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汾阳王郭子仪

(2018-06-11 17:27:55) 百科
汾阳王郭子仪

汾阳王郭子仪

《汾阳王郭子仪》取材于唐朝中期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约七十年的基本史实,在中唐风云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时代生活画卷,以真实客观笔触再现了一个于危机中挽狂澜于既倒、再造唐室、一身系天下安危数十年的一代名相、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形象。

基本介绍

  • 书名:汾阳王郭子仪
  • 出版社:崑仑出版社
  • 页数:405页 
  • 开本:16
  • 定价:40.00 
  • 作者:贾祝文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0409882, 7800409880
  • 品牌:解放军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汾阳王郭子仪》共六十回,洋洋数十万言,将唐朝着名统帅勛臣郭子仪波澜壮阔的一生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古代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学习到郭子仪修身、齐家、统军、治国的经验,同时还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政治智慧。

作者简介

贾祝文,山西原平(原名崞县)人,军队退休干部,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姓氏专业委员会顾问,《大众诗歌》编委。着有《繁景细物的启迪》、《话剧、曲艺作品选编》等着作,发表过短篇小说、散文、评论、话剧、诗歌、美术等三百余篇作品。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郭子仪的研究,前后十几年,历尽艰辛,先后走访了郭子仪出生地陕西华县、祖籍地山西阳曲县、汾阳王墓所在地陕西礼泉县以及宁夏灵武、内蒙和林格尔、山西永济等与郭子仪人生重要经历相关的诸多地方。发表了《郭子仪与山西》、《李白于太原救过郭子仪》、《郭子仪经历中的三个疑议》、《郭氏三个宗源的探究及其名称的概括》等研究性文章。

