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豫西

(2020-03-11 14:08:47) 百科
豫西

豫西

豫西指河南省西部地区,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两个地级市,下辖8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0个县,豫西西接关中,东靠中原,北临黄河,南接蜀汉,区位优势明显。豫西处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千差万别,落差大,较大的河流有洛河、伊河等,均是黄河支流。豫西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已探明有钼、铝、金、银、钨、煤、铁等甲类矿产资源26种,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开发基地。

豫西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洛阳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产品,截至2011年,洛阳有世界地质公园两家: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区五家:龙门石窟、白云山、老君山和鸡冠洞,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三门峡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灵宝西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首选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一,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豫西
  • 外文名称:Western Henan
  • 别名:豫西地区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中
  • 下辖地区:洛阳市、三门峡市
  • 电话区号:0379、0398
  • 邮政区码:471000、472000
  • 地理位置:河南省西部
  • 面积:25539平方公里
  • 人口:924万(2014年)
  • 方言:中原官话(郑嵩片)
  •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龙门石窟、白马寺、重渡沟、天鹅湖、仰韶文化遗址等
  • 机场:洛阳北郊机场
  • 火车站:洛阳站、三门峡站
  • 车牌代码:豫C、豫M
  • 着名高校: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範学院等
  • GDP:4524.63亿元(2014年)

历史

上古时期属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进入封建社会,洛阳是周天子的统治中心;三门峡地区建立了虢国;平顶山为应国。
豫西中古属豫州,洛阳、三门峡归河南府、河南郡管辖;平顶山分属颍川郡、三川郡和南阳郡;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北部仍属颍川郡。晋析颍川置襄城郡,平顶山属河南郡、襄城郡、南阳郡。南北朝时,先后分属鲁阳郡、襄城郡、南安郡、汝北郡、汝南郡、顺阳郡、汉广郡。
近古时期洛阳属河南道;三门峡属豫西道管辖;平顶山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门峡也曾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平顶山为新兴城市,曾经行政中心在义马市。

主要城市

洛阳市
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斟鄩、洛州、河南府,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中国·洛阳中国·洛阳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2014年,洛阳市入选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
洛阳是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洛阳市围绕“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山水洛阳”的城市品牌形象,整合旅游产品,截至2011年,洛阳有世界地质公园两家: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区五家,即龙门石窟,少林寺、白云山,老君山和鸡冠洞,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3A级以上景区数目位居全国之首。2013年,洛阳市接待游客8608.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5%,旅游总收入为485.02亿元,同比增长20.43%。洛阳九大景:龙门山色、关林祈福、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
人文景观:八关都邑、白居易故居、白马寺、白园、白云观、北齐平等寺造像碑、藏梅寺、二程墓、都城博物馆、杜甫墓、杜康仙庄、二里头遗址、范仲淹墓、风穴寺、福昌阁、高龙中岳庙、古墓博物馆、古唐寺、谷水、关林、观音寺、广化寺、汉魏故城、灵山寺、灵台遗址、民俗博物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西晋辟雍碑、西沃石窟、西周铸铜作坊遗址、千唐志斋、山陕会馆、上清宫、升仙太子碑、石窟寺、王铎书法馆、吕祖庵、皇觉寺、玄奘故里、龙门石窟、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西游宫、玄奘纪念馆、汉光武帝陵、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洛阳博物馆、恭陵、邙山陵墓群、偃师商城博物馆、香山寺、颜真卿墓。
自然景观:白云山、中岳嵩山、抱犊寨、瀍河、花果山、鸡冠洞、涧河、金谷春晴、老君山、龙门山色、洛河、洛浦秋风、邙山、邙山晚眺、水泉石、平泉朝游、青要山窟、天津晓月、万安山、王城公园、伊河、伊阙山、周山、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小浪底、孟津黄河湿地、耀店寨、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黄河滩自然保护区、万山湖风景区、重渡沟自然风景区、鼎室山风景区、龙池曼国家自然保护区、养子沟风景区。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为创建最宜人居城市、加强对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公园核心景区包括白天鹅观赏区、陕州公园和沿黄生态林三大部分。2002年8月以来,三门峡市在原来陕州公园的基础上先后建成青龙坝、苍龙坝、双龙桥以及沿黄道路和绿化、景观等工程,形成了一个连线三门峡市东、西两区的自然生态区。
天鹅湖景区的规划建设,使三门峡市拥有了一个常年5000亩、蓄水期3万亩水面和5万亩林地的城市生态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2007年2月,天鹅湖景区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河南省内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的初春,在风寒雪飘的季节里,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便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三门峡栖息越冬,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蕩漾的湖面,成了黄河上最大的白天鹅聚集和观赏地。它们在这里悠然自得,或翱翔高空,或巡视大河,或浮游水面,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2010年3月,三门峡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16]
三门峡市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山西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蹟、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蹟和人文景观。
三门峡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12年),辖2区(湖滨区、陕州区)、2县(渑池县、卢氏县)、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天鹅之城、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我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014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氧吧"50强。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藏66种,发现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31处。其中探明储量的50种,已上国家储量平衡表的33种,潜在经济价值达2700亿元;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已探明有开採价值的34种,已开发利用的3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锌、锑等15种矿产为全省之冠;钼、铀、铅等9种矿产居全省第二位,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开发基地。
特产以灵宝寺河山为主的优质苹果驰名中外,灵宝大枣素负盛名;渑池仰韶杏全国独有,牛心柿饼为古代贡品;卢氏山区有“天然中药库”之称,木耳、猴头、核桃、板栗、猕猴桃等在全国享有盛誉;三门峡菸叶闻名遐迩,是河南省名优产品,连续10余年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奖,有“代云烟”的美誉。

