问。1926年美国费尔斯通橡胶公司在赖比瑞亚取得土地租让权,种植橡胶,并享有其他权益,成为赖比瑞亚的国中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利用赖比瑞亚的战略地位,在这里建设军事基地,进一步加强对赖比瑞亚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控制。
威廉·杜伯曼威廉·杜伯曼
1944年,威廉·杜伯曼执政,他担任总统28年间,在政治与经济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内推行民族统一政策,给予拥有不动产的当地居民以选举权和议会中的代表权,修改某些歧视当地居民的法令。对外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积极鼓励外国资本投资。1971年7月杜伯曼病逝,威廉·理察·托尔伯特继任总统。70年代以后,赖比瑞亚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美裔赖比瑞亚人上层统治集团同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更为激化,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在当地居民中出现了赖比瑞亚进步联盟、争取非洲正义运动组织等反政府组织。1979年4月14日,在蒙罗维亚爆发了反对大米提价的民众示威运动。遭到武装镇压。

第二共和国

1980年4月12日,以克兰人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军士长为首的17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击毙托尔伯特总统,推翻了执政103年的真正独立党的统治,成立以多伊为首的军政府。1984年7月军政府举行全国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1985年10月进行了总统和议会选举,多伊当选总统。政府在经济上继续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保持和发展友好关係。
塞缪尔·卡尼翁·多伊塞缪尔·卡尼翁·多伊

内战

1989年12月24日,赖比瑞亚全国爱国阵线在象牙海岸组织反政府武装,在查尔斯·泰勒的领导下攻入赖比瑞亚,全面内战爆发。
查尔斯·泰勒查尔斯·泰勒
1990年7月,爱国阵线攻入蒙罗维亚,旋即分裂为两派,赖比瑞亚陷入混战。8月,西非国家共同体派遣维持和平部队进入蒙罗维亚,与泰勒派武装发生冲突。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各派在甘比亚首都班珠尔召开会议,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9月,多伊被俘,枪决后陈尸蒙罗维亚街头。11月,索耶就任全国团结临时政府总统,但遭到泰勒的反对。
1991年3月,赖比瑞亚内战扩展到邻国狮子山和几内亚。1993年7月,交战各方在贝宁城市科托努达成协定,成立五人国务委员会掌握国家最高权力。1994年5月,过渡政府组成。
1995年,由于各派均不满意权力分配方案,战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奈及利亚首都阿布贾达成协定,以六人国务委员会取代五人国务委员会。9月,再次组成过渡政府。
1996年,泰勒试图逮捕敌对派系首脑,导致内战再起,8月,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各派又一次达成协定,同意全部解除武装。
长达7年的内战共造成了15万人死亡,85万人成为难民,彻底摧毁了赖比瑞亚经济。
赖比瑞亚赖比瑞亚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装并改组为政党。7月,举行大选,泰勒当选总统。泰勒使用强力控制了国家,实现了国内的和平,并着手开始重建经济。
然而,1999年,赖比瑞亚北部又出现一支反政府武装,据信有着几内亚政府的支持,又一次发动了内战。到2003年,泰勒政府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国领土,蒙罗维亚也陷入围攻。以奈及利亚为首的西非国家共同体再一次派出了维和部队。8月11日,泰勒宣布辞职,向副总统摩西·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奈及利亚。虽然国际刑警组织以贪污和战争罪对泰勒发出了通缉令,奈及利亚仍拒绝交出泰勒。它宣称除非赖比瑞亚合法政权提出引渡请求,奈及利亚不会放弃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接管了赖比瑞亚,着手解除内战各方武装。

民主选举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查尔斯·久德·布赖恩特被推举为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并于10月14日宣誓就职。
经过两年的过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再次举行了民主选举。在第一轮的投票中,乔治·维阿得票领先,但是未过半数,但在11月8日举行的第二轮角逐中,埃伦·詹森-瑟利夫获得了最终胜利。
2017年12月27日,乔治·维阿击败民主变革大会党与团结党候选人、现任赖比瑞亚副总统约瑟夫-博阿凯,成为赖比瑞亚新一任总统。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赖比瑞亚位于非洲西部。北接几内亚,西北界狮子山,东邻象牙海岸,西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537公里,国土面积111370平方公里。
赖比瑞亚卫星地图赖比瑞亚卫星地图

气候特徵

赖比瑞亚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25℃。温暖的季节,持续时间从1月1日至5月8日,平均每日最高气温高于31°C。在寒冷的季节,持续时间从7月6日至9月17日,每日平均高温低于28°C。

