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

(2020-02-03 14:00:46) 百科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国务院进行发布,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单位评定。2008年、2009年、2012年,中国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资源枯竭型城市
  • 外文名:resource-exhausted city
  • 共性特点:4个
  • 城市个数:69个
  • 特点:矿产资源开发过多

介绍

简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
一般可使用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之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採能力仅能维持开採时间五年之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当然此定义也可能在未来进行修正。

特点

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
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外国现状与对策

现状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是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突出问题。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欧洲、美国,也包括日本,近代历史上矿业曾很发达,也造就了发达的矿业经济,形成了成熟的有关矿业经济的法制与文明。例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就曾是着名的煤铁之乡。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欧洲和日本的矿业已经逐步式微。然而,这些国家的矿业城市并没有随着矿业的消亡而衰落,而是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产业结构最佳化,合理解决矿业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进行了经济转型,摆脱对本国和本地区矿产资源过度依赖的束缚,使传统的矿业地区再次复兴起来,走向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国际上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的已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德国、法国、日本),有的正在合理地解决(比如义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美国)。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以成为我们的攻玉之石,为更好地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代表性案例

传统上,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资源枯竭城市,如德国鲁尔矿区和法国洛林矿区,曾经是现代化工业的"粮仓"和"血站",也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的导火索。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煤铁之乡"已经没落,传统工业价值已经转移,但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地区却又凤凰涅槃般复兴起来。以下介绍一些国际上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案例,以期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篇幅所限,介绍将非常简略。
鲁尔(煤钢城)。克虏伯公司的发祥地,曾经是世界上最着名的重工业区。二战期间盟军主要的轰炸目标。列入我国中学地理课本。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
法国洛林(煤钢城)。法国历史上以铁矿、煤矿资源丰富而着称的重化工基地。通过实施"工业转型"战略,发展成为法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
美国匹兹堡(钢城)。美国钢铁之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发祥地。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植入现代产业,产业结构逐步由重型转向轻型和服务型。
美国休斯敦(油城)。曾获"世界能源之都"称号。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拓展,以及建立宇航中心,完成了从单一石油资源型城市向集资本、技术、智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大都市的演变。
美国洛杉矶(油城):促进下游产业发展,带动农业的开发,使靠近沙漠的季节性牧场变成粮、棉、蔬菜、水果生产基地;飞机製造业、军械工业迅速兴起;已建成替代产业群。
日本九州(煤城):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在该地区兴办一批现代化开发区,吸引大批企业迁入九州开发区,并按新产业政策兴办一批企业,使九州地区转型为日本新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区。
英国威尔斯(煤城):通过改善地方经营环境,给予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引高新技术和旅游产业等投资大项目,成为高新技术和旅游产业发达的地区。
西班牙伊比里亚老矿区。由于新的地质找矿发现而再生。
义大利历史名城。几乎都有矿业开发的传统,第三十二届地质大会野外地质路线注意到地质学与城市发展的关係。
希腊伯罗奔尼萨半岛褐煤矿区。现营矿山。矿工占该市人口的10%,虽然生产经营寿命仅25年,但企业已经充分进行规划,包括近10平方公里矿区复垦造田开发现代化农业的计画。古希腊文明到处都有大理石的贡献。

转型对策

从国际几大重点转型区域的转型经历来看,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方式是不同的,转型方式的选择往往扎根于更深层次的社会图景之下。从全世界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来看,其政策取向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美国式的。美国是市场式,政府很少做具体的转型控制,主要做好规划和服务工作,城市是兴盛还是衰败,更多通过市场力量和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决定。
第二类是欧盟式的,以法、德为代表。主要是政府领导式,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制定详细的目标、计画和政策,通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产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转型模式的选择,既和经济体制有关,也和社会背景有关,和产业发展经历、地理区位、市场结构、城市规模、文化背景等也有深刻联繫。
第三类是日本式的。日本是产业政策指导下的产业援助,政府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情况和煤炭产区的具体实际,制定和修改产业政策,设定目标和措施。
第四类是以前苏联和委内瑞拉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型模式,政府几乎没有採取转型的措施。特别是前苏联,国家的体制是计画经济,政府不参与转型,资源型城市只能停止发展。

中国对策与困境

政策

一旦被国务院发布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这些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国务院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要抓紧制定、完善转型规划,提出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转型思路和发展重点,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困境

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採,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複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硷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2 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採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
3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
4 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
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採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

