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体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套用技术、软体技术、通信技术3个专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有一个计算机套用技术专科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 所属地区:洛阳
- 主要奖项:近五年发表论文220余篇
- 教学方式:全日制
- 颁发学历:本科
- 主要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院系概况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设有计算机套用、计算机网路、软体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硬体5个教研室和1个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的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下设计算机语言、计算机网路、通信技术、创新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实验室。

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师德高尚、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梯队健全的教师队伍。目前共有教职工7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2人、讲师34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9人;洛阳市优秀专家1人;荣膺省、市级各种先进称号8人;学院名师1人。
近五年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75篇,SCI收录3篇,EI收录24篇;主持或参加的省市科研项目30项,其中省科技厅鉴定12项,获市厅级二等奖8项;主持省级教研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各一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1门,学院级精品课程5门;出版教材、着作21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全系学生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在省、市和学院的各项活动与竞赛中屡创佳绩,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专业介绍
通信工程专业
(本科、四年)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现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路方面的知识,能够在通信领域中从事工程套用、运行维护、设计开发、科学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脉冲与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数位讯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系统原理、PLD原理与套用、计算机网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射频与天线技术等。学生毕业后,可在电信部门、通信技术公司、通信产品製造企业、通信产品行销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其他行业,从事通信技术套用、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四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软、硬体基本理论及其套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实践创造能力,能够研究、设计、开发、维护计算机软硬体套用系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设计、高级语言程式设计、数据结构、作业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面向对象程式设计、计算机网路原理、资料库系统、软体工程、网路系统集成、Web程式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教育单位、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套用系统设计、开发、运行与维护工作,也可以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工作。
授予学位: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套用技术
(专科、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套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信息处理及系统分析、微机常见故障分析与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利用接口技术开发各种控制系统等技术套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网路的建设运行与维护、控制系统软硬体开发与调试、计算机科研和套用等

方面的高级技术套用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健康的身心。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和计算机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掌握计算机科学与套用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作业系统和计算机网路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常用的典型工具软体进行日常计算机相关日常事务处理,并掌握一定的微机系统的维护知识。
熟练掌握控制系统及其接口的套用与开发技术,并能胜任计算机网路普及套用的工作。具备一定的软体开发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Internet使用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C语言程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可视化程式设计、作业系统、计算机套用软体、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路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SQL Server、工厂电气控制与PLC、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机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信息管理
(专科,三年)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系统套用与开发、信息的组织管理、情报的发布与蒐集、网路建设与管理维护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套用、维护和开发、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套用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和文化修养、服务意识和健康的身心。了解与信息管理产业的有关法规和计算机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掌握必备的管理基础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管理系统开发套用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种成熟软体工具进行信息的组织管理、情报的发布与蒐集。熟悉网路技术并具有一定的组网、管理能力,能独立完成计算机信息有关的分析、决策支持,具有阅读翻译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熟练掌握VB、VC等可视化编程工具,并能够进行各类套用软体的开发调试工作,掌握网路资料库的管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小型网路软体的开发套用。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管理能力、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调查研究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课程 C语言程式设计、ERP原理及套用、可视化程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套用软体、资料库程式设计、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资料库原理、网站建设、SQL Server、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伺服器配置与管理、微机组装与维护
软体技术
(专科、三年)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体开发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软体开发基本流程,具有中小型软体系统开发及测试、计算机信息处理及系统分析、微机常见故障分析与维护等技术套用能力,能从事常用软体的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开发、软体测试及后期维护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套用型专门人才。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和计算机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软体开发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作业系统和计算机网路的基本知识。掌握软体开发基本流程,能熟练地运用流行的编程软体进行常用计算机实用软体的开发调试工作,并掌握一定的微机系统的维护知识。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C++程式设计、计算机套用软体、数据结构、可视化程式设计、作业系统、软体工程概论、计算机网路基础、资料库原理、伺服器配置与管理、计算机专业英语、MATLAB、软体二次开发、JAVA程式设计、SQL Server、统一建模语言UML。
