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注射用抗感染药物套用全书
权威
详实
安全
便捷
权威
详实
安全
便捷
图书目录
第一篇注射用抗感染药物概述
第1章概述
第一节注射剂
一、概念
二、主要优缺点
三、溶剂和附加剂
四、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六、药物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区别
第二节抗感染药物
一、抗生素、抗菌药物、抗微生物药物与抗感染药物的概念与关係
二、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与分类
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活性与表达
四、“最低杀菌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
五、杀菌药与抑菌药
六、抗菌药的基本分类与相互作用
七、抗菌药物的联合套用效应
八、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药动学/药效学与抗生素后效应
九、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概念与治疗学意义
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的临床疗效、血药峰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比值、24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C)
十一、常用抗感染药物按作用机制、抗生素后效应、药动学、药效学评价分类表
十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原则与注意要点
第二篇抗微生物药
第2章β—内醯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一)窄谱青霉素
注射用青霉素钠
(二)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
注射用萘夫西林钠
注射用氯唑西林钠
注射用氟氯西林钠
(三)广谱青霉素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
注射用阿扑西林钠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
(四)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注射用羧苄西林钠
注射用磺苄西林钠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
注射用阿帕西林钠
注射用替卡西林钠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
注射用阿洛西林钠
注射用呋布西林钠
二、头孢菌素类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噻吩钠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注射用头孢拉定
注射用头孢匹林钠
注射用头孢乙腈钠
注射用头孢硫脒
注射用头孢替唑钠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
注射用头孢尼西钠
头孢雷特赖氨酸盐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
注射用头孢他啶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
注射用头孢地秦钠
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
注射用头孢唑南钠
注射用头孢匹胺钠
注射用头孢美唑钠
注射用头孢咪唑钠
(四)第四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
注射用硫酸头孢匹罗
注射用头孢克定
三、其他β—内醯胺类
(一)单环类
注射用氨曲南
注射用卡芦莫南钠
(二)头霉素类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
注射用头孢替坦钠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
(三)氧头孢烯类
注射用拉氧头孢钠
注射用氟氧头孢钠
(四)碳青霉烯类
注射用美罗培南
注射用厄他培南
注射用比阿培南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注射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五)β—内醯胺酶抑制药及其複方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
第3章氨基糖苷类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
注射用地贝卡星
注射用阿贝卡星
注射用硫酸妥布霉素
注射用硫酸小诺米星
注射用硫酸西索米星
注射用硫酸奈替米星
硫酸奈替米星葡萄糖注射液
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
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
第4章大环内酯类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
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
第5章四环素类
注射用盐酸四环素
注射用替加环素
第6章氯霉素类
氯霉素注射液
注射用琥珀氯霉素
注射用甲碸霉素甘氨酸酯
第7章林可霉素类
注射用盐酸林可霉素
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
第8章多肽类抗生素及其他
(一)糖肽类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注射用替考拉宁
(二)多烯类
注射用两性霉素B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三)桥环类
注射用利福霉素钠
(四)其他抗生素
注射用磷霉素钠
注射用夫西地酸钠
注射用新生霉素钠
利奈唑胺注射液
第三篇合成抗菌药
第9章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注射液
氧氟沙星注射液
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
注射用乳酸环丙沙星
注射用甲磺酸培氟沙星
注射用氟罗沙星
注射用盐酸(门冬氨酸)洛美沙星
注射用加替沙星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第10章磺胺类及磺胺增效类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複方磺胺甲唑注射液
第11章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注射液
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替硝唑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第12章抗真菌药
(一)唑类抗真菌药
氟康唑注射液
伊曲康唑注射液
注射用伏立康唑
(二)其他抗真菌药
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
第13章抗病毒药
(一)抗疱疹病毒药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注射用阿昔洛韦
注射用更昔洛韦钠
(二)其他抗病毒药
注射用利巴韦林
(三)抗HIV药
齐多夫定注射液
注射用膦甲酸钠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
第14章抗分枝桿菌药
异烟肼注射液
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
利福霉素钠
第15章抗寄生虫病药
注射用酒石酸锑钾
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
磷酸氯喹注射液
二盐酸奎宁注射液
注射用青蒿琥酯
第四篇中药注射剂