自然资源

赖比瑞亚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和水利等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砂(截止2014年已探明储量超过100亿吨),还有丰富的钻石、黄金、铝矾土、铜、铅、锰、锌、镍、金红石和蓝晶石等矿藏。
森林覆盖率为59%,占西非地区上几内亚森林带总面积的42%,生产紫檀木、红木、桃花心木等;
土地资源丰富,不仅适合发展优质橡胶,而且适合种植稻米、木薯、玉米、豆类、蔬菜、棕榈和椰树等。
境内河流水电储能潜力巨大。
全国有2000多种植物、600多种鸟类、125种哺乳动物。

行政区划

区划

赖比瑞亚全国分为15个州(County),其中2个州系2000年后新增。
赖比瑞亚行政区划
州 County面积(平方公里)首府
博米Bomi
1955
杜伯曼堡 Tubmanburg
邦Bong
8099
邦加 Gbarnga
巴波卢Gbarpolu
大巴萨Grand Bassa
8759
布坎南 Buchanan
大角山Grand Cape Mount
5827
罗伯茨港 Robertsport
大吉德Grand Gedeh
17029
绥德鲁 Zwedru
大克鲁Grand Kru
巴克利维尔 Barclayville
洛法Lofa
19360
沃因贾马 Voinjama
马吉比Margibi
3263
卡卡塔 Kakata
马里兰Maryland
5351
哈珀 Harper
蒙特塞拉多 Montserrado
2740
本森维尔 Bensonville
宁巴 Nimba
12043
萨尼科莱 Sanniquellie
里弗塞斯 River Cess
4385
里弗塞斯城 River Cess
吉河 River Gee
锡诺Sinoe
10254
格林维尔 Greenville
赖比瑞亚
99065
蒙罗维亚 Monrovia
赖比瑞亚行政区划赖比瑞亚行政区划

首都

蒙罗维亚(Monrovia)是赖比瑞亚首都,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苏拉多角和布希罗德岛上,据守圣保罗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门户,非洲距南美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人口115万。
百年纪念堂百年纪念堂

主要城市

蒙罗维亚(Monrovia)、布坎南(Buchanan)、哈泊(Harper)、罗伯茨港(Robertsport)、格林威尔(Greenville)、沃茵加马(Voinjama)、山尼克里(Sanniquellie)、绥德鲁(Zwedru)、土布曼堡(Tubmanburg)、卡卡塔(Kakata)、塞斯特斯(Cestos City)、狒狮城(Fish Town)、巴克雷威尔(Barclayville)、加尔恩加(Gbarnga)、博波鲁(Bopolu)。

国家象徵

国名

赖比瑞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beria)。简称为赖比瑞亚。别称“非洲的天然橡胶王国”、“非洲大门”、“商船王国”、“穀物海岸”。

国旗

赖比瑞亚国旗启用于1847年7月26日。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1道红白条纹是纪念赖比瑞亚独立宣言的11个签字者。红色象徵勇气,白色象徵美德,蓝色象徵非洲大陆,正方形表达赖比瑞亚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和博爱的美好愿望;五角星象徵当时非洲唯一的黑人共和国。
赖比瑞亚国旗赖比瑞亚国旗

国徽

赖比瑞亚国徽与国旗一样,有着较长的历史。基本图案是一枚被天蓝、海蓝、草绿三色分割的椭圆形纹徽。淡蓝的大西洋海面上,一艘鼓满风帆的海船满载获得自由的黑奴回到祖先的土地。
赖比瑞亚国徽赖比瑞亚国徽
半轮旭日浮出海面,天空垂落巨大的金幔,预示着这个新兴国家前途无量。从蔚蓝色深处飞来一只衔着和平文书的鸽子,把福音传向大地。绿色国土生长一棵高大的椰树,代表西撒哈拉热带雨林。树下的农具表明农业是赖比瑞亚的基础。
盾徽上、下各有一条饰带,分别写着“我们因热爱自由而来到这里”及“赖比瑞亚共和国”字样。

国歌

《万岁,赖比瑞亚!》
歌词大意:万岁赖比瑞亚!万岁赖比瑞亚!你永远属于我们,光荣的自由邦。国号更新,声名远扬,国力昌盛坚强,国力昌盛坚强。我们心连着心,快乐无疆,欢呼蒙昧的民族获得解放。万岁,万岁,赖比瑞亚,奉天命建立的光荣的自由邦。

