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是河南省中国小语文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河南省中国小语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以及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国小语文教师教育(成人)专业改革试点;2006年经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语文教育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
一、办学经验丰富,办学特色鲜明
(一)基本概况
文学院现设有7个教研室: 古代文学教研室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文艺学教研室 语言学教研室 语文课程与教学教研室 综合教研室 文秘教研室
6个研究所(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级)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所 套用语言学研究所 文艺学研究所 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影视文化教育研究所
2个院级重点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中国古代文学
2个名牌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04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专业改革试点,2006年被确定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4门院级精品课程 《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
4个院级教学团队 古代文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文艺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学院现有多种专业层次。普招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範类)本科(与河南师範大学联合招生)、语文教育专业、文秘专业、五年一贯制。
文学院多次承担河南省高中语文教师岗位培训、骨干培训,河南省职业中专语文骨干教师、国中语文骨干教师等省级教师培训任务。2003年承担了教育部国中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的培训项目,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骨干培训者参加了培训。2002年起,连续四年承担河南省国中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省级培训;2010年开始,连续承担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画”河南省农村中国小骨干教师(国中语文)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省级中原名师培训工程、国培计画河南省骨干教师(国中语文、国小语文)高端研修项目等培训任务。几十年来,文学院培养了大量的语言、文学、教育人才,他们绝大多数已经作为各条战线特别是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活跃在第一线,为河南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河南省直属机关工会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韩丽霞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来华强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教师;王丹莉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工会师德标兵和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先进个人;王丹莉、王泽龙被评为河南省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李云峰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禹燕飞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韩丽霞被评为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魏崇周2014年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百优人才”;刘德杰被评为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
文学院先后承担过教育部国家级国中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培训、河南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河南省高中语文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培训、河南省国中语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者培训、河南省职业中专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等任务。丰富的语文教师教育职后培训经验,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
文学院充分发挥成人本科高等师範院校的优势,适应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探索,构建起了“语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沟通语文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以职后培训促进职前培养,以职前培养促进职后培训,形成了职后职前双轮驱动的办学特色,培训培养共同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职后培训中,积极调研,不断地发现语文教师职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定、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强调了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中国小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套用型教育工作者,促进文学院的专业改革和发展。
文学院从最初的语文教研室开始,历经3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三种专业门类、五个专业层次的大系。无论是学生人数、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院训:强学力行,推陈出新。
(二)历任领导:
语文教研室
1979年
主任:于佑民 副主任:刘树玉
中文系
1984年
主任:颜慧云 副主任 贺大绥
书记:于佑民
1988年
主任、书记:颜慧云 副主任 沈伟方
副书记:王华轩
1989年
主任:颜慧云 副主任 王华轩 沈伟方
书记:何观星 副书记:王华轩
1992年
副主任:蔡 明 沈伟方
书 记:何观星 副书记:王华轩
1994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沈伟方
书记:何观星 副书记:王华轩
1998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闵虹
书记:何观星 副书记:郭富华
1999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闵虹 书记:郭富华
2000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李云峰 书记:郭富华
2002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李云峰 韩丽霞
书记:郭富华 副书记: 李云峰(兼)
2006年
主任 :蔡 明 副主任:李云峰 韩丽霞
副书记: 李云峰(兼) 蔺敞
2007年
主任 :蔡 明 副主任: 韩丽霞 孟玉红
书记 :张富勇 副书记: 蔺敞
2009年
主任 :韩丽霞 副主任: 孟玉红 魏崇周
书记 :张富勇 副书记: 蔺敞
2010年
主任 :韩丽霞 副主任:李云峰(兼) 魏崇周
书记 :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
2011年
主任 :韩丽霞 副主任:李云峰(兼) 魏崇周 刘小菠
书记 :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王向辉
2013年
主任:韩丽霞 副主任:李云峰(兼)魏崇周 刘小菠
书记: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张万春
文学院
2014年 院长:韩丽霞 副院长:李云峰(兼)魏崇周 刘小菠 书记: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张万春
语文教研室
1979年
主任:于佑民 副主任:刘树玉
中文系
1984年
主任:颜慧云 副主任 贺大绥
书记:于佑民
1988年
主任、书记:颜慧云 副主任 沈伟方
副书记:王华轩
1989年
主任:颜慧云 副主任 王华轩 沈伟方
书记:何观星 副书记:王华轩
1992年
副主任:蔡 明 沈伟方
书 记:何观星 副书记:王华轩
