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与製造技术》是201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亚生、崔春芳。
基本介绍
- 书名:注塑模具与製造技术
- 类型:科技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品牌: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冯亚生 崔春芳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页数:335页
- 开本:16
内容简介
“模具技术丛书”之一;塑胶加工中重要的加工方法--注塑成型所必需的模具设计与製造及套用。本书以实践和第一手模具製作的实际经验综合编写而成,对注塑模具製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十章,主要阐述了注塑成型工艺与设备及其製品的设计;注塑模具的结构形式与製造材料选择;注塑模具浇注系统的设计;注塑模具成型零件的设计;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部件;注塑模具顶出脱模机构的设计;侧向分型与抽芯结构;注塑模排气系统与温度调节系统;注射成型的质量控制。 本书注重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章节以实例叙述为主,理论表述从简,表文并茂。可供主要从事塑胶模具成型製作工技能鉴定培训、塑胶模具产品製品成型技术与塑胶模具材料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塑胶工艺专业师生研究与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节概述
一、塑胶套用性能
二、塑胶製品的功用
三、塑胶模具的功能和地位
第二节塑胶模具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世界各国模具製造技术状况
二、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模具技术的进步状况的对比
四、“十二五”模具行业发展规划
五、“十二五”期间模具产业发展三大展望
第三节注塑模具开发功能与动向
一、通过热流道技术提高多层模具的功能
二、同时作业可以缩短作业循环时间
三、工艺流程可以合成一体
第四节注塑模具套用的关键技术
一、注塑模具套用背景
二、注塑模具製造的特点
三、模具製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关键技术和实用功能
五、模具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
六、国内基于分层实体製造关键技术的注塑模具套用
七、新兴特殊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对模具製造的发展要求
第五节塑胶注射成型模具与发展趋势
一、提高大型、精密、複杂、长寿命模具的设计水平及比例
二、注塑模具CAD实用化与集成化
三、塑胶模具专用钢材系列化
四、推广套用新型注射成型技术
五、高档模具标準件生产技术
第一节塑胶注射成型工艺
一、注射成型过程
二、注射成型过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係
三、聚合物在注射成型中的问题
第二节塑胶注射成型设备
一、塑胶製品设备的选择
二、塑胶注射成型机设备
三、塑胶注射成型机与模具的关係
第三节注射成型製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概述
二、注射成型製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注射成型製品的设计及结构工艺性
第四节注塑製品的设计
一、注射製品的精度
二、製品的表观质量
三、塑件的壁厚
四、脱模斜度
五、加强筋及其他防止变形的结构设计
六、支撑面和凸台
七、金属嵌镶件的设计
八、螺纹的设计
九、铰链的设计
十、齿轮的设计
十一、孔的设计
十二、塑件与注塑模具的关係
第五节注塑模具设计製造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模具的模组化设计
二、模具製造过程中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注塑模具的结构形式
一、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二、塑胶注塑模具的技术要求
三、注塑模具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注塑模具对材料的选择
一、注塑模具的工作条件
二、塑胶模材料失效原因分析
三、注塑模具对材料的要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浇注系统的设计
一、浇注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二、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三、浇注系统的平衡性与阻力
四、流道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无流道冷凝料的浇注系统设计
一、热流道浇注系统的分类
二、热流道系统的尺寸计算
第四节热流道技术与套用
一、热流道发展史
二、热流道的原理与热流道模具的特点
三、热流道系统的优势
四、热流道系统与结构的组成
五、热流道系统的分类
六、热流道塑胶模具设计程式
七、热流道技术发展动态
八、热流道系统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模具的分型面设计
一、分型面类型
二、分型面选择的原则
第三节凹模(动模)的结构设计
一、整体式凹模
二、整体嵌入式凹模
三、局部镶嵌式凹模
四、大面积镶嵌组合式凹模
第四节型芯的结构设计
一、整体式型芯
二、组合式型芯
第五节成型零部件的工作尺寸计算
一、概述
二、工作尺寸分类及有关约定
三、影响塑胶製品尺寸精度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四、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计算方法
第六节型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一、概述
二、圆形型腔、型芯的尺寸计算
三、矩形型腔、型芯的尺寸计算
第一节概述
一、合模导向机构的作用
二、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原则
三、支承零部件
第二节合模导向机构
一、导柱导向机构
二、锥面定位机构
第三节模具零件的支承零部件与设计举例
一、概述
二、模具结构与工作原理
三、主要零件的设计
四、设计计算
第四节注塑模具的标準件使用
一、注塑模具正确使用方法
