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宾阳县

(2020-01-30 13:32:55) 百科
宾阳县

宾阳县

宾阳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位于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介于北纬22°54′-23°27′,东经108°32′-109°15′之间,东邻贵港市覃塘区,南偏东与横县接壤,南与兴宁区、青秀区交界,西与武鸣县相连,西北衔接上林县,东北与来宾市兴宾区相邻。

宾阳县版图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末,下辖16个镇,户籍总人口104.3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0.58万。2014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0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15.60亿元。

宾阳县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南、西三面边缘土山环亘,中部为不闭合盆地,为大片沖积平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夏温冬乾,夏长冬短,雨量充沛。

宾阳县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曾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宾阳县
  • 外文名称:Binyang County
  • 别名:宾州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中国广西南宁市
  • 下辖地区:16个镇
  • 政府驻地:宾州镇永武街235号
  • 电话区号:0771
  • 邮政区码:530400
  • 地理位置:广西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
  • 面积:2308平方千米
  • 人口:104.38万(户籍人口,2014年末)
  • 方言:汉语-宾阳话,客家话-新民话,壮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相思潭,程思远故居,宾州古城等
  • 火车站:宾阳站、黎塘站
  • 车牌代码:桂A
  • 行政代码:450126

历史沿革

今宾阳县境,古为百越(粤)西瓯之地。夏、商、周为荆州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地属桂林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属郁林郡。是年建领方县(县境内有领方山而得名),为县地建立行政建置之始。时领方县域範围大致包括今宾阳县、武鸣县、南宁市区、上林县、合山市、及横县部分(原永淳县)、来宾市兴宾区部分(原迁江县)。
三国时代,县地为吴国属地。吴元兴元年(264年),改县名为临浦县。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恢复领方县名,并在县域东部汉广郁地另设绥宁县。
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撤绥宁县置安城县。旋以州统郡,领方、安城两县升为郡,皆属南定州。
隋朝开皇八年(588年),两郡同改为县,属郁林郡。唐朝废郡立州,领方县地属南方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领方县名为岭方县,在岭方县域南部、西部分设琅琊、思乾县。唐贞观五年(631年),在岭方县域置宾州(州境内有宾水而得名。所谓宾水,为今清平水库及其源流小江),为县地设州行政建置之始。宾州属岭南道,时辖岭方、琅琊、思乾、安城4县。贞观十二年(638年),撤思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宾州为安城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又改为岭方郡,同时将安城县更名为保城县。唐乾元元年(758年),将岭方郡恢复为宾州,时辖岭方、安城、琅琊3县。
五代十国时,沿唐制,宾州隶属南汉。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宾州,将琅琊、保城两县併入岭方县,隶属邕州。次年又恢复宾州建置,属广南西路。宋端拱二年(989年),上林县(原为澄州)归属宾州辖;天禧四年(1020年),迁江县(原为思刚州)归属宾州辖。时宾州共辖岭方、上林、迁江3县。元世祖初年,宾州升为路称宾州路。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名宾州,属广西两江道。
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岭方县併入宾州。宾州隶于柳州道(府)。
清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辖上林、迁江、来宾、武宣4县;十二年(1734年)降为散州,改属思恩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宾州改称宾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宾阳县(县城在宾水之北故名),隶属柳州道。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邕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南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广西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宾阳民团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属南宁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属南宁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属武鸣行政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属广西第八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属广西第四行政区。
1949年12月宾阳县解放后,属南宁专区管辖。
1951年11月南宁专区改称宾阳专区。
1952年8月改为邕宁专区。同年12月属桂西壮族自治区管辖(1956年3月自治区改为自治州)。
1958年1月自治州撤销,宾阳县属邕宁专区辖;同年9月,邕宁专区改称南宁专区;同年12月,宾阳县与上林县合併,称宾林县。次年5月恢复原两县建置。
1971年,南宁专区改称南宁地区。
2003年6月27日,南宁地区撤销,宾阳县划归南宁市管辖。
宾阳县城宾阳县城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末,宾阳县下辖宾州镇、黎塘镇、甘棠镇、思陇镇、新桥镇、新圩镇、邹圩镇、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古辣镇、露圩镇、王灵镇、和吉镇、洋桥镇、陈平镇等16个镇,县政府位于宾州镇永武街23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部,南宁市东北部,东邻贵港市覃塘区,南偏东与横县接壤,南与兴宁区、青秀区交界,西与武鸣县相连,西北衔接上林县,东北与来宾市兴宾区相邻;全县版图总面积2308平方千米,介于北纬22°54′-23°27′,东经108°32′-109°15′之间。

