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质性研究

(2020-01-28 14:00:10) 百科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质性研究
  • 研究工具:研究者本人
  • 方法:多种资料收集
  • 原理: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 基本步骤:确定 聚焦 明确研究目的文献综述
  • 相关理论:认识论,批判理论
  • 研究:视觉分析 论述分析

术语解释

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质性研究
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採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互动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理论方法

ground theory(扎根理论):
现象学:
认识论epistemology: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义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
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研究成果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範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採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研究步骤

1、确定研究现象,聚焦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2、文献综述,反思自我经验
3、选择研究对象,探讨研究关係
4、选择研究方法
5、进入研究现场,收集资料
6、分析资料,建构理论
7、写研究报告
8、质量检测(效度、信度、推广度、伦理问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