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教育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泰州市教育局
- 内设机构:办公室等
- 所属地区:泰州市
- 职责: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 局长:奚爱国
机构职能
泰州市教育局是市政府主管全市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
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拟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管理市直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负责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指导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市(区)和市各部门、单位的教育工作。
(四)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巨观指导与协调全市义务教育工作。综合管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负责审核普通高中(含民办)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工作。制定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档案,组织审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负责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组织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负责审核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市级社会组织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工作。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指导档案,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职业指导工作。
(六)负责全市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规划、管理和协调民办教育。
(七)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指导高校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统筹指导各类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负责审核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
(八)组织、指导全市教育督导工作,组织和指导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受市政府委託,对前述教育督导範围以外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组织、指导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监测工作。
(九)主管全市教师工作。按规定组织、指导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和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组织、指导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国小校长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工作。
(十)负责本部门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教育收费、教育基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提出市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教师奖励基金及其他由市统筹使用的教育经费的安排计画,对本部门和市直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实行监督,负责统计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十一)负责制定中等及其以下学校招生政策,指导协调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编制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画。负责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部门组织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及其他有关教育考试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市高等教育招生的有关管理工作。参与拟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指导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十二)规划、指导教育系统的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套用及实验研究工作。
(十三)指导全市学校德育、思想政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学生军训工作。
(十四)指导、协调教育系统维护稳定以及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指导学校后勤管理与改革工作。
(十五)组织、指导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我市出国留学和来我市留学人员的有关工作及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合作等工作。
(十六)负责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指导语言文字规範化建设,负责全市国语推广和国语水平测试管理工作。
(十七)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拟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管理市直学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负责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指导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市(区)和市各部门、单位的教育工作。
(四)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巨观指导与协调全市义务教育工作。综合管理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负责审核普通高中(含民办)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工作。制定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档案,组织审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负责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组织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负责审核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市级社会组织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工作。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指导档案,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职业指导工作。
(六)负责全市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规划、管理和协调民办教育。
(七)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指导高校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统筹指导各类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负责审核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
(八)组织、指导全市教育督导工作,组织和指导对下级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受市政府委託,对前述教育督导範围以外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组织、指导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质量监测工作。