第16章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
注射用双黄连
注射用穿琥宁
莪术油注射液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
莲必治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痰热清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
大蒜素注射液
附录A常用抗菌药物相互作用表
附录B妊娠期妇女用药安全分级表
附录C妇女哺乳期慎用药物表
附录D药品中文名称与ATC编码对照
中文索引
着作者的特别提示
第1章概述
第一节注射剂
一、概念
二、主要优缺点
三、溶剂和附加剂
四、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六、药物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区别
第二节抗感染药物
一、抗生素、抗菌药物、抗微生物药物与抗感染药物的概念与关係
二、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与分类
三、抗感染药物的抗菌活性与表达
四、“最低杀菌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
五、杀菌药与抑菌药
六、抗菌药的基本分类与相互作用
七、抗菌药物的联合套用效应
八、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药动学/药效学与抗生素后效应
九、时间依赖性抗菌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的概念与治疗学意义
十、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的临床疗效、血药峰浓度和最低抑菌浓度比值、24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C)
十一、常用抗感染药物按作用机制、抗生素后效应、药动学、药效学评价分类表
十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原则与注意要点
第二篇抗微生物药
第2章β—内醯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一)窄谱青霉素
注射用青霉素钠
(二)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
注射用萘夫西林钠
注射用氯唑西林钠
注射用氟氯西林钠
(三)广谱青霉素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
注射用阿扑西林钠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
(四)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注射用羧苄西林钠
注射用磺苄西林钠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
注射用阿帕西林钠
注射用替卡西林钠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
注射用阿洛西林钠
注射用呋布西林钠
二、头孢菌素类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噻吩钠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注射用头孢拉定
注射用头孢匹林钠
注射用头孢乙腈钠
注射用头孢硫脒
注射用头孢替唑钠
(二)第二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
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
注射用头孢尼西钠
头孢雷特赖氨酸盐
(三)第三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
注射用头孢他啶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注射用头孢唑肟钠
注射用头孢地秦钠
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
注射用头孢唑南钠
注射用头孢匹胺钠
注射用头孢美唑钠
注射用头孢咪唑钠
(四)第四代头孢菌素
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
注射用硫酸头孢匹罗
注射用头孢克定
三、其他β—内醯胺类
(一)单环类
注射用氨曲南
注射用卡芦莫南钠
(二)头霉素类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
注射用头孢替坦钠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
注射用头孢米诺钠
(三)氧头孢烯类
注射用拉氧头孢钠
注射用氟氧头孢钠
(四)碳青霉烯类
注射用美罗培南
注射用厄他培南
注射用比阿培南
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注射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五)β—内醯胺酶抑制药及其複方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
第3章氨基糖苷类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
注射用地贝卡星
注射用阿贝卡星
注射用硫酸妥布霉素
注射用硫酸小诺米星
注射用硫酸西索米星
注射用硫酸奈替米星
硫酸奈替米星葡萄糖注射液
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
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
第4章大环内酯类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
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
注射用酒石酸吉他霉素
第5章四环素类
注射用盐酸四环素
注射用替加环素
第6章氯霉素类
氯霉素注射液
注射用琥珀氯霉素
注射用甲碸霉素甘氨酸酯
第7章林可霉素类
注射用盐酸林可霉素
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
第8章多肽类抗生素及其他
(一)糖肽类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注射用替考拉宁
(二)多烯类
注射用两性霉素B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三)桥环类
注射用利福霉素钠
(四)其他抗生素
注射用磷霉素钠
注射用夫西地酸钠
注射用新生霉素钠
利奈唑胺注射液
第三篇合成抗菌药
第9章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注射液
氧氟沙星注射液
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注射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
注射用乳酸环丙沙星
注射用甲磺酸培氟沙星
注射用氟罗沙星
注射用盐酸(门冬氨酸)洛美沙星
注射用加替沙星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第10章磺胺类及磺胺增效类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複方磺胺甲唑注射液
第11章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注射液
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替硝唑氯化钠(葡萄糖)注射液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第12章抗真菌药
(一)唑类抗真菌药
氟康唑注射液
伊曲康唑注射液
注射用伏立康唑
(二)其他抗真菌药
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
第13章抗病毒药
(一)抗疱疹病毒药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注射用阿昔洛韦
注射用更昔洛韦钠
(二)其他抗病毒药