1994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沈伟方
书记:何观星 副书记:王华轩
1998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闵虹
书记:何观星 副书记:郭富华
1999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闵虹 书记:郭富华
2000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李云峰 书记:郭富华
2002年
主任:蔡 明 副主任:李云峰 韩丽霞
书记:郭富华 副书记: 李云峰(兼)
2006年
主任 :蔡 明 副主任:李云峰 韩丽霞
副书记: 李云峰(兼) 蔺敞
2007年
主任 :蔡 明 副主任: 韩丽霞 孟玉红
书记 :张富勇 副书记: 蔺敞
2009年
主任 :韩丽霞 副主任: 孟玉红 魏崇周
书记 :张富勇 副书记: 蔺敞
2010年
主任 :韩丽霞 副主任:李云峰(兼) 魏崇周
书记 :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
2011年
主任 :韩丽霞 副主任:李云峰(兼) 魏崇周 刘小菠
书记 :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王向辉
2013年
主任:韩丽霞 副主任:李云峰(兼)魏崇周 刘小菠
书记: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张万春
文学院
2014年 院长:韩丽霞 副院长:李云峰(兼)魏崇周 刘小菠 书记:李云峰 副书记:韩丽霞(兼)张万春
二、教学改革研究成绩斐然
(一)关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开发课程资源
文学院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国家级培训及相关项目研究。2003年,教育部实施第二期国家级基础教育国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活动。在河南省教育厅支持下,河南教育学院主动争取,文学院一马当先,设计了培训活动并向教育部申报,经教育部审核批准,与北京师範大学等6所名牌高校一起被评为A类培训计画,成为基础教育国中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活动基地,成为组织和实施全国第二期国家级培训活动的27所师範院校之一。这次培训活动是我省教育系统第一次主持基础教育国家级培训活动。此次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由蔡明、韩丽霞主持,来源于教育部师範司、教育部中国小教师教育培训办公室。争取项目经费 11万元。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是各省、市、自治区选拔推荐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程省级骨干培训者,来自青海、宁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安徽、浙江、湖北、河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这次国家级培训活动,加强了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实效,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区骨干培训者的广泛好评。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河南教育学院主持的这次国中语文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活动被评为A级,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教育部师範司、教育部中国小教师教育培训办公室的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项目。2000~2005年实施。项目成果有《中国新文学百年》、《文学作品导读》、《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论与实践》。
3. 教育部师範司、教育部全国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网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项目。2005~2008年实施。项目成果有《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探究》。
4.河南省教育厅师範处的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项目。2000~2004年实施。项目成果有《教学方法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
5.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6年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徵集、遴选、推荐活动有关事宜的通知》(教师厅函[2006]2号)的要求,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评审,最后认定“优秀课程资源”115件,其中,语文类“优秀课程资源”15件,中文系主编1件。成果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6.全国教师教育推荐课程资源。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的“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385件,其中,语文类“全国教师教育推荐使用课程资源”45件,中文系主编1件,参编1件,主编配书光碟1件。成果为《语言运用案例的语法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与探究》。
(二)多渠道争取横向协作科研教研项目
1.与中央电大合作研究。1999年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高教司领导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2002年《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为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立项,2003年文本教材出版,2006年IP课件上网,在全国语文教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2.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数字中国文学史》项目。实施时间是2002~2007年,项目经费5万元,项目主持人蔡明。北京大学负责程式设计和软体製作,我系教师、学生参与数据的录入与整理,丰富了知识,锻鍊了能力。
3.与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合作远程教育课程建设项目。2008~2009年实施,有《语文教学研究》《现代汉语》,由蔡明教授策划,孟玉红、王立英、张聪慧、秦海霞实施课程教学,郑州大学做技术处理并使用。
(三)加强实践教学,进行教育实习改革
变集中实习为分散实习,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教学模式;延长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增加师範生的个体经验和实践体验;建立并规範与中国小校的伙伴关係,为师範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情境;开展虚拟性实践教学活动,如微格教学,以补充师範生的教学实践体验并形成主体意识;理论讲授注重情境性,使学生从案例中学习;通过与专业发展学校的合作,促进师範生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增加其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比重。
目前已签约的校外实习基地近20所。根据教学需要,多次组织学生到上述实习基地参观、见习和实习。上述单位不仅成为我们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友好合作单位,还成了毕业学生的就业基地。发挥中文实训中心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校内见习、实习的需要。此外,我们还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实验室、《语文建设》、河南省基础教育语文教研室、郑州市金水区语文教研室等一些专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係,并经常邀请以上专业机构的专家来系讲学指导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管理的规範与创新
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中文系一向严格执行学院的教学档案和教学计画,并採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教学管理制度系统完备,建立了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日常教学的管理;健全了教学工作会议制度、领导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画、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工作总结等教学档案齐全,档案资料存放完整。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从备课、授课到作业、考试,从学期初到学期中、学期末,全过程监控。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评教、教学信息员、学生专题座谈会、教案检查评估、课件检查评估、教师听课月等,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及时检查教学,并据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评议出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
