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隋唐里坊区西北隅,北临洛浦公园,南接洛阳植物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洛阳市的文化地标。
洛阳博物馆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4.2万平方米,地下2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与文化交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地方性的综合历史博物馆。是洛阳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展出文物1.1万余件馆藏量处于全国博物馆前列。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洛阳博物馆
- 外文名称:Luoyang Museum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聂泰路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300亩
- 开放时间:9:00-16:30(每周一休馆维护)
- 门票价格:免费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河南省洛阳市
- 建议游玩时长:3-4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四季皆宜
- 馆馆藏精品:饕餮铜鼎,东汉石辟邪等
- 馆藏文物:40多万余件
- 展出文物:1.1万余件
- 博物馆级别:国家一级博物馆
发展历史
1958年5月,洛阳博物馆始建,原址位于洛阳洛南关林。是新中国成立后,地市级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由于财政紧张,暂定关林庙为馆址,洛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博物馆合署办公,编制14人,关林庙的大殿和厢房闢为展厅。
洛阳博物馆老馆

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博物馆工作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破四旧”狂飙,内部之争,博物馆正常工作基本陷于停顿。1969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农村接受再教育,解放军某部接管关林庙。博物馆人员返回后,暂住西关,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1972年,博物馆借王城公园的一座简易花棚,举办《文化大革命时期洛阳出土文物展》,这个花棚也成了洛阳博物馆的第二个临时馆址。1972年,漂泊不定的状况有了转机。洛阳市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批准建设博物馆新展楼。展楼由洛阳市设计院李传泽设计,分期施工建设。1974年5月展楼一期工程完工,投入使用。洛阳博物馆自1958年成立,经历八年庙内展,三年棚内展,终于有了展览楼,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973年,洛阳博物馆迁至市区中州路。博物馆陈列大楼是一座琉璃瓦装嵌的民族形式建筑,1974年5月1日正式开馆。
1974年10月,馆址落成迁此。占地积35亩,展览大楼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3141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55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近40万件,可供陈列展览文物约3.5万件。
1975年,洛阳博物馆负责白马寺的修复,对外开放。白马寺成为博物馆的下属股级单位。
2007年底,洛阳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占地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新馆建筑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于2009年2月建成。
2008年5月,洛阳博物馆被命名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景图

2009年4月,举办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
2009年10月,先后成功举办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国际性大型展览。2011年4月1日,洛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并对外试开放。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建筑结构
主体建筑