地质构造

宾阳县境内地质构造複杂,东南部处于广西区域构造大瑶山凸起南西端,西南部属大明山隆起东端,中、北部为来宾断褶带南西边缘部分,是几个构造单元的交接地带。从地质力学观点看,是处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弧顶和盾地的一部分。
褶皱
1、早古生代紧密线状褶皱出现于县境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西南和南部为崑仑关复背斜南东段,东南部是镇龙山穹窿,由下古生界寒武系碎屑岩组成背斜、穹窿核部,为近东——西向的紧密线状複式褶皱。2、上古生界——中生界舒缓褶皱镇龙山穹窿轴部为寒武系,两翼为泥盆系,呈等轴圆形,褶隆高差大于1000米。茶灶短轴背斜分布于茶灶至廖平一带,长3公里,宽4公里,轴向北西310度。甘棠向斜分布于甘棠一带,短轴状,轴向北西20度,长8公里,宽4公里。六凤岭分枝状向斜出露于六凤岭、帮光至新宾一带,长24公里,宽6公里。
断裂
断裂按展布方向有北西、北西西向,北东、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裂。1、北西、北西西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崑仑关背斜北东段的武陵、六蒙、陈平和镇龙山穹窿北西翼的欧阳、新姑岭、甘棠一带。其中樟木坪——陈平断层,系区域性大断层,即南丹——崑仑关断裂的南东段,贯穿县境西南。县内长约40公里。切割寒武系、上古生界、下第三系及燕山期崑仑关花岗岩体。推断断距约2550米。2、北东、北东东向断层主要为黎塘断裂带。分布于黎塘、姚村、羊山、边山、芭乍一带,主要由5条断距较大(垂直断距700一1500米)的断层组成,切断洋桥向斜南翼,使岩层呈迭瓦式多次重複出现。县境内出露一般25—30公里。3、近东——西向断层分布于崑仑关复背斜内,六蒙——陈平一带。常被北西向断层切割。

地形地貌

宾阳县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县境东、南、西三面边缘土山环亘,北及东北面边缘石山群立,中部为不闭合盆地,属大片沖积平原,北部及东北部为溶蚀平原及缓丘地区,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带,东南部为高低丘为主的丘陵区。中部平原,延伸至新桥、芦圩、大桥、武陵、古辣、甘棠等镇,面积576.2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4.9%。海拔高度在100米~120米之间,虽有部分丘陵,但高低相差在10米以内,起伏甚微。宾阳一武陵山前平原面积446平方公里,地表平坦,堆积层厚度较大,为广西四大沖积平原之一。北部东北部溶蚀平原及缓丘地区,延伸至邹圩、新圩、宾州、洋桥、和吉、黎塘、王灵等镇,海拔85米~110米之间,面积81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21%。东部低山丘陵区起伏变化较大,山坡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坡度多在15~40度之间,面积20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96%。全县平原面积为8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5.6%;丘陵面积71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1.1%。县境内有山峰200多座,海拔500米以上30多座。山脉分两大支。东支镇龙山脉,盘踞于县境东和东南部边缘,与贵港市、横县交界,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7公里,山沟深壑狭窄,山峰海拔多在7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多半在100米~200米以上,主峰镇龙山海拔1170米,为全县最高山峰。西支大明山余脉,绵亘县境西南与南部,其扭轴位于宾阳县思陇镇与上林、武鸣两县、区交界处,东分支在新桥、芦圩、武陵、古辣等镇,长43公里,宽13公里,一般海拔500米,西分支为宾阳县与兴宁区、横县的界山,主峰白凿山海拔1041米,为宾阳县的第二高峰。

