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丰邑中阳里:古地名,本意丰县中阳里(汉)。古中阳里位置在今天的丰县中阳里街道辖区,指汉高祖刘邦故里,见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沛丰邑(丰县)中阳里。指汉沛郡丰县城中阳里。秦时为四川郡(郡治为沛县)丰邑中阳里,汉初沛郡丰邑中阳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沛丰邑中阳里
- 外文名:Zhongyang Town of Feng County
- 出处: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 性质:古代地名
- 名人:刘邦、卢绾
- 今址:丰县中阳里街道
历史记录
据史载,刘邦出生在战国丰邑中阳里,汉朝沛郡丰县城内中阳里,经考证丰县中阳里街道为刘邦家乡中阳里。县誌称为西南棠林集的古中阳里为后人附会,以区别五代时以城区东北角一带中阳坊而得名的新的中阳里之称。刘邦曾云:“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因此在西汉时期,丰县曾经极尽繁华。汉王朝对中华汉文化的影响,使刘邦被史学家称为“汉之始祖”,丰县也被称为“汉皇故里”。
在秦汉时代,“里”并不是行政单位,比乡要小的多。中阳里是个很出名的区划名称,出了多位名人,刘邦、刘氏王侯以及燕王卢绾。《史记》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司马迁介绍人物籍贯对重要人物(孔子、老子、刘邦等)採取“郡国、县、里”的记述方式,因此“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中“沛”是依据汉制为“沛郡”(这里沛是郡,要与县级的行政单位沛县相区别,沛郡郡治相县。)沛郡原为秦四川郡的一部分,秦四川郡郡治沛县。西汉从四川郡析置楚国与沛郡(沛郡为中央直辖),下辖37县。治所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是中国西汉时期设定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下辖相县、萧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酇县、谯县、郸县、铚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等县。丰邑即酆字的误写,秦代以及西汉中期前的一段时间内,丰县的丰字写作“酆”。刘邦籍贯是秦代泗水郡,汉代酆县,壮年曾任沛县境内的泗水亭小吏。
文献记载
材料一
《史记》: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 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于是拜沛侯刘濞为吴王。[2]
《史记》是记录最早最权威的文献,以下两点足以证明:
①此处“沛丰邑”。沛为郡,而不是指同时存在的沛县,丰即丰县,在行政单位上与沛县同等级。因此,沛郡和沛县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②丰邑和沛邑为同等级行政单位,均隶属于沛郡。沛郡,辖沛邑,丰邑,齿桑等数邑。
其一:“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这里说的很明确,“县”和“邑是同一级单位,因为从地理位置上而言,沛邑在东,丰邑在西,高祖西行,必经丰邑西南,沛县人不可能跑到丰邑西送刘邦,因此“邑西”只可能指沛邑西、丰邑东,此处的“邑”指的是沛邑,也就此证明“邑”即指城,故而得出结论,丰邑和沛邑是同等级行政单位,即都是邑级单位,从而反推出,“沛丰邑”中的“沛”实指沛县。秦朝才推行郡县制,凡称县者,一般是新产生的行政单位或修改过名称的行政单位,称邑者,则多承古制而来,因而历史往往要比称县者久远秦朝改邑为县的很多。比如:秦改云阳邑为云阳县。
其二:司马迁引用沛县父老说“沛幸得复,丰未复“,本身就是从同等级行政单位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说这里”沛“指沛县,而下辖丰、沛两邑,沛邑父老就说出“沛幸得复,丰未复“的话,再为丰邑争取免除税赋了,这又一次证明了沛和丰是两个互不相属的同级行政单位。而以上引用的史记这段文字,在说丰沛地名时,都只说”丰“和”沛“一个字,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两个行政单位的同等级邑关係。
结论:因此,史记中一开始说高祖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司马迁仅仅在这里的”沛“字上疏忽了,以致造成了混淆,这只能说是司马迁的一个小失误。下文的沛、丰的表述是完全正确的,通过以上分析以及下文严密清晰的逻辑关係,也可以证明丰沛两邑确实是同等级的,”沛丰邑中阳里人”的唯一失误表述并没有影响下文的逻辑关係。
今人有人认为丰邑和沛邑为同等级行政单位,均隶属于秦制沛县。因而,有意将秦制沛县和今天的沛县进行混淆,这是不正确的历史性混淆。
材料二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鹹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司马贞《史记索隐》[3]
从以上司马贞《史记索隐》可以看出高祖是“言从泗上,即号沛公”,这里其实讲的是高祖自号“沛公”的原因之一,即因为高祖到了泗水郡,也即后来的沛郡,所以才称为“沛公”。按理说,刘邦是丰县人,应该称为“丰公”,但他不自称“丰公”,而称沛公,究竟是什幺原因?其实,高祖自号沛公除因为自沛县起兵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见以下引用文字: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 沈钦韩曰:此谓刘之先徙也。穀梁僖公十六年传:民所聚曰“都”。,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应邵曰:先人所在之国,悉致祠巫祝博求神灵之意也;文颖曰:巫掌神之位次者也。范氏世仕于晋,故祠祀有晋巫。范会支庶留秦为刘氏,故有秦巫。刘氏随魏都大梁,故有梁巫。后徙丰,丰属荆,故有荆巫也。世祠天地,缀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以上引用文字主要介绍刘氏先祖来历,文中讲的很清楚,刘邦先祖世居丰邑,且先祖中已有人称“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是首先确定有“丰公”的情况下对“丰公”是高祖祖上那一位先人的猜测。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刘邦都不能再称“丰公”,否则就是对祖上的不敬。于是,他就根据自己从沛县起兵,且沛邑和丰邑行政等级相同,既可以与先人同光,又不至于留不敬先人之名这几点原因,自称为“沛公”了。综上推断可以得出结论:“沛丰邑中阳里”中的“沛”字和“沛公”、“沛县”的“沛”字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沛丰邑中阳里”中的“沛”字指“沛郡”,司马迁之所以未加“郡”字,是由其当时的思维定势造成的,他潜意识中即认为“沛丰邑中阳里”中的沛是他生活时代的沛郡。后文的“素灵告丰”也是“丰邑为丰县”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