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西江流域中游,浔郁平原中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管道终点。贵港港为中国西部地区内河第一大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境,东临梧州、南临玉林和钦州、西接南宁、北邻来宾。
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和平南县,代管县级桂平市,总面积10606平方千米。特产有凤梨蜜、贵港莲藕、龙眼、桂圆乾、覃塘毛尖茶、罗汉果等。
贵港市因城里多种植荷花而别称荷城,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也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贵港市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全国内河港口十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内河港口、国家承接产业专业示範区、全国双拥模範城、全国民众文化和体育先进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园林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卫生先进城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城市。贵港地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涌现了石达开、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黄彰、罗尔纲等一批杰出人物。
2018年10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贵港
- 外文名称:Guigang(英文)、Gveigangj(壮文)
- 别名:荷城
-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 下辖地区: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桂平市、平南县
- 政府驻地:港北区荷城路888号
- 电话区号:0775
- 邮政区码:537100
-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
- 面积:10606平方千米
- 人口:户籍555.71万,常住437.54万(2017年底)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南山寺,平天山,龙凤石林,九凌湖,桂平西山,贵港东湖公园等
- 火车站:贵港火车站(黎湛铁路,南广高铁)
- 车牌代码:桂R
- 高速公路:广昆、贵梧、贵合、贵隆高速
- 建成区面积:79平方公里(广西统计年鉴2018)
- 中心城区人口:55万(2014年)
- 2017年GDP:1082.18亿
历史沿革
秦以前,贵港属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设定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等三个郡,贵港属桂林郡布山县。郡治所及县治所在今贵港市。秦末,桂林郡更名郁州,布山县属郁州,属南海尉赵佗建立的南越王国。
汉初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将南越国析置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7个郡。布山县属郁林郡。
新莽时期(公元9年至24年),郁林郡改称郁平郡,布山县属郁平郡。东汉时期恢复为郁林郡。
三国属吴,布山县隶属依旧。吴郁林郡太守陆绩在今贵港市西江大桥南端的南江村筑城,郡治所及布山县治所均设于此。
晋(公元281年至420年)布山县仍属郁林郡。
南北朝宋、齐时代(公元420年至502年)置布山、郁平、怀安三县(均在今贵港地),属郁林郡。梁(公元503年至557年)、陈(公元558年至589年)时代,布山、郁林、怀泽(怀安县更名)、龙山(今贵港市中里)属南定州。
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定州改尹州,故布山属尹州。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布山、龙山、武平、怀泽合併称郁林县,与马度县同属广州。从此不复袭布山县之名。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置郁林、怀泽、义山(原马度县,多为今贵港地)、潮水(多为今贵港地)四县,设南尹州总管府,府治龙山(今贵港地),属岭南道。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南尹州为贵州(贵港市平天山古名宜贵山,故名)州治所及郁林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城区。天宝九年(公元742年)改属怀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属贵州,领郁林、怀泽、义山、潮水4县(均属今贵港市地)。贵州治所及郁林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至971年)郁平(原郁林)、怀泽、义山、潮水四县同属贵州。州治所及郁平县治所均在今贵港市。
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怀泽、义山、潮水、郁平并称郁林县,属贵州怀泽郡。州、郡、县三级治所均在今贵港市城区。
元代撤怀泽郡。郁林县直属贵州。州治县治均在今贵港市城区。元大德九年 (公元1305年)存州裁县,贵州境内不复袭郁林县之名。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贵州为贵县,是为有贵县县名之始。贵县属浔州府。
清代,仍称贵县,属广西行省浔州府。
民国元年 (1912年) 贵县属浔州府。2年(1913年) 撤府设道,7月,贵县属郁江道,3年(1914年)贵县属苍梧道。16年(1927年)11月,贵县属苍梧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年(1930年)属苍梧民团区。21年(1932年)4月属梧州民团区。23年(1934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29年(1940年) 贵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即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全司令公署) ,36年至38年(1947年至1949年)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区治郁林(今玉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县初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属南宁专区,同年8月属宾阳专区。1952年8月属容县专区。1958年7月属郁林专区。1971年专区改为地区,贵县属玉林地区。1988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贵县建制,设立贵港市。设市后仍属玉林地区,行政区域不变。
1993年列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1994年5月18日,撤销桂平县,设立桂平市。
1995年10月27日,贵港市从玉林市析出,升格为地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港北区。贵港市设立港南区、港北区。港北区辖中里、庆丰、贵城、港城、大圩、石卡、三里、覃塘、黄练、东龙10个镇和根竹、武乐、奇石、大岭、五里、蒙公、山北、古樟、振南9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江滨大道;港南区辖东津、桥圩、湛江、木格、木梓5个镇和八塘、新塘、瓦塘、横岭、平悦、思怀6个乡和港南区江南街道办。贵港市辖有平南县和新设立的港北区、港南区。桂平市由贵港市代管。(详细请看下图贵港市建置沿革一览表,摘自市博物馆二层贵港概况展厅。)
贵港市建置一览表

1996年6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辖桂平市、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和覃塘管理区。
2003年3月6日,设立贵港市覃塘区,将贵港市港北区的覃塘镇、黄练镇、东龙镇、三里镇、五里镇、石卡镇、蒙公乡、山北乡、古樟乡、振南乡、大岭乡划归覃塘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覃塘镇覃塘大道。
行政区划
2007年,贵港市行政区域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辖3个市辖区,1个县,1个县级市,2个街道办事处,53个镇,17个乡,2个民族乡,共74个乡(镇),74个居委会1072个村委会。
贵港地图