格言

自由的爱把我们带到这里(英语:The love of liberty brought us here)

人口民族

赖比瑞亚人口总数为470万(2017年)。人口年增长率2.7%(2013年)。
赖比瑞亚各州人口分布表
序号
州名
人口数量(人)
1
蒙彻拉多州(含首都蒙罗维亚)
1118241
2
宁巴州
462026
3
邦州
333481
4
洛法州
276863
5
大巴萨州
221693
6
马吉比州
209923
7
马里兰州
135938
8
大角山州
127076
9
大吉德州
125258
10
锡诺州
102391
11
博米州
84119
12
加尔波鲁州
83388
13
里弗塞斯州
71509
14
里弗吉州
66789
15
大克鲁州
57913
全国有16个部族,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
序号
部族
百分比%
主要分布区域
1
科佩尔(Kpelle)
20
首都、邦州
2
巴萨(Bassa)
15
大巴萨州、首都
3
吉奥(Gio)
8
宁巴州
4
克鲁(Kru)
7
大克鲁州
5
格雷柏(Grebo)
7
马里兰州
6
马诺(Mano)
6
宁巴州
7
洛马(Loma)
6
洛法州
8
克兰(Krahn)
5
大吉德州
9
戈拉(Gola)
5
博米州
10
曼丁格(Mandingo)
4.5
洛法州
11
吉斯(Kissi)
3.5
洛法州
12
瓦伊(Vai)
3.5
大角山州
13
班迪(Gbandi)
3
洛法州
14
门德(Mende)
0.5
洛法州
15
贝拉(Bella)
0.5
洛法州
16
德伊(Dei)
0.5
蒙彻拉多州
17
美国黑人后裔(Americo-Liberian)
5
首都地区

政治

政体

赖比瑞亚宪法规定,赖比瑞亚的政体是总统共和制,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查尔斯·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赖比瑞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赖比瑞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定。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奈及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赖比瑞亚总统府——“执政大厦”赖比瑞亚总统府——“执政大厦”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赖比瑞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画”,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瑟利夫总统就任后,致力于推进和平进程,积极寻求外援,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开展恢复重建。2011年11月,瑟利夫再次当选总统。2012年1月16日,瑟利夫宣誓就职至今(截止2014年)。

宪法

1986年实施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6年,可任两届。立法权属议会。总统和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实行多党制,国家权力由各党派分享。

议会

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分参众两院。参议院共30席,每州2席,参议员任期9年,可连任2届。众议院席次根据选区数确定,本届议会共73席。众议员任期6年,可连任2届。参议长由副总统泰勒兼任,临时参议长为阿尔伯特·切(Albert Chie),众议长为布法尔·钱伯斯(Bhofal Chambers)
国会大厦国会大厦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8年5月组成。主要成员有:外交部长贝宗格·芬德利(Gbehzohngar Findley),国务部长纳撒尼尔·麦吉尔(Nathaniel McGill),财政和发展规划部长塞缪尔·特韦(Samuel Tweh),国防部长丹尼尔·齐安卡恩(Daniel Ziankahn),卫生部长威廉明娜·贾拉(Wilhelmina Jallah,女),教育部长安苏·索尼(Ansu Sonii),内政部长瓦尼·瑟利夫(Varney Sirleaf),土地、矿业与能源部长格斯勒·默里(Gesler Murray),新闻、文化和旅游部长尤金·纳贝(Engene Nagbe),法务部长穆萨·迪安(Musa Dean),公共工程部长莫布图·尼恩潘(Mobutu Nyenpan),农业部长马加纳斯·弗洛莫(Magarnas Flomo),交通部长塞缪尔·A·弗卢(Samuel A. Wlue),邮电部长弗库珀·克鲁阿(Cooper Kruah),商业与工业部长威尔逊·塔尔佩(Wilson Tarpeh),劳工部长摩西·科利(Moses Kollie),性别发展、儿童和社会福利部长威廉梅特·皮索·赛义迪-塔尔(Williametta Piso Saydee-Tarr,女),青年与体育部长佐格·威尔逊(Zoga Wilson),不管部长特罗康·克普伊(Trokon Kpui)等。
宣誓宫--历任总统就职地宣誓宫--历任总统就职地

司法

设最高法院、地方法院和特别军事法庭。各级法官由总统任命。最高法院由一名大法官和四名陪审法官组成。现任首席大法官为弗朗西斯·考克普(Francis S. Korkpor),2013年4月上任。总检察长由法务部长兼任,现为穆萨·迪安。
国家档案馆国家档案馆

