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沈伊默家族往事

(2019-01-12 17:24:57) 百科
沈伊默家族往事

沈伊默家族往事

《沈伊默家族往事》主要介绍了沈伊默的家族往事,家族的变动,亲情,友情在书中都有涉及,全书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包括:我的家谱、家族的迁徙、明清时期的祖辈、祖父三兄弟、沈尹默的几位朋友、轶闻趣事。

基本介绍

  • 书名:沈伊默家族往事
  •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页数:292页
  • 开本:16
  • 品牌: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沈长庆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0344229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沈伊默家族往事》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沈长庆沈尹默之孙。1942年生于北平东城。五岁入北平孔德学校幼稚园、国小;七岁随父迁平原省新乡,入北街国小;十岁又迁天津,入天津国行国小,保送天津第十六中学;后考入北京铁道学院电信系无线通信专业,毕业后入北京铁路局,先后担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局企协副秘书长等职。曾任职德意志联邦铁路公司DEC监理工程师,参与伊拉克H_B_K铁路建设。兼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现代化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2002年退休后致力于沈氏家族及“三沈”研究,现任上海沈尹默故居纪念馆及陕西汉阴“三沈”纪念馆顾问。

图书目录

第一章我的家谱/1
一、家谱追寻记/2
二、沈氏家谱纂修历史考订/8
三、吴兴竹墩沈氏溯源 /13
第二章家族的迁徙/17
一、竹墩村的祖屋/18
二、竹墩沈氏的传说/24
三、割捨不下的湖州情 /28
四、陕南渊源 /38
五、陕西汉阴沈氏故居考/49
第三章明清时期的祖辈/55
一、竹墩沈氏的两起两落/56
二、康熙面试沈氏叔侄/60
三、沈际清的存世诗文考/71
四、沈祖颐育人之道/81
五、沈彭太夫人传略/87
第四章祖父三兄弟/95
一、沉稳豪爽的沈士远/96
二、沈尹默的书法/104
三、沈尹默的诗词/129
四、沈尹默在北大/147
五、三次护宝行动/163
六、平易近人的学者/176
七、实至名归的坚士/ 182
八、沈氏与天津的交往/192
第五章沈尹默的几位朋友/197
一、沈尹默的三位书友/198
二、半世纪的朋友/206
三、词友汪东 /213
四、两位自负的书法家 /222
第六章轶闻趣事/233
一、孔德学校剪影/234
二、孔德前辈的回忆/241
三、北大教授子女的来往/257
四、蒋母墓志铭真相/266
五、苦雨斋今昔/269
六、景山公园那棵歪脖槐树/274
七、谁在这里照过相? /277
主要参考书目/289
后记/290

