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2020-02-21 13:39:20) 百科
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系贵州大学成立于2013年8月,是贵州大学独立科研单位。该中心主任是丁贵杰教授,副主任是周运超教授。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
  • 外文名: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in Guizhou Province
  • 成立时间:2013年8月
  • 中心主任:丁贵杰(2013年-

中心简介

成立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目的是希望以其为核心,能够吸引更多的森林资源与环境方面专家学者,围绕共同目标,在统一组织协调下,结合南方山区特点和贵州实际及特色,以及自身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实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攻关研究。
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是丁贵杰教授,副主任是周运超教授,下设一个行政办公室。研究中心採用开放式管理模式,除研究中心拥有的研究人员外,基本是上以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为联繫纽带,吸引校内外科研人员参加研究。

研究方向

林木遗传育种

1.1森林遗传与林木种质资源
主要进行西南地区重要森林树种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不同性状在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进化机制,优异基因克隆与利用等相关研究,进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优异种质的发掘与利用,为加速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提供支撑。
1.2林木遗传改良
针对西南地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建设中对速生、丰产、优质、高抗林木、经济林新品种需求,利用选择、杂交、诱变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优良林木新品种。
1.3林木良种繁育
进行主要造林树种良种基地营建和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种子产量与遗传品质;以无性繁殖困难的树种为对象,以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全能性理论为基础,开展相关树种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加快良种繁育速度,提高良种繁育效率。

森林培育

2.1南方山地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立足贵州高原,面向广大南方山地,以适宜在南方山地发展的我国主要工业用材树种马尾松为主要研究对象,併兼顾杉木等树种。将地质地貌学、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等基础研究与造林、经营等实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进行森林培育的理论、丰产机理及技术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和明显优势的南方山地山地速生丰产林培育理论与技术、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等研究方向。
2.2林木栽培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
1)优质乡土树种对环境因子协同作用及极端环境因子的生理回响研究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光、温、水、肥、气协同作用和极端环境因子(包括乾旱、低温、高温、高浓度CO2等)对优质阔叶乡土树种生长、生理生化及形态建成的影响,揭示肥水耦合,光、温、水、气协同作用和极端环境因子对植株生长发育影响的生理生化基础,构建合理的光、温、水、肥、气耦合关係,建立栽培植株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应急反应技术体系。
2)优质阔叶乡土树种生物调控生理基础和技术研究
针对优质阔叶乡土树种适应环境能力弱、生长慢、成材难的问题,开展天然林分中植株生长的微生物环境分析研究,揭示不同树种的微生物环境特徵,针对不同物种开展接种菌根或根瘤菌试验,揭示优质阔叶乡土树种生物调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作用机理,筛选适宜的菌根或根瘤菌菌株,解决其生物调控的关键技术。本研究方向,将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及生物技术等基础研究与造林、经营等套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栽培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这一研究方向。本方向套用实验生态、生理生态及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进行树木生理学、栽培生理生态、植物营养、植物化感作用、根际微生物、丰产机理、基因工程改良、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
2.3种苗繁育与生物技术
以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和优质阔叶乡土树种猴樟、闽楠、花榈木等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幼苗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养分的动态需求规律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展马尾松和优质阔叶乡土树种的精準化种子处理、营养调控和水分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从种子处理、育苗基质选择与製备到生产作业(播种、施肥、灌溉、密度控制、促根)等环节的精準化育苗技术,制定相应的精準化育苗技术规程。

环境生态

3.1森林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物质流过程
本研究方向立足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环境演变及物质流过程机制,在如下多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
(1)森林环境的演变及其林木生长对环境演变的回响;以地质、土壤演变为基础,研究林木生长对环境演变的回响,探讨环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促进机制。
(2)森林生态系统物质流过程机制;以贵州主要的人工林马尾松、喀斯特森林等为对象,研究土壤侵蚀、土壤-林木营养元素运移机制,探讨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物质流过程,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管理体系、土壤营养调控模式,评估土壤退化程度及植被恢复潜力。
(3)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及其调控;以贵州主要的人工林马尾松、喀斯特森林等为对象,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储存、碳周转、碳转移、碳积累等内容,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碳行为过程,为科学评估环境演化提供依据。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在于:
(1)以地质地貌背景、森林土壤及其肥力特徵、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森林生态系统物质流过程、机制及评价、退化系统恢复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特徵研究,形成独具山区特色的森林环境及其生态系统物质流过程研究。
(2)以贵州主要人工林马尾松、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碳为主线,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行为过程研究,形成碳固定、异质性分布、採样方法、储量估算、碳汇潜力评估等方法体系。
3.2森林群落结构与功能
3.3植物种群生理与菌根共生适应
针对贵州森林植被和自然保护区开展群落结构、演替理论、群落与环境、种群特徵、种间关係等的基础理论和套用技术研究。
针对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开展植被恢复过程、恢复机理及恢复技术研究,为提高喀斯特植被恢复进程及恢复质量,系统性开展喀斯特丛枝菌根真菌资源筛选、菌根共生适应生理机制、菌根套用恢复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套用研究。
3.4植物多样性
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生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着重在分子水平探讨基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及其内在规律,揭示生物种群的基因库、遗传结构的空间分布、基因流的空间格局,及生物的系统进化、演变规律、亲缘关係等,探索动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遗传回响。从微观上开展物种进化与适应、种群致濒因素、物种分子鉴定、分类与系统发育等机理性研究;同时开展珍稀/珍贵特有物种种质资源保护保存研究,通过原位、移体保存方式,保存珍稀遗传资源。