气候

宾阳县地处低纬度,受海洋暖湿气流调节,高温多雨,夏长冬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强,热量多,不仅盛夏炎热,冬季有时也颇温暖。春季平均始于2月16日,结束于5月1日,持续2个半月,夏季平均始于5月2日,结束于10月13日,持续5个半月;秋季平均始于10月14日,结束于1月1日,持续2个月20天;冬季平均始于1月2日,结束于2月15日,持续1个半月。年平均温度20.8℃。1月份最冷,月平均温度11.4℃。7月份最热,月平均温度28.2℃。雨量分布特点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年降雨量的地区分布大致是:西部和西南部一带山地的高田、陈平、六岑、贵龙、六盆、柳洞、六合、马岭、碗窑、德明、中兴、南山、六明、六章为多雨区,年雨量大于1750毫米,其余山区(除胜龙、黄冠、平安)为次多雨区,年雨量为1650—1750毫米;中部包括新桥、芦墟、新宾、大桥、古辣、武陵、甘棠为次多雨区,年雨量为1550—1650毫米,西部山区的胜龙、黄冠、平安为少雨区,年雨量为1300—1490毫米,北部和东部包括黎塘、和吉,邹墟为次少雨区,年雨量为1400—1500毫米。全县年平均雨晕为1589.2毫米。

水文

宾阳县境内无大河巨川,但溪涧密布,小河溪江纵横。境内河流长5公里以上的有37条,长15公里以上的有20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有33条,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7条。河流分为红水河、郁江水系,统属珠江流域之浔江水系。大部分河流因地势由东南、西南向北汇流。全县河道总长688.45公里,总流域面积2304.08平方公里。正常流量44.0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9.50立方米/秒。最大的河流清水河流经县境长39公里,流域面积381.15平方公里,正常流量14立方米/秒,枯水流量12立方米/秒。其余河流大部分属季节性溪流。

土壤

宾阳县境内土壤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6个土类是水稻土类、砖红性红壤土类、黄壤土类、石灰(岩)土类、紫色土类、沖积土类。水田以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沼泽性水稻土为主,畲地以耕型第四纪红土赤红壤、耕型铁砾赤红壤为主。荒林牧地以砂页岩赤红壤、石灰岩亦红壤为主。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以砂页成土为多,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大明山余脉和东南镇龙山脉的低山丘陵区;红土母质成土次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花岗岩成土主要分布在崑仑关一带,紫色页岩成土主要分布在甘棠、和吉、邹圩等地,河流沖积成土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和平原地区,洪积成土一般分布在山前的沖积扇或河谷地带,石灰岩成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黎塘、和吉与邹圩一带,石灰岩组成的残峰平原、硅质页岩成土主要分布于新宾至大桥公路两旁的狭长地带。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宾阳县境内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截至2015年8月,全县有中小型水库127座,其中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40座,小二型水库83座,水库集雨面积520.48平方公里,总库容33882.1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691.41万立方米。此外还有小塘库622座。全县最大的水库清平水库总库容971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207.23万立方米。全县90%以上的水库分布在县南部山区。有地下水42处,主要分布在黎塘镇及和吉、洋桥、邹圩、芦圩、大桥、王灵、古辣等乡镇的岩溶区内,蓄流量3.23立方米/秒。有富水地段6个。地下河11条,枯水流量2381升/秒。黎塘富水地段面积为47平方公里,姚村地下河流量为123/秒。全县地下泉34处,枯水期流量3.13立方米/秒。此外还有地下孔隙水,主要是打深井使用。全县平均年降雨量产生的径流总量20.7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2422立方米,公顷均耕地占有地表水量3600立方米。年可利用水量0.2124亿立方米。引水流量4.64亿立方米,年可利用径流量7.06亿立方米,占产水量的35.2%。