地区 | 面积(平方千米) | 镇 | 乡 | 街道办 | 邮政编码 |
---|---|---|---|---|---|
贵港市 | 1.06万 | 53 | 17 | 2 | 537100 |
港北区 | 806 | 3 | 4 | 1 | 537100 |
港南区 | 1225 | 6 | 2 | 1 | 537132 |
覃塘区 | 1502 | 6 | 4 | 0 | 537121 |
桂平市 | 4074 | 21 | 5 | 0 | 537200 |
平南县 | 2989 | 17 | 4 | 0 | 537300 |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沖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北纬22°39′~24°2′,东经109°11′~110°39′,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第一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东面与梧州市接壤,南面与玉林市相邻,西面与南宁市交界,北面与来宾市相连。贵港行政区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拥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沖积平原——浔郁平原,农业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糖、果、肉桂和禽畜生产基地,素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鱼米之乡”、“甘蔗之乡”“莲藕之乡”等美喻。
气候特点
北回归线横贯贵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1.5℃,年均降雨日166天,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无霜期353天。
2007年,贵港市各地平均气温22.3°~22.8°,比常年偏高0.8°~1.2°;贵港市平均为22.5°,比常年偏高1.0°。年降水量1322.1毫米~1699.8毫米,贵港市平均为1461.6毫米,属正常。年日照时数为1631小时~1784小时,属正常。各季天气气候特点是:冬季偏暖,降水偏少;春季温度正常,降水稍偏少;夏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秋季偏暖,降水偏少。主要气候灾害是春、秋乾旱和汛期局部暴雨洪涝。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三大河流郁江、黔江、浔江交汇于境内,水能总蕴藏量达210万千瓦以上,西江航运枢纽一、二期工程早已建成发电,年发电量超过11亿千瓦时,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已获国家发改委批覆产项。
郁江

土地资源
贵港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结构複杂,土类齐全,生息在这土地上的祖祖辈辈贵港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和保护这片土地的经验,创造了无数的财富。2007年,贵港市农用地总面积891373.97公顷,占贵港市土地总面积的84.05%(其中耕地面积368680.79公顷);贵港市建设用地面积78247.83公顷,占贵港市土地总面积的7.38%;贵港市未利用土地面积90921.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7%。其中荒草地43986.97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48.38%;裸土地882.98公顷,占0.97%;裸岩石砾地19388.09公顷,占21.32%;河流水面23920.33公顷,占26.31%;其他2743.43公顷,占3.02%。贵港市共划定有85个基本农田保护区3898个保护块,936块标誌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9405.41公顷,保护率达到83.92%。在贵港市总面积,已开发利用土地占总面积的88.6%,为广西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市之一。土壤分为水稻土、赤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沖积土五大类,有14个亚土类,46个土属,132个土种。
龙头山

矿产资源
其中三水铝储量2亿吨,居全国前列,锰矿储量超2000万吨。
矿产

主要矿产资源有全国储量第一的三水铝和铁、锰、金、铜、锑、石灰石、白云石等60多种。贵港市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铝、锡、铅锌矿、铁、铜、锑、铋、铀、磷、钛、白泥、钾、重晶石、石膏、石英、玄岗岩、石英砂(岩)、红砂石、花岗岩、大理石、钾长石、石灰石、煤、赤砂岩、硅质岩、陶土及红粘土等40多种。其中锰矿储量2174万吨,铅锌矿储量1749万吨,锡矿储量7000吨,煤储量3040万吨,石灰石储量2000亿吨以上、花岗岩100亿吨以上。三水铝储量两亿吨居全国首位,含量高,表层浅,易开採。黄金和铀矿被列为国家开採项目。
人口民族
数据
截止2012年末,贵港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3.08万人。贵港市城镇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贵港市人口出生率15.35‰,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8.9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港市总人口为503.3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贵港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11.8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7万人。
2016年末户籍总人口55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5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3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07.78万人。全市城镇化率为47.96%,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全市人口出生率14.5‰,人口死亡率5.03‰,人口自然增长率9.47‰。
地区 | 总人口(万人) | 常住人口(万人) |
---|---|---|
贵港市 | 503.31 | 411.88 |
港北区 | 58.11 | 57.84 |
港南区 | 62.89 | 50.79 |
覃塘区 | 56.32 | 40.75 |
平南县 | 142.24 | 112.80 |
桂平市 | 183.74 | 149.69 |
语言
汉语
贵港市汉族使用的文字相同,语言有粤语(贵县白话、梧州白话等)、客家语(俗称麻介)、国语。
- 粤语(贵县话、梧州话等)。讲贵县话者分布于江南各个乡镇及江北的贵城、石卡(除石卡街外)、五里(除五里街外)、三里(除三里街外)、覃塘、东龙、大圩等地,以“贵县街话”为代表。贵县话属粤语勾漏片。讲梧州白话的有石卡街(石东街)、三里街、五里街及附近村屯。
- 客家话,俗称“麻介”。讲客家语的分布于桥圩、木格、湛江、东津、瓦塘、八塘、东龙、覃塘、蒙公圩、三里、五里等地的圩镇或村屯。
- 国语(包括桂林、柳州话),民国时期称为“官话”,能听懂的人很少,会讲的更少。解放后,南下干部讲国语,驻军讲国语,中国小实行国语教学,平时收听的电视广播也大多是国语。人们都能听懂国语,少、青、壮年人也能讲带乡土音的国语。
壮语
贵港市壮族人口38万,占贵港市总人口的28%。贵港市的壮话属红水河土语区的北壮,语法结构与各地壮族方言基本相同。贵港市地处桂东南,壮、汉两族人民长期聚居,受粤语影响,借词绝大部分都取粤方言音如(feihgih)飞机,(dietloh)铁路、(hagkauj)学校、(yinzminz)人民等等。壮话在语音、语调上也受粤语一定的影响,与桂南、桂西、桂北一带的壮话差别较大,与上林、武宣、桂平等地的壮话差别较小。贵港市的壮话可分奇石、中里;东龙、古樟;三里、覃塘;大圩、附城几个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语音、语调小有差异,不影响交谈。
民族
贵港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居住着壮、汉、瑶等23个民族成分(3个为世居民族),主要聚居于33个乡镇,270个行政村,2007年,贵港市少数民族人口77.3万人,占贵港市总人口的16.72%。壮、瑶族人口较多,其中壮族69.2万人,占14.97%,瑶族7.7万人,占1.67%,有马练瑶族乡、国安瑶族乡2个民族乡,大鹏镇从1996年起享受民族乡政策待遇。
政治
市委
2015年12月,李新元任中共贵港市委书记。
市政府
市长:李宁波
副市长:宾能松、李鸣、蒋和生、庞文达、邓建华、祝特林、谭斌
秘书长:宋家钢
经济
综合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58.7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比上年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0.01亿元 ,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3.2亿元 ,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375.55亿元,增长7.9%。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50.9%、39.5%,分别拉动全市经济成长0.8、4、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9.8:41:39.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30元,比上年增加1990元,增长7%。

