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莶”、“ 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地上部分。味辛、苦,性寒,归肝、肾经。可以祛除风湿、强健筋骨、清热解毒,可用于乳腺炎、风寒泄泻、反胃呕吐等症。载于《本草正》、《本草述》、《本草正义》等文献中。
基本介绍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木兰纲
- 目:菊目
- 科:菊科
- 种:豨莶草
植物原形态
豨莶草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粗厚。茎粗壮,四棱形,具槽及条纹,上部密被星瘙短绒毛,下部疏被星状疏柔毛,有分枝。下部的茎生叶叶柄长7-13cm;叶片心形或阔卵形,上部卵形,长7-18cm,宽6-15cm,先端急尖或尾状渐尖,基部心形至圆形,边缘为具胼胝尖的中齿状,上面疏生星状短柔毛及单毛,下面密被星状短柔毛;苞片卵一菜或卵状披针形,超过花序很多,柄长0.5-5.5cm。轮伞花序具总梗;苞片叶状,线状披针形,通常长4-13mm,宽1.5-5mm;花萼管状,外面被灰色星状短毡毛,萼齿5齿;花冠白色或黄色,冠檐二唇形,上唇边缘流苏状,内面被髯毛,下唇3圆裂,侧裂片较小;雄蕊4,二强,内藏花丝被毛,后对花丝在毛环上方有钩状反折的附属器;花柱先端不等的2短裂。小坚果无毛。

基本信息
【药用】菊科草本植物豨莶 Siegesbeckia orientalisL. 线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或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除风湿,强健筋骨,清热解毒。
【处方用名】豨莶草(洗净,晒乾,切碎用)、制豨莶草(黄酒拌匀后蒸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 ,煎服。
【按语】豨莶草生用性味苦寒,祛风除湿是其本功,作用甚显,为人所赞,又能清热化湿以致皮肤湿痒。蒸製则转而为温,能强健筋骨,宜于瘫痪痿痹诸症。具有高血压症降压作用。
【方剂举例】豨桐丸(《养生经验全集》)豨莶草 臭梧桐治感受风湿,两脚酸软疼痛,不能步履或中风手足不遂等症。
临床套用
1. 用于风湿痹痛:豨莶草为祛除风湿常用要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不利等症,常与臭梧 桐同用。本品性味苦寒,又有化湿热作用,故痹痛偏于湿热的病症尤为 适宜。
2. 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腰膝无力等症: 本品酒治蒸熟又能强筋骨,适用于四肢麻痹、腰膝无力、中风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症。
3. 用于疮疡肿痛、风疹湿疹瘙痒等症 :本品生用还能清热解毒,可用于疮疡肿毒,以及风疹湿疮、皮肤搔痒等症。内服外用均可。
文献摘录
1、《本草正》:“气味颇酸,善逐风湿诸毒,用蜜酒层层和洒,九蒸九曝.... 善治中风口眼歪斜,除湿痹,腰脚酸软麻木”。
2、《本草述》:“凡患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由于外因风湿者,生用, 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阴血不足者,九制用,不宜生” 。
3、《本草正义》:“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4、《彩图中国百草良方》(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五月第一次印刷)药名为豨莶草。
单方妙用
1、治疗乳腺炎
鲜豨莶草120克(乾品60克),鸡蛋2个。将鲜豨莶草水煎去渣,然后放入鸡蛋煮熟,饮汤食蛋。
2、治疗风寒泄泻
豨莶草适量,将其研为末,用醋调成糊状製成如梧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30丸,用白汤送下。
3、治疗反胃呕吐
豨莶草适量,将其焙乾并研为末,加炼蜜製成如梧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50丸,用沸汤服下。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用法用量:煎服,9~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