(九)主管全市教师工作。按规定组织、指导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和教育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组织、指导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国小校长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市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建设、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工作。
(十)负责本部门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教育收费、教育基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提出市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教师奖励基金及其他由市统筹使用的教育经费的安排计画,对本部门和市直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实行监督,负责统计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十一)负责制定中等及其以下学校招生政策,指导协调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编制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画。负责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部门组织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及其他有关教育考试的管理工作。负责全市高等教育招生的有关管理工作。参与拟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指导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十二)规划、指导教育系统的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装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套用及实验研究工作。
(十三)指导全市学校德育、思想政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民族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学生军训工作。
(十四)指导、协调教育系统维护稳定以及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指导学校后勤管理与改革工作。
(十五)组织、指导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我市出国留学和来我市留学人员的有关工作及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合作等工作。
(十六)负责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指导语言文字规範化建设,负责全市国语推广和国语水平测试管理工作。
(十七)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下设机构
工委办公室(统一战线工作处)
1.承担市委教育工委日常工作;
2.承担市直学校党建工作;
3.承担局管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考察工作;
4.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
5.指导学校党员教育、管理与发展和党组织换届选举有关工作;
6.指导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
7.指导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8.承担教育宣传工作;
9.指导学校统战工作、侨联台联和民族宗教工作;
10.指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
11.承担局机关和市直学校统战、知识分子、关心下一代、老干部、老龄、人武、双拥、社团管理等工作;
12.按规定承担市教育类学会、基金会等社团的注册、变更、撤销、中止的有关管理工作,并进行日常工作指导;
13.承担泰州教育入口网站日常管理工作。
主 任:严爱国
2.承担市直学校党建工作;
3.承担局管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和考察工作;
4.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
5.指导学校党员教育、管理与发展和党组织换届选举有关工作;
6.指导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
7.指导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8.承担教育宣传工作;
9.指导学校统战工作、侨联台联和民族宗教工作;
10.指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
11.承担局机关和市直学校统战、知识分子、关心下一代、老干部、老龄、人武、双拥、社团管理等工作;
12.按规定承担市教育类学会、基金会等社团的注册、变更、撤销、中止的有关管理工作,并进行日常工作指导;
13.承担泰州教育入口网站日常管理工作。
主 任:严爱国
办公室
1.承担文电、会务、机要、档案管理等机关日常运转工作以及综合协调、 政务公开、电子政务、信息、信访、保密等工作;
2.承担局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组织安排及议定事项的督办落实工作;
3.负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4.承担局机关办公用品、设备採购,协管机关财务;
5.承担局机关作风建设工作;
6.组织、指导教育系统国际合作与交流;
7.管理我市出国留学和来我市留学人员的有关工作以及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合作工作;
8.承担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出国(境)的有关管理工作;
9.指导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10.协调与兄弟市的教育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主 任:殷荣安
2.承担局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的组织安排及议定事项的督办落实工作;
3.负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4.承担局机关办公用品、设备採购,协管机关财务;
5.承担局机关作风建设工作;
6.组织、指导教育系统国际合作与交流;
7.管理我市出国留学和来我市留学人员的有关工作以及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合作工作;
8.承担局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人员出国(境)的有关管理工作;
9.指导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10.协调与兄弟市的教育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主 任:殷荣安
政策法规处
1.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并就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提出决策建议;
2.拟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性档案;
3.承担本局重要档案、重大行政举措的合法性审核工作;
4.组织、协调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
5.协调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工作;
6.承担有关行政複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7.指导教育系统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
8.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
2.拟订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综合性档案;
3.承担本局重要档案、重大行政举措的合法性审核工作;
4.组织、协调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检查;
5.协调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工作;
6.承担有关行政複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7.指导教育系统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
8.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
人事处(教育人才工作处)
1.承担局机关和市直学校的机构编制、人事调配和工资福利、人才交流、人事档案管理等工作;
2.协调、指导教育系统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工作;