植物资源

宾阳县境内用材类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桉木、苦楝、樟木、铁木等,其中分布最广的是马尾松、杉木和竹类。果树类主要有柑、橙、柚、龙眼、荔枝、梅、梨、桃、李、枣、柿、枇杷、黄皮、柠檬、黄枧、香蕉、巴蕉、葡萄等。其他林木类还有柏、枫、榕、桂、椿、槐、柳、栗、油桐、八角、桑、油茶、棚、紫檀、槟榔、乌桕、苏木、慈恩等。花薴有玉兰花、桂花、芙蓉、菊花、夜来香、海棠、月季、腊梅等等。药用植物有半夏、桔梗、柴胡、姜黄、紫苏、黄精、香附、高良姜、草决明、半边莲、木弊子等118种。
宾阳县乡野风光宾阳县乡野风光

动物资源

宾阳县境内野生哺乳类动物主要有黄麋、野兔、獭、果子狸、野狸、獾、穿山狐等。鸟类有伯劳、乌鸦、鹧鸪、山鸡、画眉、斑鸠、鹩哥、猫头鹰、喜鹊、啄木鸟、鹌鹑、麻雀、白头翁、翡翠、燕子、莺、红毛鸡、野鸭、鹤、鹭、雁、燕子、杜鹃、黄雀、云雀等等。鱼类主要有鱅鱼、鲢鱼、鲩鱼、鲮鱼、鲤鱼、鳗鱼、鲫鱼、点星鱼、泥鳅、黄鳝、塘角鱼、花鱼、桂花鱼、鲶鱼等等。蛇类主要有吹风蛇、银包铁、百步蛇、草花蛇、南蛇、碰蛇、白花蛇、青竹蛇、眼镜蛇、五步蛇、山万蛇、水律蛇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小灵猫、虎纹蛙、雕鄂(猫头鹰)、褐翅鸦鹃(毛鸡)。属广西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雉鸡(山鸡)、八哥、大山雀、喜鹊、画眉、黄鬊(赤鹿)、豹猫、黄鼠狼、中华竹鼠、乌龟、泽蛙、沼蛙、大树蛙、花姬蛙、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水律蛇、灰鼠蛇、三索蛇、百花锦蛇等。

矿产资源

宾阳县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钨、钼、铋、铜、铅、锌、锑、锰、三水铝、褐铁、流铁、金、银、白砒、石灰石、花岗岩、石英、毒砂、铝土、瓷土、煤、磷、钾、重晶石、页岩、粉砂岩、铅土、膨润土、高岭土、砂、粘土等。截至2015年8月,已探明金属矿床(点)31处(大型1处,中型2处,小型13处,矿点15处),但品位普遍较低。查明非金属矿床94处(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49处,矿点41处)。

人口民族

2014年末,宾阳县户籍总人口104.38万,其中农业人口73.80万,非农业人口30.58万,人口自然增长率8.16‰。县内主要民族为汉族,其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和仫佬族。

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宾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02亿元;全部财政收人15.6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人11.0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24321元,农民人均纯收人9047元。

第一产业

2014年,宾阳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51亿元。其中:农业37.31亿元,林业2.65亿元,牧业23.51亿元,渔业4.1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1.93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3万公顷,总产量36.87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70万公顷,产量31.69万吨;玉米种植面积7500公顷,产量3.65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06万公顷。其中:甘蔗种植面积2.15万公顷,总产量166.51万吨;木薯种植面积3157公顷,产量2.8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77万公顷,产量55.96万吨;果园面积1852公顷,水果产量1.72万吨。肉类总产量6.41万吨。水产品产量3.85万吨。人工造林面积478公顷。打造8个甘蔗优质高产高糖生产基地;新增流转土地面积833公顷,累计6787公顷;发放农资综合补贴7355.46万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
农业种植农业种植

第二产业

2014年,宾阳县有工业企业2903家,全部工业总产值158.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家(新增2家),其中亿元以上产值企业39家(新增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9亿元,利税总额7.47亿元(利润2.7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46.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80亿元)。投人资金5890万元,落实科技兴企扶持资金1594.80万元。对12家重点企业给予财政扶持2000万元;为30多家企业争取到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帮助本地企业争取担保贷款2.40亿多元。在建工业项目574个,年度完成投资74.16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1.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大米34.90万吨、成品糖21.58万吨、人造板48.13万立方米、机製纸及纸板8.99万吨、水泥188.77万吨、钢材11.96万吨。
工业集中区工业集中区

