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2018-10-01 05:28:51) 百科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英文:Los Angeles-class SSN),是美国海军的一型快速攻击型核潜艇(Nuclear-powered fast attack submarines),从美国核潜艇发展时间和级别来看,它是第五代攻击核潜艇;从美国核潜艇发展研製技术特徵和用途来看,它应属第三代攻击型核潜艇中的主力。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是当前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的中坚力量,是美国海军也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建造数量最多的核潜艇。本级艇主要任务是反舰、反潜以及为航空母舰战斗群护航。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首艇于1972年1月8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74年4月6日下水,1976年11月13日服役,最后一艘于1996年服役,共建造了62艘,已有22艘退役,在役40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 英文名称:Los Angeles class SSN
  • 前型/级:鲟鱼级攻击核潜艇
  • 次型/级: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 研製时间:1960年-1976年
  • 服役时间:1976年11月13日
  • 定型时间:1974年4月6日 
  • 国家:美国
  • 建造单位:通用电船和纽波特纽斯联合建造
  • 建造数量:62艘 
  • 服役现状:退役22艘,在役40艘 
  • 艇型:攻击核潜艇 

发展沿革

研製背景

从1956年的鲣鱼级攻击核潜艇到1958年的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进而再发展到1962年的鲟鱼级攻击核潜艇,美国海军核潜艇的数量和性能有了显着改善,但由于设计方针都是注重静音能力与潜航深度,因而水下航速却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因为美国海军认为潜艇的静音能力与潜深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唯有低速才能将本身噪音降至最低,并使声吶发挥最佳效用。美国海军的基本战术是,核潜艇事先埋伏好,凭藉其先进的大型球型声吶,在远处便可以侦测到苏联潜艇,然后使用MK-37鱼雷以及当时发展中的UUM-44“萨布洛克”潜射反潜火箭先发制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核潜艇是否具有高速能力根本无关紧要,更何况美国海军认为苏联当时的攻击核潜艇速度应与美国潜艇差不多。
UUM-44“萨布洛克”潜射反潜火箭UUM-44“萨布洛克”潜射反潜火箭
1962年至1963年,苏联海军开始将其新型高速攻击型核潜艇作为打击美国航母编队的主要作战武器系统,利用该型核潜艇抢占到美国航母编队前,并使用装有核战斗部的鱼雷向其发起进攻。美国海军估计,一艘苏联攻击型核潜艇的速度并不一定要达到美国海军航母编队同等程度的高航速。因为苏联海军可以利用其逐渐完善起来的海洋监视和侦察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提前让核潜艇抢占到航母编队前面的有利阵位。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对于苏联攻击型潜艇而言,只需具有足够的航渡速度即可。获悉这种新战术后,美国海军感到十分忧虑,因为苏联海军的核潜艇确实具有打击美国航母编队的能力。虽然美国海军护航舰艇强大的防空能力可以保证空中的安全,但是如果对付一艘苏联高速攻击型核潜艇,在不能事先探测到其位置的情况下,其胜算将大大降低。而这就要求担任护航的核潜艇的航速必须要达到30节以上,但美国海军此时在役的攻击型核潜艇中,实际上并不具有30节以上的航速,仅有一种勉强能达到30节航速的鲣鱼级。
美国航母编队美国航母编队

