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令山摩崖石刻位于广东清远贤令山半山大石壁上。 早在北宋绍煕元年(公元1190年)张本中已经在贤令山石壁上作《皇宋圣传颂》石刻,因年代久远,又深藏石崖,曾一度荒废。后来,阳山县令潘元音将韩愈墨迹“鸢飞鱼跃”拓本翻刻于右,拓本刻工精良,游客不同角度观赏常有特别感受。清代阳山县令符翕另有诗及诗序刻石于其下。符翕书法,有清一代有名家风範,笔划酣畅淋漓,有王羲之遗韵。 清代着名金石大家翁方刚先生对阳山摩崖石刻早有定评“粤中宋刻,当以此为最!”阳山摩崖石刻集唐代韩愈,宋代张本中,清代符翕三位大家墨宝于一[1]处,简直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缩影。 早在六十年代,摩崖石刻被广东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入选国家编定名胜词典。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贤令山摩崖石刻
- 原名:牧民山
- 位置:阳山县阳城镇北一公里的贤令山
- 评价: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缩影
概述
唐—清 阳山 贤令山摩崖石刻。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任内勤政爱民,后人为纪念他,改牧民山为贤令山。
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环境
在广东阳山县城北的贤令山上。东麓山高大,如屏如砥,流泉怪石,翠峦环拥,为粤北着名古蹟。山因唐代文学家韩愈贬作阳山令而得名,石刻亦以韩愈手迹最为可贵。甫麓有韩愈题字:‘千岩表”(字大0.3平方米)及其他题诗、题铭,山背有崖,高约7米,宽约13米,刻有宋代县令张本中的《皇宋圣传颂并序》,全文二十八行,每行十八字,字方广五寸,正书古劲逆秀,
是广东杰出的宋刻。还有清代书法家符翕草书五言诗。此外还有游息洞、远览亭及明代韩愈像碑等名胜古蹟。
景点

贤令山摩崖石刻分布在打字岩、千岩表、读书台、游息洞、朝阳洞等景点,有唐至清代石刻36题,其中尤以打字岩的石刻最为珍贵。打字岩高约7米,宽约13米,上有韩愈“鸢飞鱼跃”草书题刻,每字长0.50米、宽0.40米,笔力遒劲;另有宋绍熙元年(1190年)阳山令张本中的楷书《皇宋圣传颂诗并序》,刻面宽4米、高3米,全文28行,每行两字至18字不等,共396字,每字长0.13米、宽0.10米,古劲遒秀,是广东杰出的宋刻。还有着名的韩愈手书“千岩表”、《远览诗》,宋米芾 “且看山斋”题刻,以及清代书法家符翕的手迹、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连州知州曹镐等刻的韩文公半身石刻像碑等。因时代久远,风化严重,尤其读书台的石刻,因靠近公路,又长期积水,使唐至清代的24题石刻中有13题长期被泥水浸蚀,部分铭文剥落不清。
评价
早在北宋绍煕元年(公元1190年)张本中已经在贤令山石壁上作《皇宋圣传颂》石刻,因年代久远,又深藏石崖,曾一度荒废。后来,阳山县令潘元音将韩愈墨迹“鸢飞鱼跃”拓本翻刻于右,拓本刻工精良,游客不同角度观赏常有特别感受。清代阳山县令符翕另有诗及诗序刻石于其下。符翕书法,有清一代有名家风範,笔划酣畅淋漓,有王羲之遗韵。
清代着名金石大家翁方刚先生对阳山摩崖石刻早有定评“粤中宋刻,当以此为最!”阳山摩崖石刻集唐代韩愈,宋代张本中,清代符翕三位大家墨宝于一处,简直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