(五)教学成果丰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文系在教学、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蔡明、王立英、张聪慧编写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精品课程建设:“当代诗歌散文阅读方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中国古代文学被评为学院首批教学团队。
教学名师:来华强教授被评为学院首届教学名师。
学院首批教学成果奖:蔡明、韩丽霞、来华强教授获得学院首次教学成果奖。
省直工会教学比赛奖:韩丽霞、孟玉红获一等奖;曹国旗、李迎春获二等奖。
蔡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王立英获“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个人”奖;王淑玲、李艳霞、孙津华、张万春、秦海霞、胡淑冰等老师获得学院青年教师说课技能比赛奖;孟玉红、李迎春、赵祎缺、孙虎、庆志远、范富安、周军伟、张聪慧等获得学院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奖;教师80%获得过学院颁发的优秀教学效果奖。
蔡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王立英获“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个人”奖;王淑玲、李艳霞、孙津华、张万春、秦海霞、胡淑冰等老师获得学院青年教师说课技能比赛奖;孟玉红、李迎春、赵祎缺、孙虎、庆志远、范富安、周军伟、张聪慧等获得学院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奖;教师80%获得过学院颁发的优秀教学效果奖。
三、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效果显着
文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搭建研究平台,汇聚研究队伍,以此为契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教研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文学院目前拥有两个院级重点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中国古代文学。
2005年,河南教育学院确定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为首批重点学科之一,历年考评成绩优秀。学科组汇聚语言、文学、文化、课程教学等学科教师。蔡明教授是河南教育学院院级重点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学术带头人,兼任河南省中国小教材审定委员,河南省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全国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河南师範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立英是河南教育学院院级重点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带头人,河南省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理事。2005年6月以来,团队人员共出版着作教材14部,其中12部为学术性的着作教材;主持或主要参加课题46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6项;共发表论文96篇,其中核心期刊50篇;共获得科研奖励和教研奖励1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举办区域性学术会议3次,国家级学术会议1次,参加学术会议16人次,外出做学术报告19人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是第四批重点学科。学科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5人,博士2名、在读博士2名,教学效果优秀,科研能力强。现已主持完成1项国家课题《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
(二)致力于专业建设
文学院是学院最富活力和实力的院系之一,以普招汉语言文学普通本科、语文教育专业为主体,还兼设文秘(普招)和成招的语文教育专科。文学院致力于专业建设,取得了出色成就,2004年汉语言文学教育(成人)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成人教育专业改革试点,2006年语文教育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文秘专业被评为院级试点专业。
四、科研工作硕果纍纍
为了促进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开展,文学院建立了各类研究所(中心)6个: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省级)、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所、套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影视文化教育研究所,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研究队伍。
文学院教师多层次开展科研工作,现已完成3项国家级课题,苏永旭老师主持,教师韩丽霞、李云峰、王丹莉参与的全国哲社青年课题《戏剧叙事学》结项被鉴定为A级。近5年来中文系教师共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0余项;出版着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且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语文建设》、《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等国家一级核心期刊或本学科领域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上。获得厅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苏永旭老师主编的《戏剧叙事学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书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科研工作中涌现出一批科研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韩丽霞、闵虹、来华强、王立英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闵虹、苏永旭、韩丽霞、李迎春、张雷宇、魏崇周先后被评为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魏崇周、张聪慧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苏永旭老师获得学院科研工作突出贡献奖;蔡明、苏永旭、王立英、刘德杰、魏崇周等先后被评为学院科研先进工作者。魏崇周2014年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百优人才”;刘德杰被评为2014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
教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项目来源 | 时间 |
戏剧叙事学 | 苏永旭 |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1996年 |
文学艺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研究 | 王钦韶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1997年 |
推广国语实践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 刘宏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1998年 |
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及相关项目研究 | 蔡明 韩丽霞 | 教育部中国小教师教育培训办公室 | 2003-2004年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程语言文字运用调查研究 | 蔡明 | 国家语委科研规划办公室 | 2003-2009年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 蔡明,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04-2009年 |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 蔡明 王立英 | 教育部全国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网 | 2004-2006年 |