政党

实行多党制,现有20多个政党,主要有:
(1)团结党(Unity Party):1984年8月成立,执政党。主张尊重公民权利,强调团结与和解;倡导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私营经济;提倡优先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2010年5月,行动党(LAP)和统一党(LUP)正式併入团结党。现任领袖为约瑟夫·博阿凯(Joseph Boakai),主席为瓦尼·舍门(Varney Sherman)。
首任总统罗伯特雕像首任总统罗伯特雕像
(2)民主变革联盟(Congress for Democratic Change):2005年5月成立,是利主要反对党之一。主张实现和平与团结,推行民主和良政;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和基础设施;倡导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支持和援助。现任领袖为乔治·维阿。主席为姆巴·莫卢(Mulbah Morulu)。
(3)自由党(Liberty Party):2005年5月成立,同年6月与“联合民主党”合併。现领袖扬布利·康加·劳伦斯(Nyonblee Kanrnga-Lawrence),主席为史蒂芬·扎戈(Stephen Zargo)。
其他主要政党还有全国爱国党(National patriotic Party)、和平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Peace and Democracy)、全国民主进步联盟(National Union for Democratic Progress)等。

政要

总统乔治·维阿(George Weah)。1966年10月1日出生于赖比瑞亚蒙罗维亚,足球运动员。曾效力于法甲摩纳哥、巴黎圣日耳曼、意甲AC米兰、英超切尔西、曼城等足球俱乐部。先后获得世界足球先生(1995年)、欧洲足球先生(1995年)、非洲足球先生(1989、1994、1995年)。退役后维阿开始参政,2014年当选赖比瑞亚参议员。2017年12月当选赖比瑞亚总统。2018年1月22日宣誓就职。
传奇球星、现任总统——维阿传奇球星、现任总统——维阿
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瑟夫·尼乌马·博阿凯(Joseph Nyumah Boakai)。赖比瑞亚联合人民党(The United People’s Party of Liberia)主席。1944年11月30日出生,1983年至1985年任赖比瑞亚农业部长。2006年1月就任赖比瑞亚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2011年连任。

经济

概况

天然橡胶、木材和铁矿砂的生产为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利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不发达,仅有少数企业生产日用消费品。1989年底至1996年8月内战期间,经济陷于瘫痪。2000年,利开始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计画,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状况,实行贸易自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同年,议会通过了矿业法,对矿产勘探和开採实行许可证制度。2001年5月,利政府制订了2001-2010年行动纲领,主要目标为实现经济多样化,提高收益,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等。2003年10月,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努力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同时分阶段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税收体制,积极酝酿修订《投资法》,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力争利用资源优势吸引外资。
2011年赖比瑞亚主要经济数字
国内生产总值
11.54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0%
货币
赖比瑞亚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68美元
通货膨胀率
7.4%
汇率
1美元=71.5利元

工矿业

全国10%的人口从事矿业和製造业。内战期间由于政局持续动荡,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值急剧下降,2007年製造业总产值约为6070万美元,比2006年增加9.4%;採矿业总产值估计为80万美元,比2006年增长14.3%。2007年联合国解除对利钻石出口制裁后,利钻石生产和出口逐步恢复,当年生产钻石2万克拉,出口创汇近270万美元。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口钻石4.7万克拉和1.8万克拉,出口额分别为989万美元和740万美元。
2015年钻石出口价值3020万美元。2016年工业总产值2.6亿美元,占当年GDP比重为13%。

农牧林业

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木薯。曾为大米出口国,但内战后粮食不能自给,严重依赖进口。2009年大米产量为20万吨。橡胶为主要经济作物,其他还有可可、咖啡和油棕榈等。2008年橡胶出口收入约为2.07亿美元。牧业不发达,禽蛋主要靠进口。2004年至2006年,受联合国木材禁运限制,木材生产停止。2006年联合国解除制裁后,生产开始恢复。2009年实现首批木材出口。2009/2010财年中,利政府林业部门估计收入约2300万美元。
2016年农业总产值6.84亿美元,占当年GDP比重为34.2%(资料来源:2018年2月伦敦经济季评)。
近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2000年2001年2002年
咖啡
89600
50700
43850
可可
120300
96600
62570
稻米
20.4
21.9
18.7
木薯
40.1
43
44.5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财政金融