二、模具零件的标準化
三、模架的标準化
第一节概述
一、顶出机构的典型结构及组成
二、顶出机构的设计要求
三、顶出机构的分类
第二节脱模力的计算
一、概述
二、圆锥形型芯脱模力的计算
三、矩形台锥形型芯脱模力计算
第三节简单的脱模机构
一、推桿(顶桿)脱模机构
二、顶管顶出脱模装置
三、推板顶出脱模及装置
四、活动镶件和型腔脱模机构
五、利用成型零部件(组合式)顶出机构
第四节浇注系统塑胶(定模侧设)的脱模机构的形式
第五节双脱模(顺序)脱模机构
一、概述
二、压缩空气顺序双脱模机构
三、弹簧式二次顶出脱模机构
四、拉钩顺序分型双脱模机构
第六节脱模机构的辅助装置
一、导向机构
二、回程复位机构
三、定距分型拉紧机构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侧向分型抽拔力和抽拔距的计算
一、侧向分型抽拔力的计算
二、侧向分型抽拔距的计算
第三节手动侧向分型抽芯机构
第四节机械侧向分型抽芯机构
一、弹簧分型抽芯机构
二、斜导柱分型抽芯机构
三、弯导桿分型抽芯机构
四、滑块导板(料槽导板)侧分型抽芯机构
五、斜滑块侧分型抽芯机构
六、齿轮齿条抽芯
第五节液、气压分型抽芯机构
一、液压分型抽芯机构
二、气压侧分型抽芯机构
第六节联合作用的侧抽芯机构
第一节注塑模排气系统设定及排气槽的设计
一、排气的问题概述
二、模具排气的作用与结构
三、模具的排气方式
四、排气槽尺寸设计
五、负压及真空排气
第二节注塑模的温度调节系统
一、注射模中设定温度调控系统的必要性
二、模具的温控系统
三、介质冷却迴路设计原则
四、电加热调节
第一节取向与注射成型质量的关係
一、取向与熔体流动的关係
二、影响製品取向的因素
三、取向对製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四、取向的控制
第二节注塑製品中的残余应力
一、内应力的产生
二、流动残余应力
三、热残余应力
四、内应力的消除及分散
第三节注塑件的密度分布与收缩
一、注塑件的密度与分布
二、注塑製品的成型收缩率
三、成型收缩率的控制
第四节注塑製品的熔接痕
一、熔接痕的形成及类型
二、影响熔接痕的因素
三、消除或减轻熔接痕的措施
第五节表面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一、塑胶套用性能
二、塑胶製品的功用
三、塑胶模具的功能和地位
第二节塑胶模具工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一、世界各国模具製造技术状况
二、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模具技术的进步状况的对比
四、“十二五”模具行业发展规划
五、“十二五”期间模具产业发展三大展望
第三节注塑模具开发功能与动向
一、通过热流道技术提高多层模具的功能
二、同时作业可以缩短作业循环时间
三、工艺流程可以合成一体
第四节注塑模具套用的关键技术
一、注塑模具套用背景
二、注塑模具製造的特点
三、模具製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关键技术和实用功能
五、模具先进制造关键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
六、国内基于分层实体製造关键技术的注塑模具套用
七、新兴特殊注射成型关键技术对模具製造的发展要求
第五节塑胶注射成型模具与发展趋势
一、提高大型、精密、複杂、长寿命模具的设计水平及比例
二、注塑模具CAD实用化与集成化
三、塑胶模具专用钢材系列化
四、推广套用新型注射成型技术
五、高档模具标準件生产技术
第一节塑胶注射成型工艺
一、注射成型过程
二、注射成型过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係
三、聚合物在注射成型中的问题
第二节塑胶注射成型设备
一、塑胶製品设备的选择
二、塑胶注射成型机设备
三、塑胶注射成型机与模具的关係
第三节注射成型製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概述
二、注射成型製品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注射成型製品的设计及结构工艺性
第四节注塑製品的设计
一、注射製品的精度
二、製品的表观质量
三、塑件的壁厚
四、脱模斜度
五、加强筋及其他防止变形的结构设计
六、支撑面和凸台
七、金属嵌镶件的设计
八、螺纹的设计
九、铰链的设计
十、齿轮的设计
十一、孔的设计
十二、塑件与注塑模具的关係
第五节注塑模具设计製造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一、模具的模组化设计
二、模具製造过程中的缺陷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注塑模具的结构形式
一、注塑模具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二、塑胶注塑模具的技术要求
三、注塑模具的结构组成
第二节注塑模具对材料的选择
一、注塑模具的工作条件
二、塑胶模材料失效原因分析
三、注塑模具对材料的要求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浇注系统的设计
一、浇注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二、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三、浇注系统的平衡性与阻力
四、流道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无流道冷凝料的浇注系统设计
一、热流道浇注系统的分类
二、热流道系统的尺寸计算
第四节热流道技术与套用
一、热流道发展史
二、热流道的原理与热流道模具的特点
三、热流道系统的优势
四、热流道系统与结构的组成
五、热流道系统的分类
六、热流道塑胶模具设计程式
七、热流道技术发展动态
八、热流道系统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模具的分型面设计
一、分型面类型
二、分型面选择的原则
第三节凹模(动模)的结构设计
一、整体式凹模
二、整体嵌入式凹模
三、局部镶嵌式凹模
四、大面积镶嵌组合式凹模
第四节型芯的结构设计
一、整体式型芯
二、组合式型芯
第五节成型零部件的工作尺寸计算
一、概述
二、工作尺寸分类及有关约定
三、影响塑胶製品尺寸精度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四、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计算方法
第六节型腔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一、概述
二、圆形型腔、型芯的尺寸计算
三、矩形型腔、型芯的尺寸计算
第一节概述
一、合模导向机构的作用
二、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原则
三、支承零部件
第二节合模导向机构
一、导柱导向机构
二、锥面定位机构
