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是明清时期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府。明洪武初年,泉州路改为泉州府,到清代,泉州府隶属于福建省布政使司,辖晋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五县,辖区範围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泉州市、厦门市和金门县全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泉州府
- 外文名称:Quan Zhou Fu
- 别名:府城
- 下辖地区:南安县、同安县、晋江县、惠安县、安溪县
- 政府驻地:今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部
- 方言:闽南语
-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民间信仰:保生大帝 、妈祖 、清水祖师等
历史沿革
泉州府是明清时期福建省下辖的府级行政区,範围大概是今日福建省泉州市大部分、厦 门与台湾地区控制的金门 县。明
泉州府志

洪武初年,泉州路改为泉州府,隶属福建行中书省,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洪武九年,福建行省改为福建布政使司,泉州隶之。洪武二十年,撤澎湖巡检司。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置漳泉道。福建按察分司置宁武道、延汀道、漳泉道三道,泉州府属漳泉道,漳泉道管辖泉州、莆田、漳州。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建按察分司调整合併为建宁道、福宁道二道,泉州府属福宁道, 福宁道管辖福州、宁德、泉州、莆田、漳州。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设澎湖巡检司。
南明永曆九年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在同安县的厦 门岛置思明州。
据《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记载:
清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改置兴泉道,领兴化、泉州二府。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驻厦门,是为厦门厅。
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
清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和兴泉永道都属于福建省,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兴泉永道永春直隶州,划德化县并延平府大田县归其管辖。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从同安县析置马巷厅,驻马家巷(今翔安区马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民国元年(1912年)废。

府城介绍
泉州府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路泮宫内。 唐开元末年在衙城右建有"鲁司冠庙",五代改为宣圣庙,宋太平兴国初(976-983)移建今址。南宋绍兴七年(1137)重建左学右庙,嘉泰元年(1201)建欞星门,规制逐步完整。历代屡经修葺,达十九次之多,清乾隆间大修,殿、庑、庭、池悉皆一新。1998年政府拨资重修两庑及大成门,续整治建筑群环境。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2米,进深5间,20.8米,空间高度约9米。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6根,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中所罕见。殿前砌露台,须弥座嵌仰莲,覆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至正九年(1349)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殿前东西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大成门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为一体。大成殿东为明伦堂和西庑。明伦堂面阔7间,36.6米;进深5间,22.8米,重檐歇山顶,堂前有露庭,庭外筑方池,上建石桥,直抵育英门。堂之东有宁淳熙八年(1181)建的文昌阁,楼阁式全木结构,惜已毁,仅存阁顶整个屋盖移建于百源川池亭。庙之东西两侧建有乡贤、名宦祠15座,专祠5座,现存6座。南有夫子泉井、海滨邹鲁亭、洙泗桥等胜迹。欞星门西侧有北宋大观元年(1107)建的泮宫门(亦称圣贤门)。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规模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现今庙中陈列有整套清代祭孔的礼器、乐器、舞具,在泉州琳琅的文物中独放异彩。1986年8月闢为泉州市博物馆。
泉州府
泉州府


