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泉港区

(2018-12-12 07:48:26) 百科
泉港区(泉港)

泉港区

泉港一般指本词条

泉港区(古属泉州府惠安县)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1996年之前属于惠安惠北一带,2000年从惠安县划出,单独分立一个区。面积306平方千米,人口36万。泉港区规划建设为现代化石化港口城市,福建省石化工业的龙头地区,其辖区内的天然良港-肖厝港系泉州市新港口,故取区名为“泉港区”。福厦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324国道通过。

泉港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1′-119°01′、北纬 25°03′-25°15′。东临湄洲湾,东和北临莆田市城厢区和秀屿区,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仙游县接壤。泉港区于1996年成立肖厝经济开发区,2000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挂牌成立。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泉港区是中国能源之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石油化工名城、中国北管古乐故乡。

2016年05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2016中国化工园区20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自2013年以来连续四年获此殊荣,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园区。中国化工园区20强的评选,包含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安全与公众认知等5个主要指标,是石化工业园区综合实力的反映。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2018年11月,入选2018年工业百强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泉港区
  • 别名:肖厝
  •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 下辖地区:辖1个街道、6个镇
  • 政府驻地:泉港区山腰街道港二街
  • 电话区号:+86 (0)0595
  • 邮政区码:362114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泉州市
  • 面积:306平方公里
  • 人口:39.27万人
  • 方言:闽南语泉州话、莆仙话、头北话
  •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着名景点:金钟潭、沙格天后宫、涂岭朝天石、笔架山、仙公山、怀恩寺
  • 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 火车站:泉州站、惠安站
  • 车牌代码:闽C
  • 文化名片:泉港北管古乐
  • 行政代码:350505
  • 区委书记:梁炳辉 
  • 高等院校: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泉港校区

建制沿革

泉港区前身为惠安县部分地方和兴化府仙游县(今莆田市仙游县)部分融和而成。
泉港区
莆田县设县于南朝,100多年后析莆田县西部地置清源县,后改名为仙游县,莆田县设立300多年后设立惠安县。
这其中的历史缘由,至今鲜为人知。 清代道光年间以前,界山(镇)一带,就是原来在枫亭镇的多个地方,这些村地方一直隶属于兴化府(宋代是兴化军)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和慈孝里(今莆田市园庄镇),语言至今则是使用莆仙话,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
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曆年间(1573—1619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县籍的李恺,以上述村连同本来同在枫亭境内的秀溪、黄田、寨后、樟脚、白潼等几个村(今划给涂岭镇)与惠北地缘邻为由,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 划给惠安。 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一万多亩土地、几万多人,在清朝道光年间实际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原先位于涂岭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现在界山镇北部,并把界碑新址重新改名为界山村交界塘。 清代官修着《乾隆 兴化府仙游县誌》卷二 疆域 :“仙游县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三百二十里,东西宽九十里,南北长二百五十里。东抵俞潭铺四十里莆田界, 西抵白隔岭六十里永春州界, 南抵白水坑七十五里惠安县界, 北抵小沽山一百五十里永福县界。 东南抵长岭五十里莆田县界, 西南抵白塔岭北三十五里南安县界,东北抵后门一百里莆田县界,西北抵磨头寨一百里德化县界。” 据古代旧版《莆田县誌》、《枫亭志》载,这些地方虽划给惠安管辖,但这些地方的税粮等在1950年前仍由仙游枫亭负责。
宋理宗年间,莆田洋埕一林氏村民任广东广州增城县尉,晚年退居于此地太白峰东南麓前端的海滩地,因他思念故乡莆田,此地地处莆田南边,故谐音称此地为南莆,后谐音逐渐改为南浦、南埔。
1999年界山村升格为界山镇。泉港区在2000年前隶属惠安县(惠北片4镇、1山腰盐场)。
1985年4月11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肖厝镇,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及涂岭乡部分行政区域为肖厝镇的行政区域,下辖86个村委会。
1991年7月14日,泉州市人民政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1985]综183号文精神,设立肖厝镇。
1992年9月29日(另一为28日)成立肖厝镇人民政府。
1996年3月1日,省民政厅批准撤销肖厝镇,设立后龙、山腰、南埔、涂岭、埭港5个镇。
1996年4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简称肖厝管委会),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协调区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务,下辖南埔、后龙、山腰、涂岭、埭港5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
1996年7月11日,肖厝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1999年8月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镇级行政区划调整为南埔、界山、后龙、峰尾、山腰、前黄、涂岭等7个镇和国有山腰盐场。
2000年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泉州市泉港区。泉港区辖原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山腰镇。12月28日,泉港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0年,泉港区辖7镇: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前黄镇、峰尾镇、界山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4221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南埔镇 69677、 界山镇 44882、 后龙镇 38202 、峰尾镇 46039 、山腰镇 57094、 前黄镇 35735、 涂岭镇 45668。
2001年,泉港区驻山腰街道,辖1街道6镇,99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