主要收入来自税收、船籍注册收入、出口税和国营企业利润。2002财政年度政府财政收入7270万美元,支出8010万美元,赤字740万美元。
赖比瑞亚是全球第二大方便旗船籍国,截至2011年底,利籍船只注册数量达3900艘,总吨位达1.2亿吨。船籍注册收入一直是利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截至2002年底,外汇储备(不含黄金)330万美元。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木材、天然橡胶、可可豆、咖啡等,进口食品、机械运输设备、製成品、化工产品、原料、饮料、菸草、植物油、燃料等。主要出口国有:南非、美国、西班牙、德国等;主要进口国有:韩国、中国、新加坡、日本等。
近年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2015年2016年2017年
出口额
277.0
232.7
255.9
进口额
1551.7
1295.7
1166.1
差 额
-1274.7
-1063.0
-910.2
(资料来源:2018年2月经济季评)

外国资本

内战前有外资10亿美元,其中美国在利私人投资4.3亿美元,是最大的投资国。其余为德国、瑞士、义大利、荷兰、黎巴嫩、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私人投资。外资主要投入採矿业、橡胶种植和加工、银行、製造业和商业。内战爆发后,多数外国公司撤离。1997年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2008年和2009年,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分别为2亿美元和3.78亿美元。2015年和2016年,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分别为6.27亿美元和4.53亿美元。

外国援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利接受外国援助总额超过20亿美元,其中,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大国是利主要援助国,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是利主要多边援助机构。
近年来援助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1999年2000年2001年
双边援助
44.6
23.8
15.6
美国
36.4
15.9
12.6
荷兰
3.2
2
2.3
法国
0
0.8
1.5
英国
1.1
3.3
1.2
瑞典
3.6
1.4
1.1
芬兰
0.8
0.6
1.9
多边援助
49.4
44
21.3
欧盟
9.8
12.7
8.8
联合国难民署
6.1
11.7
5.8
联合国发展计画署
2.6
2
2.1
援款总额
94
67.8
36.9
(资料来源:2003年度经济季评)

文化

语言

赖比瑞亚官方语言为英语。较大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其中瓦伊和巴萨两个部族的语言具有文字。

宗教

赖比瑞亚施行宗教自由政策,全国居民86%信奉基督教,12%的人信奉伊斯兰教,2%的人信奉拜物教。

习俗

在社交场合,赖比瑞亚人与客人相见时,有特殊的握手方式,正常握手结束后,双方拇指、食指和中指相绕,擦出响声;亲朋好友相见时,习惯施拥抱礼;与女士见面还可施贴面礼。
赖比瑞亚拥有浓厚的非洲传统文化色彩,重要客人来访,当地部落酋长会出面迎接,安排舞蹈表演,对于即将离行的客人,赖比瑞亚人往往赠送传统大袍,授予荣誉酋长称号以示感激和祝愿。

节日

独立日:7月26日(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成立赖比瑞亚共和国。)
建军节:2月11日
统一日:5月14日

风俗

赖比瑞亚的房屋种类很多,圆形房屋,八角形、椭圆形房屋或长方形房屋都有。在大城市及行政、商业、交通中心,主要是铁皮房顶的长方形房屋,有的是多层,有的是单层,二层楼房居多。这种房屋一般是砖墙和水泥地。在赖比瑞亚,由于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衣着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美国黑人移民后裔大多身穿笔挺的西装,他们尤其喜欢大礼帽、手杖、雪茄等东西,绅士派头十足。而当地的土着居民则完全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显示出原始的质朴和单纯。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国家,人们的传统食物是木薯粉糊、小米粥和烤玉米。从几内亚到喀麦隆,包括赖比瑞亚的在内的沿海地带,居民常以“水果”为食。

禁忌

赖比瑞亚人是热情好客的。人们初次见面,总是要寒暄几句,互相问候,才谈正事。人们常常使用的是握手礼,称呼男性为先生,称呼女性为夫人、女士、小姐。赖比瑞亚的宗教可以分为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种。赖比瑞亚的所有部族都相信,有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他们各自都向上帝祈祷,但没有特殊的礼拜仪式。基督教对赖比瑞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该国宪法规定赖比瑞亚是基督教共和国。另外,有的家庭还有各自的食物禁忌,是绝对不能破坏这种禁忌的。

军事

国防

1908年2月,组建警察和军事部队。1909年3月,创建赖比瑞亚边防部队。1956年根据《国防法》正式建立利武装部队。1970年改成赖比瑞亚武装部队。1982年改称赖比瑞亚国民警卫队。