建造沿革

初步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军对攻击型核潜艇的战术思想已基本定型,要求它们在航母编队前面10至30海里的距离上作先导式航行,这一距离刚好是护航作战声吶的有效探测距离。护航核潜艇可对它所发现的敌潜艇直接发起攻击,也可引导美国航母舰载机对敌潜艇发起攻击。不过,担负对水面舰艇支援的任务,无论是鲣鱼级、长尾鲨级还是鲟鱼级核潜艇都不满足要求。因此美国海军开始酝酿鲟鱼级后的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以便使其担负多种不同的使命和任务。
海曼·乔治·里科弗上将视察核潜艇海曼·乔治·里科弗上将视察核潜艇
1963年11月,时任美国海军反应堆办公室主任后来被称为“核动力海军之父”的海军中将海曼·乔治·里科弗主张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研製重点应放在水下最高航速方面。1964年4月,海曼·里科弗上将命令通用电船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电船分公司)作出一个有关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初步研究方案。7月,海曼·里科弗上将把作出的方案提交给了时任海军潜艇作战部队司令E·P·威尔金森少将。
1964年9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命令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着手开展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可行性研究。军海上系统司令部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成本/可行性研究。按照海曼·里科弗上将的最初估计,新型反应堆将会使新一代核潜艇的排水量比鲟鱼级增加1600吨,从而达到6200吨左右,总长比鲟鱼级的89米增加7米,达到96米。
1966年3月,新艇的初步设计方案完成,这一方案被称为AGSSN方案,根据初步设计的结果,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排水量6670吨,长度109.7米。由于潜艇的长度每增加1米都要引起潜艇湿表面积的增加,从而导致水下最高航速降低。因此新艇的长度引起许多专家的担忧。计算结果表明,新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虽可超过30节,却不会比30节高多少,然而增大的主尺度和排水量必然会带来更高的造价。
激烈争论
1967年6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命令以1966年3月完成的AGSSN方案为基础,对新艇造价和可行性开展研究。这一期间,里科弗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之间,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派别。麦克纳马拉和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主张发展一种更宜居的安静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最高航速稍低,在美国海军内部称为“康福姆”(CONFORM)。而以里科弗为代表的少数人则从实用角度出发,认为美国必须儘快研製出在总体性能方面比苏联高出一筹的高性能核潜艇,应是鲟鱼级的改进型。在他的影响下,美国海军作战部于1966年8月18日拟定了一项有关新型核潜艇的特别研製项目,规定其性能要比鲟鱼级更好,航速更高,应装备经过改进的各种先进设备,以保证对苏联即将在1975至1985年研製出的新型核潜艇对抗时占有优势。1967年4月17日,海军作战部提出一份关于研製新艇的技术分析报告。接着,海军作战部又与1967年5月25日命令进一步深入开展对新艇的可行性研究和成本分析。
当时,除里科弗等少数人外,美国大部分人员都支持“康福姆”型,因为该型具有较小的主尺度,更为有效的推进器,并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水下航速,这些优点对潜艇作战部队和设计师来说颇具吸引力。另外一派支持者的观点则认为,当时美国海军在役核潜艇装备S5G型反应堆后,可以在不增加尺寸的情况下使其功率增大到2万马力,而如果装备在该型潜艇上,採用齿轮减速汽轮机和双螺旋桨推进,再加上鲟鱼级的武备系统和长尾鲨级的大深度下潜能力,将会形成一型十分“完美”的核潜艇。然而里科弗极力主张增加反应堆功率是获得水下高速的有效途径,虽然会导致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并抵消掉一部分航速,但仍可以保证其航速有大幅度提升。而“康福姆”型再优异,也绝达不到装备大功率反应堆的核潜艇所具有的那种高航速。正当两派意见相持不下之际,1968年发生的一个事件促使事态向有利于里科弗的方向变化。
形势所迫
1968年1月3日,美国海军当时最新型CVAN-65企业号航空母舰离开旧金山港在加利福尼亚海域航行时,突然发现有一艘苏联627型攻击核潜艇(北约称N级或十一月级)在后面进行跟蹤。于是企业号航空母舰开足马力高速航行,打算甩掉在其后面跟蹤的苏联N级核潜艇,然而企业号最后以最高航速31节航行都未能将其完全甩开,这一事实使得美国海军及其情治单位感到十分震惊。苏联第一代N级核潜艇已经能加速到30节以上,何况是正在建造的第二代671型攻击核潜艇(北约称维克托级或V级),其低矮的流线型指挥台比627型水下航速更高,甚至高于美国海军一向以高航速自称的鲣鱼级和长尾鲨级。而且V级核潜艇还将装备低频声吶,其远程探测能力堪与美国核潜艇上使用的BQS-6型声吶相当。综合预测结果表明,苏联其后将会以每年20艘的速度建造这些性能出色的攻击型核潜艇。此外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还推出了能在水下发射SS-N-7反舰巡航飞弹的670型巡航飞弹核潜艇,该型潜艇更难防範,必须要在更远的距离外将其“消灭”。
苏联N级攻击核潜艇苏联N级攻击核潜艇
苏联核潜艇的发展速度和性能令美国十分着急,为避免激烈论争拖延整个研製计画,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的一些成员建议儘快同时建造这两艘争论中的不同性能的核潜艇,其一是装备大功率反应堆的核潜艇,其二是装备S5G反应堆的“康福姆”型核潜艇,对比后,再选择一个进行批量建造。然而持有重大决定许可权的美国国防研究与工程部主任约翰·E·福斯特认为当务之急是儘快研製出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核潜艇,因此没必要建造两种原型艇。之后美国海军组织了一次演习,由一艘相对高速的鲣鱼级扮作苏联的核潜艇,由一艘鲟鱼级在水下对“苏联潜艇”伺机攻击,结果是无论鲟鱼级潜艇无论如何寻找有利时机,仍无法对航速稍高的“苏联潜艇”发起有效攻击。而约翰·E·福斯特乘坐在鲟鱼级潜艇中参与了整个演习,他认识到必须在速度上保持绝对领先水平,才能占有优势。最终,高速型终于战胜了“康福姆”型,这场持续了数年之久的争论也终于结束,在美国海军不同层次的呼吁之下,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建造成为定局,并且被命名为“洛杉矶”级核潜艇。
维克托级潜艇和彼得森号驱逐舰DD-969维克托级潜艇和彼得森号驱逐舰DD-969
开工建造
1969年3月,洛杉矶级初步设计工作开始。1969年6月至7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作出决定,为争取时间,洛杉矶级的设计工作可以在艇上的某些重要设备研製完成前便开展起来。一些暂时无法在短期完成的研製项目,可以考虑将来装备在洛杉矶级的后续艇上。此外促使洛杉矶级建造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造船界发生的通货膨胀使得本来经费并不充裕的美国海军不能再拖延下去。于是,洛杉矶级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展起来。
洛杉矶级首艇洛杉矶号洛杉矶级首艇洛杉矶号
1969年8月中旬,洛杉矶级主尺度确定,长107.6米,水下排水量6600吨。同年11月,洛杉矶级的长度增加至109.7米,水下排水量增为6927吨。至此,美国海军潜艇战后建造批量最大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开始纳入有序的研製序列。
1970年2月,洛杉矶级首艇的建造契约给了新的厂家纽波特纽斯造船及船坞公司(诺斯洛普·格鲁门造船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而没有选择以往最有经验的厂商通用电船公司,这可能是因为成本因素,但也有人猜测这是海曼·里科弗为了报复通用电船曾支持过“康福姆”计画。后来洛杉矶级第一批7艘后续艇的建造契约于1971年底由通用电船公司中标,但由于美国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的原因,通用电船公司无力建造,最后美国海军与通用电船公司只好解约。之后又重新招标,由通用电船公司与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联合建造,不过令美国海军无奈的是后来发现这批潜艇的耐压壳体都有严重的质量问题,最后又整体重造。