农业
贵港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收割稻穀

贵港市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粮食、蔗糖、林果、禽畜、水产基地,石硖龙眼、荔枝、桂皮、蜜枣、毛尖茶、淮山、草蓆、莲藕、瘦肉型猪、三黄鸡、肉鸽、腐竹、羽绒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
主要农副特产有稻穀、玉米、木薯、糖蔗、花生、荔枝、龙眼、柑橘、白砂糖、黄红麻、茶叶、菸叶、油桐籽、油茶籽、松脂、竹笋乾、八角、桂皮、桂油、木耳、牛奶、蜂蜜、禽蛋、蚕茧、莲藕、猪、牛、羊、鸡、鸭、兔、鱼等30多种,素有“广西粮仓、鱼米之乡”美誉和“中国第一糖城”的雅称。
解放前,农作物种植面积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油料作物次之。194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0万亩,占88.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5.15万亩,占7.45%,其它作物占3.85%。粮食总产为13747万公斤,亩产76公斤(按播种面积计,下同),人均有粮260.5公斤(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总产值为612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人均产值儿7.9元(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生产力低,加上灾害频仍,农民生活朝不保夕。
解放后,经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民所有,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枷锁,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753万公斤,亩产86公斤,人均有粮328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36.4%、13.15%和25.9%。农业总产值达9391万元,人均164.3元。
玉米

1956和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因连遭春旱、夏涝和秋旱,农业生产全面歉收。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仅达159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161万元,比1953年分别下降了18.46%和2.51%。人均有粮235.9公斤,人均产值147.3元。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誌的“左”倾错误。加上连遭3年的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3年的5年中,全县粮食生产处在1年增3年徘徊1年大幅度减产的被动局面。如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15251万公斤,人均有粮229公斤。农业总产值9732万元,人均产值145.8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副产品全面减产。因而,社会产品奇缺,市场供应紧张,民众生活困难,并导至各种疾病增多,民众体质下降。在这期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及时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所造成的严重失误,农业生产有了良好的转机。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回升到22486万公斤,人均有粮31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5115万元,人均产值214.4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和人均产值分别比1963年增长47.43%、43.7%和47%。“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民众,抵制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至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5503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57.89%。农业总产值达到22390万元,人均产值230.5元。
忙收甘蔗
龙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县改革农业经济体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提高和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恢复集市贸易;正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高达46706万公斤,人均有粮430公斤,农业总产值29629万元,人均产值272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分别比1978年增长37.73%和59.4%。当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8553.55万公斤。1984至1986年,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加上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严重下降,政府对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因而全县粮食生产连年滑坡。1985年粮食总产只达36221万公斤,比1982年减少10485万公斤,人均有粮减少120公斤,农业总产值29822万元比1982年略增。人均产值260元,比1982年略减。
老鸭山庄休闲度假村

198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总结了粮食滑坡的经验教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配套,新增水利项目工程。据统计,1986年至1988年政府投资于农田水利工程总额为608.22万元,年均投资202.6万元。比1982至1985年投资总和多369.89万元。(二)大力推广“双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良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主攻单产。1986至1990年贵港市累计种植“双杂”品种面积达到238.65万亩(按播种面积计,下同)。年均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1990年种植面积达7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种“杂交”玉米1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9.9%。(三)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1986年至1990年的5年中,贵港市共投资928.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1.23万元,县财政拨款177.5万元),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全部投资中,属粮食基地资金的223.8万元,属商品粮基地资金的440万元。(四)解决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供应紧缺和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增强了发展农业的后劲,增强了抗灾能力。1987年全县粮食回升至41177万公斤,其它各项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89年贵港市粮食总产达3.83亿公斤,比1988年增长11.92%。是年农业总产值达33276万元。
农产品质量检测
科技下乡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26亿元,增长6.34%。其中,农业总产值108.55亿元,增长7.8%;林业总产值14.23亿元,增长3.52%;牧业总产值92.33亿元,增长5%;渔业总产值23.15亿元,增长7.9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99亿元,增长5.8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168公顷,总产量149.12万吨,增产5.89%,其中:稻穀产量124.84万吨,增产4.77%;玉米产量14.95万吨,增产9.24%。全年油料产量8.72万吨,增长11.67%;甘蔗产量239.16万吨,增长11.34%;蔬菜产量131.14万吨,增长5.72%;水果产量20.51万吨,增长9.14%,其中龙眼产量5.96万吨,增长7.88%,荔枝产量6.23万吨,增长8.44%。
工业
贵港市解放前的工业生产均以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生产设备极为简陋,产量甚少。生产行业主要有窑业、冶工、製糖、油榨业、酿酒、藕粉、纺织、建造、木工等。清末民初才渐兴电力、机器碾米、皮革、印刷、机修等业。
贵糖

