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有一眼古井,就是着名的沙溪古井,位于浙江省云和县云和镇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近年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人们说这井有多深,沙溪的历史就有多远。
与浙江云和县运河镇沙溪重名的还有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中部熏南近上海及浦东开发区的另一个沙溪镇。虽同为沙溪,但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却各有不同。云南的丽江也有一个叫做沙溪的小镇,也是非常着名的旅游景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沙溪古井
- 位于:浙江省云和县
- 井深:12米
- 直径:1.2米
浙江沙溪
沙溪古井,位于浙江省云和县云和镇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径1.2米,早年被填没,后重挖。留青石井圈,高0.7米,直径1.3米,有牡丹叶花图案,阴刻楷书“政和七年”(1117)款。
江苏太仓沙溪
沙溪,俗称沙头,又名印溪、团溪、七溪,地处苏州太仓市,以靠海傍水而得名。如今,她虽已离海颇远,却较完整地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在唐宋时期这里已形成村落,定名为涂松市。元代末年,张士诚在姑苏称王后,于涂松修筑土城,并设立义兵营防御海盗,百姓苦于战乱骚扰,纷纷西迁,在如今的沙溪地界定居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集镇。明代弘至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沙溪始属太仓州。当时因为太仓的娄江淤塞,开凿于宋代的七浦塘成为苏州府和崇明县之间往来的必须通道,官民商贾,纷至沓来,沙溪占尽了发展先机,迅速成为“东乡十八镇,沙头第一镇”的局面,至此,沙溪逐渐走上了繁荣兴旺的道路。
现今的七浦河,两岸古宅居民枕诃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绵延15公里。因沙溪商业的发展和迁居居民文化背景的不同,经过了百年的融合,形成了集浙江宁绍文化和徽州文化于一体的沙溪临水建筑的奇丽风格,河棚、水桥则成为七浦河畔最为亮丽别致的风景。
沙溪七浦河两岸的居民的民居中,家家建有河棚间。河棚的主要特点是精细小巧,挑河而建,面积一般只有5—6平方米。由于沿河地形的差别,造成了河棚形试的多样性,有吊脚楼式的,有石头实砌的。远远看去象楼阁、似水榭,轻盈灵秀,形成了独特的沙溪河棚建筑艺术风格。
河棚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古人通舟取水,洗涤或乘凉观景的生活需要,因此在河棚间内有开设了水桥。沙溪的水桥并不是建筑意义上的桥樑,而是沟通沿河居民和七浦河的通道,是人们取水交易的河。沙溪的水桥有驳岸和条石悬挑式两种形式,并有公用和私用水桥之分。打开桥门,水桥就是一座通向七浦河的河埠,合上桥门,仍然是可供人站立的平地。因此“启为埠,合为地”是沙溪水桥建筑的精典。有名的水桥有利济桥、庵桥、义兴桥,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溪的古街隐匿于大片的明清、民国初期的古建筑群中,民居密集,布局合理,东西为街市,长1。5公里,南北为巷弄,支支叉叉,不计其数。老街与七浦河并行,垂直如线,成川字形贯穿全镇,街河之间相连成片古民居。民居一般都是前后三进,临街多为二层楼,底楼为店铺,沿用宋代建筑格调,大多挑梁出檐,不用木柱支地,仅以斗拱支撑房檐与墙体,简洁明快,雕刻精巧。有深藏不露的龚宅,声名赫赫的曹家祠堂,耐人寻味的朱宅。古井、古树、古碑也处处点缀和映衬着沙溪的古朴与典雅。有位于猛将堂故址、贤圣堂故址、南道院故址的三株古银杏,树龄均在500年以上,树干如鱼鳞覆盖,枝叶茂盛,苍劲挺拔。沙溪的古井数目众多,最独特的是位于中市街元昌和绸布店院内的一口墙井,此井嵌于墙体之内,井圈极小,遇雨季时主人可以直接以瓢取水,谓为一奇。沙溪现存碑多数散落于民间。历史最为久远的当属乐荫园内的一座宋碑,为赵匡胤八世孙赵伯旺的墓志铭碑,距今已有750年历史。
沙溪镇也是苏州太仓市境内的商贸重镇,到民国时期,已经集中了太仓一些最大的商号,如万和祥、孙德顺元发永等,而镇上的居民,几乎家家开店、户户经商,至今在老街的古民居中仍可发现当年经商的痕迹。沙溪鼎盛祥的猪油米花糖、椒盐桃片、阿桃二的松子糖等糕饼小吃名闻遐迩,曾经风靡一时。
沙溪虽是商贸集镇,却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讲求诗礼传家,书香传家。据《沙头里志》记载,自宋代至清乾隆初年,沙溪仅进士就出了30余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不胜枚举。如上海交通大学原秘书长鬍粹士、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奠基人吴晓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副台长龚树模,都是在沙溪接受启蒙和基础教育后走向人生辉煌的。
在唐宋时期这里已形成村落,定名为涂松市。元代末年,张士诚在姑苏称王后,于涂松修筑土城,并设立义兵营防御海盗,百姓苦于战乱骚扰,纷纷西迁,在如今的沙溪地界定居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这里逐渐形成了集镇。明代弘至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沙溪始属太仓州。当时因为太仓的娄江淤塞,开凿于宋代的七浦塘成为苏州府和崇明县之间往来的必须通道,官民商贾,纷至沓来,沙溪占尽了发展先机,迅速成为“东乡十八镇,沙头第一镇”的局面,至此,沙溪逐渐走上了繁荣兴旺的道路。