服役历程

1972年1月8日,洛杉矶级的首艇SSN688“洛杉矶”号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1974年4月6日下水,1976年11月13日服役,为该级潜艇定下了静音与速度标準。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美苏关係恶化,美国海军又增建了一批洛杉矶级。
洛杉矶级末艇夏延号洛杉矶级末艇夏延号
1980年,时任总统里根上台,宣布将建立一支拥有600艘舰艇的海上兵力,其中包括100艘核潜艇,因此又继续建造洛杉矶级。这样到最后一艘SSN773“夏延”号1996年9月13日服役后,美国海军在20多年时间里前后持续建造了62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使其成为史上数量最多的核动力攻击潜艇。除了SSN709以海曼·里科弗命名来纪念其功劳外,其余全部採用城市来命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洛杉矶级仍然将承担着主力角色,随着美国海军下一代维吉尼亚级多用途核潜艇数量的增加,洛杉矶级才会逐渐退出海军潜艇主力阵容。

技术特点

艇型结构

艇型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从外形上来说是鲟鱼级的后续艇,但洛杉矶级的长宽比更大一些,显得比鲟鱼级更修长。因为洛杉矶级採用了拉长的水滴型艇体,艇首艇尾仍然是标準的水滴型,艇艏圆钝,设有玻璃钢声吶罩;艇体较长,整个艇体中段都採用简单平直的圆型断面构造,长度大约是该艇长度的80%以上,呈细长的圆柱形。而美国海军自大青花鱼号潜艇、鲣鱼级开创的标準水滴型艇体,其外型像一枚炮弹,艇体直径从艇艏段开始向后扩张,至指挥台两侧附近的部位达到最大舷宽,之后开始一路收缩至艇尾,因此艇体中段各处的直径多不相同。之后的长尾鲨级与鲟鱼级的艇体中段轮廓虽然相对比鲣鱼级较宽,但实际上艇体各处剖面的直径都不相同。标準水滴型艇体拥有最佳的流体力学效率,但是施工複杂、成本昂贵。而洛杉矶级改用的这种艇体,中段轮廓线基本上完全平行,各处直径相同,水动力特性与标準水滴型相差无机。虽然航行阻力与噪音比标準水滴型艇体增加约一成,但是艇体施工成本可大幅降低。自1970年代以后,美国后来陆续设计、建造的所有核潜艇如俄亥俄级、海狼级、维吉尼亚级等, 都沿用了洛杉矶级这种通用艇型。
洛杉矶级侧视图洛杉矶级侧视图
洛杉矶级的另一个特点是指挥台围壳相对较小,且布置在距艏部较近的位置,优点是可降低水下航行阻力。但由于指挥台围壳较小,装设在其上的水平舵不能转动到垂直位置,这一缺陷限制了该级核潜艇在北冰洋冰层下开展作战活动的能力。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后续部分艇上的围壳舵都改装成了艇艏可收缩的水平舵,这样坚固的指挥台围壳及艇体就能使潜艇冲破北极海域冰层浮出水面。此外洛杉矶级沿用了先前美国核潜艇惯用的尖瘦纺锤型艇艉、十字尾舵、单轴推进等设计形式。艇艉水平舵翼端还设有两片小型垂直稳定翼,高约1.83米,长约1.22米。採用这种结构主要缘于鲟鱼级SSN646“茴鱼”号尾水平稳定翼两端端板的实际使用经验,它们可保证潜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时具有足够的航行稳定性。
洛杉矶级早期为围壳舵洛杉矶级早期为围壳舵
结构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的耐压艇体採用的是HY-80型高强度钢材,艇上採用了充分的减震降噪措施,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艇内的噪声。洛杉矶级的舱室的设计和划分也颇具特色,其耐压艇体内部装设了两个耐压横隔壁,把整艘潜艇的耐压艇体内部分隔成三个大型的舱室。这种大舱分隔的做法与此前建造的各级核潜艇由很大区别,它表明美国海军在核潜艇不沉性概念方面发生了转变。洛杉矶级的三大隔舱是鱼雷/中央指挥舱、反应堆舱和主机/辅机舱。在上述三个大型舱的上部各自设有一个逃生舱口,逃生舱口的外部可以与深潜救生潜艇对接。一旦洛杉矶级失事沉没,只要耐压艇体没有被海水压力摧垮,艇内至少可以保证有一部分艇员在深潜救生潜艇的救援下脱险。
洛杉矶级艇结构图洛杉矶级艇结构图