第三产业

2014年,宾阳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5.96亿元。有个体工商户2.65万户(新发展3305户),从业人员4.50万人。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家(累计52家)。完成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13.62亿元,商住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面积89.85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12.8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告36.68万平方米,销告额14.4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告总额83.08亿元,外贸出口额709万美元。炮龙节活动吸引游客38万人次,带动消费1.01亿元;旅游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0万元;接待游客63万人次,旅游总收人3.50亿元。
商业街区商业街区

社会事业

文化体育

2014年,宾阳县举办第五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生态乡村·我们在行动”送戏下乡演出。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个,农村文化室390个,培训基层文艺骨干3600多人次;投入200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双百”工程,扶持壮大基层文艺队伍330支、健身队伍260多支,组织文艺演出630多场次、体育竟赛800多场次;公益电影进乡村2400多场次;列入市、自治区、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4个。

科技事业

2014年,宾阳县完成开发工业新产品5个、先进技术4项,推广套用农业优良品种3个、新技术3项,支持企业成立科技研发中心3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完成南宁市第五轮创新计画年度仟务。投入科技经费3613万元,组织实施县级科技计画项目29项;投入261万元,组织实施上级科技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自治区级科技项目4项、市级科技项目11项。专利申请量13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4件,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画项目通过验收。开展科技下乡助春耕行动2次,举办科技培训班12期(次),培训2320人次,发(赠)送科技资料(书籍)7000多份(册)。举办2014年宾阳县中小学生科普作品创作比赛,收到科普作品652个。

教育事业

2014年,宾阳县有幼稚园278所(公办3所),在园幼儿3.64万人;国小203所(社会办1所),在校生6.57万人;初级中学32所(社会办3所),在校生3.66万人;高中9所(社会办2所),在校生1.8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83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7875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有教职工9739人。国小适龄儿童人学率100%,辍学率零,国小毕业生升学率99.90%;国中阶段毛入学率113.74%,辍学率零;国中毕业生升高中毛入学率87.40%,补助就读普通高中的库区移民子女1177人次、53.98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1366人次、208.60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69万人次、3661.99万元(小学生4305人次、215.25万元;国中生3.99万人次、2491.50万元;高中生1.15万人次、867.20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276人次、88.04万元)。
2014年,宾阳县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9121万元,营养改善计画膳食补助资金5546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1346.59万元,受益学生9.69万人;投资416万元实施学前教育校舍改建类专项资金项目15个;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投入1156万元为28所中国小购置图书,为50所学校建设“三通两平台”(宽频网路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路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工程项目;投资1080万元建设边远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92套,投资600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100套。
宾阳中学宾阳中学
宾阳县部分中学
宾阳中学
邹圩中学
宾阳高中
开智中学
大桥中学
古辣中学
新宾中学
甘棠中学

医疗卫生

2014年,宾阳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28个,其中国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自治区级1个、市级1个、县属6个、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所208个,个体医务室诊所192个。卫生技术人员3654人(县属专业技术人员1333人);医院病床2911张(自治区级医院80张,市级医院500张,县级医院1193张,乡镇卫生院1138张)。投资4358.40万元,完成农村卫生户改厕建造9080座,累计完成20.43万座,其中补助1000座,改厕普及率90%。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85.93万人,参合率98.96%,缴费6015.35万元。
宾阳县人民医院宾阳县人民医院

社会保障

2014年,宾阳县审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救助申请2.35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84.80万元;审批农村低保对象救助申请22.47万人次,发放低保金2307.50万元。发放抚恤金、定补金1666.30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536万元,安置城镇转业士官3人,发放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择业一次性经济补助金353.41万元。发放特困户、重灾民救济粮51吨(折款24.50万元),救济3826户1.61万人次。发放冬令救灾救济被、棉衣2.40万床(套),折款161.80万元。投入2.50万元,重建水毁民房24户76间。确定五保老人2.50万人次,发放五保供养金574.9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2.85万人次1228.08万元。
2014年,宾阳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6.10万人,征缴保险费3006.40万元,发放待遇10.40万人,支出9873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694家、6.08万人,征缴保险费1.75亿元,支出5.33亿元;参加失业保险2.25万人,征缴保险费1222.80万元,支出511.1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92万人,征缴保险费1.13亿元,支出1.23亿元;参加工伤保险3.03万人,征缴保险费503.48万元,支出395.68万元;参加生育保险1.65万人,征缴保险费228.42万元,支出133.69万元。

