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类知识的边缘学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外文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所属学科:地理学
- 专业代码:070702
- 拆分时间:2012年
- 授予学位:理学
- 教育层级:大学本科
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英文名称: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70702
最新动态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在地方(区、县)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区域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高尚道德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理论联繫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
2、系统掌握地理学、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製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以及城乡区域规划工作的初步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用以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主干学科
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课程设定
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西方经济学、地图学、遥感套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高等数学、机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运筹学、人文地理、C语言程式与设计、VB、计量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资源学等。
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徵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地理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其专业骨干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基本认识城市规划工作的意义和阶段、了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掌握重要的规划思想,以及城市规划基本内容。
3、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课程简介: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之间的关係。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主干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在地理学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基本研究方法,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部门经济地理学奠定必要的基础。(2)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为培养将来能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的人才服务。
4、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
课程简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在国外已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国内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GIS技术已广泛套用于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等众多领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种GIS软体的使用、数据结构和数据组织关係,加深对地理信息的认识和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并了解各种软体的空间数据转换关係,了解空间数据的採集、编辑和空间数据的分层处理方法、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等。
5、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製图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AutoCAD、Photoshop等软体进行製图的基本步骤、方法,能独立运用此软体上机完成一个製图项目。教学内容“精要”、清晰易懂,让学生较轻鬆地全面地熟悉和了解主要製图软体的基本内容和製图方法,基本能自如运用。在基本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达到增长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目的。
6、课程名称:地图学
课程简介:地图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载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种地理现象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和表现形式,了解地图的构成、特性以及编制地图的方法、程式;具有阅读各种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掌握地图的编制方法。
7、课程名称:遥感概论
课程简介: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感测器技术、微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套用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其套用广度不断拓宽,套用深度不断加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套用遥感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套用。
8、课程名称:环境科学
课程简介:《环境科学概论》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它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与该专业开设的自然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的关係密切。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改变了以后的环境对人体、生物的反作用;掌握污染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要求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危害的途径和措施;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环境经济观点和环保意识。
9、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程简介:区域分析与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门套用性理论课程,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10、课程名称: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
课程简介: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必须依法行政。城市规划从编制、审批到实施管理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城市规划师应该具备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本课程主要介绍城市规划法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城市规划师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历程,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的全国性的配套和相关的法规档案,以及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针政策和行业职业道德。
11、课程名称:城市详细规划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主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城市详细规划中的重要性,熟悉详细规划的任务、编制内容和程式,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成果要求。熟练掌握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等,掌握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求,牢固掌握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以及居住区道路交通、绿地等的规划布置,掌握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课程规划实践将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居住区的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工作,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实践教学
主要专业实习:自然地理与地图测量实习、村镇规划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地图学、地质学基础、测量学基础、环境科学等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及区域规划模拟、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城市工程规划等课程的上机实验。
毕业要求
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3至6年内完成学业。
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83学分,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48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52学分,专业方向及提高、拓宽课49学分,公共选修课10学分,实践性环节24学分。
学生每学期修读学分不得低于12学分,也不得高于30学分;修读学分必须按照课程的顺序,不得未修读先修读课而直接修读后续课;每个学生必须分别达到各类课程学分的下限才能毕业,各类课程学分不能相互代替。
毕业生必须通过国语水平等级测试和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学时学分比例
课程类型 | 课程内容 | 修习类型 | 学时数 | 课时比例% | 学分数 | 学分比例% |
公共基础平台 |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 | 公共必修 | 660 | 26.4% | 48 | 26.2% |
学科基础平台 | 学科基础课及相关实验 | 专业必修 | 835 | 33.5% | 52 | 28.4% |
专业基础平台 | 专业基础课程 | |||||
专业模组课程 | 专业方向课程 | 专业必修 | 502 | 20.1% | 29 | 15.9% |
提高、拓宽课 | 专业选修 | 330 | 13.2% | 20 | 10.9% | |
公共选修课程 | 文理渗透素质教育 | 限定选修 | 170 | 6.8% | 10 | 5.5% |
实践性环节 | 各科实验、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见习) | 专业必修 | 24 | 13.1% | ||
课外学分 | 课外学分等 | |||||
合计 | 2497 | 100% | 183 | 100% |
教学安排
时间分配学期 | 教学安排 | 入学、军训、毕业教育 | 寒暑假及节假日 | |||
教学活动 | 複习考试 | 毕业设计(论文) | ||||
140周 | 14周 | 6周 | 4周 | 44周 | ||
一 | 1 | 14+1 | 2 | 2 | 11 | |
2 | 19+1 | 2 | ||||
二 | 3 | 19+1 | 2 | 11 | ||
4 | 16+1 | 2 | ||||
三 | 5 | 18+1 | 2 | 11 | ||
6 | 17+1 | 2 | ||||
四 | 7 | 16+1 | 2 | 11 | ||
8 | 13+1 | 6 | 2 |
学科前景
本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公务员,可到考虑到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工作,也可到相关的研究所。
特别提示
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所以请谨慎填报。
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专业对口率倒数第八,对口率为44%。
专业对口率
在“受僱全职工作”中包含两类: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有关;一类是有全职工作,与专业无关;专业对口率=有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数/有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的大学毕业生数。
开设院校
北京 | 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 |
天津 |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範大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
上海 | 华东师範大学、上海师範大学; |
安徽 | 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工业学院、合肥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阜阳师範学院、安庆师範学院、宿州学院、池州学院; |
重庆 | 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工商大学; |
福建 | 福州大学、福建师範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莆田学院、闽江学院; |
甘肃 | 兰州大学、西北师範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商学院; |
广东 | 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师範大学、广州大学、韶关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广西 | 桂林理工大学; |
贵州 | 贵州财经大学; |
海南 | 海南大学、海南师範大学; |
河北 |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唐山师範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邢台学院; |
河南 | 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信阳师範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平顶山学院; |
黑龙江 | 哈尔滨师範大学; |
湖北 | 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师範学院; |
湖南 |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吉林 | 吉林大学、东北师範大学、吉林农业大学; |
江苏 | 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徐州师範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南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 |
江西 | 江西理工大学; |
江西 | 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範大学; |
辽宁 | 辽宁师範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东学院、绥化学院; |
内蒙古 |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赤峰学院; |
宁夏 | 宁夏大学; |
山东 | 山东科技大学、聊城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範大学、山东工程学院、曲阜师範大学、德州学院、菏泽学院; |
山西 | 山西大学、山西师範大学、山西师範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太原师範学院; |
陕西 | 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文理学院; |
四川 |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範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师範大学、西昌学院; |
新疆 | 新疆大学、新疆师範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 |
云南 | 云南大学、云南财贸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师範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 |
浙江 | 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财经学院; |
淘宝店:品味美食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