动力系统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装备了1台S6G型压水反应堆,该反应堆是由1960年代便已在美国海军飞弹巡洋舰上使用的D2G型压水堆改进而来,其主要特点是:当洛杉矶级低速航行时,艇上的反应堆可以不必启动一迴路中的循环主泵而採用自然循环方式运行,以儘量降低艇上的噪声。但是,当反应堆以高功率运行使核潜艇高速航行时,一迴路中的循环主泵必须要启动运行。S6G型压水堆能够提供35000马力的功率,可以满足该级核潜艇执行近程直接支援使命所需要的高速航行和截击敌人潜艇所需要的低噪航行。S6G型压水堆使用的是长寿命堆芯,工作寿命长达12年,可使该级核潜艇的续航力达40万海里左右,另外洛杉矶级还安装有两台汽轮机。
洛杉矶级SSN769洛杉矶级SSN769

艇载武器

常规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的艇身远大于其所取代的鲟鱼级,而且一开始就拥有多种武器的投射能力,它的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仍像鲟鱼级一样,靠近中部且左右两舷各布置2具,位于两舷的鱼雷发射管的中心线与艇体中心线的夹角大约为10°。洛杉矶级上的鱼雷发射管也可发射MK48型线导鱼雷,自SSN751号以后也可以布防MK-67触发水雷和MK-60“捕手”水雷。MK48型鱼雷採用主动寻的模式时,航速40节,射程50千米;被动寻的模式时,航速55节,射程38千米,战雷头重267千克,作战深度900米。早期建造的那些没有加装垂直发射装置的洛杉矶级,每艘总共可装载战斧飞弹8枚,捕鲸叉飞弹4枚,鱼雷14枚。从1978年起,洛杉矶级核潜艇开始装备捕鲸叉飞弹。从1983年,开始装备战斧巡航飞弹,均可从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进行发射。
巡航飞弹发射筒巡航飞弹发射筒
特种
洛杉矶级有部分潜艇在指挥台围壳后的艇体上加装有供运送特种部队使用的乾式船坞。为加强综合作战能力,洛杉矶级其中5艘潜艇还艇加装了特种作战专用“先进蛙人输送系统”(ASDS)。而在进一步的现代化改装计画中,还要增加携带水下无人航行器(UUV)和遥控扫/猎雷艇的能力。其中美国海军已于1998年在洛杉矶级核潜艇上装备了“近期水雷侦察系统(NMRS)”的UUV原型机,该系统包括前视、侧视、寻找并对接声吶等感测器,能在超过12米的浅水和深水中工作,航速4-7节,续航时间4-5小时,全部探测数据传回母艇处理,通过安装在潜艇右舷上部鱼雷管内的机械臂回收。在AN/BLQ-11A“远期水雷侦查系统(LMRS)”服役前,NMRS将提供过渡的水雷侦查能力。

洛杉矶级装载ASDS洛杉矶级装载ASDS

水声系统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装备了高性能的BQQ-5型综合声吶系统,包括AN/BQS-13DNA艏部球形基阵、BQG5D宽孔径舷侧阵声吶、BQR23/25型细线型拖曳阵声吶、BQS-15型主动式高频近程测距声吶以及MIDAS水下探雷及测冰声吶。其中AN/BQS-13DNA球形基阵曾在“海豚”号深海实验潜艇上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试验。其主要功能是以主动工作方式对水中目标进行定位,把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等数据连续地提供给射击指挥系统。另外,该声吶还具有被动探测和跟蹤等辅助性功能。当艇上的其他被动声吶失效时,它可以用于对水中目标进行被动式的探测和跟蹤。因为其利用数字式多波束扫描方式取代了早期声吶的机械扫描方式,因此可以同时跟蹤多个目标。
洛杉矶级洛杉矶级