交通

宾阳县交通便利,是桂中南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黎塘火车站是广西第二大货运编组站和一级客运站,湘桂铁路、黎塘至湛江铁路、黎塘至钦州铁路在县内黎塘镇交汇,南广高速铁路、南柳城际铁路在黎塘镇设有宾阳站。桂海高速公路在宾阳境内设有两个出入口,境内有南梧、南柳、宾上(上林)、宾横(横县)四条二级公路。
宾阳站宾阳站

地方文化

方言俚语

宾阳县内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宾阳话(本地话,语音介于平话与粤语白话之间)、新民话(客家话)、白话(粤语)、西南官话(桂柳话),此外还有福建话、下乡话、思陇话、甘棠平话等。讲宾阳话的几乎遍及全县各地,占全县总人口的70%左右。县内各地宾阳话基本相同,只有语调上的差异。讲新民话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5%左右,以新桥、芦圩、武陵等镇居多。壮族讲壮话(属广西北部壮语方言),操壮话的占全县总人口的19%左右,主要分布在甘棠、露圩、王灵、黎塘、和吉、洋桥、邹圩等乡镇。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长期相处交往,普遍会讲宾阳话和国语。

民间文艺

宾阳县民族民间文艺种类较多,形式多样。戏剧方面有师公戏、丝弦戏、採茶戏等,歌舞方面有仙马彩凤舞、鹰歌饮酒舞、群鼓舞、舞龙、舞狮、舞貔貅、舞马、舞麒麟、舞鹤、舞蝶、舞蚌等;游艺体育方面有游彩架、舞炮龙、抢花炮、彩灯、武术队等音乐方面有八音、民歌、马歌、侬歌及各种形式的配乐演奏等;民众文艺集社方而有歌墟、墟逢、诗社等;工艺美术方面有剪纸、壮锦、刺绣、陶瓷、竹织、纸扇、饼模及泥塑儿童玩具、元宵花灯等等。
师公戏表演师公戏表演

特色节庆

天贶节
农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宾阳县农家叫“吃新节”,意思是开始吃新谷、新芋头。俗谚云:“六县六,开芋屋”,即挖芋头。过去,农家多到日头岭上拜祭土地。农业合作化以后,则。杀鸡、鸭加菜,迎接夏收、夏种、送夏粮入库。
中元节
农曆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也叫鬼节,是宾阳县仅次于春节的大节。自十三日起(有的从初七日起),农村开始于厅堂以祭品供祖宗。十四、十五、十六、亲戚往来,各户杀鸡杀鸭,做发糕,焚烧冥镪于先人牌位前,谓之荐祖。有的于野外陈香供祭,撒发饭粥,谓之“撒水饭”,亦叫送鬼。后来,敬神送鬼之事逐渐减少,只杀鸭加菜欢饮。
送灶节
农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有些村是二十三日)为送灶节,为习俗送灶日。是日,以汤圆或其他祭品送灶王公(灶神)上天,祈祷他奏报人间善恶时多讲好话,免受天帝的惩罚。自此至除夕期间,可修理火灶準备过年。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
盘王节
盘王节是流行于宾阳邹圩镇瑶族民众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1984年初,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共同商议瑶族庆祝纪念日及活动事项,大家一致赞成以“勉”族系的祭祀节日跳盘王为基础的盘王节为瑶族的统一节日。并确定每年农曆十六日(盘王诞日)举行。
炮龙节
炮龙节为每年正月十一日。在宾阳县相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宾阳人舞炮龙,按照惯例每年正月十一晚上七点整开始,风雨不改;舞龙前供奉神灵,用鸡血喷龙眼开光;舞龙者头戴竹帽、赤裸上身、腰系红绸带,把炮龙舞到每家每户,鞭炮未放完不能离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许丢弃炮龙,坚持到底;炮龙前面有龙灯队、锣鼓队、古乐队开路;各家各户备足鞭炮,烧炮增光;有街道居民求龙珠者,必出资预订;舞龙结束后把炮龙火化升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
舞炮龙舞炮龙

