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手册5:底盘设计篇》内容简介: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现已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国。中国正在经历从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为满足我国汽车工业对国外先进科技信息的需求,缩短与已开发国家的差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在2008年引进了日本《汽车工程手册》的着作权,并组织行业专家翻译出版。
基本介绍
- 书名:汽车工程手册5:底盘设计篇
- 作者:日本自动车技术会
- 译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 ISBN:9787564017804
- 页数:267
- 定价:140元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第1版 (2010年12月1日)
- 装帧:精装
-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汽车工程手册5:底盘设计篇》是由日本自动车技术会(JSAE)组织专家编写而成。该手册来自1957年出版的《自动车工学手册》和《自动车工学概览》,经过4次改版,并于1990年将两书整理修订并更名为《汽车工程手册》进行出版。为适应世界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2006年再次重新整理编排,由4分册细分为9分册。同时在各分册中增加了“汽车诸多形势”和用作参考的“法规、标準”等章节,并将当前最新的汽车技术信息编入手册,使其成为日本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2 底盘与汽车安全/2
1.2.1 汽车概述/2
1.2.2 重型车辆/2
1.2.3 机车/4
1.3 底盘与汽车环境/5
参考文献/5
第2章悬架/7
2.1 概述/7
2.1.1 悬架的功能/7
2.1.2 基本形式与特徵/7
2.1.3 特殊悬架/17
2.2 设计方法/19
2.2.1 前束变化/20
2.2.2 外倾变化/20
2.2.3 转向主销倾角、转向主销偏移距及车轮中心偏移/20
2.2.4 主销后倾角及后倾拖距/22
2.2.5 轮距变化/22
2.2.6 侧倾中心及侧倾轴/22
2.2.7 侧倾刚度/23
2.2.8 车辆侧视时的悬架瞬时中心/23
2.2.9 纵向刚度/24
2.2.10 前后力顺从转向/24 2.2.11 侧向刚度/24
2.2.12 侧向力顺从转向及自动回正力矩顺从转向/25
2.2.13 载荷挠度特性/25
2.2.14 阻尼力特性/25
2.3 缓冲机构/26
2.3.1 弹簧/26
2.3.2 减震器/35
2.3.3 冲击限位块/40
2.4 主要构件/41
2.4.1 转向节/41
2.4.2 臂/42
2.4.3 连桿/拉桿/43
2.4.4 车架横樑及车架/44
2.4.5 衬套/45
2.4.6 悬架系统支撑胶垫/48
2.4.7 球头销/48
2.5 控制机构/50
2.5.1 车身高度调整机构/50
2.5.2 阻尼力调整机构/55
2.5.3 弹簧刚度调整机构/57
2.5.4 侧倾刚度调整机构/59
2.5.5 主动悬架/60
2.6 机车悬架/67
2.6.1 概述/67
2.6.2 设计流程/74
2.6.3 前叉及后减震结构/75
2.6.4 附加功能/83
参考文献/86
第3章 车桥/90
3.1 概述/90
3.2 驱动车桥/90
3.2.1 转向驱动桥/90
3.2.2 后驱动桥/91
3.3 从动车桥/93
3.3.1 前从动桥/93
3.3.2 后从动桥/93
3.4 轴承与油封/94
3.4.1 车轮轴承/94
3.4.2 车轮轴承的设计/94
3.4.3 油封/95
3.5 机车的车轴/96
3.5.1 概述/96
3.5.2 车轴/96
3.5.3 轮毂/97
3.5.4 轴承及油封/97
