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泥瓮,最讲究的是瓮壁。每次只能向上加高三、四圈,干了再向上加高,特别是到了收口的时候,每次只能加一、两圈。待整个瓮身乾透以后,再用踩熟了的泥把瓮壁内外抹遍,使瓮壁内外平平整整,滑滑溜溜。因为操作过程全离不开“泥”所以叫“泥”瓮。泥好后,晒上几天太阳,等呈出灰白色,便可抬回家使用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泥瓮
- 形状:肚大口小
- 作用:存放粮食、油菜籽之类的农具
- 製作方法:就地取材,在乡场上随便挖上几锹
简介
泥瓮,是一种肚大口小、存放粮食、油菜籽之类的农具,就像现在酒店里装散酒的大圆陶器。
製作方法
农家的乡场是做泥瓮最好的地方,通风、有阳光。很多人家做泥瓮喜欢就地取材,在乡场上随便挖上几锹,垒上一堆坚硬的土(乡场上的土被石碾压得僵硬呆板),捣碎,提几桶水浇在泥块上,等泥块潮透、蓬鬆 ,再用脚反覆踩、搅拌,直至踩成丝绸状,就可以做製作泥瓮子的原料了。
选好稻草后,把丝绸状的泥往稻草上涂抹,让泥和稻草充分混合,做成了条状泥草绕子。首先做瓮底,先把泥草绕子交错摆在地上,成“米”字形,叫做“筋”,接着就用泥草绕子从“米”字中心开始一圈挨一圈地向外编排,圈与圈之间的泥草绕子粘紧,再用泥把上面抹平,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在做“米”字形筋时候,两端都要超出瓮底尺把长,等到做瓮壁时,就可以把这尺把长的筋往外壁上倾斜缠绕粘泥,使瓮底和瓮壁粘成一个整体,结实耐用。做瓮壁时,则同样用泥草绕子,挨着瓮底边沿向上围圈,一开始每围一圈都要稍微向外扩张一点;到齐腰高时,再渐渐往内收缩;到齐胸高时,收缩的角度更大,这样做起来的瓮身呈“鼓肚”形,为了使瓮口更结实,最后还要做个瓮盖。
製作泥瓮,最讲究的是瓮壁。每次只能向上加高三、四圈,干了再向上加高,特别是到了收口的时候,每次只能加一、两圈。待整个瓮身乾透以后,再用踩熟了的泥把瓮壁内外抹遍,使瓮壁内外平平整整,滑滑溜溜。因为操作过程全离不开“泥”所以叫“泥”瓮。泥好后,晒上几天太阳,等呈出灰白色,便可抬回家使用了。
好的土瓮匀称、浑圆,高一米左右,肚大口小,腹部隆起。大的泥瓮只有殷实人家才做。小土瓮灵巧,薄,口溜圆,就像那暗褐色的陶罐。那年月里,泥瓮贮粮,既吸收潮气,保持粮食乾燥,又省去翻晒的劳作,它是农人最钟情的容器。
好的土瓮匀称、浑圆,高一米左右,肚大口小,腹部隆起。大的泥瓮只有殷实人家才做。小土瓮灵巧,薄,口溜圆,就像那暗褐色的陶罐。那年月里,泥瓮贮粮,既吸收潮气,保持粮食乾燥,又省去翻晒的劳作,它是农人最钟情的容器。
考古
2007年2月5日从郧县考古现场获悉,在该县五峰乡上宝盖遗址中,发现大量东周时期的瓮棺,泥瓮葬人的方式在鄂西北尚属首次发现。
位于郧县的上宝盖遗址经专家确认是一处东周时期的遗址。发掘中,专家发现了一些古代葬人用具——瓮,这些泥瓮大小不一,形如菜罈,部分泥瓮中还有一些人的骨骸。经专家修复后,有十几个泥瓮已恢复了原形,最大的直径约有1米,最小的也有四五十厘米。
专家透露,大瓮是用来葬成人的,小瓮是用来葬小孩的。
宁夏考古所朱存世教授介绍,东周时期,瓮棺主要是用来葬夭折的小孩,大人死后一般直接土葬,而此次发现的成人死后入瓮棺,在国内很少见,这对研究东周时期殡葬制度有很重要的意义。
笔者了解到,专家目前正深入研究这一奇特现象,试图解开谜底。
位于郧县的上宝盖遗址经专家确认是一处东周时期的遗址。发掘中,专家发现了一些古代葬人用具——瓮,这些泥瓮大小不一,形如菜罈,部分泥瓮中还有一些人的骨骸。经专家修复后,有十几个泥瓮已恢复了原形,最大的直径约有1米,最小的也有四五十厘米。
专家透露,大瓮是用来葬成人的,小瓮是用来葬小孩的。
宁夏考古所朱存世教授介绍,东周时期,瓮棺主要是用来葬夭折的小孩,大人死后一般直接土葬,而此次发现的成人死后入瓮棺,在国内很少见,这对研究东周时期殡葬制度有很重要的意义。
笔者了解到,专家目前正深入研究这一奇特现象,试图解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