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

4.1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连续的观测、统计、分析和评价工作。通过监测,获取长期、连续的定点、定位森林资源数据,了解和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现状和消长变化,分析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持,进而为林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服务。
该方向主要围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技术做相关研究,包括3S技术、抽样技术、数学方法、计算机网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目前成员有谭伟教授、杨瑞副教授、罗扬研究员(贵州省林科院院长)、徐海研究员(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
4.2森林灾害监测与森林保护
套用传统调查手段和3S等现代高新技术,通过小尺度、小区域的微观监测对森林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中大尺度的巨观监测对大区域、长时间序列的森林灾害进行预测、预报,从而为森林灾害救防提供指导,为森林保护的微观防治和巨观策略制定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灾害成灾机理机制、灾害预测预报方法、灾害防空技术措施。
4.3森林可持续经营
通过对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产品及其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针对我国98年提出森林分类经营的总体思路,主要展开不同森林类型(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技术方面的研究,包括中幼林抚育管理技术、成过熟林收穫调整技术、林分收穫预估模型、林分结构调整技术等。该方向研究人员包括谭伟教授、杨瑞副教授、聂朝俊研究员(贵州省林业厅总工)和罗扬研究员(贵州省林科院院长)等。
4.4林业信息与3S套用
套用GPS、RS、GIS及其集成技术,综合解决地学相关领域(林业、水保、国土、生态、环境)信息採集、加工、存储、空间分析、远程传输和共享、云计算服务、三维虚拟决策支持方面的课题研究,重点在遥感领域包括有高解析度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中低空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套用、雷达遥感技术套用、植被信息提取技术等,GPS方面主要有山地林区卫星导航系统套用对策、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在林区套用研究等,在GIS方面则更侧重于空间智慧型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空间数据的远程共享服务技术研究、空间云计算技术的研究等。目前该方向研究人员包括谭伟教授、王晓红副教授、戚博士、蔡学成副教授、朱军研究员(贵州省林科院副院长)等。

研究队伍

中心主任:丁贵杰
中心副主任:周运超
中心研究人员:
韦小丽教授
谢双喜教授
赵杨教授
何跃军教授
谭伟教授
徐刚副教授
吴峰博士
孙学广博士
范付华博士
徐怀同博士

主持项目

中心人员已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 、“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支撑)课题、国家948项目及贵州省重大专项、省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专项基金、省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研究。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有:国家“863”、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及贵州省人才基地建设项目和省创新团队等项目研究。

发表论文

1.罗美,周运超.白云岩发育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制.贵州农业科学, 2014,42(3): 79-82
2.钟银星,周运超,李祖驹.印江槽谷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地球与环境, 2014, 42(1): 82-89
3.李玲,周运超,尹先平.不同降雨模式下石灰土坡地地表侵蚀特徵.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 11(6): 1-6 (权威)(通讯作者)
4.叶立鹏,周运超,周 玮,罗振东 黄琨.马尾松人工中龄林细根生长对施肥的回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2): 50-55(核心)(通讯作者)
5.邓朝义,黄勇,许俊波,周运超,覃海宁.贵州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1):l58-162(核心)(通讯作者)
6.周艳,陈训,韦小丽*,伍庆,李朝婵.凋落物对迷人杜鹃幼苗更新和种子萌发的影响[J].林业科学, 2015,51(3):65-73
7.段如雁,韦小丽*,孟宪帅.不同光照条件下花榈木幼苗的生理生化回响及生长效应[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33(5):34-38
8Sun X, Tang M. 2012. Comparison of four routinely used methods for assessing root colonization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Botany. 90(11): 1073-1083
9.Sun X, Tang M. 2013. Effect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oculation on root traits and roo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emission ofSorghum bicolor.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otany. 88: 373-379
10.Sun X, Bonfante P, Tang M. 2015. Effect of volatiles versus exudates released by germinating spores ofGigaspora margaritaon lateral root formation.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97: 1-10
11.XuH,FTremblay,andYBergeron.2013.DevelopmentandmultiplexedamplificationofSSRmarkersforThujaoccidentalis(Cupressaceae)using shotgunpyrosequencing.Applications in Plant Sciences. 1(5): 1200427. (Formerly,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 Primer Notes and Protocols).
12.Xu H, F Tremblay, Y Bergeron V Paul, and C Chen. 2012. Geneticconsequences offragmentation in“arborvitae,”eastern whitecedar(Thuja occidentalisL.), toward the northern limitofitsdistributionrange.Ecology and Evolution.2 (10): 2501-2515.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