第三节模具零件的支承零部件与设计举例
一、概述
二、模具结构与工作原理
三、主要零件的设计
四、设计计算
第四节注塑模具的标準件使用
一、注塑模具正确使用方法
二、模具零件的标準化
三、模架的标準化
第一节概述
一、顶出机构的典型结构及组成
二、顶出机构的设计要求
三、顶出机构的分类
第二节脱模力的计算
一、概述
二、圆锥形型芯脱模力的计算
三、矩形台锥形型芯脱模力计算
第三节简单的脱模机构
一、推桿(顶桿)脱模机构
二、顶管顶出脱模装置
三、推板顶出脱模及装置
四、活动镶件和型腔脱模机构
五、利用成型零部件(组合式)顶出机构
第四节浇注系统塑胶(定模侧设)的脱模机构的形式
第五节双脱模(顺序)脱模机构
一、概述
二、压缩空气顺序双脱模机构
三、弹簧式二次顶出脱模机构
四、拉钩顺序分型双脱模机构
第六节脱模机构的辅助装置
一、导向机构
二、回程复位机构
三、定距分型拉紧机构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侧向分型抽拔力和抽拔距的计算
一、侧向分型抽拔力的计算
二、侧向分型抽拔距的计算
第三节手动侧向分型抽芯机构
第四节机械侧向分型抽芯机构
一、弹簧分型抽芯机构
二、斜导柱分型抽芯机构
三、弯导桿分型抽芯机构
四、滑块导板(料槽导板)侧分型抽芯机构
五、斜滑块侧分型抽芯机构
六、齿轮齿条抽芯
第五节液、气压分型抽芯机构
一、液压分型抽芯机构
二、气压侧分型抽芯机构
第六节联合作用的侧抽芯机构
第一节注塑模排气系统设定及排气槽的设计
一、排气的问题概述
二、模具排气的作用与结构
三、模具的排气方式
四、排气槽尺寸设计
五、负压及真空排气
第二节注塑模的温度调节系统
一、注射模中设定温度调控系统的必要性
二、模具的温控系统
三、介质冷却迴路设计原则
四、电加热调节
第一节取向与注射成型质量的关係
一、取向与熔体流动的关係
二、影响製品取向的因素
三、取向对製品力学性能的影响
四、取向的控制
第二节注塑製品中的残余应力
一、内应力的产生
二、流动残余应力
三、热残余应力
四、内应力的消除及分散
第三节注塑件的密度分布与收缩
一、注塑件的密度与分布
二、注塑製品的成型收缩率
三、成型收缩率的控制
第四节注塑製品的熔接痕
一、熔接痕的形成及类型
二、影响熔接痕的因素
三、消除或减轻熔接痕的措施
第五节表面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序言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自从20世纪以来,我国就开始重视模具行业的发展,提出支持模具行业的发展以带动製造业的蓬勃发展。有关专家表示,我国的加工成本相对较低,模具加工业日趋成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国内投资环境越来越好,各种有利因素使越来越多国外企业选择我国作为模具加工的基地。模具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再次腾飞的契机。
据统计资料,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通过模具加工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产品高度一致性等。如今,模具因其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材料消耗低、生产成本低而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套用,并且直接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特别是在製造业中,它起着其他行业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辐射性的影响。
现代模具行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目前,中国约有模具生产厂点25万余家,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全年模具产值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模具出口近30亿美元,但是目前我国注射模具设计製造大多集中在低档次领域,技术水平与附加值偏低,对于那些精密、複杂、大型、科技含量高和寿命长的高中档模具,国内模具企业在技术上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已套用普遍,如双色注塑模、气体辅助注塑模、无熔接痕高亮度模具正在广泛套用;同时,CAE的模流分析和模具信息化的管理系统(CAE、CRP、EMS)已开发套用,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能对模具项目计画、材料、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面对国外先进技术与模具质量高、市场价格低、製造周期短的挑战,模具行业应不断地提高设计、製造、工艺技术及管理水平。我国必须打破传统习惯的模具生产工艺,使模具设计规範化、标準化,使模具生产零件化,使模具企业管理信息化、网路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模具行业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缩短与国外水平的差距,使中国的模具工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近年来,模具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複杂、长寿命模具和模具标準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塑胶模和压铸模比例增大;面向市场的专业模具厂家数量及能力增加较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资”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快。
随着我国製造业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模具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模具的需求量也成倍增加,其生产周期愈来愈短。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塑胶模具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步伐。只有掌握最新的塑胶模具技术成果才能提高竞争能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当前要应对塑胶模具原材料价格暴涨等各方面的挑战,为此需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吸收国际塑胶模具业的经验教训和科技成果。