3.协调、指导幼稚园、中国小、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定管理实施工作;
4.规划、指导、组织中国小特级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
5.协调、指导中国小新教师招录聘用和人才引进工作;
6.管理和指导教育系统评优表彰奖励工作,承担市级及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推荐选拔、各级各类学校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奖、特级教师人选的推荐选拔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
7.协调、指导全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承担高中阶段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指导市(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处 长:窦竹梅
2.协调、指导教育系统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工作;
3.协调、指导幼稚园、中国小、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定管理实施工作;
4.规划、指导、组织中国小特级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
5.协调、指导中国小新教师招录聘用和人才引进工作;
6.管理和指导教育系统评优表彰奖励工作,承担市级及以上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推荐选拔、各级各类学校市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奖、特级教师人选的推荐选拔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推荐选拔工作;
7.协调、指导全市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承担高中阶段学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指导市(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处 长:窦竹梅
计画财务处
1.拟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协调各类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
3.拟订各类中等教育和市直学校的年度招生计画;
4.指导、协调、检查中国小校校园规划、校舍建设和管理;
5.指导学校后勤管理与改革和勤工俭学工作;
6.承担市直学校的基建管理、后勤管理与改革的有关工作;
7.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学生资助、教育收费、教育基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
8.指导、监督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徵收与使用;
9.规划、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
10.承担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工作;
11.承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
12.统筹管理国家、省、市下达的教育事业经费、专项拨款、赠援款和外资贷款;
13.指导中国小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4.承担局机关国有资产、预决算、财务管理、政府採购事务和市直属学校相关管理工作;
15.指导、协调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工作;
16.承担市直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货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17.指导和管理中国小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
处 长:王朝君
2.协调各类教育的布局结构调整;
3.拟订各类中等教育和市直学校的年度招生计画;
4.指导、协调、检查中国小校校园规划、校舍建设和管理;
5.指导学校后勤管理与改革和勤工俭学工作;
6.承担市直学校的基建管理、后勤管理与改革的有关工作;
7.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学生资助、教育收费、教育基建投资等方面的政策;
8.指导、监督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徵收与使用;
9.规划、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
10.承担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工作;
11.承担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
12.统筹管理国家、省、市下达的教育事业经费、专项拨款、赠援款和外资贷款;
13.指导中国小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14.承担局机关国有资产、预决算、财务管理、政府採购事务和市直属学校相关管理工作;
15.指导、协调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工作;
16.承担市直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货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17.指导和管理中国小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
处 长:王朝君
基础教育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
1.承担全市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统筹管理工作;
2.拟订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3.组织、指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工作;
4.指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和规範办学工作;
5.指导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
6.组织审定校本课程教材,承担中国小用书管理;
7.指导中国小招生制度改革,拟订中等及以下学校招生政策;
8.指导中国小教学信息化、图书馆和实验设施设备建设工作;
9.指导中国小德育和校外教育工作、民族教育工作、各类专题教育和科普工作;
10.指导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工作;
11.指导、督查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承担市直属基础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验证工作;
12.组织、协调学生体育竞赛和艺术交流活动;
13.管理中国小各种竞赛活动;
14.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学校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
15.指导、协调学生军训工作;
16.承担评估确定二星级普通高中、市优质幼稚园的组织工作;
17.承担公办普通高中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的审核工作。
处 长:丁骏
2.拟订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3.组织、指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工作;
4.指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常规管理和规範办学工作;
5.指导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工作;
6.组织审定校本课程教材,承担中国小用书管理;
7.指导中国小招生制度改革,拟订中等及以下学校招生政策;
8.指导中国小教学信息化、图书馆和实验设施设备建设工作;
9.指导中国小德育和校外教育工作、民族教育工作、各类专题教育和科普工作;
10.指导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工作;
11.指导、督查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承担市直属基础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验证工作;
12.组织、协调学生体育竞赛和艺术交流活动;
13.管理中国小各种竞赛活动;
14.会同市有关部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学校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
15.指导、协调学生军训工作;