民国10年(1921年)城区商人集资办发电厂,安装火力发电机组一台(套),发电量20千瓦。为本市现代电力工业之始。24年,广西省政府在贵县罗泊湾兴建广西企业公司糖厂。该厂购进美国压榨、製糖设备,拥有工人170人,为贵港市现代第一间大型工厂。该厂同年年底投产,至抗日战争期间于2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至32年,本市仅有碾米厂、修车厂各一间,工人仅30人(碾米厂18人,修车厂12人)。33年,贵县沦陷,该二厂亦疏散停业。1949年至1950年统计,本市有发电厂1间,碾米厂9间,玻璃厂1间,製鞋店13间,皮具店4间,家具及锯木店共33间,计有工人1600余名。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475万元,(至1957年止,均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仅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4621万元的10.3%。1950年工业总产值为771万元,其中属县办国营工业仅1个发电厂,年产值0.7万元。1951年广西省工业厅兴建贵县独山糖厂,1952年投产。1952年全县有工业生产单位1732家(含私营工业及个体手工业户),年总产值799万元。属地方国营工业的有县属发电厂及省属贵县糖厂2间,工业总产值273.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4.3%。贵县糖厂产糖2481吨,产值272.6万元。县办国营工业产值仅1.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画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贯彻执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将一些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或保留资方股分合併到国营工厂,并将全县1610户3000多人的个体手工业者分别组织成立了铁工、木器、纺织、车缝、脚踏车运输等72个生产合作社(组)。1955年,省工业厅在城区西郊马君岭新建一座日榨蔗1500吨的大型糖厂,为“一五”期间在本市投资兴建最大的工业项目。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1942人,年产糖11932吨。产值达1463.21万元。此期间本市还新办了印刷厂、农具厂、大米加工厂、油料加工场、屠宰场、西江农场修理厂、修理场等几个国营工厂。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077万元比1952年的799万元翻了一番多。
贵糖造纸车间


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贵县也大办了一批厂矿。是年工企业单位达10084个(含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的厂矿、生产、加工场等10010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82.91万元,总产值335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为了加强对工企业生产的管理及规划,县政府于同年成立了工业局,下辖厂矿企业64个,总产值612.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873元。主要产品有糖、食品、纸、土布、毛巾、金属製品、煤、生铁、焦炭、化肥、水泥、皮革製品等。由于厂矿办得太多,导致管理、原材料、产品质量、销路等方面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故于1959年将大批厂矿企业关闭停办。到1959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剩下213个、职工635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29.7万元。工业总产值4912.5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4940.6万元的32.88%。其中县办工业32个,职工人数3355人,总产值1304.6万元。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家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贵县县委、县政府从1961年起,对一些基础差、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当年停办了白云石矿、大岩磷矿、澱粉厂、炼铁厂、石油厂等17个单位,合併了糖果厂、农械厂、被服厂等8个厂,精简下放职工2475人。经过5年的整顿至1965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尚保留有96个,职工人数3612人,比1959年分别减少了55%和43%,但产值仅减了19%为3981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11022元比1959年的7728元增长43%。
污水处理

1966年贵县的工业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是年机製糖产量达到10525吨,土糖837吨,机製纸5503吨,钙镁磷肥7849吨,饮料酒12267吨,红砖2800万块,平板玻璃58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为4013.41万元,比上年增加32.41万元。正当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之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及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致使工业总产值从1967年的4252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3777.7万元,1969年又下降到3499.2万元。1970年后,随着对工业投资的增加,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此期间新建了氮肥厂、农药厂、水电设备厂等数家中小型工厂,1976年全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88.76万元比1965年的3981万元增长82.96%,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达到11042万元。比1966年增长111.64%(均按70年不变价计)。“文化大革命”1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7.7%。
木材加工

1978年全县工企业(只含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企业)51个,职工人数达1182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3136.37万元,比1976年增长17%和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着重抓了蔗糖业生产。除改造更新贵县糖广的设备以提高生产能力外还投资新建了覃塘糖厂。到1984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08间,职工人数12094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3763万元。工业总产值21409万元。其中自治区属企业10家,产值2773万元;地区属企业1家,产值435万元;县属企业32家,产值14729万元。仅贵县糖厂和覃塘糖厂的产值就达9845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充分显示了蔗糖工业的优势。是年,全县工业企业共上交税金2897万元,实现利润2259万元,税利合计5156万元。1988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为41250万元(按80年不变价计),首次超越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17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5%,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989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44666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210个,产值32315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78个,产值27456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32个,产值4859万元),占贵港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5%。仅贵港甘蔗化工厂的产值就达12102.8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1%。此外产值超过千万元的还有贵港市第二甘蔗化工厂、广西西江化工总厂、广西贵港钢铁厂、红旗纸厂等四家;产值超过百万元的有丰宝化工厂等25家。这些全民、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6794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314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127%和274.76%。全员劳动生产率14542元,平均每人实现利税3597.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15.46元,税金13.81元。改革开放11年来,贵港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136.7万元上升到1989年的44666万元,增长240%(均按80年不变价计),平均每年递增13%。
贵宝鞋厂
桑蚕产业