名胜古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範。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洛阳白云山风景区
洛阳白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佳休闲胜地。已开发白云峰、玉皇顶、鸡角曼、九龙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观光区和白云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园、留侯祠、芦花谷五大休闲区。整个景区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鸟、兽为一体,雄、险、奇、幽、美、妙交相生辉。已成为中原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科研实习、寻古探幽为一体的複合型旅游区。玉皇阁是白云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占地246平方米,两边楹柱刻有“玉帝凌天宇唯尊唯我,生民盼九州至善至德”的对联,为全国作家协会主席王蒙先生登临玉皇顶后所书。阁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座像,据当地人讲,朝拜了玉皇大帝,想得贵子会随心如愿,想升官会平步青云,想发财会生意兴隆。
白云山于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山2006年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景区内层峦叠嶂,险峰林立。海拔2216米的中原第一峰玉皇顶,是中原地区日出云海的最佳观赏点。
老君山
老君山,本名景室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三公里处,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高达2200余米。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的李耳(即老子)曾在此山修炼,唐太宗因此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老君山自北魏以来,是周边各郡香客朝拜要地,其山顶的太清观也是始建于北魏。老君山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17米。老君山因太上老君李耳在此归隐修炼而得名,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道教文化历史。老子写成《道德经》后,就告别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骑着青牛而去,《史记》记载:“莫知其所终”。据文字记载,老子归隐于洛阳景室山,即老君山。因此老子文化和道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老君山地区,老君山也成为中原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老君庙、灵官殿、淋醋殿、道德府等庙宇,古朴凝重,香火炽盛,一直是中国北方各省道教信众的拜谒圣地。
洛阳老君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洛阳市栾川县城东南三公里处,老君山原貌保存良好,它记录着十九亿年来华北古陆块南缘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造山等构造演化过程。
老君山以中低山夹河谷地貌为主地形起伏大,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跨越熊耳山小区和伏牛山小区,出露地层有:太古界太华群,下元古界宽坪群,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蓟县官道口群和栾川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陶湾群、古生界奥陶系二郎坪群、新生界古近系和第四系,岩性岩相变化大;有区域性的深大断裂分布,地质构造複杂
重渡沟
重渡沟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国家5A级景区,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神秘的历史传说加上重渡沟的景区三绝,是重渡沟由鲜为人知名不见经传而一举唱红北国,声震华夏,成为河南省目前最具活力的十大热点景区的最好诠释。
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凭藉“水清、竹多、落差大”这些自然优势和“茶文化、竹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享受不尽乡村漂流的浪漫和情趣,领略到重渡沟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别样风光。景区内林茂草丰,雉飞鹿鸣,四季泉水喷涌,常年飞瀑成群,翠竹碧水交织,肥鸭壮鹅嬉戏,水乡特色浓郁,堪称“北国一绝”。被着名作家张一弓赞为“高峡飞瀑藏幽径,绿水秀竹怀古情;竖看山水横看竹,上听鸟语下听泉。”东都漫士《洛阳赋》:重渡沟生态旅游之典範,龙潭峡黄河山水之画廊。
重渡沟是一个娱乐的天堂。除了金鸡河景区生态娱乐园的各种生态娱乐设施外,还有滑道、滑索、滑草及各种野外拓展训练设施。重渡沟漂流以激流勇进启漂而独具特色,惊险刺激,与众不同。还有水上跑步球、水上跳跳床、碰碰船、游艇、垂钓等适宜于各种消费群体的花样繁多的水上娱乐项目。
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