历任知府
知府 | 任期 | 备注 |
---|---|---|
常性 |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 |
张灏 | 洪武年间 | |
李凤 | 洪武年间 | |
胡器 | 洪武年间 | |
陈立 |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 |
方圆 | 永乐年间 | |
姚恕 | 永乐年间 | |
魏文昭 |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 |
曾恪 | 宣德年间 | |
冯祯 | 宣德年间 | |
蔡锡 | 宣德年间 | |
尹宏 |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 |
杨文奎 | 正统年间 | |
曾宏 | 正统年间 | |
熊尚初 | 正统年间 | |
胡志和 | 景泰年间(1450~1456年) | |
刘静 | 景泰年间 | |
张岩 | 景泰年间 | |
舒瞳 | 天顺年间(1457~1464年) | |
欧阳复 | 天顺年间 | |
李宗学 |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 |
徐源 | 成化年间 | |
沈海 | 成化年间 | |
陈勉 | 成化年间 | |
马岱 | 成化年间 | |
毛埕 | 成化年间 | |
刘傅 | 弘治三年(1490年) | |
李哲 | 弘治五年 | |
张濂 | 弘治十一年 | |
吴晟 | 弘治十六年 | |
包溥 | 正德元年(1506年) | |
张津 | 正德三年 | |
程琯 | 正德四年 | |
叶信 | 年月无考 | |
李锐 | 正德九年 | |
向一阳 | 正德十一年 | |
葛恆 | 正德十二年 | |
高越 | 嘉靖二年(1523年) | |
顾可久 | 嘉靖五年 | |
屠倬 | 嘉靖十一年 | |
王仕俊 | 嘉靖十三年 | |
俞咨伯 | 嘉靖十九年 | |
程秀民 | 嘉靖二十四年 | |
方尧 | 嘉靖二十七年 | 一作方克 |
童汉臣 | 嘉靖三十二年 | |
熊汝达 | 嘉靖三十五年 | |
孔惟德 | 嘉靖四十年 | |
周道光 | 嘉靖四十一年 | |
万庆 | 嘉靖四十五年 | |
朱炳如 | 隆庆三年(1569年) | |
汝亮 | 隆庆六年 | |
姚光泮 | 万曆元年(1573年) | |
邱浙 | 万曆三年 | |
邹墀 | 万曆九年 | |
贡靖国 | 万曆十三年 | |
朱南英 | 万曆十六年 | |
汪道亨 | 万曆二十年 | |
程朝京 | 万曆二十三年 | |
窦子偁 | 万曆二十六年 | |
程达 | 万曆二十九年 | |
张应泰 | 万曆三十二年 | |
姜志礼 | 万曆三十四年 | |
阳思谦 | 万曆三十九年 | |
蔡善继 | 万曆四十三年 | |
赵士许 | 万曆四十六年 | |
谢琏 | 天启元年(1621年) | |
陈敏吾 | 天启年间(1621~1627年) | |
殷之辂 | 年代无考 | |
沈翘楚 | 天启年间 | |
王猷 | 崇祯年间(1628~1644年) | |
樊维城 | 崇祯年间 | |
孙朝让 | 崇祯年间 | |
刘彦 | 崇祯年间 | |
夏雨金 | 崇祯年间 | |
邹式金 | 崇祯年间 | |
朱朝熙 | 崇祯年间 | |
辛自修 | 顺治三年(1646年) | |
景世英 | 顺治五年 | |
高联兴 | 顺治七年 | |
申伟抱 | 顺治十年 | |
陈秉直 | 顺治十四年 | |
叶树德 | 顺治十六年 | |
刘象震 | 康熙二年(1663年) | |
陈象乾 | 康熙六年 | |
王者都 | 康熙十年 | |
张仲举 | 康熙十六年 | |
蒋毓英 | 康熙十八年 | |
孙朝让 | 升兴泉道道员 | |
刘骏名 | 康熙二十四年 | |
郝斌 | 康熙二十五年 | |
高拱乾 | 康熙二十九年 | |
许延邵 | 康熙三十三年 | |
常光裕 | 康熙三十四年 | |
李大章 | 康熙三十五年 | |
梁允洁 | 康熙四十一年 | |
时腾蛟 | 康熙四十五年 | |
刘侃 | 康熙四十九年 | |
王道成 | 康熙五十六年 | |
张无咎 | 雍正二年(1724年) | |
刘而位 | 雍正六年 | |
郭朝鼎 | 雍正七年 | |
孙鲁 | 雍正九年 | |
叶祖烈 | 雍正十年 | |
高元崐 | 雍正十年 | |
吕大云 | 雍正十一年 | |
许日炽 | 雍正十三年 | |
钱洙 | 乾隆元年(1736年) | |
张□ | 乾隆二年 | |
王廷诤 | 乾隆三年 | 乾隆五年再任 |
姜顺龙 | 乾隆四年 | |
张宗纯 | 乾隆八年 | |
书成 | 乾隆十二年 | |
陈玉友 | 乾隆十二年 | |
伊靖阿 | 乾隆十二年 | |
李芬 | 乾隆十四年 | |
朱礼陶 | 乾隆十四年 | |
刘嗣孔 | 乾隆十五年 | |
高霔 | 乾隆十六年 | |
觉罗四明 | 乾隆十九年 | |
顾彝 | 乾隆十九年 | |
怀荫布 | 乾隆二十一年 | 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
嘉漠 | 乾隆二十六年 | |
李浚原 | 乾隆二十九年 | |
王绶 | 乾隆二十九年 | 乾隆三十四年再任 |
鲁楷 | 乾隆三十年 | |
陈之铨 | 乾隆三十一年 | |
奇庞格 | 乾隆三十三年 | |
吴镛 | 乾隆三十五年 | |
杨廷华 | 乾隆三十六年 | |
郭世汾 | 乾隆四十一年 | |
双鼎 | 乾隆四十二年 | |
张朝缙 | 乾隆四十三年 | |
朱芜会 | 乾隆四十三年 | |
王右弼 | 乾隆四十四年 | 乾隆五十年再任 |
邱之棻 | 乾隆四十四年 | |
述德 | 乾隆四十五年 | |
邬维肃 | 乾隆四十七年 | |
安汛 | 乾隆四十八年 | |
张家琰 | 乾隆四十八年 | |
郑一桂 | 乾隆五十年 | |
成宁 | 乾隆五十三年 | |
舒宁 | 乾隆五十三年 | |
德泰 | 乾隆五十四年 | |
徐梦麟 | 乾隆五十五年 | 乾隆五十六年再任 |
全士潮 | 乾隆五十六年 | |
李炜 | 乾隆五十八年 | |
张采五 | 乾隆五十八年 | 嘉庆二年再任 |
元克中 | 乾隆五十九年 | |
墙见羹 | 乾隆五十九年 | |
张大本 | 乾隆五十九年 | |
景文 | 乾隆六十年 | |
巴哈布 | 嘉庆三年(1798年) | |
钱学彬 | 嘉庆三年 | |
彦布 | 嘉庆五年 | |
庆保 | 嘉庆五年 | |
冯国柄 | 嘉庆六年 | |
王绍兰 | 嘉庆七年 | 嘉庆十二年再任 |
房永清 | 嘉庆十一年 | |
金城 | 嘉庆十二年 | |
郭正谊 | 嘉庆十五年 | |
盛安 | 嘉庆十七年 | |
富信 | 嘉庆十九年 | |
徐汝澜 | 嘉庆二十年 | |
岳山 | 嘉庆二十三年 | |
诚安 | 嘉庆二十五年 | |
王楚堂 | 道光元年(1821年) | |
周慎苯 | 道光元年 | |
刘炳 | 道光三年 | |
姚观 | 道光七年 | |
刘炳 | 道光七年十一月 | 再任 |
袁鸿 | 道光九年 | |
刘炳 | 道光十一年四月 | 三任 |
志书
《泉州府志》最初于南宋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编撰。现存最早的一部泉州志书是明朝万曆四十年(1612年)泉州知府阳思谦聘请原礼部尚书黄凤翔、行省解元李光缙所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