洛阳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北临风光旖旎的洛浦公园,南接初具规模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採用"鼎立天下"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整体建筑外观为大鼎造型,以非对称的空间结构为支撑,借鉴园林手法在方形流线的转折位置设定庭院和採光天井,使空间布局达成动态的均衡。外部建构了大尺度的起伏地形,内部则通过建构相对应的一系列空间的连线来暗示“虚空”的概念主题,并通过屋面开放的13个遗址考古场景的再现,深刻地揭示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厚重内涵,将场地特质与建筑概念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在都城文化、遗址文化、河洛文化、园林文化、地理形胜等五个方面中表现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整个建筑由主楼和附楼两部分组成,长230米、宽140米。洛阳博物馆设计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吸收了园林布局手法,结合展览流向设定了不同位置、大小、特色的内庭园和採光天井,使游人在参观中始终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博物馆顶
洛阳博物馆屋顶按功能划分为13个部分,象徵在洛阳建都的13个朝代。屋顶连绵起伏,再现了洛阳历史上作为都城的恢宏气象。屋顶设定不规则的採光孔,同时屋顶的拓扑组合,抽象地表现了河图洛书的意象。并在博物馆南面设计了以“河图洛书”为主题的绿化广场。
博物附楼
附楼的形体处理採用地景手法,解决了主体与陪衬的形体关係,形象地再现了洛阳城市选址背负邙山、南望伊阙的地理特徵。
场馆组成
综述

洛阳博物馆展馆包括河洛文明展一个基本陈列和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石刻馆、书画馆、王绣牡丹艺术馆、牡丹花都特产展七个专题陈列,常设展品约1.5万件,内部设计有完善的公众互动区和休闲区以及文物收藏、研究及修复区等。
河洛文明展
河洛文明展,位于展馆一层,分三个展厅。展览以时间为序展示河洛文明在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的发展历程。“河洛文明”陈列在2013年入选第十届(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

展出时期 | 主要展品 | 部分图例 |
史前时期 | 主要展出文物当属陶火种器,这是古人用来贮存火种的器具,为中国史前考古首见。 | ![]() |
夏商周时期 | 主要展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陶器、玉器文物等,着名的有子申父己铜鼎、越王鼫与铜矛、哀成叔铜鼎等。 | ![]() |
汉魏时期 | 主要展出西汉至北魏等时期的陶器、铜镜、玉饰等,最令人瞩目的是“熹平石经”、“正始石经”。 | ![]() |
隋唐时期 | 主要展出隋唐时期的文物,有唐三彩及各种铜镜、金银器、镇墓兽等。 | ![]() |
五代北宋时期 | 主要展出五代北宋时期的瓷器、石像等,其中泗州大圣石像为该时期 精品。 | ![]() |
珍宝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览精选馆藏曆代文物极精品做集中展示,可谓件件精华,尊尊国宝。

展品名称 | 简介 | 图例 |
乳钉纹铜爵 | 时代:夏代 器型精巧玲珑,简练朴素,在文物界享有“中国第一爵”的美誉。 | ![]() |
方格纹铜鼎 | 时代:夏代 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堪称国之重宝。 | |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 夏代 铜牌製作考究,是中国已发现最早、最精美的镶嵌铜器。 | |
母鼓铜方罍 | 商代 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是西周贵族参与灭商时的战利品。 | |
兽面纹铜方鼎 | 西周 这件兽面纹鼎不仅体形较大而且纹饰极为精美,是西周青铜鼎的杰出代表。 | |
叔牝铜方彝 | 西周 这种腹部带弧度的方彝极为罕见,仅存四件,其中两件流失海外,此件更显珍贵。 | |
王作铜鼎 | 春秋 出土于洛阳地区一座亚字形商周大墓,是洛阳迄今唯一发现的周王自作器,极为珍贵。 | |
白玉杯 | 曹魏 玉质极佳,通体无任何纹饰,线条流畅,是我国三国时代玉器中的极品。 | |
泥塑人面像 | 北魏 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的最精美的雕塑品。 | |
蓝釉双龙瓶 | 唐代 极其罕见的蓝釉,釉面均匀,釉色沉稳,高贵典雅,是蓝釉器中的上乘之作。 | |
唐三彩灯 | 唐代 施色独具匠心,整体协调柔和,斑斓绚丽。极为珍贵。 | |
唐三彩嘶鸣骆驼 | 唐代。体积庞大,造型饱含感情,充满动势。 | |
唐三彩黑釉马 | 唐代 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 |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 唐代 整件作品造型独特罕见,是鲁山窑花瓷的典型代表。 | |
大秦景教经幢 | 唐代 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上的天神形象还体现了基督教与佛教等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
