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2019-01-22 14:18:27) 百科
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始建于 1975 年,曾先后被称为果树科、园林科、园艺科、园艺系、园林学院,2011 年 5 月更名为园艺园林学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 简称:园艺园林学院
  • 校训:崇德尚能,知行合一
  • 创办时间:1975年
  • 所属地区:河南

学院介绍

园艺园林学院始建于1975年,曾先后被称为果树科、园林科、园艺科、园艺系、园林学院,2011 年 5 月更名为园艺园林学院。现有园艺、园林2个系,设定园艺、园林、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4个本科专业。设有蔬菜学、果树学、园艺遗传育种、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等 8 个教研室;拥有 1 箇中心实验室及园艺栽培、园艺育种、景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园林设计创作等 5 个实验室(或创作室)。建有河南省园艺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河南科技学院园林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和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园林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园艺学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蔬菜学、果树学、观赏园艺、茶学、景观园艺等5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果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为校级优先发展学科。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6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历的18人,教师队伍中有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骨干教师、归国留学人员等 10 余 人。

科研成果

自 2000 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保局、国家回国留学人员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5 项,主持科普传播工程项目 100 余项。围绕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共发表论文 935 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27 篇;出版学术着作 25 部;先后获各类科研成果奖 23 项,其中主持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推广科技成果 10 余项。

园艺一级学科

园艺专业始建于1975年,经过3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科研积澱深厚,学术队伍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一个学科。其中蔬菜学科是我校首批硕士授权学科之一,果树学科、观赏园艺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学术队伍中,有教授、副教授25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13人。园艺学科经过多年研究积澱,形成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遗传与育种、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生态、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果蔬品质与营养生理方向等4个研究方向。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遗传与育种方向,结合河南省园艺植物育种利用及生产需求,系统开展了葡萄新品种组培快繁、香石竹抗衰老转基因新品种培育、菜用大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牡丹工厂化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该方向成员通过对园艺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了菜用大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发现变异无性系6个,并从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变异机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SCI 5篇);2003年以来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了香石竹ACC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反义表达载体,选育了2个抗衰老转基因新品系,该研究成果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研究论文在第27届国际园艺学大会上宣读,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关注。2000年以来,研究了远缘嫁接杂交的遗传特性,获得了4种远缘园艺植物嫁接杂交嵌合体,其研究成果对无性远缘杂交育种有重要价值,丰富了孟德尔遗传理论。
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生态方向:“七五”期间参加“塑胶棚蔬菜生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 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期间,主持“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生产系统研究” 项目,199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的 河南省“日光温室蔬菜高效节能栽培技术开发”项目,获1996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期间,参加的“温棚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示範推广”项目,2002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十五”期间,主持 “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範”等省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集约高产高效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项目,200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一五”期间,主持 “节能日光温室创新增效研究与示範”、“ 无公害蔬菜标準体系研究与示範”等省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日光温室蔬菜创新增效和无公害生产调控技术研究与示範”项目,2009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方向:以河南省特色园艺植物(柿、牡丹、太行山野生花卉、南瓜)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性状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的评价工作,重点研究特色良种资源优势性状的遗传物质基础和产业化利用途径,採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开展种质创新。扈惠灵博士为中国园艺学会柿分会首届常务理事,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无核涩柿育种利用的胚挽救技术体系,探讨了无核涩柿杂种败育的机理,并对河南柿品种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得到国内权威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李保印博士、姚连芳教授在地方珍稀观赏植物的保护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深入研究了对太行山矮牡丹这一濒危植物资源的濒危机制和生态分布。周俊国博士等在中国地方南瓜资源收集整理方面的研究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认可。这些研究在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20世纪50-80年代以韩德全教授、鄢德锐副教授为带头人的两个研究团队开展了国家山楂资源和河南蔬菜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研究工作,选育出了很多地方良种,“河南省山区资源综合开发治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了《河南蔬菜优良品种志》。
该方向借鉴了前辈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区域特色园艺植物的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取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EI、ISTP收录论文4篇,在国际园艺方面大会上宣读论文4篇。已收集保存了76份柿树品种资源、832份中国南瓜资源和36份太行山野生花卉资源,建立了5个长久稳定的资源保存基地,为以后育种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果蔬品质与营养生理方向:本方向人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河南省600多个杏、李品种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该研究项目于1990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对猕猴桃、山楂、草莓等果实中Vc含量损失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于1998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本方向现有研究人员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硕士2人。其中河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该方向带头人李新峥教授为河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首批科技特派员、中国园艺学会南瓜分会常务理事。该研究团队先后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软科学研究、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画、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画等各类研究课题15项,研究经费达105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5篇;主编、副主编学术着作8部;共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南瓜营养成分分析与功能特性研究”2006年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作为参加人,获得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和发明专利已被省内外多家相关企业套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有果蔬营养品质分析实验室,拥有液相色谱仪、胺基酸分析仪、原子萤光光谱仪、蛋白质测定仪、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纤维素测定仪等先进的营养成分分析检测设备。在学校附近的辉县、新乡县、牧野区、卫辉、封丘等地,建有南瓜、桃、杏梅、杏李、柿子试验推广基地8处。