泉港区辖1个街道、6个镇:街道办事处:山腰街道。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前黄镇、峰尾镇、界山镇。国有山腰盐场。共有4个社区、96个行政村。
泉港区行政区划泉港区行政区划
泉港区在1996年之前属于惠安惠北一带,有4个乡,分别是南埔,后龙,山腰和前黄,1996年这四个乡与惠安脱离,另外成立肖厝管委会,2000年12月,肖厝管委会又更名为泉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泉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湄洲湾南岸,与台湾省、莆田市湄洲镇湄洲岛、忠门镇、灵川镇、东庄镇、东海镇、山亭乡、东埔镇、月塘乡、笏石镇隔海相望,和莆田市枫亭镇和园庄镇相接。介于东经118゜41ˊ~119゜01ˊ,北纬25゜03ˊ~25゜15ˊ之间。东南濒临湄洲湾,南与惠安县毗邻,西南与洛江区相连,西北及北面同莆田市仙游县接壤,北和东和莆田市城厢区、秀屿区相望,全区陆域面积306.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0平方公里。

自然气候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8℃,冬季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240.9毫米,相对湿度77%,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南风为主,每年平均风速为7.15米/秒。

人口民族

根据2000年11月1日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泉港区总人口为34.24万人,很大部分通行闽南方言泉州话惠安片,部分使用莆仙话。
泉港区(泉港)
其中,南埔镇 69677人、界山镇 44882人、 后龙镇 38202人、峰尾镇 46039人、山腰镇 57094人、 前黄镇 35735人、 涂岭镇 45668人。
民族有蒙古族、回 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经济概况

1992年,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在肖厝开发区内建成投产,成为建设肖厝石油化工基地的龙头企业。至1997年4月,年加工能力已扩大到400万吨。1996年,国务院已批准新建一座年加工能力为800万吨的炼油厂。至2000年福建炼化公司将扩建年加工能力1200万吨,并将建设60万吨乙烯工程、30万吨聚丙烯、45万吨聚乙烯、30万吨氯乙烯、20万吨烧硷等一批石化中下游项目和4万吨环氧丙烷、4万吨聚醚等化工项目,肖厝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1996年,国务院又批准在肖厝兴建总装机180-19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额合起来将超过1000亿,是建国以来福建最大规模的工业投资计画。
泉港区(泉港)
2008年在泉港建成投产后,不仅将使海峡西岸形成千亿石化产业集群,而且将带动新型材料、轻工、纺织、电子、汽车、食品、配套产业、第三产业等关联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由此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商贸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等。泉港就已经吸引了中石化、埃克森美孚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美国杜邦等30多家跨国集团以及150多家港台企业前来角力竞夺。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9%,上半年增长9.8%,前三季度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52亿元,增长1.1%;第二产业增加值230.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92.08亿元,增长8.9%。产业结构不断最佳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0∶72.9∶24.1调整为3.2∶69.2∶27.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
2015年全年全区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92元。

农业经济

2008年全年农业生产完成粮食播种11.51万亩,总产量3.988万吨,增产1118吨;全年生猪出栏8.03万头、家禽出笼310万只,比增12.5%、9.8%,肉蛋奶总产量1.03万吨,比增8.6%。狠抓非规划林地造林,大力推广种植名贵树种,完成造林更新面积3920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31%。
泉港区(泉港)
圆满完成生态园林首期工程,完成造林1270亩,山头疏林地补植3000多亩。大力扶持发展渔业特色养殖、规模养殖,引导渔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改、扩大建设,实现了大宗水产品加工、养殖一体化发展,带动渔民增产增收明显,其中鲍鱼养殖、海带养殖创产值1.29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16元,增长13%,增幅连续4年居全市首位。
2009年建设涂岭邱后片区高标準农田1500亩,潘南垦区蔬菜基地扩大至2000亩;鲍鱼养殖规模突破2000万粒,年产值超亿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肖厝网箱养鱼协会、惠屿村海水养殖合作社被列入市级示範社建设。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成效明显,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15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806元,增长7.7%。