汉唐陶俑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汉代、西晋、北朝、隋唐四部分,通过400余件陶俑勾勒出古代陶塑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堪称一部生动的陶塑教科书。重要展品有:
- 彩绘三人倒立杂技俑陶樽:东汉。表现三人做倒立表演的场景,真实再现当时杂技表演的高超技巧。
- 彩绘陶骑马乐俑:唐代。乐手姿态各异,坐骑神情温顺,贴切地再现了唐朝骑马奏乐的情景。
- 彩绘陶驯马俑与舞马:唐代。生动展现驯马过程中马与人对峙的瞬间,是力量与美感的统一。
唐三彩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览分门别类介绍了文官俑、天王俑、贵妇俑、侍女俑、男侍俑、骑马俑、镇墓兽、胡人俑、动物俑、日常用具等类型的唐三彩雕塑,品系之完备极其罕见。重要展品有:
- 安菩夫妇墓出土唐三彩:唐代定远将军安菩与其妻何氏的合葬墓,于1981被发现。墓主生前地位很高,墓葬未经盗掘,出土文物129件,包括大批精美唐三彩,不仅造型生动、釉色精美,而且在面部加饰彩绘,栩栩如生。
- 三彩女坐俑:唐代。姿态优雅,神情恬静,显示了唐代妇女的稳重与矜持。
- 三彩蓝釉白斑马:唐代。蓝地白花马在唐三彩中极为罕见,器物所施蓝釉用的是当时中原内地极少见的钴料,这种钴料正是青花瓷所用钴料的前身,证明唐代就出现了青花。
- 黄绿釉伶俑:唐代。生动刻画唐代艺人表演的瞬间,是研究古代戏剧人物的重要实物资料。
- 三彩飞雁荷花三足盘:唐代。釉色淡雅,格调清醒,寥寥数笔将翱翔于蓝天的飞雁勾画得栩栩如生。
石刻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一层。洛阳地区历代石刻遗存众多,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徵,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览分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誌两部分。
- 石刻造像:精品有东汉石辟邪、北魏石翁仲、隋代石狮、宋代石虎等。
- 碑碣墓誌:精品有东汉熹平石经、西晋韩寿墓表、北魏元怿墓誌、唐代张说墓誌、北宋富弼墓誌等。
书画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品包括苏轼、王铎、赵之谦、査士标、恽寿平、康有为、吴昌硕、任伯年、翁同和、何绍基、齐白石、溥儒、于右任、郭沫若等古今名家的作品,以清代和近现代作品为主。重要展品有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插屏。
王绣艺术馆
专题陈列,位于展馆二层,展出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王绣的写意牡丹画和牡丹青花瓷精品。
特产展厅
洛阳博物馆正门前东西两侧的一层附属建筑为牡丹花都特产展厅,面积约3600平米,主要汇集了河南省内尤其洛阳的知名特色食品、牡丹食品及农副产品。
馆藏精品
洛阳博物馆集中收藏有洛阳地区出土的上自史前,下迄明清时期的各类珍贵文物,尤以夏商周三代青铜礼器、汉唐陶俑、唐三彩和宋代瓷器等,藏品数量较大,种类丰富,富有地域特色,在中国文物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青铜器
名称: | 乳钉纹青铜爵 |
时代: |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前13世纪)后期 |
规格: | 高22.5厘米,宽31.5厘米。 |
简介: 乳钉纹青铜爵,饮酒器。 1975年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锥足细长。流折处有两钉形短柱。腹部一面有凸线两道,两线之间横列五枚乳钉装饰。器壁甚薄。有“天下第一爵”之美誉。 ![]() |
名称: | 方格纹铜鼎 |
时代: |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前13世纪)后期 |
规格: | 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 |
简介: 这件青铜器于1975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鼎收口、圆腹、平底、锥状三足,沿上铸二环形立耳,腹饰不规整的方格纹。该鼎合抱模铸风格,端庄规整,但略显稚拙粗糙,纹饰图案具象朴素。方格纹铜鼎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堪称国之重宝。 ![]() |
名称: | 兽面纹铜方鼎 |
时代: |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
规格: | 高36厘米;口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 |
简介: 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双立耳,方腹,四柱足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该件方鼎可称为西周方鼎中的第三大方鼎。且铸作精工,造型俊美。是商周青铜礼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 ![]() |
名称: | 母鼓铜方罍 |
时代: | 商代 |
规格: | 通高50,肩宽33厘米 |
简介:母鼓方罍(léi),1963年,出土于洛阳北窑。整件器型外形稳重大气,器身纹饰华丽,在商代晚期流行一时,是商晚期青铜酒器中的精品。 ![]() |
名称: | 叔牝方彝 |
