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代着名作家、诗人、哲学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一1941)少年时代即开始文学创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涉足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且均获得杰出成就。其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特徵的,是他的诗。在印度以及许多国家,泰戈尔都被尊为“诗圣”。
基本介绍
- 书名:泰戈尔诗集
- 又名:泰戈尔诗选
- 作者:泰戈尔
- 荣誉:诗圣”
组成
《飞鸟集》(泰戈尔诗集之一)由105段诗歌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幺东西。而在这些集灵感与思索为一身的精悍短诗中,泰戈尔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多个身份——他时而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为母亲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时而是一名四海为家的探险家,向着高山大海发出感叹;时而是一位热恋中的青年,因心爱的姑娘而讴歌爱情;时而是一位满头银髮的老朽,独自在回忆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


除去泰戈尔清新自然的文笔,在《飞鸟集》中,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更高于生活;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巧妙地隐去了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读者。他对爱的思索,更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讚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
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飞鸟集》。或许,对于人类的文明史来讲,《飞鸟集》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我却只想说,它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清新,在如今繁忙拥挤的都市里,用它蕴涵的广阔无边的自然荒野,为我们开创另一个天堂。
1910年发表的哲理诗集《吉檀迦利》最早显示了泰戈尔的独特风格。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献给神的颂歌,“吉檀迦利”就是“献诗”的意思。但泰戈尔歌颂的并不是“一神教”拥有绝对权威、巍然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人人可以亲近、具有浓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诗人劝告那些盲目的顶礼膜拜者们:“把礼讚和数珠撇在一边罢!”因神并不在那幽暗的神殿里,“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人们应该脱下圣袍,到泥土里去迎接神,“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罢。”
《吉檀迦利》所表现出的泛神论思想,无疑与印度古代典籍如《奥义书》等息息相通。但泰戈尔在发扬本民族传统的时候,并无意营造一个封闭的世界,他渴望长期隔绝的东西方能够不断接近、沟通。
诗圣
泰戈尔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只是搬弄华丽词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同样是无法通向神的。那些浮华的装饰将成为阻障。他崇尚纯真和简朴,企望自己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神“来吹出音乐”,从而达到人梵神合一的境界。《吉檀迦利》第7节
1912年泰戈尔自己把《吉檀迦利》译成英文,次年便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高度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特别是他通过文学创作“调和人类文明两极化”的努力。参见诺贝尔奖委员会1913年文学奖颁奖辞
继《吉檀迦利》之后的《园丁集》1913仍然是一部“生命之歌”,但较多地融进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其实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不过,诗人是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的,在回味青春心灵的悸动时,他无疑又与自己的青春经验保有一定距离,可以相对地进行理性审视和思考,从而使这部恋歌不时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新月集》是诗人历经人世沧桑之后,从睿智洁净心灵唱出的天真的儿歌,诗人熔铸儿时的经验,藉助儿童的目光,营造了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而深达的哲理,则时时从童稚的话语和天真的画面中流露出来。可以说,智者的心灵与纯真的童心在《新月集》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自二十年代起,泰戈尔的作品便由着名作家谢冰心、郑振铎等译成中文,受到我国众多读者的喜爱,至今仍传诵不息。特别是冰心,不仅翻译,她受泰戈尔启发而创作的诗集《繁星》、《春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启迪和滋润了数代读者的心。这也堪称文学交流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吧。
而冰心等作家,同时也受到泰戈尔的影响。
作品集
作者 | 作品 | |||
泰戈尔 | 沉船 | 海蒙蒂 | 飞鸟集 | 泰戈尔文集 |
报答 | 小媳妇 | 飞鸟集1 | 乌云和太阳 | |
偏见 | 女邻居 | 打掉傲气 | 新郎与新娘 | |
素芭 | 游思集 | 陌生女人 | 偷来的财宝 | |
破裂 | 园丁集 | 喀布尔人 | 泰戈尔作品选 | |
一夜 | 再次集 | 拜堂相见 | 哈尔达尔一家 | |
弃绝 | 采果集 | 原来如此 | 一个女人的信 | |
赎罪 | 抒情诗 | 诀别之夜 | 活着还是死了 | |
深夜 | 女乞丐 | 吉莉芭拉 | 最后的星期集 | |
法官 | 艺术家 | 爱者之贻 | 穆斯林的故事 | |
过失 | 女隐士 | 莫哈玛娅 | 难以避免的灾祸 | |
姐姐 | 尘埃集 | 移交财产 | 河边台阶的诉说 | |
编辑 | 新月集 | 吉檀迦利 | 泰戈尔的文学圣殿 | |
渡口 | 随感集 | 非法入内 | 一个古老的小故事 | |
判决 | 胜与败 | 履行诺言 | 论泰戈尔的散文诗① | |
叶盘集 | 黑牛集 | 泰戈尔诗 | 序 时代画卷 文苑瑰宝 | |
笔记本 | 随想集 | 最后的奖赏 | ||
泰戈尔的女僕 | 雨中之烛 | 纯真往事 | 似水姻缘 | 黑夜结束时,要拒绝已经太晚 |
我个人比较喜欢飞鸟集,里面是一些富有哲理的短句。
如: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作者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着名诗人、作家、哲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 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着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 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着,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範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 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民众喜爱。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活着还是死去》(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 妹》(1932);
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
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 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
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冰心译)
泰戈尔诗集——《园丁集》(冰心译)
泰戈尔诗集——《飞鸟集》(郑振铎译)
泰戈尔诗集——《新月集》(郑振铎译)
泰戈尔诗集——《采果集》(吴笛译)
泰戈尔作品选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冰心译)
代表作
PS:按人气排名
《飞鸟集》
《故事诗集》
《暮歌》
《晨歌》
《心中的嚮往》
《两亩地》
《金帆船》
《缤纷集》
《素芭》
《摩诃摩耶》
《是活着,还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