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沿海烽火台

(2019-02-11 06:41:05) 百科

沿海烽火台

沿海烽火台在临海桃渚、杜桥、上盘等镇,位于以抗倭古城“桃渚城”为中心的附近山上。1986年10月17日,临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沿海烽火台
  • 出土地点:临海
  • 所属年代:明代
烽火台,亦称烽燧、烟墩、烽堠、墩堠等。《说文》曰:“烽隧,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昼日燧,夜口烽。故烽燧即迅速报告紧急军情、敌情的方法。“烽”是用易燃的柴草,并加硫磺、硝石助燃,置于宠筐中,系在长长的烽桿上,夜间点燃举起,以火光传递军情敌情。燧,既指燃放烽烟的墩台,亦指用于白昼传递信息的手段。烽传系统起源很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即有利用烽燧的事实。明代时,为有效抵抗倭寇和海盗的进犯,朝廷在东南沿海卫所城建设的同时,在卫所周围开始建烽火台。
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来敌若约百人,举一烽,同时鸣炮一响;来敌若约500人,则二烽二炮;若千人以上,则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若万人以上则为大举来犯,五烽五炮。烟高易散,烽数难辨,更在燃料中杂以硝、硫、灰、铅粉、紫粉、麻油、黄丹、沥青、桦皮、青黛等,使之分别呈现黑、白、紫、青、红五色,即可醒目易辨。如此则不仅可知有敌犯境,而且可知来敌数量,即可调集己方将士,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是戚继光开始领兵抗倭后,对烽燧制度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因烽隧往往处于边境交通要道,故守燧的吏卒(每隧按其大小有4—30人不等)还兼管沿线邮书的收发乃至过往行人的盘查和接纳。
沿海烽火台始建年代不详,至迟不会晚于桃渚城三迁的明正统七年(1442年)。据考古调查发现,临海境内尚有上堂狮子山、桃渚石柱、杜桥市场山、杜桥竹峙山、上盘老人家山、滨海下旧城、桃渚中旧城、川南炮台村上炮台和下炮台等九座烽火台遗址。上堂狮子山烽火台是这些烽火台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在桃渚城东约2公里。平面呈方形,上敛下宽,以石块砌筑。台基面阔各7.30米,台面阔6.30米,残高3.30米。桃渚石柱烽火台在桃渚城东约8.5公里,已毁。杜桥市场山烽火台在桃渚城东南约5公里,残高2米。杜桥竹峙山烽火台在市场山南约1.5公里。上盘老人家山烽火台在市场山以东约3公里,残高约1米。滨海下旧城烽火台在市场山东10公里,已毁。桃渚中旧城在市场山以东7.5公里,已毁。杜桥炮台村上炮台和下炮台在桃渚城南约15公里,均毁。此外,原属临海的还有泗淋道头烽火台、梓林马峙山烽火台、梓林山门镬肚脐山烽火台和杨司太平山烽火台。泗淋道头烽火台(今属三门县)在桃渚城东约8.5公里,保存良好。梓林马峙山烽火台(今属椒江区)在桃渚城西南约30公里,仅存土墩。梓林山门镬肚脐山烽火台(今属椒江区)在马峙山以南,仅存土墩,残高1.4米。杨司太平山烽火台(今属椒江区),残高1.2米。
沿海烽火台之一:上堂烽火台沿海烽火台之一:上堂烽火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