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是2007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省级科研基地。实验室现有面积约134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2000余万元,固定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助教2人;固定研究人员中有博士15人。实验室由资源植物学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植物遗传与改良实验室、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组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隶属机构:淮北师範大学
- 科研级别:省重点实验室
基本情况
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是2007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省级科研基地。实验室现有面积约134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2000余万元,固定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助教2人;固定研究人员中有博士15人。实验室由资源植物学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植物遗传与改良实验室、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组成。
研究方向
(一)资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包括以下方向:
1.资源植物地理分布、系统演化与环境的关係研究;
2.植物与土壤硅营养的关係研究;
3.植物对养分逆境的适应及其机制研究;
4.植物群落演替解剖生理生态;
5.植物在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套用研究;
6.水体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中资源植物的影响;
7.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保护。
(二)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结构功能分析与套用,包括以下方向:
1.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
2.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3.细胞信号与信息处理;
4.有益基因资源的利用。
(三)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包括以下方向:
1.药用植物形态建成;
2.药用植物脱毒与快繁;
3.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
4.药用植物离体突变体筛选;
5.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筛选及功能。
(四)重要资源经济植物遗传育种理论与套用,包括以下方向:
1.小麦二系混合品种利用价值的有关理论与套用研究;
2.小麦超高产基因型株型结构的研究;
3.小麦定位选种技术理论与套用研究;
4.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5.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
实验室管理
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成立以南京大学谭仁祥教授为主任,南京林业大学方炎明教授为副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实验室制定了包括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实验室学术活动管理条例、实验室项目申请及经费管理制度、实验室绩效考核办法等完整的管理体系。实验室设立了首批开放研究项目并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实验室成绩
通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取得了显着成绩。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0余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7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平台建设
(1)依託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资源植物生物学实验室被遴选为2007—2009年中央与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分三个方向进行建设,即资源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三个方向实验室的立项建设经费总计1100万元。
(2)2010--2011年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的建设,其中2010年建设“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专业实验室”(100万元)、2011年建设“资源植物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00万元)和“生物工程实训中心”(80万元)。
(3)2011年获得日本国立银行贷款项目的建设(项目经费200万元)
(4)自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共获得约1700万元的经费,已购买了一批较高档次的仪器设备(如FV-1000雷射共聚焦显微镜、Agilient 5975C气质联用仪、Phyto-PAM浮游植物萤光仪 、LI-6400光合测定系统、Element TOC分析仪、Ultimate3000高效液相色谱、A200胺基酸分析仪、7300定量PCR仪、Modulus?96微孔板萤光检测仪、CP90WX超速离心机),明显提高了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层次和质量,显着提高了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提升了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级项目的竞争力。
队伍建设
自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6人晋升为教授,8人晋升为副教授,新增博士学位教师10人,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研究人员4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20人,在读博士4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已建成一支高职称、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学术队伍。
人才培养
自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共接纳本科生毕业论文约1030人,实验室开放约560人次,开展专业实验210人次。培养硕士研究生71人,其中已授予硕士学位18人(表2)。另与外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
近几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研究生髮表学术论文40余篇。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学术交流
重点实验室重视学术交流。一方面,鼓励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大会或分会报告,扩大学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重点实验室做学术讲座,开拓视野,开展合作研究。自2008年以来,实验室人员共有1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已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20余人次来重点实验室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