艇电系统

作战
洛杉矶级装有Mk113鱼雷指挥仪(1983年后MK117鱼雷指挥仪),中早期建造的潜艇,从SSN688号至SSN750号,艇上装备的是由UYK7计算机支持的CCSMK1型作战指挥系统。从SSN751号至SSN773号,装备的是由UYK43/UYK44计算机支持的BSY-1型作战指挥系统,该系统是美国攻击型核潜艇所装备的先进作战指挥系统之一,它利用数据汇流排把艇上的探测设备、火控系统以及武器系统有机的连线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以UYK系列电脑为核心的综合式作战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不再利用传统的中央计算机处理系统进行全艇的信号处理,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把相应的信号传输给专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採取这种分置式处理方式可提高信号处理速度,从而使核潜艇的作战能力有显着的提高,同时也便于艇上计算机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洛杉矶级SSN723洛杉矶级SSN723
其他
洛杉矶级装备有各类电子战系统,包括MK2型鱼雷诱饵发射装置、BRD-7测向仪以及WLR-1H型侦察雷达或WLR-10X型警戒雷达。

性能数据

艇体参数
艇长
109.7米/110.3米
艇宽
10.1米
吃水
9.9米
水上排水量
6080吨
水下排水量
6927吨
航速
30节/32节(水下)
潜深
450米(标準)
530米(极限)
续航力
40万海里
艇员编制
133人(军官13名,士兵120名)
传动
单轴单5叶螺旋桨
动力系统
1台S6G型压水堆
2台汽轮机,输出功率35000马力

衍生型号

型号划分
虽然洛杉矶级总共由62艘,但彼此却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根据建造时间和不同的改进,美国海军内部将洛杉矶级大致分为三种略有差别的型号,其中688-Ⅰ型改进较大,不仅提升了静音效果,而且修改了部分艇身设计。
型号
艇号
数量
水上排水量
水下排水量
第一批(31艘)
SSN688“洛杉矶”号至SSN699“杰克逊维尔”号
12
6080吨
6927吨
SSN700“达拉斯”号至SSN714“诺福克”号
15
6130吨
6977吨
SSN715“布法罗”号至SSN718“火奴鲁鲁”号
4
6165吨
7012吨
第二批(31艘)
SSN719“普罗维登斯”号至SSN725“海伦娜”号
SSN750“纽波特纽斯”号
8
6255吨
7102吨
SSN751“圣胡安”号至SSN770“图森”号
20
6300吨
7147吨
SSN771“哥伦比亚”号至SSN773“夏延”号
3
6330吨
7177吨
688-Ⅰ型(23艘)
SSN751“圣胡安”号至SSN773“夏延”号
23
/
/
型号特点
洛杉矶级第二批由于改进了设计,因此31艘潜艇的艏部球形声吶与耐压艇体首端封头之间的耐压水舱中装备了12个战斧巡航飞弹的垂直发射筒。从而增加了每艘核潜艇的武器携带数量,加强了洛杉矶级的对陆攻击能力。为了给后续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採用HY-100型钢材积累经验,第二批中的SSN753和SSN754的部分耐压艇体也採用了HY-100型钢材,除了这两艘第二批中剩余的潜艇均和第一批核潜艇一样採用了HY-80型钢材。第二批潜艇艇艏全部採用玻璃钢增强塑胶作为BQQ-5-A球形声吶基阵的导流罩。同时,该批艇採用费尔班克斯-莫尔斯公司製造的38D8Q型柴油发电机组以及蓄电池组,作为应急备用辅助推进装置。
极地核潜艇极地核潜艇
洛杉矶级688-Ⅰ型不再在其指挥围壳两侧布置围壳舵,而是在首部布置可收放式的首水平舵,这样688-Ⅰ型就具备了再北极海域破冰上浮的能力,因此又被称为“极地核潜艇”。688-Ⅰ型这23艘艇体外表面还敷设了消声瓦,降低了潜艇的水下目标强度,提高了隐身性能,并且美国海军还利用对前39艘大修的机会逐步也敷设了消声瓦。另外688-Ⅰ型自SSN768至SSN773这6艘核潜艇,在降噪性能和推进系统等方面作了许多改进,其中已有数艘採用了泵喷推进装置,进一步降低了推进噪声的量级。
作战系统
洛杉矶级688-Ⅰ型装备了BSY-1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洛杉矶级第一批中SSN688至SSN699这12艘,初服役时安装了Mk113 Mode10鱼雷射击指挥仪,后在1983财年改装成可以对“沙布洛克”反潜飞弹实施指挥控制的Mk117鱼雷射击指挥仪。洛杉矶级第一批的31艘,每艘潜艇可装备8枚从鱼雷管发射的战斧巡航飞弹。而洛杉矶级第二批的31艘,因为装备了12管巡航飞弹垂直发射装置,因此包括12枚垂直发射的飞弹在内,总共可装备20枚战斧巡航飞弹。
洛杉矶级SSN770“达拉斯”号于1995-1996年间被改装成携带乾式甲板装置的专用核潜艇,可以运送海豹突击队员或蛙人输送器以及20名海豹突击队员及其相应的全套装备。此外,SSN688“洛杉矶”号,SSN690“费城”号和SSN701“拉霍亚”号相继改装成此型专用核潜艇。1997-2005年期间,根据美军改装计画,利用商用计算机设备陆续把每艘在役核潜艇上的声吶处理设备更换成最新式设备。洛杉矶级688-Ⅰ型从2000年前后开始装备BQG-5A型宽孔径被动舷侧基阵声吶。另外,美军还计画对SSN721-SSN773进行现代化改装,使之具备携带无人驾驶空中飞行器的能力、具有发射改进型Mk48ADCAP浅水鱼雷作战能力以及装备最新型声吶设备。

