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分蓄洪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北岸四湖中下区的洪湖市、监利县境内,因境内有洪湖而得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洪湖分蓄洪区
- 地点:洪湖市、监利县境内
- 自然面积: 2782.84 平方公里
- 蓄洪水位:32.50米
基本信息
洪湖分蓄洪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北岸四湖中下区的洪湖市、监利县境内,因境内有洪湖而得名。分蓄洪区自然面积 2782.84 平方公里(洪湖市1764平方公里、监利县1019平方公里,总面积中含原计画但未实施的上车湾至螺山以南面积413平方公里的备蓄区)。设计蓄洪水位32.50米,有效容积189.5亿立方米,承担分蓄洪任务160亿立方米。分洪区围堤由长江乾堤 226.85 公里,东荆河堤 42.84 公里,主隔堤64.82公里组成,全长334.51公里。分洪区内辖洪湖、监利两县(市)的25个乡镇,3个国营农场,717个村。有29.75万户,121.8万人,耕地124.37万亩。
意义
洪湖分蓄洪区是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长江中游超额洪水集中控制容积最大的一个分蓄洪区,对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防洪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工程
该工程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始建于1972年冬,1980年缓建,1986年至1988年主隔堤复工煞尾,共完成投资1.26亿元,建成64.82公里主隔堤(其中:监利新世至半路堤,长27.82公里;洪湖高潭口至新世,长37公里)及13处配套建筑物,使分蓄洪区形成完整的封闭圈。二期工程总概算投资4.7亿元,1990年实施,到1997年底国家共下达计画投资 19285 万元。完成了围堤土方1129.29万立方米,涵闸改建2座,转移公路283.51公里,转移中型桥2座,躲水楼2栋和部分通讯工程。建有黄蓬山、洪狮两座转移大桥和新堤安全区工程。

隐患
洪湖分蓄洪区经过8年多的二期建设,增加了运用的有利条件,但仍不能安全运用:一是蓄洪主隔堤建于“文革”期间,属典型的三边工程,基础差、堤质差,安全挡水无把握;二是加固围堤需土方2900万立方米;三是区内避洪设施极度匮乏,24栋躲水楼只建了 2栋,10个安全区(面积67.8平方公里)只启动了一个,121.8万人及其大牲畜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转移难度相当大;四是分泄洪口门无控制工程,採取炸口纳洪措施,则整个分洪工程将处于失控状态,无法重複运用,若遇複式洪峰,超额洪水还需另避途径,势必增大分洪损失,甚至威胁到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96年至98年三年两大水的长江严峻防洪形势警示,加大洪湖分蓄洪区投入力度刻不容缓,必须加大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儘快完成分蓄洪区建设规划,确保洪湖分蓄洪区运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