16.承担评估确定二星级普通高中、市优质幼稚园的组织工作;
17.承担公办普通高中的设定、调整、更名和撤销的审核工作。
处 长:丁骏
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
1.承担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工作;
2.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3.承担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验证工作;
4.承担评估确定二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组织工作;
5.承担民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和市级社会组织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设定、调整、更名、撤销的审核工作;
6.承担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市级社会组织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年审年检工作;
7.承担社会教育统筹管理工作,指导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职工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扫盲教育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工作;
8.统筹协调民办教育管理。
处 长:陆庆江
2.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以及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
3.承担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验证工作;
4.承担评估确定二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的组织工作;
5.承担民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和市级社会组织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设定、调整、更名、撤销的审核工作;
6.承担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和市级社会组织举办的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年审年检工作;
7.承担社会教育统筹管理工作,指导农民文化技术教育、职工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扫盲教育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工作;
8.统筹协调民办教育管理。
处 长:陆庆江
高等教育处
1.协调、指导、服务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等各类高等教育工作;
2.按照规定许可权,承担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的设定、撤销、更名与调整的相关工作;
3.承担高等教育教学统筹管理工作;
4.指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5.指导高校专业设定与学科、教材建设;
6.指导高校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处 长:姜跃年
2.按照规定许可权,承担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的设定、撤销、更名与调整的相关工作;
3.承担高等教育教学统筹管理工作;
4.指导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5.指导高校专业设定与学科、教材建设;
6.指导高校实验室、图书馆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指导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处 长:姜跃年
师资处
- 承担教师队伍建设统筹管理工作;
2.拟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相关政策,并指导实施;
3.指导全市教师职务的评聘工作,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全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国小(国小科)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高等学校教师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和市直属中学教师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4.指导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
5.规划、指导实施中国小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承担中国小校长和教师骨干队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
6.承担省特聘教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等高层次人才的推荐选拔、培养工作;
7.规划、指导、协调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国小校长培训工作;
8.承担教师进修院(校)的设定、撤销、更名和调整的相关工作;
9.指导师範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处 长:朱三峰
副处长:周燕霞
教育概要: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74所(其中幼稚园209所、国小139所、国中161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38所、中等职业学校16所、高等学校6所),在校生共有631903人(其中幼稚园106217人、国小226894人、国中122173人、特校949人、普通高中89118人、中等专业学校39010人、高等学校47542人),教职员工51652人(其中幼稚园6785人、国小12594人、中学26531人、特殊教育学校169人、中等专业学校2278人、高等学校3295人)。全市国小、国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99.9%、99.3%、99.2%和93.8%,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34.8%,现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8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2人,在职省特级教师63人,市名校长18人、名教师65人。
市教育局机关领导机构为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班子成员共8人;机关共有干部职工79人(其中行政人员34人、事业人员45人),共有职能处室20个(其中行政处室15个、直属事业单位5个),机关设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8名。
近几年来,全市教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基础教育的优势进一步彰显
全市基本普及15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97%,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国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9.14%。在学前教育方面,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学前教育规划、园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及教师工资发放“三统一”。指导各市(区)制定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画,启动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範区建设。全面建成农村合格幼稚园,市级以上优质幼稚园比例达到88%,省级优质幼稚园比例达到61%,学前三年教育优质资源大幅度增加。全市加快幼儿教育发展的经验在全省作了专题介绍,《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导。