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河南姓氏

(2019-12-01 17:04:12) 百科
河南姓氏

河南姓氏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中国的一万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一千五百个,在当今中国常见的一百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七十三个,其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和“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之说的七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姓氏
  • 概述:河南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
  • 姓氏起源:陈姓起源
  • 特点: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

概述

河南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姓氏起源

陈姓起源

陈姓起源于今河南省淮阳、平舆、长葛一带,相传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满的人,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因为胡公满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满在陈国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
孙们后来都以国为姓,都姓陈。现在陈姓人口也很多,并分布很广,如台湾,陈姓是那里的四大姓之一,人们说:“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 陈姓名人如[陈寿]晋朝人,着名史学家。他写了《三国志》。后来的《三国演义》长篇章回小说,就参考他的史书《三国志》写成。

黄姓起源

黄姓起源于现今的河南省潢川一带,相传上古时候,有个黄国,建立这个黄国的是远古氏族首领陆终的后代 。黄国在周朝时併入楚国 ,黄国公族的子孙也走散了,但他们约好以原国名为姓。另一支黄姓起源稍晚,是春秋时候。上古时因治理汾水而被尊为汾水水神的氏族领袖,叫台骀,台骀的后代,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几个小国,其中有一个叫黄国,国人后来也以黄为姓。
黄姓名人如
[黄 忠] 三国时候刘备手下的大将,武艺高强,老当益壮,斩杀敌将立有大功,封为关内侯。
[黄 巢] 唐代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曾攻入长安称帝,国号大齐。
[黄庭坚] 宋朝大诗人和大书法家,他与苏东坡齐名。
[黄 易] 清朝诗人和画家、当地“西冷八大家”之一。

李姓起源

李姓起源于现今的河南省洛阳、鹿邑一带,相传上古殷朝末年 ,有个贵族叫理利贞 ,为了逃避纣王的迫害,随母亲逃亡,到一处躲在李树下,又吃李子充饥,一生难忘,就改姓为李。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后来被尊为道教始祖。到了唐朝时,皇帝姓李,并且常常对功勋卓着的大臣们恩赐李姓。
李姓名人如
[李 冰] 战国时在四川做郡守,修建了都江堰。
[李 白] 唐朝大诗人,诗豪放,喜饮酒。
[李自成] 明朝农民起义军领袖。
[李时珍] 明朝医学家,着《本草纲目》。

蔡姓起源

蔡姓起源于今河南省民权、上蔡、新蔡一带,相传上古时,周武王打天下建立周朝,然后分封了一批功臣、王族和先贤的后代为诸侯王。其中有一位周武王的弟弟叫"叔度",被封到蔡邑,建立了蔡国。那地方就在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叔度的儿子,被称为蔡仲;还有一个后代,称蔡平侯;渐渐地,后代中都姓蔡了。
蔡姓名人如
[蔡 泽] 战国时秦国丞相,很有智谋。
[蔡 伦] 汉代科学家。发明了造纸术。
[蔡 琰] 就是着名的蔡文姬 ,聪明美貌 ,博学又善歌琴,在战乱中被匈奴左贤王娶为妻。后来曹操用重金向匈奴换回蔡文姬,于是又有了“文姬归汉”的故事。

张姓起源

张姓起源于现今的河南省濮阳附近,相传春秋时晋国有个贵族叫解张,后来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为姓,世代姓张。又有一支起源更早,是黄帝的孙子,叫"挥",他创製了弓和箭,他做的官也称作弓长,后来官名二字合成一字,就成为张姓。还有一支,是三国时有位叫龙佑那的,诸葛亮赐他姓张,他的后代居住云南。
张姓名人如
[张 良] 是秦汉时的杰出人物,文武双全,帮助刘邦打天下建立汉朝。
[张 旭] 唐朝书法家,酒醉后写的草书最好,那时称他“张颠”、“草圣”。后世人写草书没有超过他的。
[张之洞] 清朝后期,改革图新的杰出人物,他研究西洋的社会、哲学等,又在中国创办铁路、煤矿、织布厂等,受到光绪皇帝重用,做军机大臣。