服役动态

试验平台
1987年7月以来,洛杉矶级SSN710”奥古斯塔“号一直被美海军作为BQG-5D型宽孔径被动舷侧基阵声吶的试验潜艇。此外,该艇和SSN724”路易斯维尔“号还被用作BQQ-10ARCⅠ声吶的试验艇。该声吶採用商用计算机外挂程式技术,可以十分方便的升级换代。SSN773”夏延“号,被作为试验和研製基于商用设备的具有新型平面显示器的互动式声吶显示技术的潜艇。
回声巡逻兵型无人水下航行器回声巡逻兵型无人水下航行器
1989年,洛杉矶级SSN691“孟菲斯”号被改装成试验潜艇,主要从事複合材料试验、水下无人运载器试验、先进声吶试验以及艇体降阻试验等。以便把试验结果迅速套用于其后建造的洛杉矶级的其余核潜艇以及后来建造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上。199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又在该艇指挥台围壳后面增加了一个由玻璃钢增强塑胶製成的“龟背“型结构,里面可容纳数个遥控无人运载器。此外,该”龟背“内还装备了拖曳声吶基阵收放用绞车和鼓轮,以便对拖曳声吶基阵进行试验,并因此使该潜艇水下排水量增加了50吨。
1996年初,洛杉矶级SSN771”芝加哥“号曾参加一项秘密试验,在水下潜望镜深度上,指挥控制一架”食肉动物“-Ⅱ无人侦察机,使该机飞行高度6100米,飞行距离100海里。
1996年12月,洛杉矶级SSN758”阿什维尔“号,曾对”海上搜寻者“无人侦察机进行了指挥和控制试验。此后,美海军计画用洛杉矶级潜艇上的潜射捕鲸叉飞弹发射装置来发射”海上搜寻者“无人侦察机,并在水下进行控制指挥。此外SSN758”阿什维尔“号的指挥台围壳上还装备了用于先进水雷探测系统的高频主动声吶。这种探测系统,可以用于水下目标探测、水雷迴避以及海底导航等。
服役事故
1992年2月11日,SSN689“巴吞鲁日”号潜艇在科拉半岛军港入口处跟蹤俄罗斯北方舰队的塞拉级核潜艇K-276“螃蟹”号。俄潜艇发觉后,立即以一个标準的疯狂伊凡招式摆舵旋迴,採取迎头对撞的战术动作,向美国潜艇沖了过来。俄潜艇的指挥台围壳撞上了美国潜艇的艇身,其围壳几乎被彻底撞毁,美方潜艇耐压艇体则遭受了致命撞击,被迫在三年后退役,成为了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矶级潜艇。
洛杉矶级事故艇洛杉矶级事故艇
1998年3月19日,SSN751“圣胡安”号和“肯塔基”号核潜艇在纽约长岛附近海域相撞,两艇均有轻度损伤。
2001年2月9日,美国太平洋舰队的SSN772“格林维尔号”号潜艇在夏威夷海域撞沉一艘日本的实习船“爱媛号”,造成9名日本人丧生。
2004年1月8日,SSN711“旧金山”号潜艇在前往澳洲布里斯班港进行访问的路上撞上了海底山脉,造成1名船员丧生,60多名船员受伤。
2005年1月8日,SSN711“旧金山”号在关岛以南约563千米的水域执行水下作战训练任务时触礁搁浅,几乎整个艇艏的左部都小时,声吶舱、艇艏鱼雷舱的大半和艇艏又不的非耐压壳体都消失,耐压壳体严重变形、破损,同时造成数名官兵受伤,1人因伤重死亡。
2009年5月21日,美国海军洛杉矶级SSN768“哈特福德”号核潜艇在荷姆兹海峡与美国海军LPD-18纽奥良号两栖船坞登入舰相撞,哈特福德号核潜艇严重受创。
2012年5月23日,SSN755“迈阿密”号在缅因州朴次茅斯造船厂船坞因蓄意纵火而发生火灾受损,最终导致其提前退役。
2012年10月13日,SSN765“蒙彼利埃”号在美国东部海域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CG-56“圣哈辛托”号在美国东部海域相撞,两艘上的人员安全,没有人受伤,潜艇推进室正常运转,没有泄漏幅射。“圣哈辛托”号的声吶导流罩撞毁,但也可依靠本身的动力继续航行。
2013年1月10日,洛杉矶级SSN699“杰克逊维尔”号在波斯湾与一艘小型民船相撞,潜艇潜望镜受到损坏,但相撞双方均无人员伤亡。
战斗部署
1983年4月29日,洛杉矶级SSN701“拉霍亚”号在太平洋飞弹试验中心试验场进行了水下发射战斧巡航飞弹的试验。
洛杉矶级洛杉矶级
1991年,在波斯湾战争中有9艘洛杉矶级核潜艇以潜射战斧巡航飞弹直接参与了攻击伊拉克的任务。
2003年4月,在伊拉克战争中有12艘洛杉矶级核潜艇参与了攻击伊拉克,对其发生了战斧巡航飞弹。
2004年12月24日,洛杉矶级SSN711“旧金山”号,SSN705“科珀斯克里斯蒂”号和SSN713“休斯敦”号抵达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加入美国海军第15潜艇中队。
2008年7月,洛杉矶级SSN719“普罗维登斯”号锚泊于北冰洋北极点,以纪念“鹦鹉螺”号核潜艇1958年完成首次抵达北极点50周年。
2008年10月,洛杉矶级SSN767“汉普顿”号前往西太平洋进行为期6个月的作战部署。
2013年3月,洛杉矶级SSN773“夏延”号核潜艇参加了在韩国东部、西部、南部海域实施的韩美联合海上机动演习