图书目录

序一 史家精神文学品质
序二 是历史也是当代史
第一回 龙凤岭青龙僧传功 伏毒寺觉无师授道
第二回 郭公子单枪挑蕃将 仆固男匹马会英杰
第三回 郭子仪赶考夺武魁 两贼少赴京遇剋星
第四回 三兄弟结伴赴北都 二俊杰初识成知己
第五回 游晋祠郭副使蒙难 救英才李太白仗义
第六回 元府尹施计安中使 陈回光揽罪人牢狱
第七回 朔方军将星耀北陲 兵马使三骑闯突厥
第八回 花萼楼郭将军护驾 望春台安禄山邀宠
第九回 王忠嗣安边被诬害 郭子仪得众招疑妒
第十回 攻石堡唐军遭连败 破坚城子仪被夺功
第十一回 化仇为亲公主救将 以德报怨义将护帅
第十二回 酿伏祸玄宗宠禄儿 养遗患逆乱起渔阳
第十三回 祈天渡河叛帅惑众 临危受命老将试刀
第十四回 颜氏兄弟河北举义 朔方三将常山助战
第十五回 子仪诱敌伏歼万骑 回光缚身智取马邑
第十六回 郭子仪挚诚感光弼 宫中女痴情寄寒衣
第十七回 陈回光真情结良缘 李光弼绝粮困常山
第十八回 郭李合军河北连胜 安史增兵嘉山大败
第十九回 哥舒翰挥泪出潼关 唐玄宗落荒缢贵妃
第二十回 玄宗入蜀肃宗即位 子仪勤王怀恩斩子
第二十一回 朔方军围击平河曲 安守忠火攻破牛阵
第二十二回 守太原奇将施奇谋 夺王位猪儿杀猪龙
第二十三回 唐肃宗信谗杀皇子 郭子仪夜袭复河东
第二十四回 永王东巡心怀逆志 李白出山误上贼船
第二十五回 血战潼关郭旰殉国 斗计河东子仪伏敌
第二十六回 落败清渠郭帅请贬 阻战河南忠贤守义
第二十七回 守睢阳忠义将死节 破恶阵郭子仪复京
第二十八回 安洛阳回纥认“吾父”别肃宗李泌赠“瓜辞”
第二十九回 乌承恩贪功酿恶果 郭子仪安身破诈降
第三十回 子仪报恩轻爵重义 朝恩得宠行私害军
第三十一回 相州兵败李代郭帅 庆绪命毙史夺安位
第三十二回 李光弼智破连环计 朔方将恶战河阳城
第三十三回 奴欺主二阉宦害政 子杀父史思明丧命
第三十四回 汾阳王肃法平兵乱 唐代宗施间除恶宦
第三十五回 诚和回纥忠臣招谗 破敌纳降怀恩遭疑
第三十六回 下博决战史军覆亡 勛将被诬仆固心愤
第三十七回 兔死犬烹怀恩自讼 兵寡帅孤子仪靖难
第三十八回 不战退蕃威名复京 指斩逆将正气安都
第三十九回 怀恩母提刀逐逆子 老元帅走马安汾州
第四十回 三豪雄分道成殊途 郭汾阳夜书出师表
第四十一回 将计就计邠州破敌 斩卒谏将秀实肃军
第四十二回 郭子仪三辞尚书令 鱼朝恩邀宠百高座
第四十三回 悲怀恩一命殒鸣沙 威令公单骑扣回营
第四十四回 掌学捧僧阉宦譁众 瞻楼谒寺将帅寄志
第四十五回 传密诏云姑扮郎中 讨逆乱郭帅戡同华
第四十六回 借祝寿小二诉民苦 闯宫禁郭暧打金枝
第四十七回 正家法严父杖爱子 行邪恶奸人掘忠墓
第四十八回 郭公荐忠李泌归朝 诸军移镇京西御蕃
第四十九回 汾阳王独闯章敬寺 鱼朝恩缢死寒食节
第五十回 欲难足元载纵淫奢 祸横生淫相逼弱女
第五十一回 元载乱朝李泌避奸 郭公进谏天言警君
第五十二回 陈回光施计运封币 郭子仪数度退吐蕃
第五十三回 承败责郭公护爱将 担国忧勛帅不移忠
第五十四回 密旨除奸三忠施计 瑶英扮伶元府探谋
第五十五回 秽袜塞口元载伏诛 赤忠正身郭公扶贤
第五十六回 郭令公智败马重英 李怀光谋诛六宿将
第五十七回 错斩张昙郭公叹衰 洞省“木妖”汾阳训子
第五十八回 新君立革政除积弊 老帅辞卸甲尽臣忠
第五十九回“吾父”传书唐回复盟“尚父”进策“甥舅”归亲
第六十回 子仪公忠武鼎四朝 汾阳王德仪昭千秋
后记