名优特产

名称
简介
图片
宾阳酸粉
宾阳酸粉,原称“宾州酸粉”,是一种冷盘小吃,粉质白,细柔滑嫩;配菜有叉烧、炸波柔、炸牛肉巴、炸灌风肠、炸花生黄豆等,再淋上酸甜的汁料,放入几片清脆的酸黄瓜和少许红辣椒末即成。
宾阳县
宾阳盐糕
宾阳盐糕是一种小吃,传统的盐糕有杯糕和碗糕两种,后来又增加了芋头糕和七色糕。用瓷製小酒杯蒸的叫“杯糕”,用碗蒸的叫“碗糕”,芋头糕和七色糕是用托盘蒸製的,蒸好出盘时再切成一块块菱状体。
宾阳县
白香糯糍
白香糯糍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洗净后浸透,放入蒸笼内蒸至熟软鬆化。捞出放入石臼内,用一根大木头舂成糊状。然后将糊状的粑粑捞在盆内,趁热分成小团,再将小团捻扁成圆形,白白的、软软的,然后根据个人喜好放入黄豆粉、红砂糖或是花生芝麻白糖作馅料。
宾阳县
宾阳壮锦
宾阳壮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汉代,形成于唐宋时代。宾阳壮锦编织技艺传承了传统壮锦古老的织造器械、编织工艺、编织材料和图案风格,其产品有生活日用品类,艺术品类,旅游纪念品类三大类。
宾阳县
宾阳瓷器
宾阳瓷器是以宾阳本地盛产的粘土等原料经过制坯加工、精心绘製和烧制而成的瓷器产品,主要产品有日常生活使用的碗、盘、缸、卫生洁具以及各种器皿,种类多达200多种。
宾阳县
宾阳竹编
宾阳竹编以竹子或以竹为主兼杂木、藤、丝、草等辅助原料编製成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篮、花盘、花托、箱子以及各种家居装饰品。宾阳竹编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宾阳县

旅游景点

名称
简介
图片
相思潭风景区
相思潭风景区又名情人谷,全长约8公里,沿峡谷蜿蜒而上,其景致逐层升起,自然形成四个主要景区:情人湖景区、石潭景区、峡壁景区、瀑布景区。
宾阳县
清平湖旅游度假区
清平湖旅游度假区,又称水上森林。地处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夏凉冬暖,年平均气温20.8℃,景区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超过1000个。景区内有18座岛屿星罗棋布。
宾阳县
佛子山旅游区
佛子山旅游区位于宾州镇南山同合村,距县城约5公里。景区是一个集旅游观光、野营度假、游泳水疗、户外健身、佛教文化、农家乐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宾阳县
程思远故居
程思远故居位于大桥镇大程村委两岸村,内陈列有徵集来的部分历史照片、着作、资料、物品等,供人参观。
宾阳县
宾州古城
宾州古城地处宾阳县城城北,包括三联街、南街、外东门街和宝水江在内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宾州古城始建于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至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古宾州城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也是岭南地区古代重要商埠。
宾阳县
蔡氏古宅
宾阳古辣镇蔡村内有蔡氏古宅,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蔡氏家族所建,分为“老屋”和“新屋”两部分共三处。三处建筑群均为三进式青砖瓦房,占地共约5000多平方米。
宾阳县
崑仑关
崑仑关位于南宁市兴宁区和宾阳县交界的崑仑山东侧,距离南宁市区56公里,地处柳州至南宁咽喉地带,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便在山上筑关,至唐朝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垒巨石为关,称作“南雄关”,宋代改名为“崑仑关”。
宾阳县
参考来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