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9.15亿元,增长10.4%,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为40.4%,拉动贵港市经济成长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拉动贵港市经济成长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67家,比2011年增加25家,其中内资企业33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4.08亿元,增长12.03%,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9家,和上年持平;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比2011年减少2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3家,比2011年增加27家;年产值超过5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255家,比上年增加51家。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3亿元,增长10.59%;完成利税总额82.8亿元,下降30.7%;实现利润总额61.12亿元,下降37.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2.39%,比2011年同期降低75.5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8.3%,提高1.16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区东南部、郁江南岸。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港南区,规划範围为20.0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江南工业园的功能定位为:广西自治区级开发区中的典型代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範区;西江经济带中的主要产业集聚区;贵港市最重要的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南区建设港城融合的核心空间。 根据规划,江南工业园未来将发展以皮革、羽绒轻纺等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和化工製造业等精加工技术型产业为骨干,以临港物流、装备製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并大力发展以综合性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贵港市的现代综合城市新区。
江南工业园整体规划

贵港(台湾)产业园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是广西重点推进的27个产业园区之一,位于贵港市覃塘区,距市中心城区8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港口现代物流、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製造业、水泥、製糖、林产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石卡临江产业园
主导产业布局:港口现代物流业、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製造业为主导产业。
2.覃塘林产品加工区
主导产业布局:林产品加工产业。
3.黄练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水泥建材製品产业。
4.大岭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5.甘化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製糖产业。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製糖)示範园区
示範园区地处贵港市中心城区,是全国第一个批准设立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1年8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并对示範园区进行授牌。示範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5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糖纸循环、能源、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物流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西江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
2.贵糖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糖纸循环为主导产业。
3.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热电联产、能源、造纸等产业为主导产业。
社会事业
综述
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支出45亿元,占贵港市财政支出的42%。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多渠道筹资1.59亿元投入校安工程建设,改造校舍面积13.3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新建荷城国中和县西国小、峡山国中扩建工程顺利竣工投入使用。职业教育攻坚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参合率达95.8%;完成7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1073个村卫生室规範化建设。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贵港市新增城镇就业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加强,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54.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29.8万人次,贵港市共投入救助资金7亿多元,救助各类对象600多万人次,城乡低保、医疗、五保等社会救助和救灾救济力度进一步加强,第三批整村推进顺利通过自治区验收,贵港市减少贫困人口3.5万人。开工建设4095套保障性住房,改造棚户房1018户,改造农村危旧房7000户,有效解决了市民住房困难和住房条件差的问题。投入2.15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23个,受益农民43.95万人;投入2697万元,新建沼气池6200户。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2个、农家书屋635个,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效,建立完善人口和计画生育工作长效工作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建成200个人口计生“幸福家园”村(居)级综合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双拥”工作,荣获自治区“双拥”模範城“八连冠”称号。气象服务、防震减灾、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
住宅小区

城市建设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38.8平方公里扩大到51.1平方公里,人口由34.29万增加到50万。累计投入近40亿元,建设了一批城市路网、城市供水、小街小巷改造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工程,公共设施配套逐步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37.8%,五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新建与改造城市道路30多公里,合理拓宽城市骨架;城市道路、供排水、供电、路灯、绿化、垃圾处理,城市防洪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框架不断扩大,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城镇发展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正在向具有浓郁南国特色的园林港口城市发展。 根据“南国特色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贵港市城市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加大城建融投资改革,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7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20多幢现代化高层建筑、一批生态商住小区和占地12万平方米的新世纪广场公园相继落成,增强了贵港的时代特色。老城区主要街道景观改造工程、东湖景区开发建设和郁江堤路园工程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也不断加强和规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贵港市获第五届自治区“南珠杯”竞赛特等奖,绿化覆盖率已达32%,园林绿化指标也达到“广西园林城市”标準。一个富于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西江之滨崛起。
整治中的东湖

卫生医疗
2011年,贵港市共有卫生机构440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8931张,卫生机构人员2.0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4万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56人,注册护师、护士4655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共419.24万人,平均参合率为95.48%。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13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658公顷;公园面积为23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27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3.31%;生活垃圾清运量20.95万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24.9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28%。
体育事业
2011年,贵港市民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内容丰富多彩。贵港市先后成功组织举办了迎春五人制足球赛、“三八”妇女节广场趣味体育活动、“五一”劳动节“拖拉机”邀请赛、首届广西广电网路公司“高清互动杯”气排球邀请赛和首届“五粮醇”气排球大奖赛、贵港市第四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等。在广西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贵港市共组织近300名运动员参加了14个项目的比赛,获得奖牌57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14枚,铜牌9枚,贵港市代表团还荣获大会颁发的“体育道德风尚奖”。同时,我市也在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在贵港市建设1个国家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3个村级篮球场,使贵港市农村地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多达4万㎡,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方便广大民众就近就地开展健身活动。
贵港市民众体育活动

友好城市
韩国首尔市九老区、印度尼西亚巨港市、菲律宾三宝颜市,泰国洛坤府,甘肃省定西市、贵州省六盘水市
科技教育
2011年,贵港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剧场、影剧院10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648千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91%。全年定销报刊杂誌累计份数20615千份。
截止2012年8月,贵港市现有学校1397所,在校生89.71万人,拥有专任教师4.07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1所,在校生58万人;普通中学237所,在校生35.45万人;国小1137所,在校生47.64万人。贵港市幼稚园共395所,在园儿童13.3万人,其中女童5.97万人。
贵港市新图书馆:全年定销报刊杂誌累计份数20615千份。贵港图书馆新馆位于民主路中段,市行政中心东北面、龙脉华庭住宅小区旁边。贵港市民盼望已久的贵港市图书馆于2012年12月18日正式建成并开始向市民免费开放。贵港市图书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新图书馆投资3250万元,总建筑面积11149平方米,是旧馆的7倍,建设规模为国家级中型公共图书馆,现有藏书25万册。馆内主要服务设施有阅览室、图书借阅室、读者自修室、报告厅、展览厅等。服务项目有谘询阅览、公益讲座、展览、培训等,是广西市级图书馆第一批数字图书馆,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贵港市图书馆将逐步成为贵港市知识宝库和文献中心。