后记

小时看《打金枝》的戏和电影,开始对汾阳王郭子仪有了印象,以后又陆续接触了一些史料,方知郭子仪不仅是位教子苛厉的严父,而且还是位“再造唐室,功盖天下”的历史名人。后来,当我想再找一些有关郭子仪的文学作品看看时,却只能从《隋唐演义》、《唐史演义》这类书中,看到一些关于郭子仪的零星描述。遗憾之际,我产生了想写写汾阳王郭子仪的冲动。然而,写古代人物的历史小说,于我来讲却是陌生的,尤其是写郭子仪这样的历史名人,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开始时,只是想对郭子仪作进一步了解,还未敢下决心要写。
一九九五年,我开始收集有关郭子仪的资料。一九九七年夏,我专程往陕西华县拜谒了重建的郭子仪牌楼,参观了新建的郭子仪纪念馆,又往华县西马村拜谒了郭子仪故里西马老村和俗称“招魂冢”的“郭子仪衣冠冢”遗址。其间,还拜访了华县郭子仪研究会及西马村郭氏族人会长郭志诚先生。(后来,郭志诚先生非常关心我的写作,还亲自收集整理了当地关于郭子仪少年时的传说和故事,并装订成册送给我。)之后,我又先后拜谒了西安碑林“郭氏家庙碑”和陕西礼泉县“汾阳王墓”,拜访了同为郭氏根祖繁衍之地的山西阳曲县汾阳市、原平县(崞县)等地的郭氏遗蹟及相关研究机构,走访了郭子仪作战、驻防过的永济(唐河中)、洛阳(唐东都)、三门峡(唐陕州)、正定(唐常山)、新绛(唐绛州)及郭子仪主持改扩建的山西洪洞“广胜寺”和李白义救郭子仪的唐北都遗址太原晋源、晋祠等地。为了解和感受郭子仪东出朔方初战安军时的战场环境和作战路线,我还专程由内蒙古和林格尔(唐单于都护府)顺崎岖山路驱车山西右玉(唐静边军)、大同(唐云中)、朔州(唐马邑)、雁门关(唐东径关)。在拜谒走访的同时,我还先后到太原、上海、西安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很多资料,收集了《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唐史》、《中国古代地图》等史料。还收集了陕西、山西等地出版社及郭子仪研究机构发行的《郭子仪与陕西华县》、《郭子仪评传》、《郭氏史略》、《郭子仪谱传》、《汾阳郭氏与汾阳王》、《郭氏之源在阳曲》以及郭子仪手书诸葛亮《后出师表》影印件、郭子仪画像等文献资料,收集了《千载古诗颂令公》、《郭子仪演义》(原名《月唐演义》)、《郭子仪传奇》等文学作品。 随着资料的积累和对郭子仪了解的深入,我却愈发不敢贸然动笔写郭子仪了,因为我发现郭子仪的经历中还有些重要的空白和疑义需要澄清。不认真解析和辨别这些重要的空白和疑义,便急急忙忙动笔去写,这样的作品,必定谬误百出,贻笑大方,误导客群,为后人所诟。针对郭子仪经历中的史料空白和主要疑义,我在查阅和分析大量相关史料之后,作出了如下解析和辨别:
一是关于郭子仪青少年阶段的经历。郭子仪二十岁以前的经历,也就是武举夺魁之前的经历,至今未发现有史料记载。要写郭子仪,不能不写其青少年阶段,所以,只有翔实了解郭子仪青少年时期所处社会、家庭、出生地等环境背景及其对郭子仪的影响,才可能将郭子仪这段历史空白“补实”,才有可能写出一个史实生命年轮与虚构人生轨迹融合于同一历史时空的青少年郭子仪。关于青少年时期的郭子仪,民间有不少传说,其中流传最广、最使人津津乐道的,当数郭子仪拜师学武及与安禄山擂台、武举考场比武的传说。如郭子仪故里华县就有“少年郭子仪拜青龙道人为师学武”及“十六岁的郭子仪与节度使安禄山于华州东关打擂比武”的传说。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郭子仪于武举考场与“镇场官”安禄山,或说与“同为参考举子”的安禄山同场比武之说。郭子仪身为将门之子,青少年时因父为官在外,所以写其拜师学武,乃情理中事。但与安禄山比武之说,则于情可恕,于理有违了。