第4章 轮胎/99
4.1 概述/99
4.1.1 轮胎的功能/99
4.1.2 轮胎各部位的名称和作用/99
4.1.3 轮胎的分类和特徵/100
4.2 轮胎的选择方法/103
4.2.1 新车用轮胎的选择方法/103
4.2.2 维修用轮胎的选择方法/105
4.3 各种轮胎/105
4.3.1 汽车与轮胎大小/105
4.3.2 气候条件与轮胎/105
4.3.3 轿车用轮胎/107
4.3.4 轻型载货车用轮胎/110
4.3.5 载货车及客车用轮胎/110
4.3.6 机车轮胎/111
4.3.7 非公路用车辆的轮胎/113
4.4 附属档案/113
4.4.1 轮胎用内胎/113
4.4.2 轮胎用气门嘴/114
4.4.3 垫带和轮辋带/114
4.5 其他装置/114
4.5.1 气压报警装置/114
4.5.2 安全轮胎/116
参考文献/117
第5章 车轮/118
5.1 概述/118
5.1.1 车轮的功能/118
5.1.2 车轮的性能要求/118
5.1.3 车轮的分类和特徵/118
5.2 车轮的选择方法/121
5.2.1 要求质量的设定/121
5.2.2 车辋的选择/121
5.2.3 车轮的结构/121
5.2.4 车轮强度条件的设定/121
5.2.5 车轮材料的选择/122
5.2.6 车轮的安全性/122
5.2.7 车轮的使用性/122
5.3 各种车轮/122
5.3.1 轿车用车轮/122
5.3.2 造型美观的钢板车轮/122
5.3.3 镁制车轮/122
5.3.4 应急用车轮/122
5.3.5 安全轮胎用车轮/123
5.3.6 中、重型载货车及客车用车轮/123
5.3.7 工业车辆和工程车辆用车轮/123
5.3.8 农业机械用车轮/124
5.4 其他装置/124
5.4.1 连线方法/124
5.4.2 关联部件/126
5.5 机车用车轮/127
5.5.1 概述/127
5.5.2 车轮分类与特徵/127
5.5.3 车轮结构/128
5.5.4 车轮表面处理/129
5.6 轮辋/129
参考文献/130
第6章 转向系统/131
6.1 概述/131
6.1.1 转向系统的功能/131
6.1.2 转向的基本形式和特徵/134
6.2 设计方法/135
6.2.1 内外轮转向角/135
6.2.2 最小转弯半径/137
6.2.3 前束的变化及被动转向/137
6.2.4 转向角/138
6.2.5 转向力/138
6.3 输入传动机构/139
6.4 传动输出机构/141
6.4.1 转向器/141
6.4.2 各种拉桿及连线臂/142
6.5 转向助力装置/1 45
6.5.1 液压助力/145
6.5.2 电动助力/151
6.6 控制机构/154
6.6.1 车速感应Ps机构/154
6.6.2 四轮转向/157
6.6.3 齿轮速比控制系统/161
6.7 转向辅助机构/163
6.8 机车转向概述/163
6.9 机车转向的设计方法/164
6.9.1 前轮定位/164
6.9.2 转向的动作及功能/166 ……
第7章 制动装置
第8章 控制系统
第9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第10章 法规及标準
插图
1.1 前言/1
1.2 底盘与汽车安全/2
1.2.1 汽车概述/2
1.2.2 重型车辆/2
1.2.3 机车/4
1.3 底盘与汽车环境/5
参考文献/5
第2章悬架/7
2.1 概述/7
2.1.1 悬架的功能/7
2.1.2 基本形式与特徵/7
2.1.3 特殊悬架/17
2.2 设计方法/19
2.2.1 前束变化/20
2.2.2 外倾变化/20
2.2.3 转向主销倾角、转向主销偏移距及车轮中心偏移/20
2.2.4 主销后倾角及后倾拖距/22
2.2.5 轮距变化/22
2.2.6 侧倾中心及侧倾轴/22
2.2.7 侧倾刚度/23
2.2.8 车辆侧视时的悬架瞬时中心/23
2.2.9 纵向刚度/24
2.2.10 前后力顺从转向/24 2.2.11 侧向刚度/24
2.2.12 侧向力顺从转向及自动回正力矩顺从转向/25
2.2.13 载荷挠度特性/25
2.2.14 阻尼力特性/25
2.3 缓冲机构/26
2.3.1 弹簧/26
2.3.2 减震器/35
2.3.3 冲击限位块/40
2.4 主要构件/41
2.4.1 转向节/41