现今的七浦河,两岸古宅居民枕诃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绵延15公里。因沙溪商业的发展和迁居居民文化背景的不同,经过了百年的融合,形成了集浙江宁绍文化和徽州文化于一体的沙溪临水建筑的奇丽风格,河棚、水桥则成为七浦河畔最为亮丽别致的风景。
沙溪七浦河两岸的居民的民居中,家家建有河棚间。河棚的主要特点是精细小巧,挑河而建,面积一般只有5—6平方米。由于沿河地形的差别,造成了河棚形试的多样性,有吊脚楼式的,有石头实砌的。远远看去象楼阁、似水榭,轻盈灵秀,形成了独特的沙溪河棚建筑艺术风格。
河棚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古人通舟取水,洗涤或乘凉观景的生活需要,因此在河棚间内有开设了水桥。沙溪的水桥并不是建筑意义上的桥樑,而是沟通沿河居民和七浦河的通道,是人们取水交易的河。沙溪的水桥有驳岸和条石悬挑式两种形式,并有公用和私用水桥之分。打开桥门,水桥就是一座通向七浦河的河埠,合上桥门,仍然是可供人站立的平地。因此“启为埠,合为地”是沙溪水桥建筑的精典。有名的水桥有利济桥、庵桥、义兴桥,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溪的古街隐匿于大片的明清、民国初期的古建筑群中,民居密集,布局合理,东西为街市,长1。5公里,南北为巷弄,支支叉叉,不计其数。老街与七浦河并行,垂直如线,成川字形贯穿全镇,街河之间相连成片古民居。民居一般都是前后三进,临街多为二层楼,底楼为店铺,沿用宋代建筑格调,大多挑梁出檐,不用木柱支地,仅以斗拱支撑房檐与墙体,简洁明快,雕刻精巧。有深藏不露的龚宅,声名赫赫的曹家祠堂,耐人寻味的朱宅。古井、古树、古碑也处处点缀和映衬着沙溪的古朴与典雅。有位于猛将堂故址、贤圣堂故址、南道院故址的三株古银杏,树龄均在500年以上,树干如鱼鳞覆盖,枝叶茂盛,苍劲挺拔。沙溪的古井数目众多,最独特的是位于中市街元昌和绸布店院内的一口墙井,此井嵌于墙体之内,井圈极小,遇雨季时主人可以直接以瓢取水,谓为一奇。沙溪现存碑多数散落于民间。历史最为久远的当属乐荫园内的一座宋碑,为赵匡胤八世孙赵伯旺的墓志铭碑,距今已有750年历史。
沙溪镇也是苏州太仓市境内的商贸重镇,到民国时期,已经集中了太仓一些最大的商号,如万和祥、孙德顺元发永等,而镇上的居民,几乎家家开店、户户经商,至今在老街的古民居中仍可发现当年经商的痕迹。沙溪鼎盛祥的猪油米花糖、椒盐桃片、阿桃二的松子糖等糕饼小吃名闻遐迩,曾经风靡一时。
沙溪虽是商贸集镇,却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讲求诗礼传家,书香传家。据《沙头里志》记载,自宋代至清乾隆初年,沙溪仅进士就出了30余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不胜枚举。如上海交通大学原秘书长鬍粹士、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奠基人吴晓邦、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原副台长龚树模,都是在沙溪接受启蒙和基础教育后走向人生辉煌的。
云南剑川沙溪
剑川境内的沙溪古镇上的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集市,也有一条古老的四方街,儘管已被炒得让“地球人都知道了”,小镇还是一副安然世外的样子。
剑川古城即县城金华镇,在老君山系的金华山下,素称三江名镇。剑川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北部,东临鹤庆县,北接丽江地区的丽江市,西靠云龙县和怒江州的兰坪县,以白族 人聚居为主。剑川古城有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域。
剑川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现古城布局依旧、四至清楚。古城内古民居极富特色,古朴典雅,现存21明代院落和清代及民国时 期的众多民居保存完好。建筑上独具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古城民居小巧玲珑,布局严谨,庭院皆青砖,卵石混合铺就,广植花木,清新别致, 是典型的白族民居。西门七曲巷何宅、五马坊张宅、赵藩故居“光禄第”、“明建武将军府第”鲁宅、明代昭宗祠等。众多古宅,体现了明代厚实庄重的承重斗拱, 清代的精雕细刻,老宅堂屋门头雕有装饰民间图案,那虚实相间的构图,精细自然的雕法,使你叹为观止。这些精美的作品都出自剑川木雕艺人之手,剑川木雕艺人 古今享有盛名,1996年剑川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
古城内流水潺潺,古道悠悠,从文照街经西门直上西门外文庙,路面由青石板连成左中右三条主线,其间用弹石镶嵌。按照仕大夫等级观念,正中的青石板路面 只準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行走,其余人等人只能靠边行走。古城内出了不少名人,清末着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赵藩的"攻心联"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 泽民等领导人高度评价。张伯简为白族第一位党员,还有着名林学教育家张海秋等文化名人,他们"以不学为耻"靠发愤读书,创造伟业,青史留名。
景风公园位于金华镇西150米,海拔2215米,西靠金华山,北临永丰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是县城主要风景区。景风公园原为一古建筑 群,1987年12月,景风公园古建筑群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古木参天、芳草青青、宝塔高耸、古建成群、楼阁巍峨、典雅幽静,是探古 和踏青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