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地处伏牛山腹地、北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位于秦岭、淮河一线重要地理分界线上。特殊的地理区位,孕育了独特原始和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旅游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从未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原始森林就有20平方公里,博大精深的原始森林是植物的王国和动物的乐园。据查,景区内有包括国家级保护植物岭春木、水曲柳、中华龙鳞榆、暖树、石难藤在内的植物2000多种,包括金钱豹、香獐、羚羊等在内的高等动物260多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东南西北四面八方生机盎然”是木札岭原始森林的真实写照。沿着游览步道,伴着袭人绿凉,眼观千姿百态古藤树,耳听千变万化虫鸟鸣,人们才真切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
旅游区海拔自950米至2153米,区内山峰险峻,怪石林立。官帽峰300米突兀而起,巍峨挺拔,形似官帽,酷似人面,承载着中国第一相——伊尹的美丽神话;峰周围奇峰怪石密布,景象各异,高达150米的石马昂首奋蹄,弓背跷尾,栩栩如生;长约6米的石鸡,飞落山巅,风吹而动,弹指而摇,三将军峰挺拔耸立,俨然守护天神,威仪凛凛。九龙河谷1000米的落差,造就了众多瀑布潭池,株连如贝,青龙潭、黄龙瀑、龙井、龙潭,或跌宕,或细流,形态各异,景象万千。落差达113米的中原第一瀑——双龙瀑布,跳跃山崖,披挂而下,深涧雾罩,空谷传声。溯谷而上,亲水而游,清澈甘泉,不沐而爽。原始奇特的石景北国少有,是原始古老神秘莫测的处女地,更是人们生态旅游,回归自然的天堂。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代,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都城的核心区域,前后沿用530年之久,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古代着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东亚各国。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是国家大遗址保护示範项目和重点工程,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沉睡千年的文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代,是隋、唐、五代和北宋时期都城的核心区域所在,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沿用530年之久。作为我国古代着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是国家大遗址保护示範项目和重点工程。这里曾是隋、唐、五代和北宋都城宫城区遗址,岁月的沧桑使得当年的绚丽辉煌不复存在,许多重要的文物遗蹟深埋地下,随着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沉睡千年的文明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于2005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是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天字一号”项目,明堂是“天字一号”工程中的首个亮点。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是隋代、唐代、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最为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又分别称作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北宋的太极殿等重要建筑遗址,重点保护展示武则天时期兴建的明堂和天堂等标誌性建筑。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柄,沟通天地、感应四时的重要场所。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该公园占地10.59公顷,主要展示隋唐时期洛阳宫城核心区域内唐代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北宋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规划和丝绸之路申遗重点项目。2010年6月,明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动工建设。
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融保护、展示、利用于一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我国着名古建设计专家郭黛姮女士主持设计。明堂保护建筑工程主体为正八边形、外观三层,内部两层攒尖顶建筑,通高33.52米,总建筑面积9847.7平方米。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前的生态区,东起209国道三门峡市涧河桥,西到陕州大道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陕州大道,北至黄河滩涂,现管理面积1200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亩,水面、滩涂6000余亩)。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的初春,在风寒雪飘的季节里,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便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三门峡栖息越冬,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蕩漾的湖面,成了黄河上最大的白天鹅聚集和观赏地。它们在这里悠然自得,或翱翔高空,或巡视大河,或浮游水面,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2010年3月,三门峡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