注射用利巴韦林
(三)抗HIV药
齐多夫定注射液
注射用膦甲酸钠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
第14章抗分枝桿菌药
异烟肼注射液
注射用对氨基水杨酸钠
利福霉素钠
第15章抗寄生虫病药
注射用酒石酸锑钾
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
磷酸氯喹注射液
二盐酸奎宁注射液
注射用青蒿琥酯
第四篇中药注射剂
第16章清热解毒中药注射剂
清开灵注射液
注射用双黄连
注射用穿琥宁
莪术油注射液
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
莲必治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
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
痰热清注射液
热毒宁注射液
大蒜素注射液
附录A常用抗菌药物相互作用表
附录B妊娠期妇女用药安全分级表
附录C妇女哺乳期慎用药物表
附录D药品中文名称与ATC编码对照
中文索引
着作者的特别提示
序言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套用最广的药物,注射给药也是临床最多见的给药途径。其套用合理与否,既关乎药物治疗效果,又关乎患者安全。
本书第1章概述了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相关知识,之后对抗微生物药、合成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等临床常用与近年新上市注射用抗菌药物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本书药品均採用通用名称,为求内容的权威性与快捷性,每一种注射剂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等,均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生产企业说明书和国内、外主要典籍与权威着作。不同生产企业的同一通用名称药品,有的存在差别,在书中将其单列并加以说明。
药品配伍项目涉及药品体外配伍相关内容,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与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与常用大输液之间的配伍情况,分为可配伍与忌配伍两项内容,同时,对药品配伍效果原理加以说明。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药品配伍中所列出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受多种因素与条件的影响,最终可因配伍条件变化而出现相同或不同的结果。本书所提供的注射剂配伍与相互作用结果,均是目前为止作者能查阅到的最新药品信息。药品配伍受个体差异、药物浓度、温度、时间、pH、配伍用量、配伍顺序、注射剂附加剂、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药品有效期、药品储存环境、配伍使用器具等诸多因素影响,可能发生与本书所描述的相互作用结果不相符现象。对此,我们郑重声明:使用本书时,万不可盲目遵从,应从药品配伍时的实际变化和患者个体差异着眼,认真参阅药品说明书等资料。
药品相互作用部分所介绍的内容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与抗感染药物之间、抗感染药物与常用大输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每一种药品均将药品相互作用结果分类后列出,再将原理在其后加以说明。药物相互作用中所列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可因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用药剂量、给药先后顺序、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个体差异等不同而发生改变。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原理,择长而避短,就可以为我所用,使药物疗效增强而毒性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甚至抵消。
为了方便查阅,本书将常用溶媒、溶液配製、给药速度、不良反应、药动学、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均分别加以叙述。
药物的稳定性与药品配伍结果密切相关,而药物的稳定性又受多因素影响,故在稳定性部分引用了大量专业文献所报导的试验结果,以期为临床正确溶解药品与使用药品作参考。製剂规格部分,因各品种规格众多,难以概全,则仅列出主要药品规格。参考文献在每章或每一种药品后列出,方便读者查阅。
因编写水平有限,本书的不足或错误之处,敬请诸位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第1章概述了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相关知识,之后对抗微生物药、合成抗菌药、中药注射剂等临床常用与近年新上市注射用抗菌药物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本书药品均採用通用名称,为求内容的权威性与快捷性,每一种注射剂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等,均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生产企业说明书和国内、外主要典籍与权威着作。不同生产企业的同一通用名称药品,有的存在差别,在书中将其单列并加以说明。
药品配伍项目涉及药品体外配伍相关内容,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与抗感染药物、抗感染药物与常用大输液之间的配伍情况,分为可配伍与忌配伍两项内容,同时,对药品配伍效果原理加以说明。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药品配伍中所列出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受多种因素与条件的影响,最终可因配伍条件变化而出现相同或不同的结果。本书所提供的注射剂配伍与相互作用结果,均是目前为止作者能查阅到的最新药品信息。药品配伍受个体差异、药物浓度、温度、时间、pH、配伍用量、配伍顺序、注射剂附加剂、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药品有效期、药品储存环境、配伍使用器具等诸多因素影响,可能发生与本书所描述的相互作用结果不相符现象。对此,我们郑重声明:使用本书时,万不可盲目遵从,应从药品配伍时的实际变化和患者个体差异着眼,认真参阅药品说明书等资料。
药品相互作用部分所介绍的内容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与抗感染药物之间、抗感染药物与常用大输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每一种药品均将药品相互作用结果分类后列出,再将原理在其后加以说明。药物相互作用中所列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可因患者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用药剂量、给药先后顺序、给药时间、给药间隔、个体差异等不同而发生改变。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原理,择长而避短,就可以为我所用,使药物疗效增强而毒性减少,不良反应降低甚至抵消。
为了方便查阅,本书将常用溶媒、溶液配製、给药速度、不良反应、药动学、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均分别加以叙述。
药物的稳定性与药品配伍结果密切相关,而药物的稳定性又受多因素影响,故在稳定性部分引用了大量专业文献所报导的试验结果,以期为临床正确溶解药品与使用药品作参考。製剂规格部分,因各品种规格众多,难以概全,则仅列出主要药品规格。参考文献在每章或每一种药品后列出,方便读者查阅。
因编写水平有限,本书的不足或错误之处,敬请诸位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