工业经济

泉港区秉承“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理念,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规模、十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石化基地”的发展构想,不断推动石化产业集聚。中国石化协会已命名泉港为中国石油化工城,国家发改委已把泉港石化工业区列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範试点园区,泉港石化基地的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
泉港区(泉港)
截至2007年已投产、产值超5000万元的石化项目23个,总投资58亿元(不含联合石化),2007年石化工业总产值达190多亿元,预计石化产值可突破250亿元,在全省石化产业中牢牢确立龙头地位和支撑作用。在建化工企业投资额超5亿元4家(林德气体、湄洲湾氯硷公司、泰山石化、北大方正),超亿元11家,还有一批大项目正在加紧洽谈。特别是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投资49.36亿美元,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炼油、乙烯生产和成品油销售全面一体化的项目,于2005年7月份全面动工建设,2009年1季度全面建成投产,投产后年产值可实现700亿元。
2008年全年完成工业产值409.18亿元,增长13.6%;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60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56亿元,增长28.16%;贷款余额136.5亿元,增长55.62%。福海粮油、明恆纺织等1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实现增资扩营,方兴化工、和盛置信等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投产,德立化工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7.6亿元,超出年度目标20.76个百分点。
炼化一体化项目炼油、芳烃装置基本建成,总投资9亿元、全省最大工业气体项目林德气体获批成立,1,4-丁二醇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这些项目将于陆续投产。石化园区开发面积达7.76平方公里,入驻石化相关企业39家,总投资530亿元。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石化产业发展论坛,签约项目9个,投资额达112.6亿元。积极对接台湾石化产业转移,争取设立台湾石化专区。石化产业集聚初显成效,2008年全年实现石化工业产值196.3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8.1%。泉港石化园区获得“中国石油化工园区”、“国家循环经济示範试点园区”两个“国字号”品牌。提升已建码头的配套服务,加快泰山石化、4#泊位、富源石化、方通港口、联合石化成品油等5座码头建设,全年完成投资近3亿元。1-11月份完成港口吞吐量1280.34万吨,海关关税37.47亿元,占泉州海关税收总额的91.3%。
泉港区中国石油化工业园区图片泉港区中国石油化工业园区图片
2015年全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9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截至2009年有国小96所,中学22所;在校学生8万多人,教师4000多人;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泉港区(泉港)
全区有文化娱乐场所13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8个,医院6家。文学创作、摄影、灯谜、琴棋书画、戏剧弹唱等不是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依法保证教育投入,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高考中考双双取得建区以来新突破,高考本科上线率首次超过30%,本一批上线首次突破百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建成镇级综合文化站4个、村级文化室45个、农家书屋24个、农民体育健身点9个。

基础设施

沿海大通道配套设施继续完善,峰大路、圭峰路、驿沙路等道路修建工程及新民街路灯工程基本完成,盐田路开工建设,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加快推进,公交网路通达城乡。城市管理逐步规範,综合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市容环境整治和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成效显着。
泉港区(泉港)
南部截污管网工程全线竣工,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垃圾中转系统初步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全面开徵,环境卫生明显改观。第三产业日臻繁荣,2008年实现增加值34.4亿元,增长28.7%;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增长20%。投入160万元建设区级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实现远程即时监控,重点工业污染源持证排污率达100%。开展污染源普查,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2008年化学需氧量减排14.6吨,二氧化硫减排152.4吨。
开发区内的水、电、路、通讯、码头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齐全。疏港公路、连线国道324线二级公路已建成通车,区内已有等级股总长近90公里。已投入使用的有日供水9千吨、4万吨的两座水厂,总投资3.7亿元、日供水26-52万吨的湄洲湾南岸引水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1997年全线贯通供水。开发区内有塘头万伏、仙境11万伏、炼化公司11万伏等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通讯工程与泉州程控联网,建有4个程控模组局、2个电讯基站;已开通2.9万门程控电话,实现移动通讯,可满足对外联络的需要。

社会保障

2008年全年投入6560万元,实施就业、饮水、安居、帮困、医保、助学等“六大民生工程”,帮助7256名民众实现就业;解决2万名民众饮水难问题;完成50户计生“二女户”、20户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建设,收购栖霞小区32套小户型房屋作为廉租房,对符合条件的73户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房租金补贴11.7万元;8325名特困对象纳入城乡低保,发放低保金1006万元;31.48万名民众参加新农合,占全区农业人口数的96.37%,财政投入新农合补助金1574万元;373名贫困学生获得“松柏助学”、“金秋助学”、“春雨行动”等扶助;162名白内障患者接受免费手术,重获光明。压缩行政事业公用经费210万元,募集捐款806万元,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880套,并从地方级财政挤出1%,计521万元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

语言

泉港区的语言可以分成三大块:
  • 纯闽南语系:山腰街道、前黄镇。
  • 闽南语系和莆仙语系融合:涂岭镇中南部、后龙镇、峰尾镇、南埔镇:头北话,又称下路话
  • 纯莆仙语系:界山镇,涂岭镇北部:称顶路话。

交通

陆路

编号为G15福厦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G324国道;福厦铁路、鹰厦铁路、漳泉肖铁路,交通便捷,开发区地处闽东南繁荣区域的中间地带,距台湾基隆港174海里,距高雄194海里,324国道、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全区,漳泉肖铁路直达港区,交通条件十分便捷,既是闽东南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又是东南海上航道的辐射中心。此地北上福州可达浙沪、南下厦门可出粤赣,乘火车经鹰厦线可通全国各地,海上船运可直达沿海各港口、台湾及亚太地区。
泉港赛龙舟(陈勇勇\传)泉港赛龙舟(陈勇勇\传)