后记

文稿已经杀青,题目还没想好。初名《沈事春秋》,后又名《人生随处不关山——寻觅沈尹默家事》《沈海拾粟——沈尹默家族往事》等,最后考虑题目还是朴实一些,就叫《沈尹默家族往事》。
近些年,出版的民国文人题材的书籍实在不少。有些书,是文人之后写他们长辈的回忆录,诸如王国维、马衡、鲁迅、蔡元培、朱希祖、顾颉刚、罗家伦等;有的是本人回忆录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李大钊、陈独秀、周作人、于右任、郭沫若、顾随、胡适、蒋梦麟、李石曾、钱玄同、李宗侗、杨树达等。据我的体会,民国文人之后的他们写其长辈的书,决非始自今日,早在十年前或更早就开始了,不少书的材料之丰富,文章之精闢,非一日之功。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曾经和我的祖辈有些往来,由此我萌生了何不也写写的动机。而下决心动笔则源于:其一,发现这些书籍也是鱼龙混杂,有的把我祖辈的照片张冠李戴,有的罔顾事实以讹传讹;其二,参加了一些有关我祖父事迹的研讨会,会上有人一知半解,也敢堂而皇之当众妄加编故事;其三,还有人把我在部落格的全篇文章以其个人名义发表;其四,更有甚者,以冒牌的“沈氏孙子”出来写我祖辈的书。面对此等乱象,我便生念头,为什幺不在我还可以动笔的有生之年,儘可能把我知道的、积累的材料写下来,正式发表,以正视听呢?也许正像有人说的,写家史的,写的都是正面的,不写走麦城。本书祖辈既是普通有血有肉的人,就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民国文人中流行的师生恋,文人的自命清高、桀骜不驯的性格等均在我的祖辈身上有所体现,除去某些家庭隐私不宜公开外,以后再版时可以考虑适当加以补充,但这些终究不是主流,并不影响本书的整体内容。
前几年,坊间曾流行一句话,“你恨谁,就让他装修”,我看现在应当改为“你恨谁,就让他写回忆录”。前句话讲的是累“身”,后者则是累“心”。十年来,停停写写,添添改改,好像没个完。眼看进入退休后第二个十年,为纪念我的前辈,激励我的后辈,总要拿出个结果来,2013年6月11日恰逢沈尹默诞辰130周年,在此之前就收笔吧。
本书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近700年,涉及人物数百,故事上千,文字约有17万,图片200多张。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学理工出身的人,既无文字功底又无历史学识,写这种传记式作品真是“赶鸭子上架”了。我的初衷是想不能写成枯燥无味的史料研究报告,也不好做成文抄公的“贴膏药”式样的彙编,搞到最后这个结果,怕是个“四不像”吧,或许只是带有“家谱传记”的影子,充其量只是一本以史料为基础的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罢了。
沈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竹溪沈氏只是沈氏分支之一。本书所摘取的人物主要是我的直系祖辈,所以,较之众多的优秀中华民族子孙,甚至于沈氏子孙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他们的故事大都有一定的社会性,且未面世,不少资料来自家藏、图书馆、媒体,当然也有听老一辈讲的,自己真正经历的少。写作大体按照:先我的历代直系祖辈,次而祖父辈,进而父辈的顺序,时间由远及近、人物範围由宽到窄,逐步收尾,最后重点放在我的祖父辈的“三沈”上,放在近现代文化史有一定影响故事上,这些故事可能不完全具备趣味性,但均有来源出处,如果读者认为还有一点史料价值,本书就没有白费力气了。孰优孰劣,众人评说吧。
即使如此,不少有关“三沈”的故事也不得不捨去,比如:老北大教授们的“饭局”,沈尹默和顾随、张充和等人的师生情谊,“三沈”和“二周”(鲁迅、周作人)、“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鑒、马準、马廉)兄弟的故事,沈尹默人生交往中的柳亚子、张宗祥、章士钊、许炳堃、李大钊、钱玄同、胡适、蔡元培、李石曾、汤尔和、乔大壮、潘伯鹰、陈大齐、曾履川、徐悲鸿、齐白石、马一浮、沈迈士、沈祖棼、胡问遂、郭绍虞、赵朴初、谢稚柳、李亚农、褚保权、金南暄,等等。好在不少故事都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中找到,不少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只要敲敲键盘,在网际网路上便可查到。文中我儘量使用原始资料,或引用原文作者的看法,极少加入个人评议,儘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书中的老照片虽然不少是过去发表过的,但是其中的人和事鲜为人知,为考证老照片中人物和故事背景,我花费了颇多时间查找旁证和参考资料,以事实为重,但由于时间久远,多数当事人已归道山,加之本人历史知识及写作水平有限,文字加工粗糙,图文中各种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亦得到了不少亲友和各界朋友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併致谢。他们是沈兑、褚家立、谌谟关、谌北新、沈长治、沈长乐、吴宁,以及张菼芳、周吉宜、李亚中、王涛、戴自中、李惠民、张前方、周扬波、何国庆等,包括有些材料的不知名作者。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王文运先生的鼎力支持,他在百忙中担任责任编辑,加之关编杨飞羊、王琳均为本书增色不少;当然少不了我的夫人吕以巽、儿子沈毅和儿媳张萍的支持,使得本书得以付梓出版;我的小爱孙女沈乐同更是给了我精神上的愉悦,终使本书得以完成。再次谢谢各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