史载安禄山比郭子仪小六岁,郭子仪十六岁时,安禄山才十岁,只是个浪迹四处且已爹死娘改嫁的小“互市牙郎”,他怎幺可能以节度使身份到华州与郭子仪打擂比武?即便安禄山其时到过华州,十六岁的郭子仪也不可能与十岁的安禄山擂台比武。退一步讲,倘真比武属实,郭子仪岂不成了以大欺小、胜之不武的小人?再说,郭子仪二十岁参加武举考试时,其时才十四岁的安禄山,别说什幺“镇场官”,就连武举参考最低十八岁的规定都不符合。更何况唐武举考试自始至终,从未设过参考者于考场驰马持械相互间比武之项。所以说,青少年时的郭子仪,不可能有与安禄山擂台或武举考场比武的经历。若迎合民间传说强写,于娱乐性作品而言,只是热闹热闹而已;于历史小说体裁的作品来说,则经不起推敲,对郭子仪形象只能是有损无益。 二是关于郭子仪初授官职的疑义。新、旧《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以武举异等(《旧唐书》载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唐代所立“郭氏家庙碑”碑阴《郭敬之子孙题名录》则载郭子仪“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在唐武官总共三十二级品阶中,“左卫长史”为“从六品上”的中级武官,“左卫长上”则为最低一级的“从九品下”武官。“长史”、“长上”虽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官级品阶相差竟达十四阶之多。郭子仪初授官职究竟是“左卫长史”还是“左卫长上”,这关係到郭子仪初授官职时的身份定位,也关係到之后的升迁状况、仕途状态等等。所以说,写郭子仪传记的作者,如果不知道或是知道却不理会这个疑义,那幺,只能或是不知所以也照猫画虎去写,或是不问究竟地似是而非去编,两者的结果,都可能出现颠三倒四、传误流谬的内容。现有史料及一些研究文献和文学作品对郭子仪初授官职的表述,基本都採用《唐书》“左卫长史”之说,但此说很值得商榷。自武则天创设武举考试之后,唐武官的选任,一般情况下,必须先经武举考试获得“武举及第”,而后才能参加下一步每年一次的选拔任官考试。也就是说,“武举及第”非为官职,只是由“武举及第”前不具参加选拔任官考试资格的“自身”,获得了参加考试资格的“出身”。其时,武举考试的考项与选拔任官考试的考项基本相同,共设“步射”、“马枪”等七项。参加武举考试者于所考七项中有五项以上达到合格,方可称为“武举及第”。如果及第后不经下一步选拔任官考试便直接授予官职的,必须是武举考试成绩特别优秀者。郭子仪正是因为获得了被后世称为“武状元”的“武举异等(高等)”,所以才能在及第后被直接授予官职。但是,若郭子仪及第后即被授为“从六品上”的中级武官“左卫长史”,那幺,这与当时及第者仅能获得下一步参加选拔任官考试资格的严格规定显然是矛盾的,而且与郭子仪及第授官后的任职经历也是明显冲突的。现存西安碑林的“郭氏家庙碑”碑阴详细记录了郭子仪“武举及第授左卫长上、改河南府城皋府别将、又改同州兴德府右果毅……”等历任官职。可见,别说“从九品下”的“左卫长上”,即便其后升任的“城皋府别将”的品阶也仅为“从七品下至正七品下”,仍低于“从六品上”的“左卫长史”。被后世金石界所称的“郭氏家庙碑”,是郭子仪在世时,为其已逝父亲郭敬之建庙时所立之碑。该碑碑额为当朝皇帝唐代宗御笔亲题;正面碑文是与郭子仪同朝为官的正三品大臣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碑阴所刻的《郭敬之子孙题名录》中,则记载了以上提到的郭子仪任官经历。应该说,当时人记当时事,可信度必是更高一些。由此推论,郭子仪初授官职当为“左卫长上”,两《唐书》记载的“左卫长史”是有误的。