2011年全年专利申请221件,全年获得专利授权130件,其中发明7项。贵港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5.3万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2.32万人,农业技术人员927人。
教育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事业,始于民国15年(1926),由县人林素女士主办的城厢区立第一初级国小附设幼稚园,23年春成立县立幼稚园。
幼稚园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教育科接管旧的幼稚园,并改称为贵县幼稚园。至1954年发展到6个班,入园儿童200人。1956年,全县有公办幼稚园5所,14个班共440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社社队队大办幼儿班,幼托组织由季节性转为常年性,全县幼稚园发展到356所,1784个班,入园幼儿59665人。1959年夏,全县幼稚园发展到521所。至1959年下半年,社队集体食堂逐渐解体,幼稚园(班)自行解散。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早年5所公办的幼稚园、有石龙、龙山、木格、桥圩4所幼稚园停办,只留贵县幼稚园一所,7个班。1964年,国家经济好转,幼儿教育有所回升,城镇、厂、矿、场企事业单位共办起幼稚园16所,56个班,入园幼儿2179人。
国小教育
1987年以后,各科教学研究会纷纷成立,并开展活动。此外,县或乡、校还不定期地组织教师代表到外地外校参观学习取经。至1988学年度止,全县405所国小,经县先后检查验收,已有370所达到中央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四率”标準的要求,至1990年,贵港市国小有426间,5950班,学生202300人。县内厂矿场、驻军部队等单位积极集资办学,先后办起各自的职工子弟学校。至1990年,计有贵港甘化厂职工子弟学校,西江农场子弟学校,贵港铁路职工子弟学校,驻军部队子弟学校,第六地质队子弟学校,307地质队子弟学校,贵港钢铁厂子弟学校,贵港贮木场子弟学校,贵港红砖厂子弟学校,平天山林场子弟学校,273地质队学校,第二甘化厂子弟学校,水泥厂子弟学校、西江氮肥厂职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3308人,教职工215。
国小

中学教育
贵县向阳高级中学于1978年改称贵县达开高级中学,仅招高中班。1981年,贵县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压缩部分高级中学,合理布局初级中学点。调整结果,原来的24间高中,除保留覃塘、樟木、木格、桥圩、大圩、石卡、中里、附城等8间高级中学和贵县高级中学、达开高级中学南山高级中学11间高级中学外,其余13个乡镇高中一律停办高中班,仅招国中班,校名也改为乡镇初级中学。原来各大队国小办的“戴帽国中”班,也一律摘掉帽子,重新设点布局,以学区(片)为单位,新办65所联队国中。1982年秋,在郁江南岸离城三公里的木松岭新建贵县初级中学定为县重点中学。1987年增招高中班,1988年改名为江南中学。1985年3月,附城高级中学改称贵县民族中学,从县属壮族地区招收学生(其他乡镇学生也有一部分)。1986年,中里乡集资在壮族聚居的龙山圩附近创办私立北山初级中学,这是贵县唯一的私立中学。1989年壮文学校附设壮文国中两班。1990年在蒙公乡国中附设壮文国中班二班。
中学

学校
高校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港校区(原贵港市职业学院)、贵港市广播电视大学
中学
贵港市高级中学、浔州高中、平南中学、江南高中、达开高中、民族中学、港区中学、一德中学、圣湖中学、育才高中、桥南高中、宏名中学、覃塘高中、瓦塘一中、镇隆一中、荷城国中,贵城六中等。
交通运输
贵港市区位优势独特,交通条件便利。地处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结合部,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联通东南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贵港是集水路、公路、铁路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广西东南部,西江流域的中游,位于南宁、柳州、北海、梧州四市的几何中心,黎湛铁路、广州至南宁高速公路、324和209国道以及西江水道和建设中的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贵港至梧州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华南地区水陆联运的交通枢纽、大西南地区东向出海最便捷的通道。珠江水系的郁江、黔江、浔江流经各县市区,一年四季可通行千吨级船舶,30个小时即可直达粤、港、澳。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807.3万吨、货柜吞吐量突破7.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7.3%,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居全国内河港口十强。
高速公路
贵港交通十分便利,黎湛铁路、324和209国道、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广昆高速公路(包括新建的贵梧高速公路)、桂来高速公路,以及西江航道交汇贯通全境,是连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桥樑和纽带,是大西南出海最便捷的通道之一。贵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海关等口岸联检机构齐全。
水路运输
珠江支流西江横贯贵港东西。溯江而上可达南宁,顺江而下30个小时即可通粤港澳。贵港至粤港澳常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队。正在建设中的贵港至梧州二级航道扩能工程和长洲水利枢纽到2008年竣工后,2000吨级的船舶可由贵港直航粤港澳。贵港港拥有中心港区、桂平港区、平南港区,三个港区共有码头泊位165个,最大靠泊能力2000吨,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5万标準箱,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居全国内河港口十强。201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900万吨、货柜吞吐量突破11万标箱;继续保持全国内河大港13强和华南、西南内河第一大港的地位。贵港港已被国家交通部列入全国主要港口名录,成为28个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贵港港口

铁路
国家铁路干线黎湛铁路複线贯穿全境,与南昆线、黔桂线、湘桂线、枝柳线相通,连线贵港与西南和中南地区。贵港成为连线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最便捷通道。
高铁