港口

肖厝港:泉港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港口水深港阔,常年不冻不淤,距台湾基隆港178海里,距高雄港194海里,是东南海上航线的一个辐射中心,被誉为“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海岸线总长56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中级、浅水岸线长21.4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的深水岸线长9.8公里,是福建省较为集中的深水泊位群。口岸园区较为完善,已开闢为国家一类口岸,肖厝海关等口岸系统高效便捷运作。
泉港区(泉港)
开发区海岸线总长50多公里,其中深水岸长11公里,可建万吨级至30万吨级泊位,码头线长。5公里,相当于我国现有万吨级泊位岸线总长的1/5;良好的建港条件,被誉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已建有万吨级杂货码头,10万吨级原油码头,5千吨、3千吨和2千吨级成品油码头各1座。国家交通部规划将湄洲湾南岸建成全国四大国际中转港之一,南岸肖厝港区正在抓紧筹建5万吨级货柜码头、5万吨级煤码头、5万吨级粮食中转码头、10万吨级粮食码头、25万吨级油码头,这些项目一旦建成肖厝不仅将拥有福建省最集中的深水泊位,而且将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港口。
已投入使用的码头泊位10万吨级1座、7万吨级1座、5万吨级2座、万吨级以上2座,实现港口吞吐量达1500万吨,可超2000万吨;在建的10万吨级2座、5万吨级3座,万吨级以上2座,这些码头泊位将陆续在今明两年建成投产,全部投产后港口吞吐量可超过5000万吨,届时泉港区将建成海峡西岸最大的石油化工港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在泉州打造“亿吨大港”中占据半壁江山。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落户,提升港口物流园区的层次,中国海运集团有意投资建设肖厝作业区5-10#(6个10-15万吨级)泊位,承接“港铁联运”项目;中国外运公司拟投资建设中外运物流园区,作为固体石油化工物流中心。

空运

北有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相距约139到154公里),南有泉州晋江机场(相距约68公里)。

历史文化

民俗风情
泉港依山傍海,自古水陆通畅,又处于闽南语系与莆仙语系的过渡地域,方言和地理的特殊性,造成了其民俗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成为令中外艺术家惊叹的曲窝子、戏窝子。在当地民间流传的戏曲有芗剧、高甲戏、莆仙戏、木偶戏、南音和旷世稀有的北管。泉港人同时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这些戏曲进行各类大、中型的表演。
泉港北管(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泉港北管(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相传是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泉港区多年来一直以“全国九大炼油基地之一”为人们所熟知,但石化产业的发展掩盖不了其文化产业的熠熠生辉。以北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泉港文化散发着独具一格的地方韵味。
唱北管南音,看南北戏剧,在 素有“戏窝子”、“曲窝子”美誉的山腰街道,闽南戏曲十分盛行,北管、歌仔戏(鹹水腔)、南音、掌中木偶、高甲戏、七星灯等各种民间文艺在这里交织碰撞,戏剧展演、文艺下乡巡演、民俗表演等活动频繁亮相,成为泉港多元文化的缩影。
“泉港仅山腰街道就活跃着68个民间文艺团体,包括民间戏曲、音乐、民俗活动等,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有1000多人,年收入1500万元人民币。”从事基层文化工作30年的山腰街道文化站站长庄玉宗介绍说。
此外,峰尾镇“圭峰之春”文艺节、东张村老人运动会、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舞台,也纷纷在泉港开花。
2008年11月,山腰街道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之乡;锦祥社区被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範点,后龙镇土坑村被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一个个“含金量”十足的头衔印证了泉港文化的欣欣向荣。
为继续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泉港2010年启动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的市民广场、万星影城、文化中心等市政项目建设,同时採取民办公助形式,组建泉港艺术团、泉港北管乐团和多支民俗文化队伍。