数字中国文学史(与北大协作) | 蔡明 | 国家211工程项目 | 2004-2008年 |
河南方言词语考释 | 刘宏 | 河南省哲社规划项目 | 2006-2007年 |
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 张春丽 | 河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 2006年 |
高师语文教学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 | 王立英 | 河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 20062008年 |
古代汉语(文言文)案例教学研究 | 蔡明 | 河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 2006-2008年 |
班级日记研究 | 蔺敞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路)委託研究项目(辅导员骨干专项) | 2007-2009年 |
中州士人与东汉文学嬗变研究 | 刘德杰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2010年 |
省部级教育培训项目
序号 | 课题名称 | 批准立项单位 | 立项时间 |
1 | 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及相关项目研究 | 教育部中国小教师教育培训办公室 | 2003~2004 |
2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程语言文字运用调查研究 | 国家语委科研规划办公室 | 2003~2004 |
3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 2004~2005 |
4 |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 教育部全国中国小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 | 2004~2005 |
5 | 国培计画河南省农村中国小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国中语文 | 财政部、教育部 | 2010~2011 |
6 | 国培计画河南省农村中国小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国中语文 | 财政部、教育部 | 2010~2011 |
课题名称 | 批准立项单位 | 立项时间 | |
国培计画河南省农村中国小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国中语文 | 财政部、教育部 | 2011~2012 | |
国培计画河南省农村中国小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国中语文 | 财政部、教育部 | 2012~2013 | |
国培计画河南省农村中国小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国中语文 | 财政部、教育部 | 2013~2014 | |
2014年“河南省国中语文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 | 河南省教育厅 | 2013~2014 | |
2014年“河南省国小语文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 | 河南省教育厅 | 2014~2015 |
五、创新学生管理机制、工作方式
(一) 构建“一体两翼”的学生实践活动格局
文学院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实践活动教学格局:“一体”指的是强化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节,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加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教师与学生课堂内教学活动是“主体”,引领实践活动;“两翼” 指的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课堂外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两只翅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文学院在学生中积极开展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有利于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文化氛围,提高师生的五项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组织纪律素质、情感态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六种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语言套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各种学生社团,让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如儿童文学研究会、影视文学研究会、飞燕艺术团、《试玉》文学社等,开展文学名着报告会、三笔字竞赛、国语大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试玉》文学社是当时中文系学生2004年创办的文学类杂誌,发表学生的原创文学作品、调查报告等,极大地锻鍊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文学联谊会十大优秀社团奖;河南省高校文学联谊会最受欢迎的社团期刊。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支持学生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活动。2005年农村教育现状调查;2006年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2007年农民工生存状况及流向调查;2007年暑期还与北京大学语言实验中心合作开展了“古典文献数据化处理”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行班级日记制度,开展系列活动,创新思想工作模式
文学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实行班级日记制度,沟通师生交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和活动指导。此项工作由时任中文系副书记蔺敞主持,2007年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委託研究项目立项,在相关刊物上发表6篇科研论文,于2009年顺利结项。
2012年年初开始,又在各班级开展了“抓班风、促学风、强素质”系列活动,开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是继班级日记之后文学院学生工作的又一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打造品牌;强化实践,凝练内涵;形成合力,积极主动;注重积累,传承创新。推动文学院班风、学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打造学生工作的品牌。党总支书记李云峰同志荣获河南省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团总支书记禹燕飞老师荣获河南省高校优秀辅导员。
经过多年的努力,文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素质好、质量高的学生,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近几年招生分数线、学生报到率、学生就业率在全省同级同类专业中始终保持优势。已经毕业的汉语言文学普通本科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40%,不少同学被陕西师範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录取;其余均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或其他工作岗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水平高思想过硬的优秀学生,近年来毕业生获得的荣誉有:国家奖学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师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河南省“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河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贫困大学生;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河南省优秀毕业生等等。
文学院已毕业的成招学生遍布全省各级中学,许多人成为教学管理部门干部和教学一线的语文骨干教师。还有不少人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一些考上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範大学、北京师範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名校或研究机构录取,现今已成为各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