在义务教育方面,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通过开展现代化学校创建、组建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优质学校扶持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异地建分校等方法,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重视支教工作的指导和交流,跨县域和县域内支教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建立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校长、教师交流面基本达到省定要求;全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所有学校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装备二类标準;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了四个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创建,明确全市2016年前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任务。在普通高中教育方面,致力于推进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实施新一轮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全市建成四星级普通高中10所、三星级普通高中23所,95%以上的学生在优质普高就读。全市高考成绩持续攀升,自07年以来,全市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已连续五年突破万人,2011年,首次突破12000人,本二以上进线数、本二以上进线率和高分段比例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职教招生稳中有升,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稳定,普职比大体相当。基础能力得到加强,建成2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範校、26个省示範专业、24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30个百分点。全面开展创业、创新教育,重视技能教学,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取得良好成绩。校企合作、中西部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富有成效,联合20 多家大企业和20所市内外中高等职业院校,组建电子信息和建筑两个职教集团,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缓解了纬创等大企业、大项目的用工需求。中职校开展的“三访三送” 主题教育活动(走访学生送自信、走访家庭送温暖、走访企业送人才)被市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表彰为人民满意服务项目;市教育局通过强化“本地就读率、顶岗实习率、本地就业率、本地企业合作率”考核缓解企业招工难的做法,得到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广泛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年培训超过5万人次。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立,社区教育富有特色。
三、高等教育取得重大突破
6所在泰本(专)科全日制高校开设专业195个(本科71个、专科124个),在校生规模近5万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特色明显,建有江苏省兽用生物製药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家级示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泰职院、泰州师专先后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等次,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建成招生;积极筹建泰州大学,2010年接受教育部专家组现场评审考察。启动了高教园区中心共享区建设,申报本科学院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高校办学水平逐步提升,专业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素质教育形成区域特色
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工程,创新开展日常行为规範养成教育和公民教育;出台“减负八项规定”和“提高教学质量十六条”,着力改革课堂教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得到有效控制,“幸福教育、主体教学、智慧课堂”成为师生追求的目标;致力于为新一代泰州人着底色、为“教育之乡”创特色和为“文化泰州”添亮色,“三进教育”(国语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深入开展,成效明显,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展开,学生每天锻鍊一小时得到有效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全面实施。
五、师资队伍素质不断增强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评选、学习、宣传“感动泰州师德模範”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标兵和模範,60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出台师德建设意见、师德考核办法、师德承诺制度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开展有偿家教专项整治,初步构建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广大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普遍提升;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计画和建立学科基地、设立名师工作室、搭建课改星光大舞台、举办教师大学堂,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设立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四级培养阶梯,全市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跨县域支教、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和质量逐步改善。
六、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目标如期实现
全面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各市(区)围绕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16项主要指标,突出学校布局调整、突出优质资源建设、突出素质教育和师资水平提升。实施全市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市、市(区)、学校四级互联互通的教育城域网专网,建成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五大套用平台,全面启动数位化校园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5所四星高中举办国际班,20多所院校与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合作关係或结为友好学校。四市两区已经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评估验收。
七、教育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实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收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寄宿生补助)全覆盖;实行市区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和困难家庭幼儿资助,扶贫助学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大学、从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全覆盖;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贷款做到“应贷尽贷”,其它各类教育的助学工作做到“应助尽助”,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5所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形成完全免费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一视同仁,“四位一体”关爱留守儿童的经验与做法在全国推广。教育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始终围绕收费、招生、办学和教师从教行为四个重点,创新开展“四无”(无违规收费、无违规招生、无违规办学、无违规从教)学校创建,5个市(区)建成“省规範教育收费示範市(区)”,人民民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加大规範招生力度,严格执行高中招生“双控”(控制分数,控制人数)政策,全市高中统一招生,做到全部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统一阅卷、网上录取和“三同步”(同步录取、同步公示、同步建学籍),招生行为进一步规範,招生秩序明显好转。