南音

又名南曲、南弦,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如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它的成因、发展、成型,与历史上的晋代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唐末三王入闽、南宋南外宗正司迁泉等三次中原人南迁大移民有关。文革期间,南音停止活动。20世纪80年代始,文艺复兴,以庄神生为代表的山腰南音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曾被美誉为“北派南音”。
泉港南音(泉州艺校陈勇勇\传)泉港南音(泉州艺校陈勇勇\传)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仙游地域文化的积澱与结晶,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着称。剧目古老,有传统的保留剧目50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古老剧目。音乐曲牌丰富,有曲牌一千多个,音乐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音乐唱腔,风格独特;表演艺术具有古朴典雅、绚丽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个性鲜明。表演程式揉合杂剧和民间木偶戏,行当脚色承袭南戏规制,其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个行当,尤其“靓妆”一角,其源极古。我国着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讚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莆仙戏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 超过千年的历史,因泉港许多村民的先祖,于明清之前就是仙游县地已千年和自莆田、仙游一带迁徙而来,披荆斩棘,繁衍成村,莆仙戏也由此引入,并生根发展。
泉港莆仙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泉港莆仙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这其中的历史缘由,至今鲜为人知。 界山镇、涂岭镇北部的村,就是原来在枫亭镇的多个村的语言则是纯粹的莆仙话,这些村地方在宋代是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和慈孝里,同仙游县唐安乡香田里、谷里、仙溪里同属于仙游县唐安乡。明朝末前一直隶属于兴化府(今大致为莆田市)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莆田市枫亭镇)和慈孝里(今莆田市园庄镇),又称“顶路话”,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 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建国初期后龙镇的涂坑村、界山镇的潘南盐场、山腰镇锦联村、锦山村、锦塔村等办有莆仙戏剧团,其中潘南莆仙戏剧团曾排演新编历史剧《慧眼考官》参加福建省首届农村职业剧团创作会演。现莆仙戏仍是界山、南埔、后龙、峰尾镇等镇民间欢庆的重要节目,每逢重大民俗节日,甚至老人庆寿,孩子考上大学,都请来莆仙戏剧团。最为隆重是演“文武台”,即请来两个戏班,在村里各搭一处戏台同时演出。莆仙戏的引入,也带来了与北管音乐不同特色的莆仙音乐,丰富了生活。

芗剧

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闽南和台湾等地区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轻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採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泉港芗剧(泉州艺校陈勇勇\传)泉港芗剧(泉州艺校陈勇勇\传)
泉港芗剧以漳州方言为戏腔,曲牌以芗剧传统曲牌、击乐以京班锣鼓经为主,基本轮廓类同台湾歌仔戏。芗剧在解放前夕传入前黄一带,迅速为泉港民众所接受,至20世纪60年代停演,1978年再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

莆仙话

据古代旧版《莆田县誌》、《枫亭志》载,当时这些村落虽划给惠安管辖,但这些村在解放前税粮仍由枫亭负责,莆田话的底子是闽南话。后龙、峰尾、南埔三镇的方言介于闽南语泉州话与莆仙话之间,由于两种方言片区的交叉区,同化融汇,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 界山镇、涂岭镇北部等镇, 临近枫亭的镇的语言则仍然保留是莆仙腔还没有被惠安话完全同化——人称“顶路话”,由于两种方言片区的交叉和同化,附近其它的镇——后龙、峰尾、南埔、涂岭镇中南部则融合惠安话与莆仙话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 部分莆仙话被惠安话同化而有惠安话的辞彙,泉港一带由于惠安话与莆仙话的融和莆仙话被惠安话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与惠安话有些不同的方言。 自清代道光至今,由于地方管辖的变化,“顶路话”也多少融进了“下路话”的某些成分,是被惠安话部分同化的莆仙话。
泉港一带由于惠安话与莆仙话的融和和莆仙话被惠安话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与惠安话有些不同的方言。
由于泉港一带和莆仙山海相接,交流频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它地方不与莆仙相接或离莆仙很远,部分莆仙话得以保留还没有被惠安话完全同化或部分被惠安话同化而有惠安话的辞彙。

高甲戏

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高甲戏是由闽南化装游行、装扮故事而形成的。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们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闽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类曲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的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只有道白,少有唱腔。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随着便有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出现,演出节目仍为梁山泊故事,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节目内容也较丰富。解放后,泉州高甲戏经过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甲戏在20世纪初传入境内,人们又称为南戏,主要在山腰、前黄、涂岭一带流行。
泉港高甲戏(泉州艺校陈勇勇\传)泉港高甲戏(泉州艺校陈勇勇\传)

掌中木偶戏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国内外稀有,属于国家保护扶持剧种。在泉港属南派掌中木偶,主要受惠安涂寨辐射而发展。近百年来境内出现了涂岭驿坂村陈妈居、邱后村陈延生、山腰大前黄村黄乌猴等颇有名望的布袋戏班师傅。
泉港掌中木偶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泉港掌中木偶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铜管乐

此民间演艺团体俗称西乐队。据说1934年十九路军兵败之后,有一位十九路军士兵不愿被国民党军队收编,就在山腰潜居,闲时教当地村民吹无按键的五音铜号。抗日时期,其又办起管乐队宣传抗日思想。这一演艺形式流传开来后,泉港出现不少西乐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当地殡葬仪队之一。当时一些学校也教习学生演奏,办起铜管乐队。
泉港铜管乐(泉州艺校陈勇勇\传)泉港铜管乐(泉州艺校陈勇勇\传)