军力

1989年,总兵力曾达5800人,其中陆军5300人,海军500人(即海岸警卫队)。1990年9月多伊政权垮台后,政府军溃散。内战期间,利有多个武装派别,约计6万名战斗人员。2000年5月利政府开始重组军队。2003年全国过渡政府上台后,联合国赖比瑞亚特派团开始对各派军事力量进行解武工作。2004年11月,解武和复员工作顺利结束。2006年1月,利政府启动武装部队重建计画,美国出资帮助。2009年2月,利新武装部队完成组建。利新军队总人数为2169名。现任总参谋长普林斯·詹森(Prince Johnson)。

交通

概况

首都有干线公路连线全国各大行政区。东郊的罗伯茨国际航空港是非洲最大的机场之一。赖比瑞亚的海运业享誉世界,首都有20多条国际海运定期航线与外界相通,蒙罗维亚港系西非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港口之一,港区水域面积300公顷,年吞吐量1000余万吨。

铁路

截止2014年赖比瑞亚全国只有2条铁路,总长490公里,其中145公里为窄轨铁路。均由各採矿公司经营,用于铁矿砂运输,内战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停运。

公路

截止2014年赖比瑞亚全国公路总长11000公里,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内战期间受损较严重。

水运

海运业在世界上占有特殊地位。有蒙罗维亚港、格林维尔港、哈珀港、布坎南港和罗伯茨港等五个港口,年货运量为20万吨。

空运

截止2014年国内共有47个机场,其中大型机场2个,首都和各州府间均有直达班机。位于首都的罗伯茨国际机场曾是非洲最大机场之一,1990年毁于内战,1997年12月重新开放。目前尚未有自己的商业航空公司,国际航空业务主要由达美航空公司、法航、奈及利亚航空、摩洛哥航空公司、布鲁塞尔航空公司、肯亚航空公司和衣索比亚航空公司经营。2012年,甘比亚、英国航空公司相继在利开通航线。

社会

教育

2003年文盲约占全国人口的58%。实行国小、中学12年教育制度。国小、国中实行免费教育,但学龄儿童失学率达50%。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享受50%补助金。内战前,全国共有中国小1830所,在校学生30万,教师8804人。高等院校有赖比瑞亚大学、卡廷顿学院、AME大学、利基督教学院、联合卫理会大学等。赖比瑞亚大学为公立综合性大学,全国最高学府,1994年有学生3000人,教师268人,现设有3个研究生培训项目和法律、农林、理学、社会科学、商业等学院。
2012年注册学生约2.38万人,教师375名,员工980名。

医疗

截止2014年全国有约469家诊所和34所医院,其中80%依靠国际援助维持。医务人员奇缺,全国合格医生不足200人,一般是外国医生。位于宁巴州塔佩塔市的中国援利医院于2011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医院拥有100个床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赖比瑞亚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15.6%,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92美元。2006-2013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1人、护理和助产人员3人、药师1人;2006-2012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8张。
美国原定派遣3000名士兵前往赖比瑞亚帮助抗击伊波拉疫情,决定增至4000人。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已经批准这一计画,美方将分批次派遣总共不超过4000名士兵前往赖比瑞亚。柯比强调,美方派遣的这些人将提供后勤和工程技术支持,但他们不是医护人员,因此不会被派往病毒感染高风险地区。截止2014年10月5日已有大约200名美军士兵部署在赖比瑞亚,参与建造一处用于培训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总部基地。

媒体

2010年,全国共有36家媒体机构,其中34家为私营。
《调查者报》和《新闻报》为全国最大的两家报纸,发行量各约2000份。此外,还有《分析家报》、《全国新闻报》、《遗产报》、《新赖比瑞亚报》、《赖比瑞亚标準报》、《自由周刊》、《日记报》等10多种报纸杂誌,除《新赖比瑞亚报》为官方报纸外,其余均为私人报纸。
赖比瑞亚通讯社是利官方通讯社,每周一至五出版新闻稿。赖比瑞亚广播公司是利官方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于1960年,内战前该公司设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只有其所属的ELBC广播电台能够运行。其他较大的广播电台有DC广播电台(私营)、Radio Veriatas(天主教广播电台)、BBC Africa和联利团广播电台。各电台均只能覆盖首都蒙罗维亚地区。“美国之音”于1962年在蒙罗维亚建立美在非洲最大的转播站,向全非洲和中东转播。此外,蒙罗维亚地区目前有三家私营电视台。