八、学校党建实现新的突破
率先提出和实施“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农村学校党建模式,指导各市(区)在全省率先组建教育工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党建管理缺位和失位的问题;制定21项中国小校党建工作制度,出台中国小和高校党建工作两个《基本标準》及其考核评估细则,在全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党建示範区创建活动,已建成党建示範校113所、合格校121所,靖江、姜堰、兴化、海陵三市一区创建成“学校党建工作示範区”。2009年底,省委教育工委在泰州召开学校党建现场推进会,推广泰州的党建工作经验,泰州的中国小校党建工作成为全省的示範区。2011年6月,市委教育工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泰州教育发展概况 -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07万,现辖靖江、泰兴、兴化三个县级市,海陵、高港、姜堰三区和泰州医药高新区。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2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23亿元。
- 至2012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79所(其中幼稚园319所、国小137所、国中161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普通高中41所、中等职业学校10所、高等学校6所),在校生共有613593人(其中幼稚园106714人、国小222009人、国中114194人、特校968人、普通高中82017人、中等专业学校39182人、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48509人),教职员工51843人(其中幼稚园7598人、国小12059人、中学26484人、特殊教育学校175人、中等专业学校2113人、高等学校3414人)。全市国小、国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99.84%、99.46%和96.21%,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30.7%,现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8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3人,在职省特级教师86人,市名校长22人、名教师67人。
- 2012年,全市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年初确定的四大工作重点和五大奋斗目标,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呈现出事业稳步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质态明显提升和人民民众满意度进一步攀升的良好局面。尤其令人鼓舞的是,2012年12月28日在泰州中学视察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得知近年来泰州中学和全市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时,十分高兴,亲切勉励家乡的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这既是胡主席对全市广大师生员工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也充分体现了胡主席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厚爱。我们一定要不辜负胡主席的殷切期望,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画,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一、推进转型升级,教育水平跃上新台阶
- 1.教育转型升级行动全面启动。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教育转型升级大会上,市教育局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画。在广泛调研和徵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推进转型升级的实施项目,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处室。通过举办学习报告会、徵文演讲比赛,加强新闻舆论宣传,开办网上专栏,深化和统一了思想认识,营造出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的浓郁氛围。
- 2.区域教育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2月下旬,兴化市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现场评估验收,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区)”,全市区域教育现代化16项指标全面达标或超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针对高新区教育工作的实际,提请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的通知》,指导高新区制订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方案,对高新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并组织专家进行了初评估。最佳化泰州教育城域网套用平台,开发了网上教研中心、教师培训平台,实现了泰州教育入口网站与市政府入口网站信息即时互动。召开城乡学校网上结对试点工作研讨会、推进会,全市90所学校实现了网上结对。深入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全市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投入4800万元。分解落实数位化校园创建年度目标任务,建成50所数位化校园。
- 3.“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画”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稳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範区建设,开展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画实施情况督查,招录补充一批公办幼儿教师。加快幼儿教育规划布局和园所建设,全市共投入1.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70多所幼稚园,建成14所省优质园、8所市优质园。开展园长、骨干教师、农村幼儿教师等专项培训,以幼稚园区角游戏活动为重点,加强学前教育教科研工作,提升教师水平和保教质量。开展全市第二届0-3岁早期教育推进活动,“增加容纳力、增强吸引力、提高师资保障力、加强科学指导力”的早期教育工作思路基本形成。
- 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深入推进。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靖江、兴化顺利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区)”省级验收,靖江市“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区)”自评工作基本完成。出台泰州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方案(试行),制定泰州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细则,深入开展现代化学校创建工作,全市65所学校通过首批评估验收。精心培植省薄弱国中课程建设项目,4所学校入围。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区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执行热点普通高中指标生政策,有效扼制了“择校热”。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监测和评价体系,顺利完成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完善国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修订出台国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积极推行校长、教师城乡、校际交流,全市专任教师交流近3000人,比例近15%;骨干教师交流近500人,比例超20%;校长交流150多人,比例近20%。