2.4.2 臂/42
2.4.3 连桿/拉桿/43
2.4.4 车架横樑及车架/44
2.4.5 衬套/45
2.4.6 悬架系统支撑胶垫/48
2.4.7 球头销/48
2.5 控制机构/50
2.5.1 车身高度调整机构/50
2.5.2 阻尼力调整机构/55
2.5.3 弹簧刚度调整机构/57
2.5.4 侧倾刚度调整机构/59
2.5.5 主动悬架/60
2.6 机车悬架/67
2.6.1 概述/67
2.6.2 设计流程/74
2.6.3 前叉及后减震结构/75
2.6.4 附加功能/83
参考文献/86
第3章 车桥/90
3.1 概述/90
3.2 驱动车桥/90
3.2.1 转向驱动桥/90
3.2.2 后驱动桥/91
3.3 从动车桥/93
3.3.1 前从动桥/93
3.3.2 后从动桥/93
3.4 轴承与油封/94
3.4.1 车轮轴承/94
3.4.2 车轮轴承的设计/94
3.4.3 油封/95
3.5 机车的车轴/96
3.5.1 概述/96
3.5.2 车轴/96
3.5.3 轮毂/97
3.5.4 轴承及油封/97
第4章 轮胎/99
4.1 概述/99
4.1.1 轮胎的功能/99
4.1.2 轮胎各部位的名称和作用/99
4.1.3 轮胎的分类和特徵/100
4.2 轮胎的选择方法/103
4.2.1 新车用轮胎的选择方法/103
4.2.2 维修用轮胎的选择方法/105
4.3 各种轮胎/105
4.3.1 汽车与轮胎大小/105
4.3.2 气候条件与轮胎/105
4.3.3 轿车用轮胎/107
4.3.4 轻型载货车用轮胎/110
4.3.5 载货车及客车用轮胎/110
4.3.6 机车轮胎/111
4.3.7 非公路用车辆的轮胎/113
4.4 附属档案/113
4.4.1 轮胎用内胎/113
4.4.2 轮胎用气门嘴/114
4.4.3 垫带和轮辋带/114
4.5 其他装置/114
4.5.1 气压报警装置/114
4.5.2 安全轮胎/116
参考文献/117
第5章 车轮/118
5.1 概述/118
5.1.1 车轮的功能/118
5.1.2 车轮的性能要求/118
5.1.3 车轮的分类和特徵/118
5.2 车轮的选择方法/121
5.2.1 要求质量的设定/121
5.2.2 车辋的选择/121
5.2.3 车轮的结构/121
5.2.4 车轮强度条件的设定/121
5.2.5 车轮材料的选择/122
5.2.6 车轮的安全性/122
5.2.7 车轮的使用性/122
5.3 各种车轮/122
5.3.1 轿车用车轮/122
5.3.2 造型美观的钢板车轮/122
5.3.3 镁制车轮/122
5.3.4 应急用车轮/122
5.3.5 安全轮胎用车轮/123
5.3.6 中、重型载货车及客车用车轮/123
5.3.7 工业车辆和工程车辆用车轮/123
5.3.8 农业机械用车轮/124
5.4 其他装置/124
5.4.1 连线方法/124
5.4.2 关联部件/126
5.5 机车用车轮/127
5.5.1 概述/127
5.5.2 车轮分类与特徵/127
5.5.3 车轮结构/128
5.5.4 车轮表面处理/129
5.6 轮辋/129
参考文献/130
第6章 转向系统/131
6.1 概述/131
6.1.1 转向系统的功能/131
6.1.2 转向的基本形式和特徵/134
6.2 设计方法/135
6.2.1 内外轮转向角/135
6.2.2 最小转弯半径/137
6.2.3 前束的变化及被动转向/137
6.2.4 转向角/138
6.2.5 转向力/138
6.3 输入传动机构/139
6.4 传动输出机构/141
6.4.1 转向器/141
6.4.2 各种拉桿及连线臂/142
6.5 转向助力装置/1 45
6.5.1 液压助力/145
6.5.2 电动助力/151
6.6 控制机构/154
6.6.1 车速感应Ps机构/154
6.6.2 四轮转向/157
6.6.3 齿轮速比控制系统/161
6.7 转向辅助机构/163
6.8 机车转向概述/163
6.9 机车转向的设计方法/164
6.9.1 前轮定位/164
6.9.2 转向的动作及功能/166 ……
第7章 制动装置
第8章 控制系统
第9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第10章 法规及标準