三是关于李白于太原是否救过郭子仪的疑义。《新唐书·李白传》载:“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历代不少文人曾据此大作文章。但是,因《新唐书》所载语焉不详,所以对李白于太原救郭子仪一事持否定意见者,历来大有人在,其主要理由:首先,李白客游太原时,郭子仪并无在太原及其附近任官的经历,何来郭子仪于太原犯法且被李白救助事?其次,即便郭子仪二十岁人仕前在过太原,但是,比郭子仪小四岁的李白,其时只十余岁,尚在蜀中,怎幺可能救助数千里外的郭子仪?另外,李白二十六岁时才出蜀,又过近十年往游太原时,仍是身无一官半职的客居文人,然而其时年近四十的郭子仪,已是三四品的高官。可见,即便其时郭子仪在太原犯了法,即便李白有心救之,却也是有心无力的。我以为,以上理由是不能否定李白于太原救郭子仪一事的,这是因为:第一,李白客居太原长达一年半,此期间,正值郭子仪由安西副都护改任朔方节度副使之际。时朔方节度治所在宁夏灵武,太原则为河东节度治所。按说,改任朔方节度副使的郭子仪,此时是不可能去太原的。但是,其时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均由信安王李袆一人所兼,若李袆其时正在河东节度治所太原履任治事,那幺,始为朔方节度副使的郭子仪初上任,先往太原向顶头上司李袆报到,应该是正理常例。所以说,其时郭子仪与李白于太原相遇不是没有可能的。第二,李白游太原,是应好友元演邀约同行的。时元演之父为唐北都太原府尹,身为唐北都的“军政一把手”,元府尹官高权重,且豪义重情,其时李白若救郭子仪,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三,李白客居太原期间,信安王李袆及郭子仪的官职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正常变化。开元二十四年四月,身兼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的兴安王李袆,因牵涉温慎结交权贵案而被贬为衢州刺史。李袆被贬同时,方任朔方节度副使的郭子仪,也被改任朔方属下的定远城使。郭子仪此次职务变动,即便非为贬任,但亦非荣调,很是耐人寻味。但是,如果用“犯法”后又被“救免”来解释,也就再正常不过了。第四,郭子仪的仕途忽由顺变滞。之前,郭子仪自武举及第授官,仅二十年就升为“从三品”官阶,但是,自此番改任定远城使后,其品阶竟连续十二三年再无晋升。就此前后顺滞殊异的仕途经历来看,只能是因“犯法”又被“救免”,才会对郭子仪的仕途造成如此明显的影响。第五,郭子仪后来倾力救李白不无缘由。李白游太原二十四年之后,因牵连永王逆乱获重罪。史载郭子仪为救李白,竟以己官爵作保为李白脱罪。其时,郭子仪已是“功盖天下”的勛帅重臣,正身处“权重君疑”的敏感位置。如若之前李白于郭子仪无特殊的救助之恩,如若郭子仪对李白没有难释的“感恩图报”之心,那幺,就当时两人所处的悬殊境遇及敏感身份来说,郭子仪是不可能以己官爵作保,倾力为一个已获重罪的逆王重要幕僚说情脱罪的。
随着资料的积累和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被郭子仪的传奇人生、人格魅力和立身处世之道所吸引,其言必基于忠信,行必果于直方,用情不问疏远,泛爱不卑贫贱,敬君子不与小人结怨的为人之道;功大不恃,官高慎行,位重恳辞,失宠无怨,以身许国,未尝以危亡易忠的为官之道;推赤诚以许国,冒白刃以率先,赏罚必信,御下宽恕,待将士如子弟的为将之道;从善如流,宽厚得人的用人之道;严律子孙,警防“木妖”的治家之道;开门敞户,“不遗笑祸”的安身之道等等,既体现了郭子仪身上蕴涵的中华传统道义和美德,也诠释了郭子仪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发掘和引鑒郭子仪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泽润惠益当今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较之于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来说,郭子仪的历史作用、历史评价及传奇人生、人格魅力虽不逊色,却有鲜为人知之憾。