时代: |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
规格: | 高32.6厘米,口长,23.5厘米,宽,19厘米.重7.75公斤 |
简介: 1947年秋,在洛阳市郊小李村出土。叔牝方彝呈长方体,是一种典型的西周早期盛酒器,盖、身、座饰以云雷纹为地的三层半浮雕花纹,其盖、腹主体花纹为饕餮纹,唯口沿下、圈足及盖顶上饰一周凤鸟纹,纹样繁密工细,铸造精工。这件器物即为王室重器,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之作。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 |
名称: |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
时代: |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后期 |
规格: | 通高16.5,宽11CM |
简介: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 ![]() |
名称: | 错金银铜鼎 |
时代: |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 |
规格: | 高16.5厘米,腹径13.2厘米。 |
简介: 1979年洛阳市西工业区地下出土地。这件精美华贵的器具,应是东周王室的用品。 ![]() |
玉器
名称: | 白玉杯 |
时代: | 曹魏(公元220年—265年) |
规格: | 高11.5cm |
简介:白玉杯是曹魏时期的饮酒器,1956年洛阳市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 ![]() |
名称: | 玉璋 |
时代: |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后期 |
规格: | 长48.5厘米,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 |
简介: 玉璋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该玉璋长48.5厘米,呈扁平长方体状,前端薄而宽,两面扁平,刃口略凹呈弧形;后端两侧有齿饰,与两面齿饰对应处留有平行阴线;长方柄,柄前正中有穿孔。 ![]() |
名称: | 绿松石龙形器 |
时代: | 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后期 |
规格: | 长约65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 |
简介: 2002年春,在清理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南院出土,长约65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又细又小的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其中,最小的绿松石片直径仅0.2厘米,厚度约0.1厘米。龙身略弯曲,中部脊线向两侧下斜,全身布满菱形鳞纹,尾尖内蜷。在龙形器尾端不远处,还有一个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乎垂直。这件绿松石龙形器宛若一条游龙,在早期龙形器中十分罕见,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国宝”,被命名为“中国龙”。 ![]() |
名称: | 玉戈 |
时代: | 商代 |
规格: | 长48厘米 |
简介: 1985年出土于洛宁县陈吴乡西寨子村的玉戈,长48厘米,锋呈斜三角形,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其形状虽类似后来的匕首,却实为礼器。 ![]() |
名称: | 玉钺 |
时代: | 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
规格: | 纵14.3厘米,横11.3厘米,厚1.5厘米,孔径5.2厘米。 |
简介: 作为一种斧形玉器,“王”字之源,玉钺是王权之象徵,代表着生杀大权。钺应由石斧演变而来。 ![]() |
名称: | 战国玉人 |
时代: |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
规格: | 通高7.50厘米 青玉质 |
简介: 战国玉人于1987年洛阳铜加工厂出土,作跂坐状,双手交叉置于腹前。跣足交叉于臀下。头戴假面具,面具上附髮髻,粗眉大眼,如意状鼻,高颧大口,唇上划须。面具以绳缚于脑后。头顶短髮结辫,大耳。上身着鸡心领短袖窄衣,下着短裤。饰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条带纹。 ![]() |
石刻
名称: | 东汉石辟邪 |
时代: | 东汉 |
规格: | 高1.9米、长2.9米,重达8吨。 |
简介: 1992年,孟津县会盟镇汉光武帝陵出土。高1.9米、长2.9米,重达8吨。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文物中,体形这幺大、艺术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仅此一尊。 ![]() |
名称: | 正始石经 |
时代: | 曹魏正始二年 |
规格: | 长75.4厘米,宽约50厘米 |
简介: 正始石经于1922年发掘于偃师市佃庄镇太学村,出土后即被保存,它长75.4厘米,宽约50厘米,碑表刻《尚书》,碑里刻《春秋》,有600字左右。 ![]() |