该级各艇

序号
艇号
艇名
英文艇名
开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退役日期
1
SSN688
洛杉矶
Los Angeles
1972.1.8
1974.4.6
1976.11.13
2010.1.23
2
SSN689
巴吞鲁日
Baton Rouge
1972.11.18
1975.4.26
1977.6.25
1995.1.13
3
SSN690
费城
PhIladelphIa
1972.8.12
1974.10.19
1977.6.25
2010.6.25
4
SSN691
孟菲斯
MemphIs
1973.6.13
1976.4.3
1977.12.17
2011.4.11
5
SSN692
奥马哈
Omaha
1973.1.27
1976.4.13
1977.12.17
1995.10.5
6
SSN693
辛辛那提
CIncInnatI
1974.4.6
1977.2.19
1978.6.10
1996.7.29
7
SSN694
格罗顿
Groton
1973.8.3
1976.10.9
1978.7.8
1997.11.7
8
SSN695
伯明罕
BIrmIngham
1975.4.26
1977.10.29
1978.12.16
1997.12.22
9
SSN696
纽约
New York CIty
1973.12.15
1977.6.18
1979.3.3
1997.4.30
10
SSN697
印第安纳波利斯
ndIanapolIs
1974.10.19
1977.7.30
1980.1.5
1998.2.17
11
SSN698
布雷默顿
Bremerton
1976.5.8
1978.7.22
1981.3.28
12
SSN699
杰克逊维尔
JacksonvIlle
1976.2.21
1978.11.18
1981.5.16
13
SSN700
达拉斯
Dallas
1976.10.9
1979.4.28
1981.7.18
14
SSN701
拉霍亚
La Jolla
1976.10.16
1979.8.11
1981.10.24
15
SSN702
菲尼克斯
PhoenIx
1977.7.30
1979.12.8
1981.12.19
1998.7.29
16
SSN703
波士顿
Boston
1978.8.11
1980.4.19
1982.1.30
1999.1.18
17
SSN704
巴尔的摩
BaltImore
1979.5.21
1980.12.13
1982.7.24
1998.7.1
18
SSN705
科珀斯克里斯蒂
Corpus ChrIstI
1979.9.4
1981.4.25
1983.1.8
19
SSN706
阿尔伯克基
Albuquerque
1979.12.27
1982.3.13
1983.5.21
20
SSN707
朴次茅斯
Portsmouth
1980.5.8
1982.9.18
1983.10.1
2004.9.10
21
SSN708
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
MInneapolIs-SaInt Paul
1981.1.30
1983.3.19
1984.3.10
2007.6.22
22
SSN709
海曼·G·里科弗
Hyman G. RIckover
1981.7.24
1983.8.27
1984.7.21
2006.12.14
23
SSN710
奥古斯塔
August
1982.4.1
1984.1.21
1985.1.19
2008.1
24
SSN711
旧金山
San FrancIsco
1977.5.26
1979.10.27
1981.4.24
25
SSN712
亚特兰大
Atlanta
1978.8.17
1980.8.16
1982.3.6
1999.1.22
26
SSN713
休斯敦
Houston
1979.1.29
1981.3.21
1982.9.25
27
SSN714
诺福克
Norfolk
1979.8.1
1981.10.31
1983.5.21
2014.12.11
28
SSN715
布法罗
Buffalo
1980.1.25
1982.5.8
1983.11.5
29
SSN716
盐湖城
Salt Lake CIty
1980.8.26
1982.10.16
1984.5.12
2006.1.15
30
SSN717
奥林匹亚
OlympIa
1981.3.31
1983.4.30
1983.11.17
31
SSN718
火奴鲁鲁
Honolulu
1981.11.10
1983.9.24
1985.7.6
2007.11.2
32
SSN719
普罗维登斯
ProvIdence
1982.10.14
1984.8.4
1985.7.27
33
SSN720
匹兹堡
PIttsburgh
1983.8.15
1984.12.8
1985.11.23
34
SSN721
芝加哥
ChIcago
1983.1.5
1984.10.13
1986.9.27
35
SSN722
基韦斯特
Key West
1983.7.6
1985.7.20
1987.9.12
36
SSN723
俄克拉荷马
Oklahoma
1984.1.4
1985.11.2
1988.7.9
37
SSN724
路易斯维尔
LouIsvIlle
1984.9.16
1985.12.14
1986.11.8
38
SSN725
海伦娜
Helena
1985.3.28
1986.6.28
1987.7.11
39
SSN750
纽波特纽斯
Newport News
1984.3.3
1986.3.15
1989.6.3
40
SSN751
圣胡安
San Juan
1985.8.16
1986.12.6
1988.8.6
41
SSN752
帕萨迪纳
Pasadena
1985.12.20
1987.9.12
1989.2.11
42
SSN753
奥尔巴尼
Albany
1985.4.22
1987.6.13
1990.4.7
43
SSN754
托皮卡
Topeka
1986.5.13
1988.1.23
1989.10.21
44
SSN755
迈阿密
MIamI
1986.10.24
1988.11.12
1990.6.30
2014.3.28
45
SSN756
斯克兰顿
Scranton
1986.6.29
1989.7.3
1991.1.26
46
SSN757
亚历山德里亚
AlexandrIa
1987.6.19
1990.6.23
1991.6.29
47
SSN758
阿什维尔
AshevIlle
1987.1.1
1989.10.28
1991.9.28
48
SSN759
杰斐逊城
Jefferson CIty
1987.9.21
1990.3.24
1992.2.29
49
SSN760
安纳波利斯
AnnapolIs
1988.6.15
1991.5.18
1992.4.11
50
SSN761
斯普林菲尔德
SprIngfIeld
1990.1.29
1992.1.4
1993.1.9
51
SSN762
哥伦布
Columbus
1991.1.7
1992.8.1
1993.7.24
52
SSN763
圣菲
Santa Fe
1991.7.9
1992.12.12
1994.1.8
53
SSN764
博伊西
BoIse
1988.8.25
1990.10.20
1992.11.7
54
SSN765
蒙彼利埃
MontpellIer
1989.5.19
1991.4.6
1993.3.13
55
SSN766
夏洛特
Charlotte
1990.8.17
1992.10.3
1994.9.16
56
SSN767
汉普顿
Hampton
1990.3.2
1991.9.28
1993.11.6
57
SSN768
哈特福德
Hartford
1992.4.27
1993.12.4
1994.12.10
58
SSN769
托莱多
Toledo
1991.5.6
1993.8.28
1995.2.24
59
SSN770
图森
Tucson
1991.8.15
1994.3.19
1995.9.9
60
SSN771
哥伦比亚
ColumbIa
1993.4.24
1994.9.29
1995.10.9
61
SSN772
格林维尔
GreenvIlle
1992.2.28
1994.9.17
1996.2.16
62
SSN773
夏延
Cheyenne
1992.7.6
1995.4.4
1996.9.13
本级艇参考资料