硕士学科

蔬菜学学科

003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获批为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7年正式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硕士研究生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5人。
蔬菜学学科现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讲师或实验师5人,助理实验师1人;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7人,校外兼职硕士导师3人。 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科带头人为王广印教授。本学科现有3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王广印教授为带头人的蔬菜栽培生理与生态方向、赵一鹏教授为带头人的蔬菜种质资源与育种方向、刘鸣韬教授为带头人的安全蔬菜生产体系方向。
蔬菜栽培生理与生态方向:主要在蔬菜种子生理、产品器官形成、蔬菜营养生理、蔬菜耐盐生理、蔬菜生态环境、高新技术套用及技术组装配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蔬菜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方向:主要在南瓜资源、菜用大黄、地方农家蔬菜资源、育种新方法新途径、种质资源创新、组织培养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套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安全蔬菜生产体系方向:主要对主要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硝酸盐和重金属污染与治理、蔬菜质量安全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就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关键控制点进行研究,并套用系统工程科学理论进行组装,形成了安全蔬菜生产体系。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成员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65项,市厅级项目9项;获省级成果奖6项,市厅成果14项,成果鉴定3项;出版着作或教材24部;共发表学术论文265篇,其中SCI、EI 、ISTP收录1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60余人次。

果树学学科

果树学学科创建于1975年, 2006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果树学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5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支持计画入选者1人,河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校十佳教师2人,公派出国留学1人。
拥有“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果树栽培生理”和“果树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扈惠灵博士为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向带头人(亦为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区域果树资源优势,主要以河南省特色果树种类(柿、杏梅、核桃、葡萄等)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性状评价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的评价工作。张传来教授为果树栽培生理方向带头人。重点开展果树作物器官生长发育规律、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营养成分分析检测、激素调控技术、品质性状相关性等栽培生理问题研究,为果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果实品质标準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李桂荣、周瑞金为果树生物技术方向的主要骨干。在原有的传统果树遗传育种的基础上,结合河南果树区域特色,引入生物技术手段,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转基因技术的改进等,实现对原有优良品种定向改良。
本学科先后承担了省部、地厅级及横向联合等各级科研项目30项,总经费达104.5 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3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3篇。出版学术着作11部。先后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及省级成果鉴定17项。

观赏园艺学学科

河南科技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观赏园艺学科现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5人,博士学位6人,硕士生导师4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科带头人为刘会超教授。本学科现有3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刘会超教授为带头人的观赏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方向,李保印教授为带头人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方向,周建副教授为带头人的观赏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方向。
观赏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方向主要利用转基因技术、体细胞变异技术开展观赏植物的生物技术套用研究;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方向主要研究河南省有特色的观赏植物资源,建立资源保存基地,开展资源评价,为观赏植物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打下基础;观赏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方向主要研究重要园林花卉的光合、抗寒、耐盐生理与生态习性,为园林花卉的栽培及套用提供理论支持。
2006年以来,该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地厅级及横向研究课题14项,总经费达122.5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篇。出版学术着作7部。先后获各类成果奖及省级成果鉴定13项,其中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推广科技成果5项,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景观园艺学学科

2003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获批为校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现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或实验师5人,助理实验师2人;具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1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学科带头人为姚连芳教授。本学科现有3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姚连芳教授为带头人的休闲农业及景观资源利用方向、张毅川副教授为带头人的景观园艺规划设计与理论方向、周凯副教授为带头人的景观生态恢复技术方向。
休闲农业及景观资源利用方向结合河南省休闲农业与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系统开展休闲农业景观资源、农业观光园的景观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景观园艺规划设计与理论方向研究从景观总体规划入手,以景观规划理论为核心,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区域学等学科,採用综合分析方法,剖析本学科方向问题,探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方法。
景观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立足于河南省和中西部地区,紧紧围绕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城乡种种生态环境的问题及其生态恢复的重大需求,对景观生态规划、北方地区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热点问题展开研究。
2006年以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省部、地厅级及横向联合等各级科研项目26项,总经费160多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先后获省地厅级奖20多项,其中姚连芳教授主持 “废弃地生态重建及景观农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设计各类项目10余项,推广科技成果3项,取得了显着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茶学学科

茶学学科依託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学院,本专业拥有一支博士、教授高层次人才组成的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4人,校外兼职硕士导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
拥有河南省高等学校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和河南省食品科学实验教学示範中心。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本学科方向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80套。与信阳市潢川县大别山兴农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共建茶叶教学科研基地,现有无性系良种茶园1100亩。
学科带头人为莫海珍教授。本学科现有2个研究方向,分别是莫海珍教授为带头人的茶叶化学与生理活性方向、郭桂义教授为带头人的茶树生理与安全生产方向。
茶树生理与安全生产方向:本学科在茶树生理与安全生产研究方面具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多次参与多项与产出相关的重要课题。在茶树生长期与茶叶品质、茶鲜叶化学成分与茶叶品质的关係、茶园无公害防治、茶树-害虫-天敌之间的三级营养关係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茶叶化学与生理活性:本方向特点是(1)利用大量的低档茶、茶下脚料和茶废弃物,採用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茶製品进行深加工,充分利用茶多酚和膳食纤维素资源;(2)从茶原料中分离和纯化茶叶中的生物活性成份,通过杀青、氧化以及微生物发酵等处理,有方向、有目的地提高茶叶中茶多酚、抗菌多肽等生理活性组分的含量,并用于生产天然防腐剂、抗氧化剂等,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开发茶製品的新功能。
本学科方向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出版着作6部,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级、校级研究课题19项,获科研经费110余万元,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和省科技成果转化各1项,为河南省茶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