- 5.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优质特色发展。1所学校通过晋升四星级高中现场评估,4所学校通过省星级高中複评估,成功申报4个省级课程基地,建成10个市级课程基地。出台普通高中特色校本课程评选办法,组织第二批普通高中特色校本教材申报工作。加强学科教研和高三複习研讨,全市高考成绩保持稳定,本二以上达线数继续超万人,本一、本二达线率均比去年有所提高。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将“聚焦课堂、关注教学、追求高效”作为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继续强化高三複习研讨,学科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 6.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继续增强。靖江市成功申报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靖江中专校建成国家中职改革示範校,姜堰中专校建成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新组建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建成2个省级实训基地,新建8个校外实训基地和2个企业职工培训基地,新开设3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和6箇中职专业,建成5个省级品牌专业,80个专业被评定为省合格专业。出台台资企业劳动用工服务工作意见,部分在泰台企和职校分别互建职工培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就业基地;3所学校和泰州国宾馆签订联合办学协定,8所学校开设“纬创班”。在完善面向全体学生的技能抽测制度基础上,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获3枚国赛金牌,实现我市国赛奖牌零的突破,省赛获奖总分较去年增长近50%。全市职校学生技能抽测合格率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在第七届国际发明展上,获1金4银4铜;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1个、二等3个、三等奖4个,1名学生被评为省第三届青少年发明家,泰州机电高职校被评为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学校,创新教育成果保持全省前列。高港中专校在全省职校“两课”(示範课、研究课)评比中名列第一。事业规模保持稳定,剔除生源下降因素,招生总数比去年同比提高1.32%。社会教育稳步发展,创成国家级社区教育示範乡镇1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1所、省级社区教育中心5所、省级居民学校50所,全市90%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达市级标準。
- 7.高等教育取得重大进展。年初,省政府同意在泰州师专基础上建立公办本科性质的泰州科技师範学院,泰州师专新校区建设全面展开,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3所独立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高职院校建成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九大专业群33个专业入选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建设名单,4所院校被表彰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制订下发《泰州市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管理细则》,校外教学点管理实现制度化、规範化、信息化。
- 二、注重内涵建设,素质教育迈出新步伐
- 1.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开展全市德育工作调研,系统总结全市德育工作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全市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组织全市中国小“一校一品”德育特色建设系列活动,开展全国中国小“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和“育人精彩瞬间”徵集评选工作。进一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网路,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五四”、“六一”等重要节庆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贺信精神,争做四好少年”主题班队会评选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向国旗献礼”网上纪念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17项指标无一扣分。“构建向真向善向美校园文化、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项目获2012年度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创优成果一等奖,市教育局被省文明委表彰为“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 2.课堂改革和课题研究工作不断加强。探索适应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通过同课异构、“课改星光大舞台”等活动,推广全市教学改革成果和先进课堂教学模式,全年共组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60多次。大力推进校本教研方式创新,不断提高校本教研水平,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研活动运行机制。积极推进网上教研活动,尝试网上集体备课,效果良好,学科基地和名师工作室等教研模式运行更趋有效。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典型示範走向全面展开,评审推广了一批优秀校本课程方案。完善课题网上管理平台,促进了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全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省教研课题已全部开题,市级课题的开题率超过90%,4项课题入选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数量居全省前列。
- 3.“三进”活动和语言文字工作深入推进。召开“三进”理论研讨会、常态化推进会,加强诵读、书法师资培训,继续开展“三进”工作合格校、特色校、示範校创建,全面完成“三进”工作两年阶段目标。国家教育部简报、省教育厅简报和《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均介绍、宣传我市“三进”工作,国家教育部语用司领导在我市调研时,也对“三进”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规範汉字书写大赛、首届师生古诗文方言吟诵比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典诵读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大力开展国语水平培训和测试工作,有序推进全市语言文字规範化“城市创优、乡镇达标”工作,高质量完成《方言说泰州》宣传片录製工作,建成7所省语言文字规範化示範校和5所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
- 4.学校体艺卫工作得到深化。开展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和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检查,组织全市第二届学生阳光体育节,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平台,完善泰州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构和研究机构,开展首次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开展高中学生军训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国防专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健康促进学校数较去年增加近60%。组织全市第四届中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个人才艺比赛。
- 三、坚持以人为本,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 1.师德建设继续强化。结合行风评议工作,组织开展了师德师风承诺践诺活动。正常组织开展师德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之中,不断放大师德考核的效用。举行“身边的感动”师德故事报告会,开展向全国第二届师德楷模李吉林老师学习徵文活动和学陶师陶活动,举办教师职业幸福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严肃查处少数教师有偿家教和师德失范行为。