教师团队
舒云星,男,1962年生,教授,博士。河南省劳动模範,洛阳市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洛阳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获东南大学学士学位、清华大学硕士学位、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I收录十余篇。主编教材7本,参编教材3本,其中《硅酸盐工业控制实训》为教育部规划教材,主编系列教材《计算机网路技术基础》等2本,并任该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参加完成国家"七·五" 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加完成省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2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洛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和参加省级教研项目3项,其中1项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水泥厂预分解窑故障处理仿真系统》已经推广到十余所院校。主持的"模拟电子技术"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杨尚森,男,1964年生,教授,硕士。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获教育厅科技论文二等奖;主持及参加完成省市科研、教研项目8项,其中获洛阳市科技进步奖4项,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1项;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网路管理与维护技术》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网路实用技术》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Illustrator10实例教程》为教育部规划教材。主持完成校园网规划与建设,开发了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统一信息平台等网路套用系统。多次获院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计算机网路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製作》、《VB程式设计》三门院级精品课程。
高春玲,女,1966年生,副教授,硕士。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列教材专家编审委员会委员,院“三育人”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多次获院教学质量一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及参加完成省市科研、教研项目8项,主编教材4本。
武 新,女,1962年生,教授,硕士。洛阳市优秀教师。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获河南省教育系统2005年度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多次荣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篇。主持和参加科研、教研项目14项,其中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河南省冶金建材行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和参编教材5本,其中《微机接口与彙编语言实训》等两本为全国规划教材。
李京秀,女,1964年生,教授,硕士,教研室主任,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教师。获西南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硕士。主编和参编教材3本。发表论文20篇。参加完成省科技厅鉴定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教育厅教研项目1项,主持完成的“模拟电子技术”CAI课件,获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主持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为院级精品课程。
李 蒙,男,1973年生,讲师,博士研究生,教研室主任。获河南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在中国矿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参加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参编教材1本。发表论文20余篇,被EI、ISTP收录4篇,8篇为核心期刊。
石念峰,男,1976年生,教授,博士,CCF高级会员,河南省优秀教师,洛阳市第八届、第九届优秀专家,河南省“三区”人才特派员。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套用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2016-2017年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ABSCD访问学者。目前主要从事协同设计方向、模式识别、农场品追溯技术和智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2篇被SSCI收录、10篇被EI、ISTP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8年至今,主持省级项目5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横向项目6项,参与完成省级项目10项、市厅级项目2项、横向项目2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
王国强,男,1976年生,博士,教研室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图像光照处理方法的研究、特徵表示、特徵提取和降维算法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4篇被EI、ISTP收录。
刘保罗,女,1976年生,博士,教研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混合系统的安全性验证方向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3篇被EI收录。
李传锋,男,1976年生,讲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院优秀教师、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参加完成科研教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7篇,编写教材2部。
董锦凤,女,1962年生,副教授,西安机械学院硕士毕业。洛阳市优秀教师,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获院教学质量一、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持完成省市科研项目4项,其中“全套财务及契约管理系统(软体)”获河南省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二等奖,《毕业设计指导(电类)》获河南省教育系统科研成果二等奖(着作类)。
白桂梅,女,1964年生,教授,硕士。院“三育人”先进个人,获院教学质量一、二等奖,发表论文11篇,参加完成省市科研教研项目5项,编写教材3部。
张红霞,女,1966年生,副教授,硕士。洛阳市业务能手,院优秀教师,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数据结构”课程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16篇,参加完成省市科研教研项目6项,编写教材2部。
苗专生,男,1957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第四届西工区政协委员,发表学术论文7篇,编写教材1部。
王 勤,女,1966年生,副教授。院优秀共产党员,曾获洛阳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优秀一、二等奖,参加完成的“高等学校多媒体谘询系统”获洛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编写教材7部。
宋志芳,女,1958年生,副教授。院优秀教师,发表论文6篇,参加完成“基于虚拟测试技术的新型动平衡机”项目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参加河南省火炬计画等其它项目4项。
李雅萍,女,1968年生,副教授,硕士。获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主持完成的“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立式通用数控淬火工具机控制系统”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编写教材2部。
邹红文,女,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