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饊子,又叫麻油饊子,属于油炸食品。油炸饊子用上等麦子磨的麵粉,加少许食盐和调料,用水调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条状,环绕排满盆中,上面洒抹一些菜籽油。待麵条在盆中回透,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麵条绕在手上,用手来回抻开,粗细均匀一致,摺叠造型,放入油锅,用筷子轻轻翻动,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丝套环的黄脆脆的金饊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油炸饊子
- 主要食材:饊子
- 分类:油炸
- 口味:甜
简介
油炸饊子,又叫麻油饊子,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誌》载:每年农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沖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饊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备。待炸出的饊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饊子。说来奇怪,每投进10个饊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个,南面3个。经过测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为7:3 。为什幺三、七分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赵城两县人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定,在滚沸的炸饊子的油锅里,放10个铜钱,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7枚,洪洞代表捞出3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饊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饊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高血脂患者、糖尿病人、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食用;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少食或不食。
做法
食材:小麦麵粉500克,食用油适量,食盐7克,鸡蛋1个,清水适量。
做法:
1.小麦麵粉放在和面盆里,用筷子在麵粉中央挖个小洞,打入一个鸡蛋,加食盐7克、凉水250克,用筷子把小洞边缘的麵粉向里搅动,使鸡蛋液和麵粉充分融合。
2.用手把所有的面絮揉合在一起,反覆揉成表面光滑的麵团。
3.盖上一块乾净的厨用布,放在一边饧30分钟。
4.饧好的麵团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长条的圆柱形状,再切成10小块。
5.取一个面剂子,在案板上来回滚动。
6.把麵团拉长,然后搓成筷子粗细的圆长条。
7.左右手分别握着粗麵条的两端,左右手相配合上下抖动,轻轻向外拉抻。
8.将麵条对摺,连线埠处与另一端并齐,形成一个环状条。
9.左右手分别握着环状麵条的两端,上下抖动,轻轻向外拉抻。
10.再拉细的麵条再对摺,接口口并齐,形成并列的四根环状麵条。
11.左右手分别握着环状麵条的两端,上下抖动,轻轻向外拉抻。
12.拉长的细麵条从一端开始缠绕在筷子上,形成环状麵条。
13.锅里放适量食用油,烧至7成热。
14.将麵条移到油锅边,下端先放入油锅炸制。
15.待麵条下端定型后,即可将麵条整个放入锅中。
16.将筷子抽出,直到将麵条表面炸成金黄色即可夹出来,放在吸油纸上吸取麵条表面多余油分即可。
菜品特色
烹饪简单
营养价值
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