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部以郭子仪为题材的像《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与关羽、《说岳全传》写岳飞那样被世人公认的优秀文学作品。先前,曾有一部写郭子仪的小说《月唐演义》(亦名《男女英雄会》,1997年再版时改名《郭子仪演义》),但是,因其内容与郭子仪的主要经历远不沾边,所以该书始终未引起世人过多关注。2002年澳籍华人萧玉寒先生出版了《郭子仪传奇》一书,亦因篇幅有限及重在娱乐的玄门武侠类体裁,以致书中所见,只是个影影绰绰、似是而非、远非历史原貌的郭子仪,因之,其书亦未广闻于世。近年来,又陆续出了一些以郭子仪为题材的影视和文学作品,遗憾的是,其中大多作品,要幺是“钱味浓、品味低”刻意迎合娱乐市场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应时之作,要幺是笔粗如椽、墨淡如水、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为图出名而花钱买热闹的草就之章。更有甚者,有的作者冠以历史小说之名来写郭子仪,却以戏说娱乐手法胡写滥编,不只以低俗的男欢女爱,把史评“完名高节,灿然独着,虽齐桓、晋文比之为褊”的汾阳王戏说得俗不可耐,而且轻率曲改重要史实,肆意撮合重要历史人物的关係,致使郭子仪的历史真实性和现实教益性大打折扣。一般来说,世人对待武侠、戏说等娱乐类作品,往往只看热闹,一笑了之,看过就过,不论相关史实如何。但是对待历史小说这样体裁的文学作品,世人却有等同史书和传记看待的习惯,如人们很容易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与真实纪录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等同看待。所以说,冠以“七实三虚”历史小说之名,却以“三实七虚”的伪历史小说来写郭子仪,不仅是对郭子仪这个重要历史题材的不敬和糟蹋,而且极易在相关史实和史人形象上对世人造成误导。这样的作品经不起社会和时间的检验,终难成正果,但其造成的误导作用和消极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为使郭子仪这份珍贵历史遗产得到应有的爱护和传承,为使世人于中汲取教益和启悟,我以为,但凡关心、尊重和珍惜这份历史遗产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和开发这份历史遗产作些相应的工作,尤其是应促成一部以郭子仪为题材的,以历史真实为骨骼、脉络,以文学朔造为血肉、肌肤,以一个史实形象与文学形象相辅相承的,兼具历史素描写真与文学浓彩渲染双重感染力的,能真正取信并打动世人的文学作品儘早问世。自知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汾阳王郭子仪》一书的出版,若能促使世人更加关注郭子仪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若能在郭子仪的研究及写作方面起一些拓路、推动和抛砖引玉的作用,唯为余望矣。
本书写作与出版过程中,先后得到世界华人宗亲会郭氏宗亲会、陕西渭南市、华县、山西阳曲县、汾阳市等地政府、郭氏宗亲会、郭子仪研究机构以及山西汾阳王酒业有限公司的关心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贾祝文于龙城太原寓所