南广高铁已于2014年全线通车,贵港进入高铁时代,届时贵港至广州、南宁分别只需2.5小时、1小时左右。
公交
2011年,公共运输营运车辆381辆,客运量3210万人次;实有出租汽车数916辆。
管道
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管道终点位于贵港。
历史文化
贵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贵港为古西瓯骆越地,秦统一岭南后设桂林郡,郡治于境内的布山县(今桂平市区西南),三国吴时期迁治于今贵港市市区南江,布山作为历代郡治、州治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长达1600多年之久。汉武帝时改为郁林郡,自汉代以来,都是祖国南疆的政治要地、军事重地和商贸集散地,对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贵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代管的桂平市是太平天国起义的策源地,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日在贵县圩心街广东巷张国才家(现为贵港市贵城街道办榕兴街34号)二楼秘密召开。
另外,境内平南县大安镇、桂平市江口镇是广西四大古镇的其中两个。平南县大安镇的粤东会馆、大王庙、大安桥以及部分骑楼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安镇古建筑群。
特产
桂平西山茶、平南团罗茶、覃塘毛尖茶、桂平香米、东津细米、桂平罗秀米粉、桂平金田淮山、木格白蔗、桥圩鸭绒被、桂平社坡腐竹、桂平麻垌荔枝、石硖龙眼、覃塘莲藕等名优特产品驰名中外。
覃塘毛尖:茶烘青绿茶。产于广西贵港市覃塘区。
莲藕:贵港地方品种。已有300多年栽培史。植析高180~220厘米。
桂油:以桂叶蒸製而成,美味芳香,深琥珀色,含桂醛80~85%,用途很广可制高级化妆品、糕点、糖果、饮料,医药上可作肠胃兴奋剂和杀菌剂。
凤梨蜜:又称木凤梨,一都有十多斤重,大的重达三、四十斤,被称为水果之王。
桂平罗秀米粉:罗秀米粉的生产源于明朝初年。
石硖龙眼:石硖龙眼是广西平南县名特优水果。平南石硖龙眼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桥圩鸭绒被:桥圩全镇有羽绒厂110多家,年加工羽绒达3.5万吨以上,并被命名为“中国羽绒之乡”。
桂平西山茶:名山出名茶,桂平西山茶产于全国着名风景区广西桂平西山。
平南团罗茶
还有桂平香米、东津细米、桂平金田淮山、木格白蔗、桂平社坡腐竹、桂平麻垌荔枝。
旅游
概况
贵港拥有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桂平太平天国起义金田旅游区、桂平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和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四个国家级景区,东湖-南山风景名胜区(含东湖公园、千年古剎南山寺等)、平天山森林公园、桂平北迴线标誌公园、桂平大藤峡景区、桂平白石洞天景区、东塔等六个自治区级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一批极有价值的待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辖区的旅游资源,在广西从旅游资源来说,它可与桂林、北海相媲美而一併处于鼎立的优势之中。在《广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要努力完善并推出的三条旅游热线之一:桂东南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线,就是以桂平市为中心。其中金田风云之旅(含西山胜景)是广西重点开发推出的国内稀有、世界罕见的十大旅游精品之一。公园有东湖公园、南山公园、马草江生态公园等。贵港市民族文化公园即将部分开园。

桂平金田是1851年洪秀全发动中国近代历史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策源地,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萧朝贵、秦日纲等着名将领是贵港籍人。桂平西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着名的佛教圣地,古称“南天第一秀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灵”而着称。1989年以95岁高龄的释宽能法师在西山圆寂,火化后留下三颗比丘尼舍利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比丘尼舍利子。桂平西山每年都举办观音三诞节和浴佛节,在国内及港、澳、台地区影响很大,吸引大量中外游客。
龙头山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广西的“西双版纳”;大藤峡有“小三峡”美称。
2004年构建"玉贵走廊"特色旅游产业带取得了良好开局;2005年1月8日,桂平市获得广西首个县级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2005年8月22日,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荣获"广西十佳景区"称号。贵港市境内共有已开放的景区景点10个;旅游饭店18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11家、旅游饭店2家),床位总数3398张;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15家,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
景点
港北区龙凤石林
龙凤石林位于市区东郊4公里的猫儿港之滨,由龙潭山、凤凰山、醒狮山、马戏山、马鞍山、大王山、睡美人山、猫儿山等山峰组成。景区主体在龙潭山和凤凰山之间,故称龙凤石林。石林面积250平方公里,遍布着上百个酷似大森林的石群,石峰平地拔起,高达数丈乃至数十丈。山石千姿百态,形状奇特,当地居民都冠以名称:恐龙石、熊猫石、石麒麟、孔雀石、鸳鸯石以及骏马奋蹄、金鸡报晓、鹤立古松、犀牛临渊、顽猴爬树等。
港北区龙巖洞

龙巖洞,位于贵港市城区东25公里的大圩镇南郊附近的龙巖山西面半山腰上,人们沿“之”字形石级登山,踏上第一百一十一级便到洞府。此洞府门高约4米,门额上镌刻着明万曆年间李焘的题字“龙巖洞”。进入洞内,便见洞顶圆如华盖,滑无纤尘。洞高15米,宽2500多平方米,可容千余人。洞内空阔明爽,奇景甚多。
港北区达开水库
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名字命名的达开水库,位于广西贵港市以北30公里的龙山盆地的奇石乡境内。龙山盆地四周层峦叠嶂,险峰陡峭,古木森森,云霭重重。马来江水自西向东,直贯其间,一年四季,碧水涟涟,游鱼穿梭。1958年,贵县、桂平两县联手修筑达开水库,在马来江出口处筑坝截流,积集龙山盆地427平方公里的雨量。水库建成,南北长30公里,东西最宽处3公里,总面积80平方公里,蓄水量4亿立方米,是杭州西湖的三倍多,是广西第二大水库,灌溉贵港市港北区庆丰、大圩、港城、武乐和桂平市白沙、石龙、厚禄、蒙圩8个乡镇45万亩良田。