文管

泉港文管流行于泉港区界山和南埔、后龙等地,是由莆仙戏演化而来,传入泉港后由泉港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音乐,既有纯器乐的演奏,也有以器乐伴奏结合表演的戏曲片段。界山镇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北部,系泉州市的北大门,与莆田市仙游县毗邻,是泉州市和莆田市的交界地,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特别是临近莆田,与莆田的来往甚密,是泉港文管产生的主要原因。
泉港文管表演(泉州艺校陈勇勇\传)泉港文管表演(泉州艺校陈勇勇\传)

樟脚舞龙灯

一盏盏花灯绑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村民只要两头扛着木板游于乡间就可以了。花灯要固定在木板上,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每块约5米长,根据花灯的数量在板上凿出圆洞,将安放蜡烛的木桩固定在圆洞上。传统的樟脚灯笼是由藤条扎成,外面再裱上油纸,油纸灯笼通过底座上设定的U形铁条固定在木板上。花灯游龙时大家总是有意无意地烧掉几盏纸花灯,当地人称为“出灯”。来年还要补上几盏新灯,因为“添灯”闽南话就是“添丁”啦。为这个传承300多年的樟脚民俗带来一丝现代感。
樟脚舞龙灯(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樟脚舞龙灯(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七星灯歌舞

七星灯是山腰、峰尾、前黄一带的村庄元宵民俗中一种吉祥的灯,人家相信这种灯能够庇佑早生贵子。它是在一根一丈多的竹竿顶挂着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系一盏纸制天地灯,俗称魁灯,有的还在灯罩上端糊着一只昂首的纸鹤。各村供奉七星灯的礼俗不一,如后张村是把七星灯奉在家中礼拜三日,然后把魁灯送给已婚未育人家,其余物件焚化;坝头一带是新添丁人家糊七星灯,供奉15日,以谢神灵;峰尾则把七星灯横列于一竹竿中,挂在门前朝拜三日,然后焚化。
泉港七星灯歌舞(泉州艺校陈勇勇\传)泉港七星灯歌舞(泉州艺校陈勇勇\传)
山腰一些村庄还会在元宵节举行抢七星灯活动。华灯初上时,礼炮三响后,撑灯者举着七星灯,朝广场上众多抢灯者舞动,抢灯者等六盏魁灯从头上划过时,跃起夺灯,一时互相碰撞,欢声雷动,夺得魁灯者笑逐颜开,将其带回家中供奉。抢七星灯的民俗活动自文革之后已逐渐匿迹,但上世纪80年代始,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根据这种民俗活动独特的情景,编成民间歌舞。老艺人所编的抢灯歌舞《七星灯》,选南音、北管的小吹名曲《贵子图》作为舞曲,配上唢吶和打击乐,使整个舞蹈表现出喜气洋洋的氛围,特别是舞蹈中出现的男丑、女丑、老头、少女和儿童等角色,以不同的舞姿展现出活泼而又紧张、风趣而又幽雅的场景。1986年,《七星灯》经过加工,由惠安高甲剧团排练后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和编导一等奖。
艺人们还藉助七星灯演练成七星灯踩街节目,参加市区一些大型的踩街歌舞活动。参加踩街的女生穿上红艳的传统服装,手里举着一盏红纱灯,头上戴着金色的圆形道具,道具上妆饰着六盏小纸灯。

“福船”製造技艺

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又称远洋木质帆船。早在宋、元时期,古城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长製造“福船”而着称于世,其中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体。坐落在峰尾镇的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就是展览馆内所展福船的“出生地”。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厂长黄唐安介绍说,据《黄氏族谱》记载,公元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元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了郑和的“下西洋之旅”,并筹划规模庞大的造船工程,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而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

施厝扁担拳

在泉港区域,“施厝扁担”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当地人们喜爱的武艺拳种,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故称“扁担拳”。

风景名胜

笔架山

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752.3米。山顶三峰相连,犹如笔架,山以此而得名。这里红花遍野、新绿满山、泉水淙淙、林涛阵阵,是一个休闲避暑胜地。笔架仙公寺传说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中两根巨大的青龙石柱,气势磅礴,腾云驾雾,如摆脱羁绊飞向蓝天;左边是“仙公阁”,中间是“观音殿”,右边是“三宝殿”,三殿处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壮观。
泉港笔架山(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泉港笔架山(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樟脚古民居

从324国道泉港区段朝阳公路往里走三四公里,经过蜿蜒盘旋的山路,即到涂岭镇樟脚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已有207年的历史。樟脚村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等。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村里人说,村子里有一株年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因此得名。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充盈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砌屋时依山就势,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许多人家,同一座房子里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一般房子都用石砌到顶,也有上面部分垒土坯的。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而小,据说是从防盗方面考虑的。
泉港樟脚古民居(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泉港樟脚古民居(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玉笏朝天”