面临的挑战

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
1 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
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採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採深度的加大,开採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
2 大量沉澱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
在资源开採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
3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
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

战略方式

1 採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
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成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
2 实施产业结构最佳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
调整和最佳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着特徵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範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

产业方向选择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对于一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内需严重不足,人才引进难度大,城市缺乏吸引新型产业的前提条件,又怎幺实现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呢?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新产业的选择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新的产业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能是简单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发展问题,同时要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
第二,选择的产业必须是内生外向型的。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同羸弱的病人经不住大补。如果简单发展内向型经济,必然受到内需不足的严重製约。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产业必须是既能拉动内部人员就业,又能为销往外部地区的产品提供服务。
第三,新产业必须符合新的发展观。新产业的选择必须是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的产业,即必须是关联程度高的产业,通过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综合发展。
第四,新的产业必须是符合新的市场需求的产业。

中国城市情况

2008年第一批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 包括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箇旧(县级市)、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大兴安岭。
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
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箇旧(县级市);
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
12个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其中有8个城市是从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选出的。
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确定了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其中玉门被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石油城市。

2009年第二批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 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此前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在内的共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
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为:
一、地级市9个:山东省枣庄市、湖北省黄石市、安徽省淮北市、安徽省铜陵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重庆市万盛区(当作地级市对待)、辽宁省抚顺市、陕西省铜川市、江西省景德镇市。
二、县级市17个:贵州省铜仁地区万山特区、甘肃省玉门市、湖北省潜江市、河南省灵宝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湖南省耒阳市、湖南省冷水江市、辽宁省北票市、吉林省舒兰市、四川省华蓥市、吉林省九台市、湖南省资兴市、湖北省钟祥市、山西省孝义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森工)、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森工)吉林敦化(森工)。
三、市辖区6个: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开发区、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
2012年第三批
为进一步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了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同时,根据《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2012年,三部委印发了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和参照执行政策县级单位名单,明确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要把推进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枯竭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各资源枯竭城市要以转型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编制好转型规划,明确转型战略、思路和重点,建立工作机制,用好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

城市名录

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国家发改委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多元化产业体系培育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中央财政给予69座城市财力性转移支
付资金支持。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其中2011年资金135亿元,为资源枯竭城市增强公共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所在省(区市)
首批12座
第二批32座
第三批25座
大小兴安岭林区参照享受政策城市9座
河北
下花园区
井陉矿区
鹰手营子矿区
山西
孝义市
霍州市
内蒙古
阿尔山市
乌海市
牙克石市
石拐区
额尔古纳市
根河市
鄂伦春旗
扎兰屯市
辽宁
阜新市
抚顺市
盘锦市
北票市
弓长岭区
杨家杖子
南票区
吉林
辽源市
舒兰市
二道江区
白山市
九台市
汪清县
敦化市
黑龙江
伊春市
七台河市
鹤岗市
逊克县
大兴安岭地区
五大连池市
双鸭山市
瑷辉区
嘉荫县
铁力市
江苏
贾汪区
安徽
淮北市
铜陵市
江西
萍乡市
景德镇市
新余市
大余县
山东
枣庄市
新泰市
淄川区
河南
焦作市
灵宝市
濮阳市
湖北
大冶市
黄石市
松滋市
潜江市
钟祥市
湖南
资兴市
涟源市
冷水江市
常宁市
耒阳市
广东
韶关市
广西
合山市
平桂管理区
海南
昌江县
重庆
万盛区
南川区
四川
华蓥市
泸州市
贵州
万山特区
云南
箇旧市
东川区
易门县
陕西
铜川市
潼关县
甘肃
白银市
玉门市
红古区
宁夏
石嘴山市

评审标準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由于竞争激烈,资源严重衰竭的铜川市都未能入选。而以“白银速度”闻名的白银市则在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挤进首批名单。中央政府感到了压力。为保证公平确定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国家发改委与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制定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界定工作方案及标準。
根据该方案,界定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工作遵循历史贡献大小、问题突出与否、类型能否兼顾、定量为主界定等原则。
界定工作分三个步骤。首先,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地方申报意见,确定备选资源型城市名单。这相当于资源型城市的资格审查,即有些城市虽有资源开採,但不具备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徵,不能进入备选名单;地方没有申报的,也不予考虑。
第二,在备选的资源型城市名单基础上,根据资源储量指标直接遴选出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第三,对其余城市再根据资源储量、採掘业发展、民生情况、财政经济情况等四大类20项定量指标体系,参考定性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根据分数排名判定。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