港北区安澜塔

贵港市城东五里的罗泊湾,形如萝蔔,因而原名萝蔔湾。湾上有一座巍峨古塔,名曰安澜,又曰漪澜,塔高九层约30多米,底层周长36.62米,墙厚1.9米,塔身呈八角形,共有35个形状不同的视窗,坐南向北临江而立,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此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至今已经180多年。昔日登塔可望江城,江中百舸争流,浪击飞舟,城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无限风光在塔峰。此塔遭受过无数次特大洪水的冲撞和雷电轰击,仍岿然不动,稳如泰山,塔顶的瓦片不掉落,塔身没有毁损,保留全貌。
贵港新世纪广场
位于城北中山小区,占地200多亩,上世纪末兴建,本世纪初竣工,故名。广场雕塑,美侖美奂,其集中在广场主轴线上的中部,共十九座,分“荷香千里”、“莲藕莲蓬”、“荷城春秋”等三个组合体。广场内绿林成荫,主要有芒果、棕榈、红棉、榕树、盘架子、桃树、青竹桂、紫薇等林带林地。瑶池,座落在广场正北,市行政中心大门前方。瑶池水面有1000多平方米,形呈新月,秀丽清新。玉液从五级台阶上逐级款款而溢。

覃塘区九凌湖
九凌湖位于覃塘区石卡镇西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距市区约14公里,湖总容量185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1282万立方米。水库原为九口长年不竭的流泉汇聚成一条小河,故称九凌;在九凌东面约半华里处又有五泉汇人,共十四凌,但人们还是喜欢久久长长,仍取其名为九凌。湖建成后,水面面积9999亩,平均水深2.12米。湖水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6—20~C之间,既宜游泳,又宜蕩舟。湖中还有占地近1亩的湖心岛,岛上建有“九龙亭”,这是别具匠心的构建。
君子垌段心围

据贵县誌记载:清朝光绪年间,贵县有十六座围屋,其中建得最早的是怀北二里君子垌段心围,鹹丰四年(公元1854年)兴建,至今已有155年历史,是贵港市整体保存完好的客家古围屋。段心围座落于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上垌中段心腹地带,故取名段心围,为清朝附贡生邓逢元所建。围屋座南向北,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二进五开间结构。
桂平西山
桂平西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贵港桂平市城西1公里处,是集休闲、观光、佛学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的风景名胜区。
西山风景

主景区面积13.47平方公里。山体多为岩浆岩,即花岗岩之火成岩地质结构,形成于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前期。西山景区素有"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五绝之称,景观独特,景区内植被覆盖率98%,百年至千年的古树1500多株,有珍贵的金茶花、石榕、龙鳞松、银藤、香樟等400余种植物。
乳泉又称圣泉。因不时有白汁喷出如乳得名。泉水中含氧分子量多,曾有人在50克装的杯中装满乳泉水后连续投入120余枚1分硬镍币,水面向上鼓凸而不外溢,是拉张力很强的天然优质软水。
西山

洗石庵又名下寺。全国重点对外开放寺观。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内供奉有原主持释宽能法师涅槃后留下的舍利子,这是佛教历史上首例女尼舍利。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
龙潭森林公园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千峰如屏、劈地摩天、怪石林立、神奇峻秀。最高峰大平山顶海拔1158米,相对高度780米,四周众山簇拥,呈现出一派顶天立地的雄伟气势。
龙潭国家森林公园

众多的溪流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500平方米以上,小的也有10平方米。潭水清碧,生栖着多种鱼类。有些潭边绿树葱笼,纷纷前倾,探向水面,犹如一张张绿色的大伞,遮盖在潭面上,形成天然的室内游泳池。
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
平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贵港市西郊,324、209国道从平天山之西侧穿过,距贵港市区20公里,是贵港市方圆70公里内唯一的山岳型自然风景区。
从平天山深情俯瞰贵港

公园内的主要景点有“高山草甸、仙女浴池、仙人瀑布、林海奇景、平天大峡谷、奇石清溪、桫椤群落、高山茶园、沟谷雨林、南天门、石人石马、黄三立寨遗址”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区内每年4~5月举行平天山杜鹃花节,6~9月举办森林浴、登山等旅游活动。
高山大草甸:位于大平天山顶,海拔1157米,面积3500多亩,为广西面积最大的高山草甸,草甸早晚云雾缭绕,一年四季均绿草茵茵,景似天上人间。
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

仙女浴池:位于仙人谷中下部,直径3米左右,深度5米左右,山泉瀑布凌空喧腾而下,似龙王爷喷珠吐玉,水质清澈甘洌,凉爽宜人。
仙人瀑布:从仙人谷朝大平天方向溯溪而上,位于海拔597米的两溪交汇处。山泉水从断崖倾泻而下,凌空飞泻,形成落差30多米的瀑布。
城市荣誉
2018年10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名人
张澯,明朝官员,历任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袁崇焕,明末着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
杨秀清,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五王之一的东王。
石达开,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曾立昌,太平天国将领。
李秀成,太平天国着名将领,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樑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平南五烈士:韦树模、韦统铃、韦统淮、韦荣初、林盛初
黎杰材,负责滇缅公路修筑的建筑专家,国民政府抗日勋章获得者。
沈锡琳,负责滇缅公路修筑的建筑专家,国民政府抗日勋章获得者。
罗尔纲,着名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
罗文,香港乐坛天皇巨星,香港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着名的实力派歌手,有“乐坛教父”之美誉。广府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