- 2.师能提升活动扎实开展。利用国家和省校长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组织全市中国小(幼稚园)校长、国中英语教师、国中物理教师实验操作、班主任、师德建设、幼稚园教师等网路培训,培训人数超过万人。开展农村国小体育、美术、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中国小社团建设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集中专题培训。组织全市各学科新课程培训、通用技术技能培训和高三语、数、英教师全员培训。校长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得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表彰。新评选42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新增23名省特级教师,举办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论坛活动。在职业学校继续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全市双师型教师比例上升近6个百分点。
- 3.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出台《泰州市幼稚园中国小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内部各等级岗位聘用条件(试行)》。指导非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制订绩效考核方案,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工作。与市人社局联合制定《泰州市中国小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泰州市中国小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人员过渡办法》等规範性档案,中国小职称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 四、强化巨观管理,统筹指导得到新加强
- 1.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明确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公用经费指导标準,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拨款标準,出台普通高中基本建设债务化解办法。将“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作为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重点内容,促进了教育投入政策的落实到位。市直教育附加费明显增加。
- 2.学校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提请市政府成立泰州市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开展全市校车运营情况的调研和督查,修订完善规範和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意见,提请市政府下发。开展全市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活动;推进食品卫生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强化300人以上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督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示範学校创建活动,建成国家级消防安全教育示範校4所、省级消防安全教育示範校23所。进一步加强“三防”建设,每所学校均设立“校园110”或校园警务室。103所学校通过省、市平安校园验收,全市所有学校均建成市平安校园。积极推进中国小校安工程,全市校安工程投入资金9.58亿元,加固新建校舍65.0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 3.招生考试工作成为全省典型。高水平建成标準化考点,高质量更换广播系统,高规格改造试卷保密室,代表全省接受教育部网上检查。合理设定中考考点,稳步实施考试调整,进一步规範中考操作流程。合理划定普通高中录取控制线,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和“录取、建学籍、公示”三同步政策,违规招生现象得到根除。学历考试人数实现跃升,证书考试势头不减,自学考试规模大幅增长。
- 4.市直学校管理得到强化。进一步最佳化市直学校领导班子队伍,继续开展市直学校后备干部到局机关挂职锻鍊。深入推进“市直学校质量提升年”活动,认真组织开学工作检查和存在问题的整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专项视导,扎实推进教学精緻化管理,引领市直学校多元发展,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组织市直学校集体备课观摩活动,正常开展市直学校“每周一校”教学指导活动。以市直学校为重点,继续办好“教师大学堂”。依照新标準,对市直3所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督导。制定出台《泰州市市直学校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和《泰州市直中国小优秀教育人才教科研资助办法(试行)》,首次实施直属事业单位岗位设定。市直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範,后续跟蹤审计力度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开展顺利。
- 五、致力教育惠民,政风行风建树新形象
- 1.学生资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关爱留守儿童、孤儿、贫困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工作实现常态化。出台《泰州市市直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出台《泰州市区经济困难家庭入园幼儿资助办法》,全市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全覆盖,全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89万人,资助金额达到1.1亿元,学生资助工作综合积分名列13个省辖市之首。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全面实现从学前到国中十二年免费教育,泰州市特校开设学前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实施了免费的十五年一贯制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设施,全面完成了泰州市特殊教育中心聋人高中部建设任务。
- 2.政风行风建设不断推进。市教育局机关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跟蹤督查制,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範工作做到“一步到位、公办为主、高效快捷”,在全省率先完成,得到省教育厅的通报表彰。组织高考志愿填报谘询会,为考生免费提供与高校面对面谘询的机会。开展名师助学进社区、党员义工服务进社区、教育政策谘询进社区、高中考服务进社区等活动800多场次,“教育服务进社区”成为泰州教育为民服务新品牌。全市职业学校继续开展“三访三送”活动,全年共走访学生3785人,与991名学生结成帮扶对子,走访1285个家庭和141家企业,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家校和校企关係。“教育为民热线”的接电、接访和办理、督办工作步入常态。认真做好民众来信、来访工作,先后受理来信及批示交办件172件、民众来访32批345余人次,办理书记信箱9件、市长信箱230件、“12345”政府服务热线46件、教育为民热线1480件,按时办结回复率均达100%。改进建议和提案办理方式,高质量完成65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办理任务,见面率、满意率均达100%,办成率位居市级机关前列。继续开展“四无”学校创建,全市所有中国小基本达到“四无”学校创建要求。深入开展中国小幼稚园行风民主评议,公开行风承诺,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召开民众座谈会548场,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227名,走访学生家庭13755个,设立意见箱434个,电子信箱402个,徵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3216条,对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认真分析,及时整改。在全市11个公共服务行业中,教育系统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名列第二,综合满意度名列第三。
- 3.教育宣传工作主动有效。健全市教育局新闻媒体需求申报机制、记者通在线上制、新闻发布机制及媒体合作机制,形成成熟的约访、採访、审稿、发布、反馈、存档流程。精心策划阳光招生、庆祝教师节、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等系列活动。教育信息报送工作继续处于全省首位,《泰州教育》成功改版,《泰州教育》网站、部落格顺利开通,市教育局记者站被江苏省教育电视台表彰为“2011-2012年度优秀记者站”,泰州教育网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教育网站”,市教育局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加强教育网路舆情的关注和回应,健全舆情处理协调机制,回应网上热点教育问题178件,回复率、办结率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