序言

史家精神文学品质
杜文玉
以历史着名人物为主题而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年来出版了不少,至于影视作品就更多了,再加上专家学者们所撰写的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作品,从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探索历史的热潮。在这类别众多的作品中,有成功的,也有粗製滥造的,可谓良莠不齐。但是当我打开《汾阳王郭子仪》一看,便被其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全书共六十回,洋洋数十万言,将唐朝着名统帅勛臣郭子仪波澜壮阔的一生呈现在读者面前。细读全书,以我不成熟的看法,认为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基本历史史实为基础,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生动描述和展现。书中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约七十年的基本史实,以“再造唐室,功盖天下”的汾阳王郭子仪为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再以众多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不同阵营的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为烘托和映衬,把郭子仪的一生、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历史关係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文学方面的享受,还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这种双重收穫不是阅读一般书籍可以得到的。在我国文学史中,历史演义小说还是不少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向来有“三分虚构,七分真实”的说法。许多人关于三国的历史知识,便是来自于此书,影响之大,已经超越了’国界。《汾阳王郭子仪》一书,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比之《三国演义》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全部都实有其人,虚构的人物多是出于烘托和映衬的需要,均为次要人物。就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言,亦是如此,没有半点虚构。先前,曾有一部写郭子仪的小说《月唐演义》(亦名《男女英雄会》),然而,该书基本情节乃属虚构,远非郭子仪本貌。2002年,澳籍华人萧玉寒先生着有《郭子仪传奇》一书,然其採用了纯文学的虚构手法,从根本上远离和改变了郭子仪的本来面貌和唐朝的历史。正因为如此,此书的出版便显得更加重要,相信定会引起当今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次,不是简单複述历史,而是通过虚构辅助人物及一般情节,对重要历史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文学塑造和渲染,使主要史实的展示更震撼、更深刻、更具悬念;使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典型,更有个性,更能给人思索和启示。同时,又融入了传记式的写实文笔,描述了郭子仪的传奇经历、人格魅力、处世哲学、生存智慧及其所蕴含的民族传统美德。郭子仪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又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率军作战,平定叛乱,保卫边疆,不可避免地成为此书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这一历史时期唐朝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十分激烈。郭子仪功勋卓着,难免会引起皇帝、权臣、宦官的猜忌和诬陷。大小百余场兵谋博弈的战争场景,残酷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都在此书中得到了很精彩的描写。因此,读者阅读此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古代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可以学习到郭子仪修身、齐家、统军、治国的经验,同时还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政治智慧。
再次,语言风格独特。採用了不多见的文言与白话夹杂的语式,以白话文为主,根据人物身份、情节语境的不同,或採用白话文,或使用文言文。作者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书中事件描述与人物塑造更符合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徵,因为毕竟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故事,注重史实时空与史人语境的协调一致,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来说:在客观叙述时,皆用白话,但文字儘可能精练,避免使用明显的现代语式、口语。在写人物对话时,用语则根据人物身份、性格的差异而加以区别。一般情况下,帝王、官员及文人用语以文言为主,辅以白话;个性鲜明的人物,为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即便其为官员,亦不拘身份,使用白话、文言及俗语混杂的表达方式;少数民族人物及社会普通人物的语言以白话为主,某些情况下,因情节所需,也使用文言表达一些“风雅”,既使人物语言不显单调,亦使不脱离书中的时代语境。此外,书中还照录了一些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史料,这也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比如皇帝的诏书、官府的公文、往来的书信等,这样做则更具有真实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考虑到读者中的种种实际情况,作者还做了一些注释,用简明的文字把一些难懂的字词进行了解释。除此之外,对古代的一些人物、典故、制度、地理、习俗、用品等,一一进行了解释。所有这一切都採用了页下注的形式,非常方便读者阅读。因此,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学习历史,赏析文学作品,而且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可谓一举数得。其实,在我国古典题材小说中,採用这种文白夹杂写法的,并非仅此一例,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便是如此,同样都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因此,凡小说不一定非全用白话文不可,关键在于运用得当,能取得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为好。
通读全书使我深深地感到,创作一部既具有文学感染力,又符合基本历史史实的作品实属不易,其难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小说的创作。我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无原则地一味虚美,完全是出于真实情况的反映。前面已经说过,此书的内容基本符合历史史实,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调查民间传说,访问郭子仪的故乡,从后记所述看,作者还儘可能地到郭子仪作战的地区进行考察,先后到达过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图像和口头资料。我是专门研究隋唐历史的学者,从事这一工作已经数十年了,深知仅仅掌握丰富的资料,只不过是研究的第一步,后面的具体工作则更为艰巨。从书中的内容看,作者显然对这一段历史已经非常熟悉了,没有艰苦的研究分析过程,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的。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有关郭子仪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几乎都有郭子仪年轻时与安禄山武举考场比武或擂台打擂的内容,郭子仪出生地陕西华县就有“节度使安禄山于华州北门外摆擂台,与年方十六的郭子仪比武”的传说。可是根据史料记载,安禄山的年龄要比郭子仪小六岁。郭子仪十六岁时,安禄山才十岁,怎幺可能以节度使身份到华州摆擂台并且与郭子仪比武呢?其实安禄山长期生活在营州,即今辽宁朝阳一带,他是一个混血儿,从父系血缘看,应该算是一个粟特人。因为他懂得数种语言,所以年轻时做过互市牙郎,也就是在边境地区充当内地与少数民族之间贸易的经纪人,所以他很可能早年根本就没有来过长安,更不用说华州了。作者认为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憎爱分明的情感表达,因此不予採纳,而是另外进行了更为合乎情理的安排,让安禄山年轻时与郭子仪打过照面,也算是一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这种安排从文学的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关于此书创作的艰辛过程,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已有详细的回顾,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作为一个历史学者,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历史研究的成果走出学术的象牙塔,为广大人民民众所了解所接受。读了《汾阳王郭子仪》一书后,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因此我要对作者表示深深谢意,并希望作者今后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来。当然,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仅靠一个人是不行的,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投身到这一工作中来。当然,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好能够採取合作的方式,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
作者贾祝文先生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不顾年事已高,热心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此书的创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我是一名从事隋唐史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所以作者请我审阅其书,并谈谈对内容的看法且以代序。盛情难却,我写了以上这些话,也可以视为我的读后感。
2011年9月写于古都西安
(杜文玉: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隋唐五代史专家,陕西师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