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剑川原有一座古城隍,沙溪人办事献本主都到县古城隍庙,因路途遥远十分不便,要到县城隍庙祭拜,往返住行要几天,费时又费钱。后来在沙溪修建了城隍庙。
沙溪城隍庙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930年大理海东建筑师李文秀应沙溪绅士之请,率子侄前来沙溪建造了大照壁,此照壁由土基垒砌而成,很牢固坚稳,虽多次地震也安然无恙,仍矗立于鳌峰山,照壁于1931年完工,并成为大理地区乃至云南各地不可多得的最大照壁。此照壁高13米,长15.87米、厚1.65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沙溪城隍庙
- 地理位置: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
- 始建年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
一.沙溪古镇地理位置
沙溪地处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这里曾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唐南诏于吐蕃不断冲突,战事不断,鳌峰山就是当时的古战场,这里纵横几公里处贯穿于沙溪平坝,极目远望,亘古的山脉犹如屏障,东南西北为出入口,因古时是地势险要的关隘,分别设卡,为堵住了兵匪侵袭。
二.剑川城隍庙的传说
沙溪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地方,剑川文风尉迟,本地文武人士代代兴盛,剑川县城开始置城墙,称之为古治城,然而兵匪攻城,白莽现身解围,功绩可颂,剑川尊崇具有功劳的,把他们列为本主,然而作为一个地方的神祇莫过于本境圣主,古治城开始建盖城隍庙,塑城隍像进行叩拜,祈求四时平安,当地人举办城隍庙会。并规定每年农曆三月初五为会期,乡绅都来祭拜,统一献城隍,整个剑川原有一座古城隍,沙溪人办事献本主都到县古城隍庙,因路途遥远十分不便,要到县城隍庙祭拜,往返住行要几天,费时又费钱。
三.沙溪城隍庙的修建
城隍相当于地方执政长官,掌控本地一切要务,为一方之主,尊被为神祇。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显然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白族地区唯一的福主,沙溪城隍庙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1930年大理海东建筑师李文秀应沙溪绅士之请,率子侄前来沙溪建造了大照壁,此照壁由土基垒砌而成,很牢固坚稳,虽多次地震也安然无恙,仍矗立于鳌峰山,照壁于1931年完工,并成为大理地区乃至云南各地不可多得的最大照壁。此照壁高13米,长15.87米、厚1.65米。
四.城隍庙规模形制
城隍庙坐南朝北,照壁设定于北面,自西向东形成了高大的建筑体,墙面以石灰拌糯米麵颳了好几道工序,墙面用牛皮灰粉刷而成,至今整座墙体基本不变形。照壁按白族传统建筑结构,为青瓦白墙,绘製花鸟、人物,正中题写“永镇山川”四字,原字型仿于大理崇圣寺照壁的原字型(清翰林院士洱源人赵时俊为崇圣寺照壁书写的),当时就读于大理师範的沙溪学子拓贴仿到沙溪照壁中。沙溪鳌峰山的城隍庙修缮筹资,完全依靠民众捐资献粮,倡议者就是本地江尾村女巫婆吉璋母,显然作为沙溪城隍庙的功劳当属吉璋母了,她的确为沙溪城隍庙做了件功德,沙溪曾于元代置夜市,而鳌峰山城隍是清朝建筑而成,说明此地原是一块大空地,可容纳千万人聚集唱滇戏。据老人讲沙溪古时兵匪随时侵袭,百姓时时遭殃,担惊受怕过日子,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后来吉璋母跳神有名气,当地人随时请她祈求平安,但必须步行到剑川县城的古城隍庙做香火。吉璋母生意虽然红火,也非常辛苦,她想在鳌峰山空地上建盖一座城隍庙。于是,把自己平时积攒的资金捐出,还到各村各户划公德,当地百姓也热情支持,纷纷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城隍庙终于完工,方便了沙溪人士拜祭城隍,并于每年三月初五举办盛会来敬献城隍。城隍庙修建后,吉璋母生意更兴隆。当地人开始三日三夜办会,也开铺做生意、卖食唱白曲、演乡戏、非常热闹。
隆祠占地一亩五分,坐东向西以进两院,殿前建有戏台,年年唱乡戏,大殿内塑有城隍老爷像,时时供奉,香火不断,大殿右侧建有后花园,左边小殿主要奉祭历代战事亡者,外院北面建围墙和大门。
五.沙溪城隍庙的特殊性
从整个剑川看,唯一沙溪乡镇有城隍庙,其他地区没有设定城隍,沙溪城隍大照壁也实属罕见。当地人参拜城隍是非常虔诚的,每当节日、喜事、生子、求学、出门等要献城隍,过路人也要拜一拜,磕磕头烧支香以表达对本境邑主的崇拜。这种行为充分说明沙溪人对本主的崇拜。他们心中的神者能让他们确保平安、纳福财,并且让福主赐予他们心里的美好愿望。沙溪人愿望是添福添寿,平平安安过好日子,安慰自己的心里寄託。这就是长期以来白族人心里的愿望,城隍是他们心中的赐福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