《模具设计》丛书的出版,为推动製造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最佳化模具产业结构有所帮助,有利于製造业产业集群人员的知识需求,切实把科技创新与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该丛书的特点是以技术性为主,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同时体现基础理论的研究等。
丛书共分七册,包括《注塑模具与製造技术》、《三维建模与模具设计》、《塑胶模具与设计》、《模具材料及工艺》、《模具设计与数控编程一体化》、《冲压模具与製造技术》、《橡塑模具与设计》。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塑胶模具行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编者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模具技术》丛书。相信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广大从事塑胶模具与设计、塑胶新材料的製品与加工和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会有所帮助。
丛书编委会
2013年1月
据统计资料,模具可带动其相关产业的比例大约是1∶100,即模具发展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100亿元。通过模具加工产品,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原材料,降低能耗和成本,保持产品高度一致性等。如今,模具因其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材料消耗低、生产成本低而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套用,并且直接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特别是在製造业中,它起着其他行业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辐射性的影响。
现代模具行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目前,中国约有模具生产厂点25万余家,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全年模具产值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模具出口近30亿美元,但是目前我国注射模具设计製造大多集中在低档次领域,技术水平与附加值偏低,对于那些精密、複杂、大型、科技含量高和寿命长的高中档模具,国内模具企业在技术上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热流道的注塑模具已套用普遍,如双色注塑模、气体辅助注塑模、无熔接痕高亮度模具正在广泛套用;同时,CAE的模流分析和模具信息化的管理系统(CAE、CRP、EMS)已开发套用,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能对模具项目计画、材料、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面对国外先进技术与模具质量高、市场价格低、製造周期短的挑战,模具行业应不断地提高设计、製造、工艺技术及管理水平。我国必须打破传统习惯的模具生产工艺,使模具设计规範化、标準化,使模具生产零件化,使模具企业管理信息化、网路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模具行业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缩短与国外水平的差距,使中国的模具工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近年来,模具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大型、精密、複杂、长寿命模具和模具标準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塑胶模和压铸模比例增大;面向市场的专业模具厂家数量及能力增加较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资”及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快。
随着我国製造业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模具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模具的需求量也成倍增加,其生产周期愈来愈短。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塑胶模具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步伐。只有掌握最新的塑胶模具技术成果才能提高竞争能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当前要应对塑胶模具原材料价格暴涨等各方面的挑战,为此需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吸收国际塑胶模具业的经验教训和科技成果。
《模具设计》丛书的出版,为推动製造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最佳化模具产业结构有所帮助,有利于製造业产业集群人员的知识需求,切实把科技创新与技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该丛书的特点是以技术性为主,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同时体现基础理论的研究等。
丛书共分七册,包括《注塑模具与製造技术》、《三维建模与模具设计》、《塑胶模具与设计》、《模具材料及工艺》、《模具设计与数控编程一体化》、《冲压模具与製造技术》、《橡塑模具与设计》。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塑胶模具行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编者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模具技术》丛书。相信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广大从事塑胶模具与设计、塑胶新材料的製品与加工和开发研究的科技人员会有所帮助。
丛书编委会
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