体育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就出现了赖比瑞亚代表团的身影,之后因故缺席1968年墨西哥、1976年蒙特娄和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会,至今仍未有夺牌史。

机构

自2004年签署和平协定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逐渐调整其活动内容,为赖比瑞亚的重建进程提供支持。该组织致力于发展赖比瑞亚在卫生保健、粮食安全以及供水与卫生设施方面的能力。自2010年12月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携手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合作伙伴,在赖比瑞亚与象牙海岸交界的边境地区积极援助数千名象牙海岸难民和收留难民的赖比瑞亚人。

民生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画署公布的《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赖比瑞亚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中名列第177位。63.8%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婴幼儿死亡率为5.3%,孕产妇死亡率0.73%。人均寿命约61.2岁。医疗设施在内战中损毁严重,内战后利政府依靠国际援助修复了14所医院、13家医疗中心和230个诊疗所。全国医生不足200人,一半是外国医生。2014年大规模爆发的伊波拉疫情使利公共卫生系统遭到沉重打击。

治安

2003年赖比瑞亚各武装派别签署《和平协定》后,联合国驻赖比瑞亚特派团解除了反政府武装,但有约2000名前展示人员滞留象牙海岸西部并参加了象牙海岸民兵组织。
2013年,赖比瑞亚总体安全形势稳定,但社会治安状况有所恶化,武装抢劫、强姦和偷盗居犯罪率前三位。境内毒品走私增加,群体性暴力事件有所上升,称为赖比瑞亚安全的重要威胁。

外交

外交政策

赖比瑞亚奉行独立自主、平等互惠的外交政策。遵循确保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与尊严,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主张在自由民主基础上实现国际社会的团结,坚定支持非洲一体化进程,主张非洲国家应“以一个声音说话”。现为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非洲联盟、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和马诺河联盟等组织成员。同140多个国家建立有外交关係。