许姓起源

许姓起源于现今的河南省登封、许昌附近,相传周武王时候,有个叫文叔的人受封于"许"地,就是现今河南许昌一带。文叔原是远古炎帝的后代,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很尊重远古贵族的后代,就将他们封赐。文叔建立了许国,春秋时许国併入楚国 ,原来许国君主的后代 ,就约定了以许为姓。许姓的另一支,起源远古尧帝时候,有个贤人叫许由,尧帝很尊重他,要将天下让给他,许由就隐居了起来。
许姓名人如
[许 慎] 汉代学者,着有一部书叫《说文解字》,传到今天还被当作经典,许慎是我国文学语言学的开创人。
[许 衡] 元朝人,对哲学、天文学等都有研究。

郑姓起源

郑姓起源于现今的河南省郑州荥阳,相传郑是周朝王室的后代。周厉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郑"这个地方,就建立了郑国,称郑恆公。郑国是春秋时的强国,后来被韩国吞併,郑国人怀念故国,都以郑为姓。
郑姓名人如
[郑 国] 是战国时的着名水利工程师 , 他为秦国开水渠,灌溉良田四万多顷,使关中沃野千里。历史上记作“郑国渠”。
[郑 吉] 汉代大将军,保卫边疆战功赫赫,封安远侯。
[郑 和] 明朝航海家,原名马三保,民间称他三保太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人物。
[郑成功]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收复台湾的名将。

林姓起源

林姓起源于现今的河南省新乡卫辉,淇县,相传上古商朝时,有个王子逃到长林山避难,这位王子和他的子孙,后来就因此姓了林。传说:商朝末年纣王当政,荒淫残暴 ,一位叫比干的王族劝说纣王 ,反被杀死,比干的儿子名叫"坚",就逃到长林山避难。随后周武王打败纣王夺得天下,百姓人人欢喜。周武王很尊重比干的后代,因为坚逃到长林山避难,就赐给比干的后代姓林,纪念这件事。林姓还有一支是出自周王族,周王族有一位王子叫林开,他儿子叫林英。
林姓名人如
[林士弘] 隋代人,隋末天下大乱时,起兵占据一方,自称皇帝。
[林则徐] 清代民族英雄 ,主张与西方通商 ,但严禁鸦片,是中华民族大英雄。

部分姓氏发源地

出 处
出 处
出 处
洛阳、鹿邑
新郑
灵宝
范县
息县
洛阳、杞县
濮阳
固始、中牟
方城、唐河
安阳
新郑
偃师、商丘
新郑
滑县
信阳、固始
新郑
范县
商丘、安阳
洛阳、嵩县
宜阳、原阳
许昌、禹州
禹州、淇县
南乐
郑州、荥阳
郑州
洛阳、鹿邑
濮阳
驻马店、汝南
洛阳、宜阳
新郑
洛阳
正阳、民权
南阳、息县
唐河、固始
陕县、荥阳
洛阳、卢氏
濮阳
长葛
洛阳、汝南
宁陵
洛阳
开封、新郑
商丘、民权
登封、许昌
商丘
偃师
洛阳、沁阳
洛阳、商丘
洛阳、范县
叶县
登封
洛阳
商丘
洛阳
范县
巩义
淇县
安阳、许昌、淇昌
淇县、洛阳、内黄
汝南、济源、安阳
洛阳、新郑、尉氏
淮阳、平舆、长葛
新郑、商丘、淮阳、濮阳
新乡、卫辉、淇县
民权、上蔡、新蔡
南阳、太康、唐河
巩义、登封、杞县、偃师、濮阳
淮阳、洛阳、舞阳
洛阳、鲁山、偃师
商水、太康、洛阳
洛阳、开封、淇昌、卫辉
开封、许昌、濮阳
温县
邓州、新野
温县
卫辉、温县
荥阳
陕县
济源
洛阳、商丘
沈丘
洛阳、温县
洛阳
信阳、南阳
司 马
洛阳
轩 辕
新郑
开封
开封、商丘
新郑、洛阳
汝南
济源
洛阳、淮阳
登封
新蔡、南阳
濮阳
商丘
洛阳、孟县

姓氏起源历史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
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濬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箇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係,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民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複杂的官僚机构,设定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併,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幺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係,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箇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誌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謚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謚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