总体评价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设计缺点。在初始设计方案阶段时,由于考虑装备大体积反应堆以便达到32节的航速,因此为了节省艇内空间,设计人员大幅度压缩了居住舱,出现了“热铺”现象,即艇员人数多余艇上床铺的数量,艇员只能轮流使用床上铺位。另外,由于后期建造的洛杉矶级在其压载水舱中加装了12个垂直发射筒以及拖曳声吶基阵的绞车和缆索,因此挤占了一定的压载水舱容积,使洛杉矶级的储备浮力变小。
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美国海军当初建造洛杉矶级核潜艇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原苏联攻击型核潜艇,尤其是巡航式飞弹核潜艇对美国航母的威胁,其作战方法是将攻击型核潜艇部署在航母编队之前,以探测和猎杀敌方潜艇。从综合性能方面来说,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超过了美国海军以往研製的任何一种型号的攻击型核潜艇,它解决了美国海军四个关键技术问题,一是发展先进的潜艇武器系统,增强攻击型核潜艇的作战能力;二是提高水下航速,改进水下高速航行时的稳定性;三是提高隐身性能;四是拓展攻击型核潜艇的多用途概念。作为美国海军“前沿存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级多用途核潜艇,它担负多种作战使命,由最初的攻击水面舰队、水下反潜作战、航母编队水下警戒、保护运输船队,发展到进行公海巡逻任务、布雷作战、特种作战支援、对岸监视与情报收集,如今还承担起了对陆高精度攻击的新使命,并可作为美国遭受核打击后的战略反击力量的一部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