对外关係

同中国的关係
中利关係几经反覆。利1957年与台湾“建交”。1977年2月,中利建交。1989年10月,利多伊政权与台“复交”,中方随即宣布中止同利的外交关係。1993年8月,中利复交。1997年9月5日,泰勒政权宣布承认“两个中国”;9日,中方中止与利外交关係。2003年10月11日,中国与利过渡政府签署复交联合公报和谅解备忘录,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係。
赖比瑞亚自然风光赖比瑞亚自然风光
中利保持外交关係期间,中国为利援建了巴里克糖厂、综合体育场、塔佩塔医院、卫生部办公楼、农业技术示範中心等项目。
中利互利合作始于1981年,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主要方式,项目主要有道路和桥樑建设。中利在铁矿开发等领域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武汉钢铁集团、中非发展基金、中利联共同承担了邦州铁矿项目开发。
两国于1979年签订了以现汇支付的贸易协定。根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双边贸易额为36.71亿美元,同比减少26.7%。其中中方出口34.46亿美元,进口2.25亿美元。中国向利主要出口船舶等,进口铁矿砂和原木等初级原材料。
同美国的关係
两国于1864年建交。利美长期保持着特殊关係。利内战前,美在利投资约4亿美元,并有常驻军事代表团及和平队。2003年,美派军舰进入利海域,迫使泰勒下台。利内战结束后,美倡导组建了联合国驻赖比瑞亚特派团,并承诺出资4亿美元帮助利进行和平重建。美政府已把利作为由乱而治国家的典範和“民主样板”,在利主要政府部门都派有美国顾问。2006年1月,美总统夫人劳拉和国务卿赖斯访利并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仪式。2007年起,利成为美《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受惠国,两国并签署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协定》。2008年,瑟利夫总统4次赴美。2月,美总统布希对利进行国事访问。10月,美向利恢复派遣和平队。2009年8月,美国务卿柯林顿访利。2010年4月,美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访利。同年,瑟利夫总统4次访美。2011年4月,美军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汉姆(Carter· F· Ham)将军访利。5月,美助理国务卿威廉·布朗菲尔德(William Brownfield)访利。同月,瑟利夫总统赴美访问,并应邀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主旨讲话。6月,瑟利夫总统再次访美,会见美国务卿柯林顿,与美参议员、国会议员举行会谈。2012年1月,美国国务卿柯林顿赴利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7月,美国会代表团访利。9月,美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Carter F. Ham)率团访利。2013年1月,瑟利夫总统赴美出席利美“伙伴关係对话会”。2月,美军方代表团访利。同月,美前总统柯林顿对利进行私人访问。2013年5月,赖比瑞亚与美国在华盛顿举行首轮伙伴关係对话会。同月,瑟利夫总统赴美出席联合国“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高级别名人小组”最后一次会议并提交报告草案。2014年9月,瑟利夫总统赴美出席第68届联合国大会,期间还会见了美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
同奈及利亚的关係
1957年3月两国建交。奈及利亚作为地区大国在调停利内战、推进利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8月,尼总统奥巴桑乔赴利调停内战,并表示愿为泰勒提供避难。8月11日,泰勒流亡奈及利亚,利内战结束。2004年4月,利全国过渡政府主席布赖恩特访问奈及利亚。2005年10月,奥巴桑乔总统访利。2005至2006年,瑟利夫总统4次访尼。2007年5月,瑟利夫总统出席尼新任总统亚拉杜瓦的就职典礼。2010年1月,尼外长马杜埃奎访利。2月,瑟利夫总统赴尼首都出席西共体第37次首脑峰会。10月,瑟利夫总统赴尼出席尼国庆活动。12月,瑟利夫总统出席在尼首都举行的西共体特别峰会。2011年1月,瑟利夫总统出席西共体第39次峰会。7月,尼总统乔纳森出席利国庆164周年活动并访利。9月,瑟利夫总统赴尼参加西共体成员国领导人小型峰会。2012年1月,尼派遣一部长级代表团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2012年3月,瑟利夫总统赴尼庆祝尼前总统奥巴桑乔75岁生日。
同加纳的关係
1960年10月两国建交。加纳为利结束内战、实现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90年代,加纳是西共体驻利维和部队的第二大派兵国。2003年,加纳外长率西共体代表团赴利调解内战,并促成利各派最终达成阿克拉和平协定。2007年3月,利总统瑟利夫访问加纳,并出席加纳独立50周年庆典。2010年2月,瑟利夫总统访问加纳。2012年1月,加纳副总统马哈马赴利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8月,瑟利夫总统赴加纳参加米尔斯总统的葬礼。
同邻国的关係
利与狮子山于1973年成立马诺河联盟。1980年几内亚加入该联盟。1986年三国签订《互不侵犯和安全合作条约》。1989年,利内战爆发后,几、塞向利派出维和部队。1999年,利、几、塞三国边境地区爆发武装冲突,利、几相互指责对方支持本国反政府武装,双方关係不睦。2002年,三国元首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举行会晤,决定重启马诺河联盟。2006年12月,瑟利夫总统访几。2007年4月和7月,瑟利夫总统赴几齣席马诺河联盟会议,讨论共同边界安全和难民问题。5月,瑟利夫总统访塞。9月,塞总统科罗马访利。11月,瑟利夫总统赴塞参加科罗马总统就职仪式。2008年5月,马诺河联盟峰会在利举行,吸纳象牙海岸为正式成员。12月,瑟利夫总统赴塞出席马诺河联盟峰会。同月,瑟利夫总统赴几齣席孔戴总统葬礼。2010年1月,瑟利夫总统访问布吉纳法索。4月,瑟利夫总统赴几齣席马诺河联盟峰会。11月,几内亚过渡政府总理多雷率团访利。12月,瑟利夫总统赴几齣席孔戴总统就职仪式。2011年1月,瑟利夫总统访问几内亚。4月,瑟利夫总统赴狮子山出席塞独立50周年庆典。5月,瑟利夫总统赴象牙海岸出席瓦塔拉总统就职仪式。6月,象牙海岸总理兼国防部长索罗访利。同月,狮子山、几内亚、象牙海岸三国总统赴利参加马诺河联盟第20届领导人峰会。2012年1月,几内亚总统孔戴、象牙海岸总统瓦塔拉以及狮子山总统科罗马均出席瑟利夫总统就职典礼。3月,瑟利夫总统赴象牙海岸参加西共体首脑特别会议。5月,狮子山总统科罗马访利。6月,瑟利夫总统赴几内亚出席马诺河联盟第21届领导人峰会,赴象牙海岸出席西共体峰会。7月,狮子山总统科罗马访利。

旅游

赖比瑞亚总统府位于首都蒙罗维亚市区,是一座6层建筑,赖比瑞亚总统埃伦·詹森-瑟利夫的办公室位于大楼4层。蒙罗维亚是赖比瑞亚首都,第一大城市,蒙特塞拉多州首府。位于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梅苏拉多角和布希罗德岛上,据守圣保罗河入海口,是西非重要的出海门户,非洲距南美洲大陆最近的港口城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