交通

铁路:
陇海铁路:洛阳站 、洛阳东站、三门峡站 、三门峡西站、灵宝站
郑西高铁(徐兰高铁):洛阳龙门站、三门峡南站、灵宝西站
焦柳铁路(洛湛铁路):洛阳北站、关林站
公路(高速公路):
连霍高速:洛阳、三门峡、灵宝
二广高速:洛阳
机场:
洛阳北郊国际机场
轨道交通:
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洛阳轨道交通2号线、洛阳轨道交通3号线、洛阳轨道交通4号线

教育

高校地区成立时间办学层次备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洛阳市
1931年
博士
正军级军事院校
河南科技大学
洛阳市
1952年
博士
河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
洛阳市
1963年
硕士
中国民用航空局直属航空院校
洛阳师範学院
洛阳市
1916年
硕士
河南省属大学
洛阳理工学院
洛阳市
1956年
本科
 河南省属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三门峡市
1999年
专科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洛阳市
2011年
专科
河南省属大学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洛阳市
1959年
专科
河南省属大学

挺进豫西

1944年4~6月,日军发动河南会战,中原地区数十万国民党军迅速败退。日军打通了平汉铁路南段,占领了河南省大部地区。中共中央为了收复失地,开展河南抗战局面,从战略上将华中、华北、陕北联结起来,并控制中原战略要地,建立抗日大反攻前进基地,于1944年6至7月多次发出关于八路军、新四军向河南进军的部署命令和政策指示。命令中规定: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从太行、太岳抽调精干部队,儘快挺进豫西,开闢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22日,由太行军区2个团组成的豫西抗日游击第1支队渡过黄河,从新安以西越陇海铁路进入豫西,涉洛、伊两河,向嵩山、箕山急进,于伊川东杨岭打退追击的日军后,袭击登封机场,歼日军一部,解放民工数千人。至9月30日,进至登封、临汝、禹县边大峪店地区。10月初,该支队改名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
1944年11月6日,由太岳军区2个团组成的第2支队渡过黄河,歼灭伪军1个河防中队,于新安以西击退驻铁门日军的堵截,进入陇海铁路新安、渑池段南北地区。抗日独立支队自1944年11月~1945年2月连续粉碎日伪军的3次“扫蕩”,攻克缑氏、皇姑寨、鲁庄、府店等日军据点,打开嵩山、箕山地区的抗战局面,成立了第1军分区。第2支队积极开展游击战,钳制日军第110师团主力,有力地配合了抗日独立支队的反“扫蕩”作战;并开闢了黄河以南、陕县以东、洛宁以北、新安以西地区,成立了第 2军分区。
1945年2月中旬,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2个团组成的第3、第4支队进抵宜阳西南的东赵堡。东赵堡地处伊、洛两河之间,连线第1、第2军分区。第3、第4支队进入该地区后,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封锁,开闢嵩县以北、宜阳以南、露宝寨山以东地区,并成立了伊洛军分区。2月底,第3、第 4支队进抵东西白栗坪与第1军分区部队会合,成立河南军区,王树声任军区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4月间,太行军区部队一部约2000人组成第6支队,进入豫西,归河南军区建制。至此,八路军创建了包括3个专区、20余县、300余万人口的豫西抗日根据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