进入泉港境内的涂岭下炉,举目可见一块突兀的菇形顽石,此石乃闻名海内外的“玉笏朝天”。泉港人称,“玉笏朝天”凝聚着泉港人的精灵,象徵着泉港人的拼搏冲劲。
泉港区(泉港)

  

前黄土楼

在前黄镇前黄村的西南面,有个村落名叫土楼,村名取之一座雄伟奇特的古民居大楼。这座大楼俗称“土楼”,又名“定楼”、“黄素石楼”,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系黄素、黄堂官父子历时30多年建成的。楼高9.4米,长、宽各20.8米,为石构方形平顶四合式三层楼阁。楼内构房36间,楼外建72间环屋,共108间正辅房屋,连庭院总长75.1米,宽73.5米,占地约5400平方米。总体结构主次有别,统率有序,恢宏壮观,形成一个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宏伟建筑群。
泉港前黄土楼村(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泉港前黄土楼村(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伏虎胜境

从福厦公路涂岭车站东南行约五华里,有位于崑仑山南的伏虎岩,俗称虎岩山,山腰有虎岩寺。

天岩湖

天湖岩风景区位于泉港区南埔镇西南的天湖村的天湖岩山上,北临湄洲湾,东毗五公山,南望净峰山,西邻观音山。因山上有个天然的湖泊而闻名。传说在唐开元年间,“八仙”发现这里景幽地美,曾聚集在天湖池畔奏乐欢歌。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时慕名前来游览,挥毫写下“天湖福地”四个字。有“金锁镇天湖”、“金龟背印”、“丹凤吸水”、“灵龟饮露”、“莲花宝座”等十大天然奇景。天湖岩山顶在明朝年间建有烽火台,以御倭寇侵扰。现遗址尚存,成为泉港区重要历史文物之一。
天湖岩(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天湖岩(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惠屿岛

惠屿(俗称“横屿”),地处泉州市最北端,是横亘在湄洲湾中的一座岛屿,也是少有的海岛行政村之一。从东面的莆田秀屿或砾屿上看来,它活脱脱是一条蹦出水面的大龙虾。岛的最北端,临海处的山势成“W”状,两侧突出于海面的半弧形山脊,俨然是龙虾的两条前足(最北端的虾足上立着一座大型灯塔);中间凹陷处的山丘酷似虾头,虾头上裸露出两块天然巨石,恰好点成了虾目。虾身蠕蜒至最南端的“南尾”,就更像是虾尾了。龙虾张口举爪,雄踞在湄洲湾的要冲之处。陆路不畅而水路交通发达,这龙虾扼三县(莆仙惠)水路咽喉,曾是海盗盘踞和出没的地方。
泉港惠屿岛泉港惠屿岛

土坑民居群

刘氏古民居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1980年,该古民居建筑群曾被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建筑群南面有座明·万曆年间建造的白石宫(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白石宫》),前面有清朝建造的南文武馆“选青斋”和北文武馆“凌云斋”。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筑群,于2003年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土坑古民居(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土坑古民居(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山腰盐田

福建泉州泉港区是一颗镶嵌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版面上的耀眼明珠。这里不仅有国家大型石化基地,还有一座两百多年历史的盐场――山腰盐场。
山腰盐田(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山腰盐田(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山腰盐场处福建省湄洲湾南岸,企业现有生产面积9万公亩,年实现产值2700万元,年上缴税收650万元,是全国107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之一,福建省最大的食盐(载体盐)生产和出口基地。

峰尾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圭峰国小对面。这里北障沙格,南近黄峰,与兴化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明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为御倭寇侵扰,筑石构城垣,即峰尾城,城东旧城顶高阜,筑有烟墩烽火台。东岳庙就建在城之南门外旁,坐北朝南,占地668平方米。
峰尾东岳庙峰尾东岳庙

  

圭峰塔

圭峰塔,坐落于泉港区峰尾镇,位于湄洲湾南岸的峰尾半岛上。圭峰塔为四角重檐楼阁式的三层石砌塔。总高六米,底座实心,高2米,宽3.7米。上二层逐层收分。座上第一层高1.8米,边宽3.2米,面向东,设塔龛门。塔室内正中石壁上浮雕一菩萨坐像。右壁勒“重建圭峰塔记,门边镌一对联,写“作东南巨镇,起海国文明”。座上第二层高1.6米,边宽2.8米,门楣上阴刻楷书“圭峰塔”三字为额。塔顶上置葫芦塔剎高0.58米。
圭峰塔(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圭峰塔(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峰尾古城