三彩器
名称: | 三彩灯 |
时代: | 唐代(公元68—907年) |
规格: | 高45.5cm座径22.6cm |
简介: 三彩灯于1987年在洛阳吉利区出土。是唐代使用照明用具。由座、柄、盘、盏四部分组成,造型优美,釉色鲜艳,是洛阳考古发现中首次发现,更是三彩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 ![]() |
名称: | 三彩女坐俑 |
时代: | 唐代 |
规格: | 高27厘米 |
简介: 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7厘米俑胎质坚硬,施釉均匀,无釉流痕,她身穿黄色长视襦衣,姿容丰腴,仪态娴雅,代表了盛唐时期妇女的一种风範。是一件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唐三彩代表作。 ![]() |
场馆特色
洛阳博物馆始终坚持收藏保管、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藏品优势,经营筹办形式多样的综合或专题性的文物展览,展示古都洛阳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洛阳博物馆

推出的《永恆的文明洛阳文物精品陈列》由史前时期、夏商时期、两周时期、汉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五大部分组成,展示文物珍品近千件。其中在展品方面重点突出了五万年前的大象化石、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汉魏时期的彩绘陶器及百戏俑、隋唐时期的彩绘乐舞俑和釉色鲜艳、形态各异的唐三彩等。其中的夏代青铜爵、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鼎、北魏时期陶塑、唐代的三彩灯、三彩马堪称国之瑰宝。同时,结合运用多种现代表现手法,赋予展品以新的生命力,使展览具有雄浑大方、精巧典雅的气势和风格,再现了千年古都特殊的历史地位。并荣获国家文物局“19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洛阳博物馆充分发挥并积极拓展宣传教育职能,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同时还走出国门,先后赴日本、韩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举办文物展览,将古都洛阳的古代文化推向世界。
历任领导
蒋若是,洛阳博物馆早期创建人之一。对洛阳市的田野考古、文物管理和博物馆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毕业于哈尔滨师範大学美术系。河南省政协委员,现任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自2012年至2016)、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绣

学术研究
洛阳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普及传播机构,重视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术研究成果。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受到重视。1960年,在经费困难情况下,优先购入了《四部备要》、《四部丛刊》、《二十四史》等历史文籍和《考古》、《文物》等学术刊物2000多册,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资料室,发展到1981年,图书资料、学术期刊30000多册,成为颇具文博特色的小型图书馆。洛阳博物馆的图书室在专业图籍方面已经较完备,为业务学习、资料查备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条件。
博物馆早期创建人之一蒋若是是文博专家。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重要考古学报告《洛阳烧沟汉墓》成为指导研究北方两汉墓葬的基本参考资料。
1971年,贺官保、陈长安、蔡运章、张剑完成了《洛阳北窑西周墓》报告的初稿,1999年4月张剑等主持修改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西周考古的重要研究成果。
洛阳博物馆出版论文集主要有:《西周文明论集》、《西周青铜器研究》、《洛阳古都史》、《洛阳文化论丛》、《洛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等。
王绣出版有《洛阳汉代彩画》、《牡丹雅韵―王绣牡丹绘画精品》、《中国牡丹画技法大全》、《洛阳文物精粹》等画册。
此外,发表考古发掘报告、古都史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文物研究论文数百篇,配合陈列展览,出版的大型图录如《洛阳唐三彩》、《文物精粹》、《古都洛阳》、《洛阳出土铜镜》等数十部。
参观指南
地理位置
地址:聂泰路与洛宜公路交叉口向南900米路西
洛阳博物馆
交通路线
在市区乘坐37、49、68路公车,在“聂湾南”站下车后,再沿着唐聂七街向东步行约10分钟即到。或者乘坐77路公车,在“洛阳博物馆”站下车后,再向西走到聂泰路口转向北,步行约15分钟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