峰尾古城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峰尾镇三面环海,一面连山,俗称峰尾半岛,古称“烽火岛”,又称“圭峰”,因后人仰慕先贤卢琦(号“圭峰”)而立此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与惠安的崇武镇、石狮的祥芝镇、以及晋江的深沪镇,并称闽南四大渔镇。。峰尾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这里自古是名埠良港、渔商重镇,海上贸易发达,又有“小上海”之誉。峰尾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具特色的北管音乐、古船模製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圭峰塔、峰尾古街、东岳庙、义烈庙、渔屋、五裏海沙、峰尾湾、石眠床、石狗尾、城外海、东头祠堂、西头祠堂等闽南渔镇特色的人文景观。
峰尾古城峰尾古城

沙格灵慈宫

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东端,北临湄州湾。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14—1368),奉祀海神天妃。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进深22米,占地500多平方米。二进由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内悬挂一方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惠安知县胡文所立“海天元后”大木匾。拜亭为重檐歇山顶,内有八角藻井结构。宫有5对辉绿岩、花岗岩的透雕大石柱,均为清代惠安石雕艺术的上乘之作。
沙格灵慈宫(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沙格灵慈宫(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着名人物

卢琦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奎峰、立斋,惠安县后龙峰尾(今属泉港区)人。他又是元代一位大诗人,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着有《奎峰文集》10卷、《诗集》12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惠安县誌》评价其诗“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
卢琦画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卢琦画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王忠孝
王忠孝(1593—1667年),明万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康熙六年(1667年),王忠孝病殁于台湾,享年74岁。王忠孝是一位大学者,述作颇丰。着有《回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诗集、文集等。他的遗着后人辑为《王忠孝全集》,共12卷。
黄文惠
黄文惠字仲晋,明惠北忠恕乡六都前黄(今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人。生于明神宗万曆元年(1573年),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于万曆四十年(1612年)中高崇谷榜举人,终官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市)知州。黄文惠出生于数代书香门第,父亲曾是县学庠生。他自幼聪颖好学,且性格刚毅。
郭良
郭良,字复吾,号北洲,泉港区山腰镇前郭自然村人,生于明朝正德十一年,卒于明朝万曆十五年(1516年—1587年),享年72岁。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年)登进士,累官北京刑部主事至广东参议,万曆六年三月十三(1578年)因病退休。《上郭郭氏家谱》记载明隆庆皇帝钦赐圣旨八道,褒扬郭良“佐朕维新之化”“共成弻教之凤”“赋政端严 裼躬澡洁”“积有年劳 贤声丕着”等,《福建通志》“署提学,以身律诸生”,《云南通志》“去滇之日,行李萧然”,《泉州府志》“正直忠厚、为世所宗”,《惠安县誌》“宦履所至、皆有循绩”,《墓志铭》“吾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使入,而以贿入乎”等等,还有更多的“德才义孝廉”传统美德的文字记载。
黄文惠画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黄文惠画像(泉州艺术学校陈勇勇\传)
黄正元
黄正元,字抡卿,号舜廷。清惠北鳌塘铺前黄(今泉港区前黄镇土楼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穆宗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武举,光绪三年(1877年)中武进士。授御前侍卫,武翼都尉,诰封修职郎。

城市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名优特产

浮粿
泉港浮粿,又称“泉港普粿”、“泉港普甲”、“泉港炸糕”,系泉港地方特色风味小吃(泉港即泉港区,系属福建省泉州市,位于湄洲湾南岸)。浮粿源自泉港一带是当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点心。
浮粿浮粿
浮粿选用最新鲜的海蛎、瘦肉、米粒和当地特有的地瓜粉等为原料,调製成稠稀适中的浮粿团,用五角行模具定型,将浮粿团放到锅中炸至几分钟,出锅后的浮粿外酥里嫩。泉港浮粿皮薄而酥脆,内劲弹而不黏。
口酥
将花生、芝麻炒熟、捣碎,和糖成为内馅;以麵粉调水,再加少许肉油,揉成麵团,取一小团,以圆木棍或酒瓶等圆滑的东西擀平,平摊于手,将馅置于其中,捏拳使麵团合拢成鸡冠状。一个个捏成之后,分批放入油锅炸熟,即成又酥又脆又香又甜的口酥。
蚵饼
蛎饼,又叫海蛎饼,泉港传统风小吃,具有浓郁的泉港味。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
泉港蚵饼泉港蚵饼
泉港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稀饭,一乾一稀,风味佳美。用大米和黄豆粉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馅包起来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泉港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若与同吃稀饭味道更好。在泉港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摊上均有蛎饼这种点心。
蚵煎
(闽南话为ǒu ā jīan,国语译作“海蛎煎”),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台湾等地的经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徵,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
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里搅拌入蚵仔、蛋、葱或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泉港海蛎煎泉港海蛎煎
九层糕
福建着名风味小吃。具有粿分九层,色彩丰富,外形美观,细嫩甜爽的特色。菜系:闽菜,特色:一是粿分九层,食用时可逐层撕开,饶有趣味;二是米粿软嫩,富有弹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